文章

都會新貴幸福學

  • 列印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41_6_2014_561-064.jpg◎撰文‧鄭雅嬬  攝影‧林炎煌
擁有漂亮的學歷和工作,就是幸福嗎? 林正雄和李惠雯這對年輕夫妻不這麼認為。 人們在金字塔頂端沒有找到的幸福, 他們卻在彎腰付出的慈濟路上,滿盈心中。

在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一週忙碌的工作後,林正雄假日整天待在慈濟內湖環保站,為參訪團體導覽,帶領環保課程。這天他應用所學,準備了香精和食用色素,在慈少班孩子面前調製出一大壺飲料。

孩子驚訝地直呼:「哇!柳橙汁耶,味道一模一樣!」、「這是可樂!那是紅茶!」、「我以後不敢買來喝了!」林正雄以簡易的實驗讓孩子了解市售飲料的真相,成功地吸引目光,進而呼籲大家少喝飲料,不僅身體健康也不會製造瓶罐垃圾。

環保站裏還有一個令大人小孩流連的發明——一臺使勁踩踏板產生電力,點亮車前燈泡的腳踏車。每當導覽提到:「吹冷氣一小時所需的電力,必須不停地踩踏板二十五個小時!」總會聽到民眾驚呼的聲音,電力珍貴、節約用電的觀念因此深植大家的腦海。

三年前為了讓環保教育增加動態體驗,他大膽提議利用回收腳踏車發電。但提議通過後,他緊張了起來:「我的頭皮發麻!這個領域我根本不懂,只能趕緊上網查資料。」他在網路上找到一位有相關經驗背景的社區大學老師,主動寫信聯絡對方,誠懇的態度讓對方願意前往環保站與內湖志工合作,直到成品完成。

整個過程,妻子李惠雯看在眼裏:「他很拚命,有些我們看了就會退縮的問題,他會抱著追根究柢的精神找方法,努力去試、去邀約;他也很有福報,最終都會順利找到合適的人幫忙。」

讀書、資料蒐集、統整歸納是林正雄的專長。為了讓環保教育的內容更為充實引人,他花了三年多時間下足功夫,大量地吸收心理學、廣告設計、環保新知和簡報製作技巧,再融會貫通,轉換成大家都聽得懂得的方式呈現。「每一次宣導,我一定都會去了解他們的身分背景,設想他們想學什麼,如何落實在生活中。」

因為深諳簡報方法和演說技巧,林正雄曾代表內湖區和其他地區的環保志工做交流分享,報告成果讓大家耳目一新,頻頻讚歎。他卻正色說:「我其實很汗顏,這些師兄姊做環保一、二十年,身上穿的藍天制服都洗到褪色,他們做的事比我多太多。我只靠一張嘴,很會說,其實做的還不夠!」

讀萬卷書不如彎腰做一次

三十五歲的林正雄外表斯文,謙遜有禮,難以想像他從前趾高氣昂,面對親愛的家人,口氣也不客氣;李惠雯說:「他自信的言談會流露傲氣,想法也很自我中心;當我們有爭執時,他都會以:『你不用說了。』一句話斷絕你再做任何的解釋。」這樣傷人的言語,時常導致夫妻冷戰。

從國立清華大學畢業,一路取得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學位,林正雄自剖:「書讀得太多,容易著重在知識的吸收,而輕忽行動。自恃懂得多,就時常用挑剔的眼光去審視他人。」他慶幸自己是經由環保走進慈濟,透過腳踏實地的行動,對治內心的貢高我慢。

二○○六年的一天傍晚,擔任慈濟教師聯誼會志工的李惠雯在內湖聯絡處開會,林正雄等待她會議結束前的空檔,因為好奇心走進了環保站。

幾位七、八十歲的環保志工正在做資源回收,其中一名志工用剪刀將影印紙未印上油墨的白邊剪下,林正雄心想:「這樣剪,可以賺多少錢?」天色漸暗,他用閩南語詢問:「甘欲開電火?」志工回:「不通喔,剪歸工,都不夠納電錢(剪一天都不夠繳電費)。」

他聽了很震撼,「我經常讀環境問題的書籍,讀完以後覺得地球沒希望了,做環保多我一個、少我一個都沒差,在家也沒有落實分類;但看到環保志工用心在做,讓我深刻反省到『知』與『行』要合一。」

他很快地加入夜間環保,跟這群志工為地球盡一分心力;但他發現自己幫不了太多忙:「百無一用是書生,我的動作不夠俐落,力氣也小。有一次環保站美化,需要拌水泥,師兄一個個都比我還厲害!」

二○○九年,林正雄找了幾位志工夥伴,開始記錄環保志工的故事,自己擔任撰文,「採訪這群默默做事的志工,聆聽他們的生命故事,我吸收到許多人生智慧。」

那時候,林正雄僅覺得當志工做環保、聽故事很開心,沒想過進一步;但當他發現,這些受訪的志工鮮少見到上人,卻總將上人的話掛在嘴邊,好奇心促使他開始閱讀相關著作。

「《考驗》這本書給我很多啟發,上人面對挑戰,仍堅定方向,用智慧化解困難,讓我很佩服。」當他看到瘦弱的上人年事已高,卻惦記著天下人的慧命是否增長,不禁也反省起過去只顧自己,罔顧他人的自私個性。

「其實想想,我讀到博士,又在中研院工作,一路上接受社會相當多的資源,但我回饋了多少?我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那麼厲害!」林正雄開始學著縮小自己。

李惠雯說:「現在有爭執時,他會願意聽我說,甚至主動道歉。」當她看到先生的改變,態度也跟著更柔軟,夫妻倆的衝突因此消弭。他們發現,各退一步,彼此擁有的更多。

好事不需要等到退休才做

若說林正雄進慈濟的重要功課是削弱傲慢自大的心,李惠雯的重要修練,則是培養樂觀與自信。她在國小任教,「我的個性比較感性、悲觀,很容易想太多,導致沒有信心。在慈濟,很多師兄、師姊肯定我的能力,不吝於給予讚歎和支持,我因此成長很多,變得自信,也更勇於承擔。」

林正雄和李惠雯同齡,在國中時期相識,高中時期相熟,大學開始相戀,畢業隔年結婚;情感基礎穩紮穩打,個性與相處模式逐漸磨合到位,工作、家庭各方面,都很順利平安。

這樣的幸福人生,讓他們十分感恩,下班和假日的時間,幾乎全數奉獻做慈濟;李惠雯說:「我主要承擔教聯會的活動,我們在慈濟忙的事情儘管不太一樣,回家後還是會經常討論和交換想法,彼此的話題和視野因此拓寬很多。」

不過親友看到他們將多數時間投入在慈濟,常規勸他們要打拚事業,趁年輕多做儲蓄。面對建言,李惠雯的心很篤定:「上人說:『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我們都很感恩可以付出的機會。工作要忙,志業也要兼顧,我們夫妻都有共識,慈濟不是老後或退休後才要做的。」

林正雄身邊有不少權貴人士,他坦言,面對世俗間的名與利,難免會受影響。除了夫妻之間相互提醒,幾年前看到兩位博士友人前後經歷變故,讓他心存警惕。「有一位同學,夜以繼日地做實驗、研究論文,精神緊繃到罹患憂鬱症;另一位女同學成了第三者,愛上有妻小的學長;最後不堪輿論壓力與道德的煎熬,跳樓身亡。」

他思索,擁有漂亮的學歷和工作,就是幸福嗎?「心如果放逸的話,付出的代價是沈重的。守好一念心很重要,因此我甘於守在此刻,把握修行和助人的機會。」

林正雄的工作同仁曾告訴他:「我看了那麼多博士生,就剩你還笑得出來。」這些社會菁英在職場生活的苦悶,林正雄深有所感:「取得博士學位在中研院工作,是我們曾經的目標;當目標達到了,我們的眼光就會專注在自己沒有的,不斷循環下去,永遠都不會滿足,得到再多也不會開心。」

最近林正雄積極落實「同事度」,不僅聆聽同事的煩惱,給予開導;也買了許多環保餐盒分送,將環保觀念帶進研究室。「但是讀書人很難度!」他笑著自我打氣:「想當初我也是志工們用心度進來的;現在我也要運用耐心,陪伴他們。」

在順遂人生訓練無常觀

當社會上步向成功人生的方法眾說紛紜,多數人期待一夕致富、討論退休前如何存到可觀的養老金……年輕夫妻林正雄和李惠雯,卻用「能付出就是幸福」、「錢夠用就好」、「守好一念心」的價值觀,將心力專注在助人與修行。

為了讓更多志工學到環保教育宣導的技巧,林正雄持續好幾個月,撥出上班前的幾小時,幫志工上導覽課程,期待培訓更多的導覽人才一同推廣環保。

去年,李惠雯發現乳房有硬塊,做穿刺檢查後發現是良性腫瘤,必須定期追蹤。「那天我去醫院的路上,心情很平靜,思緒也很清朗。」她訝異自己心平氣和的情緒,也想起上人講過:「將身體交給醫師,將心交給佛菩薩。」儘管未來變數很多,如今還很健康的她,只想把握當下繼續做下去。

生活順遂、個性樂天的林正雄,平時就在訓練無常觀:「我愈來愈體會到,在慈濟是學做人不是學做事。每當遇到人事之間的問題,我就在想,若能夠用調和的脾氣和柔軟度圓滿處理,有一天無常降臨,我一定也能用同樣的方式去面對和調適。」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這句話做為林正雄和李惠雯這對有福夫妻的註解,再合適不過。人間道場的修行路上,兩人互勉還要更精進!

(資料提供╱黃鳳框)
資料來源:慈濟月刊第561期 http://web.tzuchiculture.org.tw/?book=561&mp=3303

每週三夜間環保,林正雄在資源回收實作和採訪環保志工當中,閱覽了書本知識以外的人生經典。林正雄運用專長充實導覽內容,依照不同年齡層說「環保經」,這天在互動區解說回收光碟機製作的「光碟機發電」原理,接上小型收音機,就可收聽廣播。(攝影/黃永福)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