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 2019

週日, 27 十月 2019

環保牽善緣 大愛無國界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27.jpg

早晨的內湖環保教育園區,不約而同地有來自越南亞太青年培育中心的教師,以及芬蘭綠黨政要訪台團前來參訪,期待透過實地走訪瞭解慈濟環保志業體與大愛感恩科技的使命與核心價值。

來訪的貴賓們在參訪環保實作後都為環保菩薩默默付出的精神感動不已,並在大愛感恩科技同仁分享環保精質化成果後,體認到力行環保應該有更大的行動力,人人發揮己力就能擴大善效應。

Read more

環保牽善緣 大愛無國界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27.jpg

早晨的內湖環保教育園區,不約而同地有來自越南亞太青年培育中心的教師,以及芬蘭綠黨政要訪台團前來參訪,期待透過實地走訪瞭解慈濟環保志業體與大愛感恩科技的使命與核心價值。

來訪的貴賓們在參訪環保實作後都為環保菩薩默默付出的精神感動不已,並在大愛感恩科技同仁分享環保精質化成果後,體認到力行環保應該有更大的行動力,人人發揮己力就能擴大善效應。

Read more

週六, 26 十月 2019

環保一念心 齊聚為永續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262.jpg

自2014年起每三年舉辦一次的亞太/國際型護理會議為全球護理專業組織無縫接軌的盛事,為了籌辦2020年台灣國際護理研討會,台灣護理協會特別邀請大愛感恩科技一同參與規劃討論,希望能結合綠色環保的理念,讓這場醫療界的國際規模性會議能朝著「減廢」到「零廢」的目標,真正落實「綠色會議」的可能。

大愛感恩與工作團隊基於對推動環保的共識與使命,將積極合作,期待於這場國際會議中讓環保落實於無形。

Read more

環保一念心 齊聚為永續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262.jpg

自2014年起每三年舉辦一次的亞太/國際型護理會議為全球護理專業組織無縫接軌的盛事,為了籌辦2020年台灣國際護理研討會,台灣護理協會特別邀請大愛感恩科技一同參與規劃討論,希望能結合綠色環保的理念,讓這場醫療界的國際規模性會議能朝著「減廢」到「零廢」的目標,真正落實「綠色會議」的可能。

大愛感恩與工作團隊基於對推動環保的共識與使命,將積極合作,期待於這場國際會議中讓環保落實於無形。

Read more

週五, 25 十月 2019

環保綠科技 創造心思維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252.jpg

政大商學院開設的社會創新課程,特別讓來自不同國家的師生們到內湖環保教育園區參訪,瞭解社會企業責任類型的商業模式。

大愛感恩作為環保社會企業,長期以來致力於環境教育與社會回饋,讓廢棄回收寶特瓶擁有新生命,除了倚賴研發團隊投入的努力,也需要大家的愛心接力,發揮無限的影響力。這趟環保科技的巡禮,讓師生收穫滿滿,體認到慈悲心念啟發新思維,而智慧結合科技就能物盡其用、發揮最大的良能,落實社會企業責任。

Read more

環保綠科技 創造心思維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252.jpg

政大商學院開設的社會創新課程,特別讓來自不同國家的師生們到內湖環保教育園區參訪,瞭解社會企業責任類型的商業模式。

大愛感恩作為環保社會企業,長期以來致力於環境教育與社會回饋,讓廢棄回收寶特瓶擁有新生命,除了倚賴研發團隊投入的努力,也需要大家的愛心接力,發揮無限的影響力。這趟環保科技的巡禮,讓師生收穫滿滿,體認到慈悲心念啟發新思維,而智慧結合科技就能物盡其用、發揮最大的良能,落實社會企業責任。

Read more

週四, 24 十月 2019

綠色科技 讓愛延續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251.jpg

大愛感恩團隊入校園分享「衣衣不舍」環境教育課程,來到信義國中八年級班,分享慈悲科技產品背後的設計理念,同時讓學生瞭解資源不只是一次性丟掉而已,還能重新利用創造它更多的價值。

學生熱烈討論,發揮想像力思考防救災產品需求,創意發想結果與大愛感恩設計理念不謀而合,代表學生們都有一顆「善良」想幫助別人的心。

聽完課後班導師呼籲全班今天開始,不拿塑膠袋、一次性飲料杯、吸管進入學校,希望從生活中做改變,投入環保愛地球的行列。

Read more

綠色科技 讓愛延續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251.jpg

大愛感恩團隊入校園分享「衣衣不舍」環境教育課程,來到信義國中八年級班,分享慈悲科技產品背後的設計理念,同時讓學生瞭解資源不只是一次性丟掉而已,還能重新利用創造它更多的價值。

學生熱烈討論,發揮想像力思考防救災產品需求,創意發想結果與大愛感恩設計理念不謀而合,代表學生們都有一顆「善良」想幫助別人的心。

聽完課後班導師呼籲全班今天開始,不拿塑膠袋、一次性飲料杯、吸管進入學校,希望從生活中做改變,投入環保愛地球的行列。

Read more

綠色科技 讓愛延續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251.jpg

大愛感恩團隊入校園分享「衣衣不舍」環境教育課程,來到信義國中八年級班,分享慈悲科技產品背後的設計理念,同時讓學生瞭解資源不只是一次性丟掉而已,還能重新利用創造它更多的價值。

學生熱烈討論,發揮想像力思考防救災產品需求,創意發想結果與大愛感恩設計理念不謀而合,代表學生們都有一顆「善良」想幫助別人的心。

聽完課後班導師呼籲全班今天開始,不拿塑膠袋、一次性飲料杯、吸管進入學校,希望從生活中做改變,投入環保愛地球的行列。

Read more

紐約曼哈頓人文之行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的人文周會,邀請甫從美東完成出訪任務的 李鼎南師兄,以「紐約曼哈頓人文之行」為主題,與大家分享此次出訪「慈濟大愛人文中心」成立的所見所聞與感觸心得 (圖片:沈宛融)。

      一位與慈濟團體、大愛感恩有深厚因緣的慈濟志工-李鼎南師兄,長期發心參與公傳貴賓接待、合心培訓課務、大愛感恩環保理念推廣與多項社區志工服務工作。緣於上述,本次代表大愛感恩科技一同參與慈濟基金會出訪團,於美東時間10月13日上午10點,前往美國紐約曼哈頓東城參加「慈濟大愛人文中心」(Tzu Chi Center for Compassionate Relief)的開幕典禮。

圖說:藉由 鼎南師兄的分享,讓大家更應證了 證嚴法師所帶領的四大八法,正與現今聯合國所倡議的全球永續發展指標不謀而合完全契合 (攝影:呂怡德)。

      因緣就是如此的巧合,就在 鼎南師兄完成此趟任務返台之際,大愛感恩科技人文周會時間,所以趕緊把握機會邀請,以「紐約曼哈頓人文之行」為主題,專程前來與大家分享此次出訪行程中的所見所聞與感觸心得。

       這棟剛啟用的「慈濟大愛人文中心」,是座落於紐約市非常精華與高素質的地段,許多具有歷史的建築外觀,都被政府嚴格要求保留原本風貌,同時,想要進駐在該精華區,也都需要經過政府嚴格審核把關通過,才能落腳成立,由此可知,過去慈濟團體長年累月,默默在美國社會的慈善義診與災難援助所付出的種種善行深受肯定。

       這棟人文中心的落成,不僅象徵著慈濟團體在美國成立三十周年將繼續邁向新的里程碑;同時,未來更將應用這一個空間,對外開放成為多功能人文展示館,回顧 證嚴法師關懷眾生,成立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歷史淵源,並傳遞這份普世價值的人文信念,這其中也包括「大愛感恩科技」利用回收資源,再生製成有用日常生用品與救災物資…等;未來還將提供給包括聯合國及各非政府組織機構,舉辦國際交流的研討用途。

        藉由 鼎南師兄帶回第一手出訪的分享資料,讓大家清楚地瞭解到「慈濟大愛人文中心」的成立,相當受到西方美國社會的肯定,也更應證了 證嚴法師所帶領的四大八法,正與當今世界趨勢與聯合國所倡議的全球永續發展的指標,不謀而合、完全契合,這讓大家於聽講後,真的對我們的信仰理念與工作內容,產生很大的歡喜心與堅信心。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紐約曼哈頓人文之行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的人文周會,邀請甫從美東完成出訪任務的 李鼎南師兄,以「紐約曼哈頓人文之行」為主題,與大家分享此次出訪「慈濟大愛人文中心」成立的所見所聞與感觸心得 (圖片:沈宛融)。

      一位與慈濟團體、大愛感恩有深厚因緣的慈濟志工-李鼎南師兄,長期發心參與公傳貴賓接待、合心培訓課務、大愛感恩環保理念推廣與多項社區志工服務工作。緣於上述,本次代表大愛感恩科技一同參與慈濟基金會出訪團,於美東時間10月13日上午10點,前往美國紐約曼哈頓東城參加「慈濟大愛人文中心」(Tzu Chi Center for Compassionate Relief)的開幕典禮。

圖說:藉由 鼎南師兄的分享,讓大家更應證了 證嚴法師所帶領的四大八法,正與現今聯合國所倡議的全球永續發展指標不謀而合完全契合 (攝影:呂怡德)。

      因緣就是如此的巧合,就在 鼎南師兄完成此趟任務返台之際,大愛感恩科技人文周會時間,所以趕緊把握機會邀請,以「紐約曼哈頓人文之行」為主題,專程前來與大家分享此次出訪行程中的所見所聞與感觸心得。

       這棟剛啟用的「慈濟大愛人文中心」,是座落於紐約市非常精華與高素質的地段,許多具有歷史的建築外觀,都被政府嚴格要求保留原本風貌,同時,想要進駐在該精華區,也都需要經過政府嚴格審核把關通過,才能落腳成立,由此可知,過去慈濟團體長年累月,默默在美國社會的慈善義診與災難援助所付出的種種善行深受肯定。

       這棟人文中心的落成,不僅象徵著慈濟團體在美國成立三十周年將繼續邁向新的里程碑;同時,未來更將應用這一個空間,對外開放成為多功能人文展示館,回顧 證嚴法師關懷眾生,成立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歷史淵源,並傳遞這份普世價值的人文信念,這其中也包括「大愛感恩科技」利用回收資源,再生製成有用日常生用品與救災物資…等;未來還將提供給包括聯合國及各非政府組織機構,舉辦國際交流的研討用途。

        藉由 鼎南師兄帶回第一手出訪的分享資料,讓大家清楚地瞭解到「慈濟大愛人文中心」的成立,相當受到西方美國社會的肯定,也更應證了 證嚴法師所帶領的四大八法,正與當今世界趨勢與聯合國所倡議的全球永續發展的指標,不謀而合、完全契合,這讓大家於聽講後,真的對我們的信仰理念與工作內容,產生很大的歡喜心與堅信心。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週三, 23 十月 2019

環保教育心傳承 發揮愛的影響力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23.jpg

衣衣不捨環保衣環境教育課程永春國小三到六年級的師生來到內湖環保教育站,親自參與環保站實作體驗踩寶特瓶回收,讓學生們體會到做環保需要用心與細心,搭配環保一條龍製程解說,讓師生對回收寶特瓶再生成環保衣更深入的認識。

人類賴以為生的地球因為地水火風四大不調產生許多災難,但是地球平安我們才能平安,學生們紛紛回饋分享:「少用塑膠袋也是為海洋生物的生命負責的表現,我會好好愛護地球。」「以後購買生活用品時會特別注意有無環保標章。」

雖然回收廢棄寶特瓶能延續物命製成環保衣,經過這堂環保課程洗禮後,學生們也認知到「回收好,不用更好。」為了地球永續發展,我們要更要從生活中落實環保,發揮愛的影響力。

Read more

環保教育心傳承 發揮愛的影響力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23.jpg

衣衣不捨環保衣環境教育課程永春國小三到六年級的師生來到內湖環保教育站,親自參與環保站實作體驗踩寶特瓶回收,讓學生們體會到做環保需要用心與細心,搭配環保一條龍製程解說,讓師生對回收寶特瓶再生成環保衣更深入的認識。

人類賴以為生的地球因為地水火風四大不調產生許多災難,但是地球平安我們才能平安,學生們紛紛回饋分享:「少用塑膠袋也是為海洋生物的生命負責的表現,我會好好愛護地球。」「以後購買生活用品時會特別注意有無環保標章。」

雖然回收廢棄寶特瓶能延續物命製成環保衣,經過這堂環保課程洗禮後,學生們也認知到「回收好,不用更好。」為了地球永續發展,我們要更要從生活中落實環保,發揮愛的影響力。

Read more

週一, 21 十月 2019

創新來自慈悲的愛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22.jpg

2019第三屆慈悲科技創新競賽,以環保理念為出發點,選擇慈善或醫療為研發主題,有來自全國各校熱血青年們的踴躍提案,發揮慈善心與創造力,開發對社會有益且實用的創新作品。大愛感恩科技參與協辦以及展示慈悲科技系列產品,期待讓學子們也能夠了解一件產品研發與設計背後的意義,如同教育志業王本榮執行長分享,慈悲科技就像是BMW,期待研發展現結合品牌Brand,心靈Mind與智慧Wisdom的產品,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Read more

創新來自慈悲的愛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22.jpg

2019第三屆慈悲科技創新競賽,以環保理念為出發點,選擇慈善或醫療為研發主題,有來自全國各校熱血青年們的踴躍提案,發揮慈善心與創造力,開發對社會有益且實用的創新作品。大愛感恩科技參與協辦以及展示慈悲科技系列產品,期待讓學子們也能夠了解一件產品研發與設計背後的意義,如同教育志業王本榮執行長分享,慈悲科技就像是BMW,期待研發展現結合品牌Brand,心靈Mind與智慧Wisdom的產品,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Read more

一同 知福惜福再造福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21.jpg

大愛感恩科技與教育功能團隊老師共同進入校園,今日來到石牌國中八年級的班級,進行「衣衣不捨」環境教育課程。透過有獎問答的有趣互動,將經濟發展造成環境破壞等問題,直接、重點傳達給學生,讓學生了解搖籃到搖籃的循環經濟概念,也思考未來購物時能夠慎選「想要」或是「需要」的物品,一同友善大地。

Read more

一同 知福惜福再造福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21.jpg

大愛感恩科技與教育功能團隊老師共同進入校園,今日來到石牌國中八年級的班級,進行「衣衣不捨」環境教育課程。透過有獎問答的有趣互動,將經濟發展造成環境破壞等問題,直接、重點傳達給學生,讓學生了解搖籃到搖籃的循環經濟概念,也思考未來購物時能夠慎選「想要」或是「需要」的物品,一同友善大地。

Read more

週日, 20 十月 2019

動手實作樂無窮 不塑生活愛地球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21-1.jpg

衣衣不捨環保衣環境教育課程已開跑一個月,光復國小六年級的師生也把握機會來到內湖環保教育站重新認識環保的奧秘。透過環保站實作,孩子們對於回收有了新的認識,隨著塑膠垃圾問題日益嚴重,我們該怎麼辦呢?

改變,就從現在開始!孩子們經過這堂環保巡禮,紛紛回饋分享:「原來環保站的志工媽媽們都是志願性為大家服務,我以後也要努力做環保。」「以後我也會隨手做環保,不使用一次性產品,好好愛護地球。」

帶著由回收寶特瓶再生製成的大愛感恩吉祥物棒球帽和親手做的環保天燈,這趟環保人文之旅不僅收穫滿滿,更在孩子們心中種下環保善種,期待都能萌芽茁壯一起來愛護地球!

Read more

動手實作樂無窮 不塑生活愛地球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21-1.jpg

衣衣不捨環保衣環境教育課程已開跑一個月,光復國小六年級的師生也把握機會來到內湖環保教育站重新認識環保的奧秘。透過環保站實作,孩子們對於回收有了新的認識,隨著塑膠垃圾問題日益嚴重,我們該怎麼辦呢?

改變,就從現在開始!孩子們經過這堂環保巡禮,紛紛回饋分享:「原來環保站的志工媽媽們都是志願性為大家服務,我以後也要努力做環保。」「以後我也會隨手做環保,不使用一次性產品,好好愛護地球。」

帶著由回收寶特瓶再生製成的大愛感恩吉祥物棒球帽和親手做的環保天燈,這趟環保人文之旅不僅收穫滿滿,更在孩子們心中種下環保善種,期待都能萌芽茁壯一起來愛護地球!

Read more

環保菩薩生命力 傳遞精神信願行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20-1.jpg

慈濟教育功能團隊中大愛媽媽是啟發校園環保種子的重要角色,大愛感恩科技15日上午受邀至彰化大愛媽媽成長教室分享,透過靜態課程大愛感恩科技成立的由來與使命精神,及動態課程環保吊飾DIY製作與學員進行交流互動。

學員課程結束後分享:「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是環保菩薩的生命力與價值,穿著天衣傳遞環保美善與愛護惜物的使命,把使命帶入校園,把環保天燈點亮自己,照亮別人,照亮整個世界」期待大愛媽媽透過進校園把環保理念帶給孩子們,清淨在源頭從簡單的心念、實踐的願行,締造重大的改變。

Read more

環保菩薩生命力 傳遞精神信願行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20-1.jpg

慈濟教育功能團隊中大愛媽媽是啟發校園環保種子的重要角色,大愛感恩科技15日上午受邀至彰化大愛媽媽成長教室分享,透過靜態課程大愛感恩科技成立的由來與使命精神,及動態課程環保吊飾DIY製作與學員進行交流互動。

學員課程結束後分享:「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是環保菩薩的生命力與價值,穿著天衣傳遞環保美善與愛護惜物的使命,把使命帶入校園,把環保天燈點亮自己,照亮別人,照亮整個世界」期待大愛媽媽透過進校園把環保理念帶給孩子們,清淨在源頭從簡單的心念、實踐的願行,締造重大的改變。

Read more

週六, 19 十月 2019

循環物命愛延續 走入校園傳正念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20-2.jpg

大愛感恩團隊進校園分享 " 衣衣不捨專案環境教育課程 " ,除傳遞與地球共生息的理念外,藉由分享回收再回收與循環經濟的珍貴價值,一個正念頭放在心上,影響一生,也會生生世世受用。

透過今日的課程,學生了解到環保不再是口號,而是能夠身體力行帶動與影響更多人的心念。

Read more

循環物命愛延續 走入校園傳正念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20-2.jpg

大愛感恩團隊進校園分享 " 衣衣不捨專案環境教育課程 " ,除傳遞與地球共生息的理念外,藉由分享回收再回收與循環經濟的珍貴價值,一個正念頭放在心上,影響一生,也會生生世世受用。

透過今日的課程,學生了解到環保不再是口號,而是能夠身體力行帶動與影響更多人的心念。

Read more

穿出對自己的祝福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19-2.jpg

衣服的「服」就是福氣的「福」,不僅要穿出對別人的尊重,也要穿出對自己的祝福,傳薪系列服飾─意涵取自於『傳承並弘揚華人傳統服飾的薪火與人文理念』,其簡約端莊的剪裁,能襯托出穿者『典雅、單純、內斂』氣質,展現環保及大愛之精神。

在印尼棉蘭慈濟人的婚禮上,前來祝福的賓客們身穿傳薪服飾,除了對新人們獻上最誠摯溫暖的祝福,也為這場喜事增添了不同的意義,將環保的美善落實於在生活中,愛護地球就能成為日常的一部分。

Read more

穿出對自己的祝福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19-2.jpg

衣服的「服」就是福氣的「福」,不僅要穿出對別人的尊重,也要穿出對自己的祝福,傳薪系列服飾─意涵取自於『傳承並弘揚華人傳統服飾的薪火與人文理念』,其簡約端莊的剪裁,能襯托出穿者『典雅、單純、內斂』氣質,展現環保及大愛之精神。

在印尼棉蘭慈濟人的婚禮上,前來祝福的賓客們身穿傳薪服飾,除了對新人們獻上最誠摯溫暖的祝福,也為這場喜事增添了不同的意義,將環保的美善落實於在生活中,愛護地球就能成為日常的一部分。

Read more

週五, 18 十月 2019

發揮影響力 傳遞心念護地球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19-1.jpg

今年是慈濟第十二年參與廈門國際佛事用品展的展出,大愛感恩科技也共襄盛舉前往展示環保精質化的成果,透過有形的環保心品推廣無形的環保理念與價值。大愛感恩科技的環保產品,不單單只是一件衣服、一雙鞋子,每項產品的背後都有滿滿的愛與祝福,蘊含了全台灣環保菩薩的愛心,並負起啟發眾人心中環保種子的使命。期待能邀約更多人一同身體力行做環保,與善同行、為地球付出一點努力。

Read more

發揮影響力 傳遞心念護地球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19-1.jpg

今年是慈濟第十二年參與廈門國際佛事用品展的展出,大愛感恩科技也共襄盛舉前往展示環保精質化的成果,透過有形的環保心品推廣無形的環保理念與價值。大愛感恩科技的環保產品,不單單只是一件衣服、一雙鞋子,每項產品的背後都有滿滿的愛與祝福,蘊含了全台灣環保菩薩的愛心,並負起啟發眾人心中環保種子的使命。期待能邀約更多人一同身體力行做環保,與善同行、為地球付出一點努力。

Read more

週四, 17 十月 2019

典藏人間真善美、文史留芳永傳承

圖說:現任職於花蓮基金會文史編纂處的 睿伶師姊,受邀參加大愛感恩科技的人文周會,與同事家人們分享慈濟人文精神的本質 (圖片:沈宛融)。

      一位優秀又多元功能的志業同仁 賴睿伶師姊,曾經擔任過商業電視台記者、拍攝影片廣告、並曾任職於慈濟基金會-公傳處、文發處…等不同工作單位;尤其,於慈濟50周年時, 睿伶師姊還曾主持過大愛電視台「回眸來時路」的節目,一集集的主題與介紹,都讓大家更深入的認識慈濟大藏經中的人、事、物,溯本追源的發展因緣與歷史過程,至今回想起來,都還是令人印象深刻而感動。

圖說:透過 睿伶師姊(右二)深刻感動的分享,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人文真善美的工作,更應是要將「人、事、理三合一」,進而「典藏人間真善美、文史留芳永傳承」(攝影:李岩珂)。

      現任職於花蓮基金會文史編纂處的 睿伶師姊,正著手進行慈濟史料收集與探究編著的任務,因為工作機會,她經常接觸到早期慈善志業發展過程中的個案資料,大愛感恩科技的周會,便以「典藏人間真善美」為題,來進行慈濟本質人文精神的體悟分享。

       從見今溯古、今昔相較的故事與人物照片中,一直發展到現今的國際賑災,見證了慈濟慈善人文的本質,就是「以慈導悲以悲啟智以智顯慧以慧等觀」,因地制宜而不墨守成規的想法來助人,這份救人又救心的實踐,至今仍源自於 上人靜思法脈根源 -《無量義經說法品》中「菩薩安住於實相、所發慈悲明不虛、於眾生所能拔苦、苦既拔已復說法」的法髓理念。

       今年由慈濟慈善基金會籌劃,拍攝了一支紀錄慈善訪視的紀錄片, 睿伶師姊也藉由這支「如常」影片當中的一件個案 - 「深山女孩的求學之路」,來呈現慈善志業這份慈悲濟世、長期關懷的真實過程,慈濟人總是在最黑暗、最困苦、最無助的地方,為苦難人升起一把溫暖的火,給人希望、給人力量,貧困的人受到幫助、進而翻轉生命,因為感恩回饋,再成為可以手心向下去幫助他人的力量,這股社會清流、善的循環,見證了人性的美善與互助的力量,進而啟發人人匯聚善心、傳遞愛的觀念,成為一股安定國家社會穩定的珍貴力量。

        「溯古見今憶初衷、身教典範感人心」,透過 睿伶師姊深刻感動的分享,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人文真善美的工作,不僅是要將「文、圖、影三合一」,更是要將「人、事、理三合一」,期待發揮「報『真』導『正』」的精神,達到「求真、求善、求美的三合一」,進而「典藏人間真善美、文史留芳永傳承」。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典藏人間真善美、文史留芳永傳承

圖說:現任職於花蓮基金會文史編纂處的 睿伶師姊,受邀參加大愛感恩科技的人文周會,與同事家人們分享慈濟人文精神的本質 (圖片:沈宛融)。

      一位優秀又多元功能的志業同仁 賴睿伶師姊,曾經擔任過商業電視台記者、拍攝影片廣告、並曾任職於慈濟基金會-公傳處、文發處…等不同工作單位;尤其,於慈濟50周年時, 睿伶師姊還曾主持過大愛電視台「回眸來時路」的節目,一集集的主題與介紹,都讓大家更深入的認識慈濟大藏經中的人、事、物,溯本追源的發展因緣與歷史過程,至今回想起來,都還是令人印象深刻而感動。

圖說:透過 睿伶師姊(右二)深刻感動的分享,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人文真善美的工作,更應是要將「人、事、理三合一」,進而「典藏人間真善美、文史留芳永傳承」(攝影:李岩珂)。

      現任職於花蓮基金會文史編纂處的 睿伶師姊,正著手進行慈濟史料收集與探究編著的任務,因為工作機會,她經常接觸到早期慈善志業發展過程中的個案資料,大愛感恩科技的周會,便以「典藏人間真善美」為題,來進行慈濟本質人文精神的體悟分享。

       從見今溯古、今昔相較的故事與人物照片中,一直發展到現今的國際賑災,見證了慈濟慈善人文的本質,就是「以慈導悲以悲啟智以智顯慧以慧等觀」,因地制宜而不墨守成規的想法來助人,這份救人又救心的實踐,至今仍源自於 上人靜思法脈根源 -《無量義經說法品》中「菩薩安住於實相、所發慈悲明不虛、於眾生所能拔苦、苦既拔已復說法」的法髓理念。

       今年由慈濟慈善基金會籌劃,拍攝了一支紀錄慈善訪視的紀錄片, 睿伶師姊也藉由這支「如常」影片當中的一件個案 - 「深山女孩的求學之路」,來呈現慈善志業這份慈悲濟世、長期關懷的真實過程,慈濟人總是在最黑暗、最困苦、最無助的地方,為苦難人升起一把溫暖的火,給人希望、給人力量,貧困的人受到幫助、進而翻轉生命,因為感恩回饋,再成為可以手心向下去幫助他人的力量,這股社會清流、善的循環,見證了人性的美善與互助的力量,進而啟發人人匯聚善心、傳遞愛的觀念,成為一股安定國家社會穩定的珍貴力量。

        「溯古見今憶初衷、身教典範感人心」,透過 睿伶師姊深刻感動的分享,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人文真善美的工作,不僅是要將「文、圖、影三合一」,更是要將「人、事、理三合一」,期待發揮「報『真』導『正』」的精神,達到「求真、求善、求美的三合一」,進而「典藏人間真善美、文史留芳永傳承」。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週三, 16 十月 2019

「美」日心發現 一零一三 一人一善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17-1.jpg

慈濟美國總會今年將邁入第三十個年頭,過去三十年致力於與美國社區接軌,多年來一直希望能夠在美國紐約曼哈頓,這個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有個合適的場地,將慈濟的理念在國際平臺上展現。尋覓多年,終於在美東時間10月13日上午10點13分,座落於紐約曼哈頓的「大愛人文中心」正式啟用。

「一零一三 一人一善」,希望從一樓的大愛感恩科技和靜思人文,引領「宗門」入「法脈」,在紐約這個金融重鎮,發揮影響力接引更多人加入行善植福的行列。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17.jpg

Read more

週二, 15 十月 2019

季心登場 能量昂揚 大愛設計之美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16.jpg

大愛感恩設計總監洪若岑協同兩位資深設計師 陳弘祥與廖惠玲參與今日高雄線上讀書會的分享, 身為職志合一的設計師,是如何踏入慈濟這個大家庭,又是什麼樣的因緣成為大愛感恩科技的一份子,並將環保人文精神透過產品設計傳達給請購大德,精彩的心路歷程不僅讓人感動,也展現了環保人文的美善。

Read more

季心登場 能量昂揚 大愛設計之美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16.jpg

大愛感恩設計總監洪若岑協同兩位資深設計師 陳弘祥與廖惠玲參與今日高雄線上讀書會的分享, 身為職志合一的設計師,是如何踏入慈濟這個大家庭,又是什麼樣的因緣成為大愛感恩科技的一份子,並將環保人文精神透過產品設計傳達給請購大德,精彩的心路歷程不僅讓人感動,也展現了環保人文的美善。

Read more

週日, 13 十月 2019

千人與會齊精進、志業永續共傳承

圖說:2019年法脈宗門營的最後一天,大愛感恩科技董事長 黃華德師兄(右二),搭乘最早班火車趕赴盛會,與精舍師父、四大志業執行長、慈濟清修士、社區知音合心代表等人,一起分工合作、同心協力、以編織「粽串與粽繩」的方式來進行圓緣活動 (攝影:柏傳琦)。

      2019年「慈濟法脈宗門營」,於花蓮靜思堂正式舉行,這次的營隊整體課程,有法脈綱領分享、座談傳承交流、舞台戲劇演繹與教育成果呈現,內容特別豐富又別具意義,因此,有來自慈濟功德會、慈善、醫療、教育、人文、靜思及大愛感恩科技等,超過上千位志業體同仁以及工作人員齊聚一堂,共同參與這一場「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的精進研習。

圖說:藉此法脈宗門營,大愛感恩科技同仁共聚一堂、精進信念,凝聚慈濟志業體同仁應有之「共知、共識、共行」,用真誠的心意與美善的循環,持續發揮自己的工作良能 (攝影:人文真善美志工)。

《靜思法脈、粽串源頭》

      現任職於慈濟基金會文史編纂處的 洪靜原老師,於課程的第一天下午,便與大家分享「法脈宗門綱要」的課程,傳遞 上人期許四大志業同仁,應以「粽串」就是法髓(綱領)的概念,來傳承慈濟志業,靜原老師表示,「志業諸事要回歸法脈,法脈的精神就是綱領」。

      綱領要透過精舍師父、慈濟清修士與社區知音合心,宛若粽繩般的拉緊、傳遞給每一顆粽子,每一顆粽子的粽葉內所包的餡料,就如同每一不同志業與功能團體,要透過棉繩與粽串(綱領)緊密連結在一起,這樣整體運行的方向才會一致,也深切期許四大志業的同仁要有「志為菩薩,守護眾生;志為人醫,守護生命;志為人師,守護慧命;志為人文,守護淨命」的理念,深化於職志合一的工作當中。

 《智者大師、難行能行》 

      有別於以往都是分享聽課的方式,這次的課程,特別於開營的第一天晚上,安排長達兩小時的「唐美雲歌仔戲」,演繹《智者大師》高僧傳的故事;透過專業的燈光效果、現場演奏與唱作俱佳的演出呈現,著時讓人耳目一新,吸引大家專注於劇情的內容;聰明睿智、天賦異稟的 智者大師,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本土宗派「天台宗」的開創始祖。

      雖然出生於富裕家庭、年輕有為,但是,卻身處戰火政權紛亂的時代,這也讓 智者大師一心想要尋找安定人心的大法,發心弘揚『法華經』,於此期間,雖已貴為一代名師,仍然無法避開無明詆毀、茫然困厄,但是,大師堅定心志、難行能行,以盡形壽、獻生命,照亮世人迷惘與苦難黑暗角落,這與現代慈濟 證嚴上人的身形言教非常相似,透過戲劇傳法,將這一份「慈、悲、喜、捨」的精神,深植於慈濟志業同仁內心。

 《教育人文、典範永續》

      09月28日教師節這一天的課程,正逢慈濟教育志業三十而立,課程中特別舉辦「煥慈悲喜捨光芒、譜躍動國際樂章」的活動,以音樂、舞蹈、分享、影片等方式來回顧與展望慈濟「教育完全化」的落實,透過演繹呈現與校友見證,分享慈濟教育影響力、品德教育國際化等特色理念。

    整體「慈濟教育30」的感恩活動,最後在已屆齡百歲的第一任慈濟護專校長, 楊思標教授蒞臨現場時,成為全場鼓掌、起立致敬最為感人的畫面,雖然 楊教授的口語表達已不太靈光,但是,他的身教德行,令人深深感動,這份「如沐春風播善種、開枝散葉育成林;教育志業三十載、人文典範永傳承」的精神,真是帶動志業同仁職志工作信念昇華的動力。

 《圓緣凝聚、合和互協》

      今年法脈宗門營的最後一天,大家移師回花蓮精舍圓緣,於忙碌行程當中的大愛感恩科技董事長 黃華德師兄,也搭最早班火車趕赴盛會,與精舍師父、四大志業執行長、慈濟清修士、社區知音合心代表等人,一起分工合作、同心協力、以編織「粽串與粽繩」的方式呈現,帶來圓緣活動最具意義的一刻。

      希望藉此共聚一堂、精進信念,讓現場大眾都能瞭解 上人成立慈濟志業「立體琉璃同心圓、菩提林立同根生」的觀念,並體悟 上人於營隊當中開示「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明白法脈根源的重要,凝聚各志業體同仁於「共知、共識、共行」當中,持續發揮自己工作良能,用真誠的信念與美善的循環,發揮各志業團體的功能力量,帶動全球慈濟人合和互協,持續穩健發展志業願行。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市內湖報導

Read more

千人與會齊精進、志業永續共傳承

圖說:2019年法脈宗門營的最後一天,大愛感恩科技董事長 黃華德師兄(右二),搭乘最早班火車趕赴盛會,與精舍師父、四大志業執行長、慈濟清修士、社區知音合心代表等人,一起分工合作、同心協力、以編織「粽串與粽繩」的方式來進行圓緣活動 (攝影:柏傳琦)。

      2019年「慈濟法脈宗門營」,於花蓮靜思堂正式舉行,這次的營隊整體課程,有法脈綱領分享、座談傳承交流、舞台戲劇演繹與教育成果呈現,內容特別豐富又別具意義,因此,有來自慈濟功德會、慈善、醫療、教育、人文、靜思及大愛感恩科技等,超過上千位志業體同仁以及工作人員齊聚一堂,共同參與這一場「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的精進研習。

圖說:藉此法脈宗門營,大愛感恩科技同仁共聚一堂、精進信念,凝聚慈濟志業體同仁應有之「共知、共識、共行」,用真誠的心意與美善的循環,持續發揮自己的工作良能 (攝影:人文真善美志工)。

《靜思法脈、粽串源頭》

      現任職於慈濟基金會文史編纂處的 洪靜原老師,於課程的第一天下午,便與大家分享「法脈宗門綱要」的課程,傳遞 上人期許四大志業同仁,應以「粽串」就是法髓(綱領)的概念,來傳承慈濟志業,靜原老師表示,「志業諸事要回歸法脈,法脈的精神就是綱領」。

      綱領要透過精舍師父、慈濟清修士與社區知音合心,宛若粽繩般的拉緊、傳遞給每一顆粽子,每一顆粽子的粽葉內所包的餡料,就如同每一不同志業與功能團體,要透過棉繩與粽串(綱領)緊密連結在一起,這樣整體運行的方向才會一致,也深切期許四大志業的同仁要有「志為菩薩,守護眾生;志為人醫,守護生命;志為人師,守護慧命;志為人文,守護淨命」的理念,深化於職志合一的工作當中。

 《智者大師、難行能行》 

      有別於以往都是分享聽課的方式,這次的課程,特別於開營的第一天晚上,安排長達兩小時的「唐美雲歌仔戲」,演繹《智者大師》高僧傳的故事;透過專業的燈光效果、現場演奏與唱作俱佳的演出呈現,著時讓人耳目一新,吸引大家專注於劇情的內容;聰明睿智、天賦異稟的 智者大師,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本土宗派「天台宗」的開創始祖。

      雖然出生於富裕家庭、年輕有為,但是,卻身處戰火政權紛亂的時代,這也讓 智者大師一心想要尋找安定人心的大法,發心弘揚『法華經』,於此期間,雖已貴為一代名師,仍然無法避開無明詆毀、茫然困厄,但是,大師堅定心志、難行能行,以盡形壽、獻生命,照亮世人迷惘與苦難黑暗角落,這與現代慈濟 證嚴上人的身形言教非常相似,透過戲劇傳法,將這一份「慈、悲、喜、捨」的精神,深植於慈濟志業同仁內心。

 《教育人文、典範永續》

      09月28日教師節這一天的課程,正逢慈濟教育志業三十而立,課程中特別舉辦「煥慈悲喜捨光芒、譜躍動國際樂章」的活動,以音樂、舞蹈、分享、影片等方式來回顧與展望慈濟「教育完全化」的落實,透過演繹呈現與校友見證,分享慈濟教育影響力、品德教育國際化等特色理念。

    整體「慈濟教育30」的感恩活動,最後在已屆齡百歲的第一任慈濟護專校長, 楊思標教授蒞臨現場時,成為全場鼓掌、起立致敬最為感人的畫面,雖然 楊教授的口語表達已不太靈光,但是,他的身教德行,令人深深感動,這份「如沐春風播善種、開枝散葉育成林;教育志業三十載、人文典範永傳承」的精神,真是帶動志業同仁職志工作信念昇華的動力。

 《圓緣凝聚、合和互協》

      今年法脈宗門營的最後一天,大家移師回花蓮精舍圓緣,於忙碌行程當中的大愛感恩科技董事長 黃華德師兄,也搭最早班火車趕赴盛會,與精舍師父、四大志業執行長、慈濟清修士、社區知音合心代表等人,一起分工合作、同心協力、以編織「粽串與粽繩」的方式呈現,帶來圓緣活動最具意義的一刻。

      希望藉此共聚一堂、精進信念,讓現場大眾都能瞭解 上人成立慈濟志業「立體琉璃同心圓、菩提林立同根生」的觀念,並體悟 上人於營隊當中開示「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明白法脈根源的重要,凝聚各志業體同仁於「共知、共識、共行」當中,持續發揮自己工作良能,用真誠的信念與美善的循環,發揮各志業團體的功能力量,帶動全球慈濟人合和互協,持續穩健發展志業願行。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市內湖報導

Read more

週三, 09 十月 2019

夢中法緣啟大願、擘劃藍圖田中生

圖說:「乞丐許大『院』」是9月底大愛感恩科技人文周會的講題,描述嘉義大林鄒家人與淑靖師姊捐地,促成慈濟大林醫院興建的故事 (圖片:沈宛融)。

     出生成長於嘉義縣大林鎮的 林淑靖師姊,有著鄉村居民的樸質厚道與單純善良。在1960~1970年代的台灣鄉村,仍有著傳統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觀念,除了身邊長輩、媒人的促擁之外,再加上自己的姻緣也出現,所以順理成章的與同村的 鄒明晃先生成婚,開啟了這對年輕夫婦同修,同行慈濟善道的菩提人生。「乞丐許大『院』」是9月底大愛感恩科技人文週會的講題,描述嘉義大林鄒家人與淑靖師姊捐地,促成慈濟大林醫院興建的故事。

    或許是 淑靖師姊與慈濟 證嚴法師宿世的特殊因緣,雖是一位剛結婚的年輕女孩,一樣要忙家事、帶小孩、協助先生做生意;但是,卻在一個平常夜晚的睡夢中,清楚的夢見一位師父在對她輕聲細語的說話,讓她感到異常的喜悅;雖然,一覺夢境醒來,她深感奇怪,也不知夢中這位法師是何許人也?但是,那一份聞法後的喜悅與好奇,讓她久久難以忘懷。

    之後竟然無意間,在慈濟月刊的封面上,發現夢境中的師父就是 證嚴法師,這讓她在二十二歲那年,就有機會搭上慈濟列車,前往花蓮精舍心靈的故鄉一探究竟;師姊描述她當年見到 上人與精舍之後,內心就好喜歡、好喜歡慈濟這個團體,心中的喜悅和滿足真是無法言喻…。

    深刻感受到 上人的智慧法語是如此的攝授人心、而又有智慧, 淑靖師姊也默默在心中埋下一個善的種子,暗自許願,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在家鄉捐地蓋一慈濟會所,讓 上人可以常來大林為鄉親講經說法;經過了將近6年的醞釀、促進、波折、周旋、等待與轉折,這一份善的漣漪,竟更擴大規劃,成為在台灣南部雲、嘉偏鄉的田中興建醫院,並於西元2000年,蓋出了可以平衡城鄉差距、更能利世救人的大林慈濟醫院。

    誠如「夢中法緣啟大願、擘劃藍圖田中生」,當年 淑靖師姊與先生,真是從一無所有、到發心立願、再到促成大林慈濟醫院的興建落成;現在「醫療院所如願成、大愛濟世渡眾生」,回顧這整個過程,心中滿滿的感恩,感動全台灣與全球慈濟家人的響應與護持,才能成就此一大良福田。這也讓 淑靖師姊真真實實的印證了 上人靜思語「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潛能」、「不要怕難、有心就不難」、「願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還有 上人的法「平常積福德,當業力來時,才有力量可以化解」,而 淑靖師姊在滿願完成捐地做慈濟聯絡會所與籌錢捐獻建設醫院之後,現在,她更持續努力將大林變成一個慈濟鎮,期待匯聚慈濟清流,接引更多鄉親同行菩提善道。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夢中法緣啟大願、擘劃藍圖田中生

圖說:「乞丐許大『院』」是9月底大愛感恩科技人文周會的講題,描述嘉義大林鄒家人與淑靖師姊捐地,促成慈濟大林醫院興建的故事 (圖片:沈宛融)。

     出生成長於嘉義縣大林鎮的 林淑靖師姊,有著鄉村居民的樸質厚道與單純善良。在1960~1970年代的台灣鄉村,仍有著傳統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觀念,除了身邊長輩、媒人的促擁之外,再加上自己的姻緣也出現,所以順理成章的與同村的 鄒明晃先生成婚,開啟了這對年輕夫婦同修,同行慈濟善道的菩提人生。「乞丐許大『院』」是9月底大愛感恩科技人文週會的講題,描述嘉義大林鄒家人與淑靖師姊捐地,促成慈濟大林醫院興建的故事。

    或許是 淑靖師姊與慈濟 證嚴法師宿世的特殊因緣,雖是一位剛結婚的年輕女孩,一樣要忙家事、帶小孩、協助先生做生意;但是,卻在一個平常夜晚的睡夢中,清楚的夢見一位師父在對她輕聲細語的說話,讓她感到異常的喜悅;雖然,一覺夢境醒來,她深感奇怪,也不知夢中這位法師是何許人也?但是,那一份聞法後的喜悅與好奇,讓她久久難以忘懷。

    之後竟然無意間,在慈濟月刊的封面上,發現夢境中的師父就是 證嚴法師,這讓她在二十二歲那年,就有機會搭上慈濟列車,前往花蓮精舍心靈的故鄉一探究竟;師姊描述她當年見到 上人與精舍之後,內心就好喜歡、好喜歡慈濟這個團體,心中的喜悅和滿足真是無法言喻…。

    深刻感受到 上人的智慧法語是如此的攝授人心、而又有智慧, 淑靖師姊也默默在心中埋下一個善的種子,暗自許願,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在家鄉捐地蓋一慈濟會所,讓 上人可以常來大林為鄉親講經說法;經過了將近6年的醞釀、促進、波折、周旋、等待與轉折,這一份善的漣漪,竟更擴大規劃,成為在台灣南部雲、嘉偏鄉的田中興建醫院,並於西元2000年,蓋出了可以平衡城鄉差距、更能利世救人的大林慈濟醫院。

    誠如「夢中法緣啟大願、擘劃藍圖田中生」,當年 淑靖師姊與先生,真是從一無所有、到發心立願、再到促成大林慈濟醫院的興建落成;現在「醫療院所如願成、大愛濟世渡眾生」,回顧這整個過程,心中滿滿的感恩,感動全台灣與全球慈濟家人的響應與護持,才能成就此一大良福田。這也讓 淑靖師姊真真實實的印證了 上人靜思語「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潛能」、「不要怕難、有心就不難」、「願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還有 上人的法「平常積福德,當業力來時,才有力量可以化解」,而 淑靖師姊在滿願完成捐地做慈濟聯絡會所與籌錢捐獻建設醫院之後,現在,她更持續努力將大林變成一個慈濟鎮,期待匯聚慈濟清流,接引更多鄉親同行菩提善道。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週二, 08 十月 2019

慈悲喜捨入心田、實踐力行常恆持

圖說: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都參與過的 素珍師姊,謹記 師訓並抱持著「佈施、愛語、力行、同事」四攝法的精神,給人方便、與人相處,並用愛與包容來感動人心、引人向善 (攝影:呂怡德)。

      一切都是好因緣,正值今年慈濟社區會務正積極地在推動「莫忘那一年」的回顧之際,大愛感恩的人文週會,就非常榮幸的邀請到一位來自松山區的資深慈濟人 文素珍師姊,以「回首來時、不忘初衷」的回顧,與大家分享她的人生因緣慈濟路。

圖說:於分享結束後,素珍師姊讚嘆的表示,她一直都是以「價值」而非「價格」來看待大愛的產品,因為大愛感恩是真正將「垃圾變黃金」的最佳環保實踐者,希望大家也都能用護持的心,來支持這份環保志業 (攝影:呂怡德)。

     素珍師姊是在30歲左右時就開始參加慈濟,並於1983年授證成為慈濟委員,身材高挑、笑容燦爛的她,人生的因緣際遇相當好,曾經是早期追隨過 上人走過艱辛歲月、協助籌辦志業的信眾之一,那時正值 上人竭盡心力籌建花蓮慈濟醫院建設之際,那時,她還曾沾沾自喜的自以為能幹,可以幫 上人辦理許多要事,其實,現今回想起來,當時都是 上人在找事情給她(們)磨練,並從「做中學、學中覺」中,深入經藏、體悟佛法。

      曾經就有一次,在慈濟護專成立開幕之際,師姊開心地看到接 上人的座車前來,便興致沖沖的迎向前去說,「趕快、趕快,我身材較纖細瘦長,擠一擠我們一起坐車去」,結果萬萬沒有想到, 上人竟回答她說「身材纖細很好,但是,可不要頭尖、腳尖像牙籤一樣到處扎人」,回顧起這段因機逗教,當時雖然 素珍師姊當下非常難為情,但也因此終身烙印在心,與人相處要學習像海綿一樣的柔軟,才可以廣納意見、圓融和諧。

      個性不拘小節的 素珍師姊,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她都參與過,並且謹記 師訓、並抱持著「佈施、愛語、力行、同事」四攝法的精神,用 上人教導「特別繞路就可以順道共乘」的觀念來給人方便、與人相處,她總是默默地推動、不給人壓力,用愛與包容來感動人心、引人向善。

       於分享結束後,素珍師姊看到大愛感恩科技的展品,她讚嘆的表示,她一直都是以「價值」而非「價格」來看待大愛的產品,因為大愛感恩是真正將「垃圾變黃金」的最佳環保實踐者,希望大家也都能像她一樣,用一顆護持的心來支持這份環保志業。

      從素珍師姊的分享過程中,大家都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一份人生正確的信仰,所帶給人的洗禮與轉變,從過往的奢華驕矜轉為樸實柔順、從灑脫不羈走向自我約束,在這些看似簡單字眼的背後,是要靠著長期薰修 上人的善法,恆持不斷的慈悲喜捨與力行實踐,才能讓自己的生命昇華。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慈悲喜捨入心田、實踐力行常恆持

圖說: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都參與過的 素珍師姊,謹記 師訓並抱持著「佈施、愛語、力行、同事」四攝法的精神,給人方便、與人相處,並用愛與包容來感動人心、引人向善 (攝影:呂怡德)。

      一切都是好因緣,正值今年慈濟社區會務正積極地在推動「莫忘那一年」的回顧之際,大愛感恩的人文週會,就非常榮幸的邀請到一位來自松山區的資深慈濟人 文素珍師姊,以「回首來時、不忘初衷」的回顧,與大家分享她的人生因緣慈濟路。

圖說:於分享結束後,素珍師姊讚嘆的表示,她一直都是以「價值」而非「價格」來看待大愛的產品,因為大愛感恩是真正將「垃圾變黃金」的最佳環保實踐者,希望大家也都能用護持的心,來支持這份環保志業 (攝影:呂怡德)。

     素珍師姊是在30歲左右時就開始參加慈濟,並於1983年授證成為慈濟委員,身材高挑、笑容燦爛的她,人生的因緣際遇相當好,曾經是早期追隨過 上人走過艱辛歲月、協助籌辦志業的信眾之一,那時正值 上人竭盡心力籌建花蓮慈濟醫院建設之際,那時,她還曾沾沾自喜的自以為能幹,可以幫 上人辦理許多要事,其實,現今回想起來,當時都是 上人在找事情給她(們)磨練,並從「做中學、學中覺」中,深入經藏、體悟佛法。

      曾經就有一次,在慈濟護專成立開幕之際,師姊開心地看到接 上人的座車前來,便興致沖沖的迎向前去說,「趕快、趕快,我身材較纖細瘦長,擠一擠我們一起坐車去」,結果萬萬沒有想到, 上人竟回答她說「身材纖細很好,但是,可不要頭尖、腳尖像牙籤一樣到處扎人」,回顧起這段因機逗教,當時雖然 素珍師姊當下非常難為情,但也因此終身烙印在心,與人相處要學習像海綿一樣的柔軟,才可以廣納意見、圓融和諧。

      個性不拘小節的 素珍師姊,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她都參與過,並且謹記 師訓、並抱持著「佈施、愛語、力行、同事」四攝法的精神,用 上人教導「特別繞路就可以順道共乘」的觀念來給人方便、與人相處,她總是默默地推動、不給人壓力,用愛與包容來感動人心、引人向善。

       於分享結束後,素珍師姊看到大愛感恩科技的展品,她讚嘆的表示,她一直都是以「價值」而非「價格」來看待大愛的產品,因為大愛感恩是真正將「垃圾變黃金」的最佳環保實踐者,希望大家也都能像她一樣,用一顆護持的心來支持這份環保志業。

      從素珍師姊的分享過程中,大家都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一份人生正確的信仰,所帶給人的洗禮與轉變,從過往的奢華驕矜轉為樸實柔順、從灑脫不羈走向自我約束,在這些看似簡單字眼的背後,是要靠著長期薰修 上人的善法,恆持不斷的慈悲喜捨與力行實踐,才能讓自己的生命昇華。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