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2016

週日, 08 五 2016

環保減碳換植栽 疼惜大地逗陣行


倡導愛護環境,疼惜大地,今天早上,北投垃圾焚化廠舉辦「植樹減碳新鮮森活」活動,一個早上的活動,吸引大批民眾,提著自家的容器,前來免費領取用廚餘蒸煮成的有機培養液,另外還有兌換盆栽等等活動,現場可是環保味十足。 


一桶接一桶,有機液態肥,吸引民眾大排長龍。 

民眾:「就(用來)澆花。(有發現長得比較好嗎?) 對呀,有哇,就是效果比一般買的一顆一顆的肥料要好很多。」 

北投焚化廠第一組組長 陳正守:「基本上它是經過一個高溫高壓的蒸煮方法,所以製作之前已經經過一個完整的消毒作業,然後出來之後經過固液分離,分離出來液體部分,我們經過一個月的曝氣發酵,才會形成這個液肥。」 

背後的原料,則是回收回來的家戶廚餘,繁瑣的程序,就是希望能發揮最大效用。提倡環保,美化環境,北投焚化廠還結合林務局,舉行贈送樹苗活動。 

民眾:「今天就是拿20個電池,換一個桂花或者是含笑花,滿意滿意,非常滿意,空氣比較好,環境比較漂亮。」 

北投焚化廠副廠長 胡坤智:「我們就以那個電池為主,還有CD片,這些都是比較不好處理的,另外那些(二手)書籍,也可以來回收以後,我們會送給我們的延慧書庫。」 

延續物命,創造循環再利用。另外,現場還有政風室,透過有獎徵答,宣導反貪污活動,從環境到心靈,做到徹底美化。 

蕭志傑 李明華 台北報導 Read more

環保綠色醫院 頂樓架設太陽能板


正在菲律賓舉行的,2016年慈濟國際人醫論壇,(今天5號)進入第二天課程。學員們親眼見證慈濟研發的救災利器、多功能桌椅和帳棚,也有中醫師傳授舒緩身體病痛的穴位推拿,另外還有一場戶外教學,就是參觀當地著名的綠色醫院。 


大樓頂端,架設大片太陽能板,號稱綠色醫院--菲律賓心臟醫學中心,強調環保,和慈濟理念相同。 

人醫論壇第二天課程,特地安排到這裡參訪,也藉著簡報,了解各項省水省電設施,看看醫療機構,如何主動出擊,展現節能減碳救地球的決心。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柯建新,為學員示範,如何透過簡易的經絡舒緩,解決身體病痛。親自傳授幾個小訣竅,希望在將來的義診中,發揮妙用。 

花蓮慈院中醫部主任 柯建新:「 主要的項目還是以針灸推拿為主, 因為在這邊, 有時候藥物的取得上 有它的困難, 可是透過針灸或推拿, 它沒有一些人事地物的限制, 而且立刻可以用, 馬上可以看到效果 。」 

還有重量輕巧,搬運方便的淨斯多功能桌椅,廣泛運用在全球賑災,也趁著論壇,向各國人醫展示。 

慈悲科技當作後盾,多管齊下,也結合有志一同的醫護人員,目的就是希望大家齊心,編織愛的醫療網。 

菲律賓綜合報導 Read more

新加坡亞洲新聞台 傳遞環保真善美

圖說:新加坡亞洲新聞特派記者拿起手上的透明寶特瓶,藉由鏡頭來告訴全球的觀眾:「你看!我身上的灰色刷毛背心是用24支回收寶特瓶做的哦!」(攝影者:姜郁雯)今年新加坡亞洲新聞台計畫做一系列亞洲各地環保議題的新聞報導,預計於五月播出,由於此因緣,新加坡亞洲新聞台4月27日專程前來大愛感恩科技採訪,了解大愛感恩科技在環保方面的貢獻有目共睹,尤其是在環保產品研發的成效,以寶特瓶回收再生製作成服飾、袋材、毛毯、圍巾等生活用品,將是能代表台灣在環保產業上的表現。

新加坡亞洲新聞台(Channel News Asia)成立於1999年,亞洲新聞台是新加坡國家所屬的新傳媒集團(Media Corp),完全擁有經營之國際英語新聞衛星頻道,傳播範圍包括中國各主要城市、香港、台灣、印尼、菲律賓、杜拜等亞洲和中東25個國家,超過六千萬的收視觀眾。

經營規劃室林慧萍接受採訪時分享:大愛感恩科技環保成效的表現除了在一號寶特瓶的回收再生外,更是研發精進,將回收瓶蓋製作成環保系列文具,記者聽到了大愛感恩科技同仁的分享,不禁讚歎在這愛心平台上的貢獻,而且是真正對環境、社會有幫助的。「很榮幸能夠來到大愛感恩科技採訪,也學到很多環保的議題,包括寶特瓶可以做出漂亮的衣服,還可以做出很多很多大家可以重新使用的東西,不只對整個台灣,是對整個地球都很有貢獻的事情。」新加坡亞洲新聞特派任百珺分享。

圖說:今年新加坡亞洲新聞台計畫做一系列亞洲各地環保議題的新聞報導,特邀大愛感恩科技接受採訪,預計於五月播出。(攝影者:姜郁雯)如同榮獲台灣精品獎、綠色典範獎、金點設計獎的「愛護地球極地動物系列毛毯禮盒」,分別有「海豹、企鵝、北極熊」三種可愛的極地動物圖案,想傳達給消費者環保的重要性。大愛感恩科技的設計,相對來說,包裝簡單、樸素,使用瓶身原色、不染色,及不讓消費者感到過度的包裝,因此包裝也需符合環保概念,並且融入靜思法語滋潤人人的心靈。

大愛感恩科技獨創的「產品生產履歷」,清楚的記錄了產品從原料取得、每段的製程、直到終端產品的呈現,完全透明化展現在顧客面前,可以安心請購與使用。產品材質具有「疏濕、快乾、免燙、易除臭、易去汙、敏感舒緩」的特性。尤其是產品原料的取得,是來自全台的環保菩薩用心分類,因為認同證嚴法師的環保理念,以一份清淨無染、愛護地球的心來身體力行,自然而然在請購產品的當下在意不是「價格」而是「價值」。

“環保即是心念.心念即是行動”,環保不是理想更不是口號,是可以藉由「有形的產品」來喚醒人人「無形的心念」,唯有人心的真正改變,家中的垃圾其實是「城市的礦產、有用的資源」,大愛感恩科技鼓勵要落實環保在生活中,要懂得資源分類(可回收/不可回收)、清淨在源頭,源頭並非在環保站而是在家中,推廣“回收好.不用更好”、“續物命.造福慧”的理念,“Simple Action, Big Difference”不要忽視自己一分小小的力量,社會會因你而改變!

大愛感恩科技 林慧萍 台北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新加坡亞洲新聞台 傳遞環保真善美

圖說:新加坡亞洲新聞特派記者拿起手上的透明寶特瓶,藉由鏡頭來告訴全球的觀眾:「你看!我身上的灰色刷毛背心是用24支回收寶特瓶做的哦!」(攝影者:姜郁雯)今年新加坡亞洲新聞台計畫做一系列亞洲各地環保議題的新聞報導,預計於五月播出,由於此因緣,新加坡亞洲新聞台4月27日專程前來大愛感恩科技採訪,了解大愛感恩科技在環保方面的貢獻有目共睹,尤其是在環保產品研發的成效,以寶特瓶回收再生製作成服飾、袋材、毛毯、圍巾等生活用品,將是能代表台灣在環保產業上的表現。

新加坡亞洲新聞台(Channel News Asia)成立於1999年,亞洲新聞台是新加坡國家所屬的新傳媒集團(Media Corp),完全擁有經營之國際英語新聞衛星頻道,傳播範圍包括中國各主要城市、香港、台灣、印尼、菲律賓、杜拜等亞洲和中東25個國家,超過六千萬的收視觀眾。

經營規劃室林慧萍接受採訪時分享:大愛感恩科技環保成效的表現除了在一號寶特瓶的回收再生外,更是研發精進,將回收瓶蓋製作成環保系列文具,記者聽到了大愛感恩科技同仁的分享,不禁讚歎在這愛心平台上的貢獻,而且是真正對環境、社會有幫助的。「很榮幸能夠來到大愛感恩科技採訪,也學到很多環保的議題,包括寶特瓶可以做出漂亮的衣服,還可以做出很多很多大家可以重新使用的東西,不只對整個台灣,是對整個地球都很有貢獻的事情。」新加坡亞洲新聞特派任百珺分享。

圖說:今年新加坡亞洲新聞台計畫做一系列亞洲各地環保議題的新聞報導,特邀大愛感恩科技接受採訪,預計於五月播出。(攝影者:姜郁雯)如同榮獲台灣精品獎、綠色典範獎、金點設計獎的「愛護地球極地動物系列毛毯禮盒」,分別有「海豹、企鵝、北極熊」三種可愛的極地動物圖案,想傳達給消費者環保的重要性。大愛感恩科技的設計,相對來說,包裝簡單、樸素,使用瓶身原色、不染色,及不讓消費者感到過度的包裝,因此包裝也需符合環保概念,並且融入靜思法語滋潤人人的心靈。

大愛感恩科技獨創的「產品生產履歷」,清楚的記錄了產品從原料取得、每段的製程、直到終端產品的呈現,完全透明化展現在顧客面前,可以安心請購與使用。產品材質具有「疏濕、快乾、免燙、易除臭、易去汙、敏感舒緩」的特性。尤其是產品原料的取得,是來自全台的環保菩薩用心分類,因為認同證嚴法師的環保理念,以一份清淨無染、愛護地球的心來身體力行,自然而然在請購產品的當下在意不是「價格」而是「價值」。

“環保即是心念.心念即是行動”,環保不是理想更不是口號,是可以藉由「有形的產品」來喚醒人人「無形的心念」,唯有人心的真正改變,家中的垃圾其實是「城市的礦產、有用的資源」,大愛感恩科技鼓勵要落實環保在生活中,要懂得資源分類(可回收/不可回收)、清淨在源頭,源頭並非在環保站而是在家中,推廣“回收好.不用更好”、“續物命.造福慧”的理念,“Simple Action, Big Difference”不要忽視自己一分小小的力量,社會會因你而改變!

大愛感恩科技 林慧萍 台北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環保教育同行 守護慧命磐石

圖說:【學會.學慧】環保與教育同行、守護慧命的磐石,大愛感恩科技與慈濟科技大學分別堅守在教育與環保志業上,但都是在成長慧命資糧,以推廣人文、淨化人心為志業的磐石。(攝影者:林慧萍)大愛感恩科技除了在環保志業的投入,平時在教育方面的深耕也是不遺餘力,因為深信環保的帶動要從「人心改變」開始,而不是一次性的分享或推動。大愛感恩科技與慈濟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產學合作今年已邁入第四年,2016年4月26日大愛感恩科技經營規劃室/設計部趁著回花蓮朝山殊勝因緣,一行五人特別安排到慈濟科技大學訪談相關合作,希望能共同在教育志業、環保志業上努力,共創更有深度與廣度的合作面向。

這次到訪主要是針對與慈濟科技大學合作籌畫中之大愛感恩科技『藝文中心』進行初步討論,包括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產品、慈科大紅藜產品(台灣原住民耕作百年以上的傳統作物)、咖啡館等空間規劃,共同來豐富與活用。除了原有的企業人文課程分享『企業倫理/綠色行銷』業師協同教學、環保站場域課程的結合、綠色企業公司參訪學習、暑期/全學年實習、概念館工讀等,每年規劃給同學們更精進與不同的學習,莫非就是希望將「環保、人文、教育」深植同學心中,讓同學們了解做行銷不是只有談生意與販售產品,背後的綠色概念、人文故事才是真正能讓自我提昇價值的重點。

圖說:【利他即是利己】大愛感恩科技藝文中心空間活用規劃,透過學校與產業的合作,又能共行在志業的無私平台,在此談的是教育、人文、環保,而不是名利與業績。(攝影者:林慧萍)環保產業開發的困難不在於本身開發產品的技術或專業,而是在大愛感恩科技所成就之『無私的愛心平台』還有賴大家的投入、肯定、護持。大愛感恩科技是朝向環保的領頭羊來努力前進,公司同仁都是有心有願的職志合一;合作夥伴我們不稱廠商或代工廠,因為大家是帶著愛心與善念而來;請購大德共同成就盈餘回饋社會公益等等,都是一份小力量、大匯聚。台灣地窄人少、但愛心的密度最大,大愛感恩科技希望在這個愛心的平台上,透過每個有心人的參與付出,來好好的展現屬於台灣的軟實力、企業的社會責任與眾人的愛心成果。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經營規劃室/設計部一行五人到慈濟科大訪談相關合作,希望能共同在教育志業、環保志業上努力,共創更有深度與廣度的合作面向。(攝影者:林慧萍)教育大眾環保從生活中做起,『回收好.不用更好』、 『續物命.造福慧』、 『品人文.涵福慧.傳大愛』,不是口號,而是希望能透過一個觀念的改變,來從「學會」中「學慧」。環保不是理想,而是可以落實在生活中,是可以被人人實現的。唯有從人心淨化、從人的這一念心改變,才能從家庭影響到社區、企業、國家、社會,期盼大家都能在環保的行列來「共知、共識、共行」。如同證嚴法師慈示:「『淨化人心』之實質意義就是『教育』,教育的目的在教化眾生回歸清淨本性。為了未來的希望,我們要用心、合力共同來成就!」

大愛感恩科技 林慧萍 花蓮市報導

Read more

環保教育同行 守護慧命磐石

圖說:【學會.學慧】環保與教育同行、守護慧命的磐石,大愛感恩科技與慈濟科技大學分別堅守在教育與環保志業上,但都是在成長慧命資糧,以推廣人文、淨化人心為志業的磐石。(攝影者:林慧萍)大愛感恩科技除了在環保志業的投入,平時在教育方面的深耕也是不遺餘力,因為深信環保的帶動要從「人心改變」開始,而不是一次性的分享或推動。大愛感恩科技與慈濟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產學合作今年已邁入第四年,2016年4月26日大愛感恩科技經營規劃室/設計部趁著回花蓮朝山殊勝因緣,一行五人特別安排到慈濟科技大學訪談相關合作,希望能共同在教育志業、環保志業上努力,共創更有深度與廣度的合作面向。

這次到訪主要是針對與慈濟科技大學合作籌畫中之大愛感恩科技『藝文中心』進行初步討論,包括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產品、慈科大紅藜產品(台灣原住民耕作百年以上的傳統作物)、咖啡館等空間規劃,共同來豐富與活用。除了原有的企業人文課程分享『企業倫理/綠色行銷』業師協同教學、環保站場域課程的結合、綠色企業公司參訪學習、暑期/全學年實習、概念館工讀等,每年規劃給同學們更精進與不同的學習,莫非就是希望將「環保、人文、教育」深植同學心中,讓同學們了解做行銷不是只有談生意與販售產品,背後的綠色概念、人文故事才是真正能讓自我提昇價值的重點。

圖說:【利他即是利己】大愛感恩科技藝文中心空間活用規劃,透過學校與產業的合作,又能共行在志業的無私平台,在此談的是教育、人文、環保,而不是名利與業績。(攝影者:林慧萍)環保產業開發的困難不在於本身開發產品的技術或專業,而是在大愛感恩科技所成就之『無私的愛心平台』還有賴大家的投入、肯定、護持。大愛感恩科技是朝向環保的領頭羊來努力前進,公司同仁都是有心有願的職志合一;合作夥伴我們不稱廠商或代工廠,因為大家是帶著愛心與善念而來;請購大德共同成就盈餘回饋社會公益等等,都是一份小力量、大匯聚。台灣地窄人少、但愛心的密度最大,大愛感恩科技希望在這個愛心的平台上,透過每個有心人的參與付出,來好好的展現屬於台灣的軟實力、企業的社會責任與眾人的愛心成果。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經營規劃室/設計部一行五人到慈濟科大訪談相關合作,希望能共同在教育志業、環保志業上努力,共創更有深度與廣度的合作面向。(攝影者:林慧萍)教育大眾環保從生活中做起,『回收好.不用更好』、 『續物命.造福慧』、 『品人文.涵福慧.傳大愛』,不是口號,而是希望能透過一個觀念的改變,來從「學會」中「學慧」。環保不是理想,而是可以落實在生活中,是可以被人人實現的。唯有從人心淨化、從人的這一念心改變,才能從家庭影響到社區、企業、國家、社會,期盼大家都能在環保的行列來「共知、共識、共行」。如同證嚴法師慈示:「『淨化人心』之實質意義就是『教育』,教育的目的在教化眾生回歸清淨本性。為了未來的希望,我們要用心、合力共同來成就!」

大愛感恩科技 林慧萍 花蓮市報導

Read more

週六, 07 五 2016

滾動大愛耀人文 中和中正經驗談

圖說:慈籃總部鄭芬蕙師姊開場時介紹:慈濟青少年籃球家族聯誼會(簡稱:慈籃)為引導青少年在發洩體力時,也能體會慈濟大愛精神與感恩文化,接引更多青少年投入慈濟真、善、美的園地,散播愛的種子,成為善的循環,21年以來始終如一。(攝影:郭于禎)4月22日中正萬華大愛媽媽精進課程邀請到慈籃總部鄭芬蕙師姊、大安區中正組呂怡蓉及中和區中和組楊德煌師兄及大愛感恩科技同仁也是協助慈籃各組聯繫窗口的 于禎共同於中正聯絡處分享慈籃緣起及青少年帶動經驗談。

鄭芬蕙師姊開場時介紹:慈濟青少年籃球家族聯誼會(簡稱:慈籃)為引導青少年在發洩體力時,也能體會慈濟大愛精神與感恩文化,接引更多青少年投入慈濟真、善、美的園地,散播愛的種子,成為善的循環,21年以來始終如一。除了接引正值叛逆期的青少年,更接引不少家長,成為優秀的社區志工。

慈濟志工 呂怡蓉師姊在18年前因為小孩熱愛打籃球,和小孩一同加入慈籃,後來也成為慈籃中正組負責人。證嚴上人〈靜思語〉:「要用父母心教育別人的孩子,用菩薩的智慧對待自己的孩子。」在每週的慈籃課程中 呂怡蓉師姊總是扮演著媽媽的腳色,雖然小孩長大,但是自己從未離開慈籃這個大家庭,總是把別人的小孩當做自己的小孩疼愛,因為她永遠記得慈籃陪伴她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現在換她要回饋於慈籃。從前的呂怡蓉師姊認為做一個快樂的志工就好,在今年初發心要參加培訓,不只承擔慈籃的職務,未來也要在社區投入志工的行列。

圖說:中正萬華大愛媽媽精進課程邀請到(左起)慈籃總部鄭芬蕙師姊、大安區中正組呂怡蓉及中和區中和組楊德煌師兄,於中正聯絡處分享慈籃緣起及青少年帶動經驗談。慈籃不只在打球,更重視人文課程,讓小孩從小懂得感恩尊重愛,家長們不僅陪伴小孩,更能一同投入志工的行列。(攝影:郭于禎)傳統社會無論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乃至社會教育,都強調教育過程如果不打罵,不但沒有效果,甚至是一種沒有真正愛心的教育。也就是我們經常都聽到過的「愛之深,責之切」的教育要求。慈濟志工 楊德煌師兄教育小孩的方式亦是如此。但是加入慈籃家族,讓他改變了對小孩的教育。楊德煌師兄發現打罵教育對於小孩的長期發展,沒有任何正面且積極的效果。唯有使用 上人的法,先改變自己的內心,才能影響全家人及小孩。最終調整自已教養小孩的方式,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圖說:楊德煌師兄發現打罵教育對於小孩的長期發展,沒有任何正面且積極的效果。唯有使用 上人的法,先改變自己的內心,才能影響全家人及小孩。最終調整自已教養小孩的方式,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攝影:郭于禎)針對此次大愛媽媽共修,大愛感恩也提供環保常識有獎問答,並提供使用保特瓶回收製作的大愛狗感恩貓吉祥物吊飾,以及折疊收納扇等結緣品,意涵「一人一善(扇)、日行一善(扇)」,透過有形的環保織品,希望做到生活環保及心靈環保,並且將慈濟大愛感恩環保理念帶入校園與社區。同時,藉由這次的分享,中正萬華區大愛媽媽更認識慈籃,了解到原來慈籃不只在打球,更重視人文課程,讓小孩從小懂得感恩尊重愛,家長們不僅陪伴小孩,更能一同投入志工的行列,回到社區後大愛媽媽們也要廣邀更多社區會眾小孩加入慈籃家族。

「慈籃」藉由籃球技術的訓練,輔以慈濟人文精神,期望達到「寓教於樂及術德兼修」的成效,並培養青年、青少年及兒童「關懷社會及尊重生命」的共識,秉持「愛心、團結、服務」的理念,發揮運動員「耐力和毅力」的精神,並持之以恆落實在家庭生活中,進而化小愛為大愛,落實社區關懷社會,實現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的願景。

人文真善美志工 郭于禎 台北市中正區報導
20160508-14.jpg 

Read more

滾動大愛耀人文 中和中正經驗談

圖說:慈籃總部鄭芬蕙師姊開場時介紹:慈濟青少年籃球家族聯誼會(簡稱:慈籃)為引導青少年在發洩體力時,也能體會慈濟大愛精神與感恩文化,接引更多青少年投入慈濟真、善、美的園地,散播愛的種子,成為善的循環,21年以來始終如一。(攝影:郭于禎)4月22日中正萬華大愛媽媽精進課程邀請到慈籃總部鄭芬蕙師姊、大安區中正組呂怡蓉及中和區中和組楊德煌師兄及大愛感恩科技同仁也是協助慈籃各組聯繫窗口的 于禎共同於中正聯絡處分享慈籃緣起及青少年帶動經驗談。

鄭芬蕙師姊開場時介紹:慈濟青少年籃球家族聯誼會(簡稱:慈籃)為引導青少年在發洩體力時,也能體會慈濟大愛精神與感恩文化,接引更多青少年投入慈濟真、善、美的園地,散播愛的種子,成為善的循環,21年以來始終如一。除了接引正值叛逆期的青少年,更接引不少家長,成為優秀的社區志工。

慈濟志工 呂怡蓉師姊在18年前因為小孩熱愛打籃球,和小孩一同加入慈籃,後來也成為慈籃中正組負責人。證嚴上人〈靜思語〉:「要用父母心教育別人的孩子,用菩薩的智慧對待自己的孩子。」在每週的慈籃課程中 呂怡蓉師姊總是扮演著媽媽的腳色,雖然小孩長大,但是自己從未離開慈籃這個大家庭,總是把別人的小孩當做自己的小孩疼愛,因為她永遠記得慈籃陪伴她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現在換她要回饋於慈籃。從前的呂怡蓉師姊認為做一個快樂的志工就好,在今年初發心要參加培訓,不只承擔慈籃的職務,未來也要在社區投入志工的行列。

圖說:中正萬華大愛媽媽精進課程邀請到(左起)慈籃總部鄭芬蕙師姊、大安區中正組呂怡蓉及中和區中和組楊德煌師兄,於中正聯絡處分享慈籃緣起及青少年帶動經驗談。慈籃不只在打球,更重視人文課程,讓小孩從小懂得感恩尊重愛,家長們不僅陪伴小孩,更能一同投入志工的行列。(攝影:郭于禎)傳統社會無論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乃至社會教育,都強調教育過程如果不打罵,不但沒有效果,甚至是一種沒有真正愛心的教育。也就是我們經常都聽到過的「愛之深,責之切」的教育要求。慈濟志工 楊德煌師兄教育小孩的方式亦是如此。但是加入慈籃家族,讓他改變了對小孩的教育。楊德煌師兄發現打罵教育對於小孩的長期發展,沒有任何正面且積極的效果。唯有使用 上人的法,先改變自己的內心,才能影響全家人及小孩。最終調整自已教養小孩的方式,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圖說:楊德煌師兄發現打罵教育對於小孩的長期發展,沒有任何正面且積極的效果。唯有使用 上人的法,先改變自己的內心,才能影響全家人及小孩。最終調整自已教養小孩的方式,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攝影:郭于禎)針對此次大愛媽媽共修,大愛感恩也提供環保常識有獎問答,並提供使用保特瓶回收製作的大愛狗感恩貓吉祥物吊飾,以及折疊收納扇等結緣品,意涵「一人一善(扇)、日行一善(扇)」,透過有形的環保織品,希望做到生活環保及心靈環保,並且將慈濟大愛感恩環保理念帶入校園與社區。同時,藉由這次的分享,中正萬華區大愛媽媽更認識慈籃,了解到原來慈籃不只在打球,更重視人文課程,讓小孩從小懂得感恩尊重愛,家長們不僅陪伴小孩,更能一同投入志工的行列,回到社區後大愛媽媽們也要廣邀更多社區會眾小孩加入慈籃家族。

「慈籃」藉由籃球技術的訓練,輔以慈濟人文精神,期望達到「寓教於樂及術德兼修」的成效,並培養青年、青少年及兒童「關懷社會及尊重生命」的共識,秉持「愛心、團結、服務」的理念,發揮運動員「耐力和毅力」的精神,並持之以恆落實在家庭生活中,進而化小愛為大愛,落實社區關懷社會,實現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的願景。

人文真善美志工 郭于禎 台北市中正區報導
20160508-14.jpg 

Read more

台南 楊日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61-6_01_0506.jpg我們這幾歲數有的生病、有的開刀;你說有好的東西在金山,你也沒辦法去挖,但環保就了我,做環保不在家昏睡。 Read more

愛與希望就博會 規劃職涯贏先機

圖說:一年一度的慈濟大學「愛與希望就業博覽會」,於4月27日在慈大校本部和敬樓正式舉行,包括慈濟志業醫療與人文體系、政府相關單位、民間企業團體等,共計30多家,領域涵蓋有醫療、社福、保險、資訊、飯店、服務產業等。副校長 許木柱教授代表學校致詞歡迎所有與會廠商的蒞臨。並強調,慈濟大學所蘊育的學生,特別重視學習志工服務、利益大眾的人文教育,這正是慈濟大學畢業生(含在校生)廣受業界好評的校風特色(照片:呂怡德)一年一度的慈濟大學「愛與希望就業博覽會」,於4月27日在慈大校本部和敬樓正式舉行,包括慈濟志業醫療與人文體系、政府相關單位、民間企業團體等,共計30多家,領域涵蓋有醫療、社福、保險、資訊、飯店、服務產業等,提供各界經營理念與職場訊息。大愛感恩科技公司也受邀出席、共襄盛舉。副校長 許木柱教授代表學校致詞歡迎所有與會廠商的蒞臨,許副校長讚許強調,慈濟大學所蘊育的學生,除了專業學識能力的教育養成,還特別重視體能鍛練與人文利他的薰習培養,每學期要求同學跑10公里的馬拉松鍛鍊體能耐力,以及學習志工服務、利益大眾的人文教育,更是慈濟大學畢業生(含在校生)廣受業界好評的校風特色。

透過同學們活力四射的有氧健康操帶動開幕式,在歡迎與會廠商的同時,校方也表揚及邀請優良服務、應屆畢業生代表上台分享心得,從同學的體悟中明瞭「多做多得、少做多失」、「付出其實是最大的收穫」、「我們要克服難、不要被難克服」…的道理分享,讓廠商代表印象深刻的感受到,在慈大重視人文教育的薰習下,許多學生心中都已深受慈濟精神、靜思理念的洗禮潤漬,對於學習與工作都更具接受磨練、勇於承擔的正向態度。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受邀出席,共襄盛舉,提供經營理念與職場訊息。(照片:呂怡德)在這一次就博會當中,即將完成碩士畢業論文、大眾傳播系的 張絮評同學,就很用心的詢問可能的工作內容與機會,與會人資同仁 怡德師兄便分享,若能發揮傳媒力量,透過異業結盟,一則可以幫助合作廠商創造環保綠化的企業形象,另一方面則是傳遞大愛感恩品牌生命力與環境教育的理念,藉力使力、相輔相成,這樣便是一種可以結合自身專業良能的工作表現;而另一位來自東方語文學系,態度積極、主動推薦自己的 詹家綺同學,則建議她可以透過筆耕報導大愛感恩公司豐富的對外活動,以出「心」聞稿或是撰寫編輯季刊文稿的方式,來傳遞環保教育、愛護環境的理念,此外,更可以運用文學涵養的特長,來描述各類環保再生織品的特色,傳遞環保人文的品牌生命力。

「一份就業,就是一份安心,也是安定家庭的一份孝心,更是為社會發揮良能的開始。」已辦理超過十屆的「愛與希望就業博覽會」,是慈濟大學為了開啟應屆畢業生與在校生們,對於職場視野瞭解與業界人才需求的趨勢,所舉辦的年度校園活動,不僅提供應屆畢業生的求職機會,同時,也藉此刺激在校生開始思考尋求職涯方向,為一提昇學生提早規劃職涯準備的教育宣傳活動。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花蓮慈大報導

圖說:校方也表揚及邀請優良服務、應屆畢業生代表上台分享心得,從同學的體悟中明瞭「多做多得、少做多失」、「付出其實是最大的收穫」、「我們要克服難、不要被難克服」…的道理分享,讓廠商代表印象深刻的感受到,在慈大重視人文教育的薰習下,許多學生心中都已深受慈濟精神、靜思理念的洗禮潤漬,對於學習與工作都更具接受磨練、勇於承擔的正向態度。(照片:呂怡德)。圖說:校方也表揚及邀請優良服務、應屆畢業生代表上台分享心得,從同學的體悟中明瞭「多做多得、少做多失」、「付出其實是最大的收穫」、「我們要克服難、不要被難克服」…的道理分享,讓廠商代表印象深刻的感受到,在慈大重視人文教育的薰習下,許多學生心中都已深受慈濟精神、靜思理念的洗禮潤漬,對於學習與工作都更具接受磨練、勇於承擔的正向態度。(照片:呂怡德)。圖說:校方也表揚及邀請優良服務、應屆畢業生代表上台分享心得,從同學的體悟中明瞭「多做多得、少做多失」、「付出其實是最大的收穫」、「我們要克服難、不要被難克服」…的道理分享,讓廠商代表印象深刻的感受到,在慈大重視人文教育的薰習下,許多學生心中都已深受慈濟精神、靜思理念的洗禮潤漬,對於學習與工作都更具接受磨練、勇於承擔的正向態度。(照片:呂怡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