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 2016

週五, 12 二月 2016

婆媳父子受證 行善積福家庭

圖說:父親蔡政炘在門口,指引車輛;母親蔡吳慧貞在室內,擔任接待;長子蔡翼鴻,機動勤務送便當;長媳吳彩霞,在大愛感恩推廣攤位介紹環保產品;次子蔡鴻築,樓上負責音控;二媳張毓真,樓下發送結緣品。上下裡外所有工作,這家人都不缺席。(大愛電視台畫面)每年歲末、年初,各個社區紛紛舉辦慈濟歲末祝福,為了感恩各地環保菩薩殷勤付出,大愛感恩科技也在各個會場擺設服務台,展出及推廣如何用科技將環保『清淨在源頭』更進一步提升至『環保精質化』。其中,在今年眾多大愛感恩推廣服務志工當中,吳彩霞一家人特別引人注目。

歷經五年興建完成的基隆靜思堂,2015年慈濟基隆社區歲末祝福2016年1月8日至1月10日,在此舉辦,蔡家人全員出動。父親蔡政炘在門口,指引車輛;母親蔡吳慧貞在室內,擔任接待;長子蔡翼鴻,機動勤務送便當;長媳吳彩霞,在大愛感恩推廣攤位介紹環保產品;次子蔡鴻築,樓上負責音控;二媳張毓真,樓下發送結緣品。上下裡外所有工作,這家人都不缺席。

蔡家的大家長、高齡91歲的張春美,也坐著輪椅來到現場,親自來觀禮,她說她平生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兒孫們都成為慈濟志工,終於在今年順利達成願望。

蔡家長媳吳彩霞:「沒有妯娌的問題,然後婆婆又是一個很虔誠的佛教徒,所以更沒有婆媳問題。」吳彩霞懺悔以前習氣重,在討論事情時容易與人發生口角,培訓後,現在改了很多,常以一句話警惕自己:「遇事要盡量去善解,其實一句不好聽的話,並不代表它的意思不好。」進入慈濟,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善解,每一句話都不會往壞處想,而是往好處想,一切就圓滿了。

圖說:一個家庭同時出現三個人一起培訓實在是非常難得又非常有福氣的事,前(2014)年父子三人受證成為慈誠,更特別的是,今年蔡家再度一家三人培訓,今年輪到婆媳三人受證成為委員,婆婆蔡吳慧貞說:「培訓前脾氣大,講話大小聲。培訓後聽了上人的法,慢慢改變,凡事會多忍耐,也能把媳婦當做自已的女兒。」 (大愛電視台畫面)跟著婆婆蔡吳慧貞、大嫂吳彩霞,一起培訓的蔡家二媳張毓真,婆媳三人都在慈少班付出,有共同的話題,更拉近彼此距離。「我們周六、日都是當作慈濟日,我們都一起出勤務這樣子,所以融入慈濟的家庭裡面,我覺得我們都有共同的慈濟語言。」張毓真表示:「剛結婚時跟婆家相處需多磨合。現在因為都是慈濟人,學會互相體諒、關心,大家相處和樂融融。」

一個家庭同時出現三個人一起培訓實在是非常難得又非常有福氣的事,前 (2014) 年父子三人受證成為慈誠,更特別的是,今年蔡家再度一家三人培訓,今年輪到婆媳三人受證成為委員,婆婆蔡吳慧貞說:「培訓前脾氣大,講話大小聲。培訓後聽了 證嚴上人的法,慢慢改變,凡事會多忍耐,也能把媳婦當做自已的女兒。」

圖說:蔡家的大家長、高齡91歲的資深志工張春美,也坐著輪椅來到現場,親自來觀禮,她說她平生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兒孫們都成為慈濟志工,終於在今年順利達成願望。(大愛電視台畫面)這都要歸功於蔡家大家長、也是資深的慈濟志工的張春美一路接引,「我們家今天兩個孫媳婦一個媳婦受證,孫子和我兒子都上次就受證,今天也有來。」早在25年前 證嚴上人呼籲『鼓掌雙手做環保』,張春美就投入環保工作,基隆暖暖環保站四寶之張玉英也是1994年,在八堵認識了穿著藍天白雲制服的慈濟志工張春美,在張春美邀約下,張玉英開始在自家設置環保站,從此回收的身影穿梭在基隆八堵各個角落,甚至徒步遠至七堵。

2013年父親帶蔡政炘著大兒子蔡鴻築、二兒子蔡翼鴻,一起參加慈誠培訓。弟弟蔡翼鴻表示,哥哥前兩年從大陸工作回來,父子三人經常參加社區的環保工作,在時空背景允許、因緣聚足下,便決定三人一起接受培訓,相互扶持、鼓勵,共行菩薩道。

蔡鴻築本來是一位桀驁不馴之人,到處打架鬧事,一度是讓父母傷心頭痛的孩子,剛剛開始接觸慈濟的時候,從反感、排斥到慢慢接受,甚至主動要求茹素,並表示將以師志為己志,跟著上人的腳步做事。

加入志工的行列,行善積福,他們成為人人稱羨的佛教家庭。

大愛感恩科技 基隆區報導

 

Read more

揮汗回收樂其中 心開意解遠煩憂


做環保是愛護大地最直接的方式,在台北文山和新店區,有好幾個環保點,都有一群熱愛做環保的老菩薩,有些志工,把做環保當成退休後的志業,有些人也因為做環保,在憂鬱症的困擾中,重新找回了笑容。(12/20-21) 


在環保站裡,蘇碧雲專心做著紙類回收,2011年罹患乳癌的她,在志工的邀約下,加入環保志工行列,即使在化療期間,也從未間斷。 

環保志工 蘇碧雲:「因為我身體有狀況,我就覺得做環保可以讓我更健康,師父說的做就對了。」 

做環保是愛護大地最直接的方式,也是許多志工敞開心胸的良藥,簡金花三年前因先生往生,而陷入憂鬱症的困擾,是在環保站才找回了笑容。 

環保志工 簡金花:「做了環保以後就很開心,來慈濟也學會笑因為上人說,要鏡中人笑就要自己要先笑。」 

環保站匯聚了志工對地球的愛心,也成為許多老菩薩聯繫情感的道場。 

慈濟志工 江秀珍:「弄的這個(環保)點出來,大家左右鄰居這些會員都很發心,大家做得很開心啦。」 

環保志工 高免:「做環保救地球保護環境,讓環境好一點,然後我們下一代的生活,也能品質也會提升一點。」 

歲末祝福會上,這群守護大地的志工,用她們的雙手為家人和地球祈福,期待愛的能量,能擴散出去。 

真善美志工 台北報導  Read more

天未亮清掃街道 城市最辛苦的人


市容清潔看似單純簡單,其實是賣力又賣命的工作。中國大陸稱作「環衛工人」,一天十多個小時值守,負責清掃街道、溝渠、擦洗垃圾桶,還得注意來往的車輛、自身的安全。許多人從外地來打工,本身家庭環境都不是很好。廣東深圳的慈濟志工為他們舉辦冬令發放,準備了大米等生活物資,在年前送上祝福。由「城管局」在全市十萬名環衛工人中,選取當中,生活相對困難的四百人領取。 


天還沒亮,環衛工人已經在為這個城市梳妝打扮。 

好在黎明升起時,呈現美好市容。 

感恩環衛工人的付出,慈濟舉辦冬令發放。志工們從四面八分而來,齊心準備。 

照顧戶也加入志工行列。 

志工 李建新:「如果沒有慈濟、沒有社會的人的愛心,我小孩(現為植物人)早就沒有了,我也希望我小孩趕快站起來,也要幫助別人。」 

志工 周作軍:「自力更生嘛!然後把家庭照顧好。所以說2015年就在師兄姊的帶領下參加了慈濟。然後在這邊做得很開心。」 

救援服務中心感恩志工去年底滑坡事件的援助,動員二十多位成員參與籌備工作。 

救援服務中心理事長 姜海:「因為清潔工在深圳來講也是個弱勢群體,一般家庭都不是很富裕,所以說我覺得這個活動非常好,我們大夥都很願意來。」 

按摩志工為環衛工人抒解疲勞,還有醫護人員義診,照護健康。 

環衛工人 汪培青:「我現在非常高興,對我們環衛工人(的幫助),再來就是領導對我們的關懷,我們感到很高興。」 

環衛工人 楊志平:「慈濟人把愛心帶過來,把愛心傳過來了。我感覺到你們這個機構很偉大,我們也要像你們一樣把愛傳下去。」 

事實上,許多環衛工人都來自外地,他們賣力打拚,扛起一家生計。志工送上大米、油等生活必需品,也送上祝福。 

活動倡導社會關愛,希望大家更重視環保,珍惜他們勞動的成果。 


真善美志工 李宏波 孫曉剛 肖又仁 許美娟 廣東報導 Read more

綠色義賣會 環保餐具.自備環保袋


新加坡慈濟志工,每年都會在農曆年前,舉辦慈善義賣會,透過素食和年貨義賣籌募慈善基金,兩天下來,上萬人次(12000)參與。近年來的宣導,有了成效,大多數攤位開始響應,不用一次性餐具,也有民眾自備餐具和環保袋來參與,大家一起響應綠色義賣會,行善當兒,不忘愛地球。 


園遊會,最能招攬人氣,新加坡慈濟志工舉辦新春慈善義賣會,籌募慈善基金,也推廣健康蔬食。各式攤位,多元化料理,讓長期茹素的德國家庭,吃得很安心。 

民眾 貝提娜:「對我來說很好,我很喜歡,原本不確定這些食物是否有肉,直到確定都是素食,很安心。」 

現場廣播:「除了鼓勵大家素食吃八分飽,兩分拿去助人之外,我們也鼓勵大家多多惜福。」 

環保與素食密不可分,現場宣導垃圾不落地,以及自備餐具。 

民眾 陳欣菊:「(來這邊慢慢養成的),是,也是慢慢養成的,現在比較了解說要環保,要有這種環保意識,其實我們去外面吃,也是有自己帶盒子。」 

民眾 林玉明:「聽到有很多訊息,好像慈濟這樣的活動,也一直在推廣環保,所以我們不妨試試看自己帶,其實也不會說麻煩,因為只是多帶一個小東西而已。」 

第四年義賣咖啡的杜成寶,今年特別為義賣會準備了瓷杯。也為了達到零丟棄一次性餐具,志工時時巡邏各攤位,提供乾淨碗盤。 

慈濟志工 蔡美華:「趕快把它(碗盤)分類給他們去洗,因為來不及,昨天已經做了一天,當然累是會累,腰痠背痛就是擦擦油。」 

一連兩天的素食義賣會,除了場面熱鬧,深植心中的好觀念,更是不可少。 

新加坡報導 Read more

週四, 11 二月 2016

環保菩薩愛地球 八旬長者活力足


80歲的志工「周林採綉」,命運多舛,中年喪夫,晚年喪子,生活磨難不斷,導致她個性急躁,無法和人結善緣,然而,成為慈濟的一分子後,逐漸轉換心境,身心柔軟,懂得從付出中,累積福德。 


戴著口罩的「周林採綉」,當香積志工,動作俐落,看不出已經80歲,雖然是阿嬤級,卻比許多年輕人,還要有活力,說話輕聲細語,充滿溫暖,她說,慈濟改變了自己。 

慈濟志工 周林採綉:「上人說說話要柔軟,我也在學長一歲學一歲,活到老學到老也是要學習,我以前不是這樣,我以前是要做什麼,喂你趕快去弄。」 

「周林採綉」中年喪夫,兒子正值壯年,意外過世,她強忍悲傷,捐出兒子的器官,造福人間,人生困境,因為慈濟,她才有更多勇氣面對。 

慈濟志工 周林採綉:「上人說安心睡健康做,快樂吃歡喜笑。」 

以前個性急,嗓門大,周林採綉,成為慈濟志工後,懂得放慢腳步,多說好話、做好事。 

真善美志工 張騰宗 楊絮惠 台中報導 Read more

韓國學生訪大愛 環保生活從我起

圖說:「山裡的礦產,是煤礦、鐵礦等;海底的礦產,是石油;而城市礦產是什麼?垃圾只是放錯地方的資源。」1月22日,由政治大學北美暨亞太事務執行經理陶韻惠,帶領來自韓國的交換學生,參訪慈濟內湖環保站、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參訪,為了認識台灣如何做環保!(攝影者:曹書豪)「山裡的礦產,是煤礦、鐵礦等;海底的礦產,是石油;而城市礦產是什麼?垃圾只是放錯地方的資源。」1月22日,由政治大學北美暨亞太事務執行經理陶韻惠,帶領來自韓國的交換學生,參訪慈濟內湖環保站、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參訪,為了認識台灣如何做環保!

「沒有人要做的事,慈濟人就要去做!」1990年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開啟慈濟環保志業,環保菩薩開始在鄰里之間推動「資源回收」,只因為愛地球、愛護人群、愛護人間、不忍大地受汙染,也為後代子孫保護地球、呵護大地。

圖說:政治大學北美暨亞太事務執行經理陶韻惠(右想:「大愛感恩企業很會善用科技、延續物命,將廢物(廢棄的寶特瓶)再製環保產品,理念很好,有機會來到這裡參訪慈濟、及大愛感恩,是對我們是一種教育與提醒,警惕著我們重視環保,回去後自己也要開始自備環保杯。」(攝影者:曹書豪)政治大學北美暨亞太事務執行經理陶韻惠分享:「大愛感恩很會善用科技、延續物命,將廢物(廢棄的寶特瓶)再製環保產品,理念很好,有機會來到這裡參訪慈濟、及大愛感恩科技,是對我們是一種教育與提醒,警惕著我們重視環保,回去後自己也要開始自備環保杯。來到內湖環保站參訪,看到慈濟賑災毛毯,導覽師姊告訴我們,這些賑災毛毯都是寶特瓶回收再製,大家都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也看到每位環保菩薩都對自己做的工作很肯定、很重要,為地球進一份心力,尤其是這些慈濟老菩薩的人品典範,單純心念為了愛護地球同時再度發揮人生的價值,真的是一塊福地。心想如果這世界沒有慈濟人,還有誰會做這些工作?我相信只要世界上每一個人付出一點心力,真的可以改變這個社會,世界會變得更美好。」

韓籍學生陳炳勛表示:「這是頭一次來臺灣,沒有想到台灣環保意識很高、做的這麼好,這一趟的訪台交流,學習到很多,我想我回國後更會參加環保運動,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大愛感恩科技希望藉著有型的環保產品,接引更多人共同守護大地;環保不分你我、不分老少,希望有更多人參與。只要有一念心,在生活中落實環保理念、實行節能減碳、珍惜資源、環境永續,對地球善盡環保的責任,世界為因您而更美麗。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

韓國學生訪大愛 環保生活從我起

圖說:「山裡的礦產,是煤礦、鐵礦等;海底的礦產,是石油;而城市礦產是什麼?垃圾只是放錯地方的資源。」1月22日,由政治大學北美暨亞太事務執行經理陶韻惠,帶領來自韓國的交換學生,參訪慈濟內湖環保站、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參訪,為了認識台灣如何做環保!(攝影者:曹書豪)「山裡的礦產,是煤礦、鐵礦等;海底的礦產,是石油;而城市礦產是什麼?垃圾只是放錯地方的資源。」1月22日,由政治大學北美暨亞太事務執行經理陶韻惠,帶領來自韓國的交換學生,參訪慈濟內湖環保站、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參訪,為了認識台灣如何做環保!

「沒有人要做的事,慈濟人就要去做!」1990年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開啟慈濟環保志業,環保菩薩開始在鄰里之間推動「資源回收」,只因為愛地球、愛護人群、愛護人間、不忍大地受汙染,也為後代子孫保護地球、呵護大地。

圖說:政治大學北美暨亞太事務執行經理陶韻惠(右想:「大愛感恩企業很會善用科技、延續物命,將廢物(廢棄的寶特瓶)再製環保產品,理念很好,有機會來到這裡參訪慈濟、及大愛感恩,是對我們是一種教育與提醒,警惕著我們重視環保,回去後自己也要開始自備環保杯。」(攝影者:曹書豪)政治大學北美暨亞太事務執行經理陶韻惠分享:「大愛感恩很會善用科技、延續物命,將廢物(廢棄的寶特瓶)再製環保產品,理念很好,有機會來到這裡參訪慈濟、及大愛感恩科技,是對我們是一種教育與提醒,警惕著我們重視環保,回去後自己也要開始自備環保杯。來到內湖環保站參訪,看到慈濟賑災毛毯,導覽師姊告訴我們,這些賑災毛毯都是寶特瓶回收再製,大家都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也看到每位環保菩薩都對自己做的工作很肯定、很重要,為地球進一份心力,尤其是這些慈濟老菩薩的人品典範,單純心念為了愛護地球同時再度發揮人生的價值,真的是一塊福地。心想如果這世界沒有慈濟人,還有誰會做這些工作?我相信只要世界上每一個人付出一點心力,真的可以改變這個社會,世界會變得更美好。」

韓籍學生陳炳勛表示:「這是頭一次來臺灣,沒有想到台灣環保意識很高、做的這麼好,這一趟的訪台交流,學習到很多,我想我回國後更會參加環保運動,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大愛感恩科技希望藉著有型的環保產品,接引更多人共同守護大地;環保不分你我、不分老少,希望有更多人參與。只要有一念心,在生活中落實環保理念、實行節能減碳、珍惜資源、環境永續,對地球善盡環保的責任,世界為因您而更美麗。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

發送禦寒衣物 唯願街友不再瑟縮


美國西雅圖鄰近加拿大,冬季的氣溫幾乎天天都在十度以下,慈濟志工憂心無家可歸的街友,無法捱過這個寒冷的冬天,特地為他們進行禦寒用品的發放。 


一月份的西雅圖,縱使天氣晴朗,氣溫依舊很低,許多街友身上的衣物,根本抵擋不了寒意,志工這天帶著慈青,在街友聚集的公園,展開毛毯等禦寒用品發放。 

街友 蜜雪兒:「他們(志工)選了這麼冷的天,幫助我們這些無家可歸的人,真是老天保佑, 非常謝謝你們。」 

志工送上的保暖用品,從毛毯、衛生用品到毛襪,樣樣周到,有的街友雖然自己用不上,也樂於與人分享。 

街友 與 慈濟志工:「你可以保留這個環保袋,這是一個很好用的袋子,這些東西可以放進袋子。(我喜歡這袋子的顏色。) 非常好,照顧好自己。」 

送舊迎新之際,慈濟西雅圖支會也舉辦歲末聯誼,130多位志工出席,是大家在新會所的第一次法親相聚。 

慈濟志工 常宏文:「今天能夠在我們的新會所(圍爐),要感恩上人對我們的祝福,未來我們在西雅圖支會的志業,我們會更加地精進,希望能夠在當地的社區能夠深耕,然後長成茁壯的大樹。」 

慈濟志工 徐廣平:「我們的腳步應該不只侷限於中國人的範圍,應該是整個社區、整個社會,希望說能有更多的菩薩能來參與我們。」 

志工們透過遊戲關卡,增進向心力,也提前圍爐,冬日暖爐特別溫馨,用素食迎接新年,讓這個年更有意義。 

真善美志工 張立甲 美國報導 Read more

邀您一同茹素!為健康也做環保


大林慈濟醫院今天早上,響應全球茹素日活動,邀請民眾一同參加,有民眾因為聽了演講,決定參加全球一日素食活動外,更要延續素食觀念到年節,而醫師表示秋冬中風與心肌梗塞發生率高,但只要多吃蔬菜就能減少發生率。 


率先在板子上寫下名字,是承諾更是行動,賴寧生院長邀約大家參加全球一日素食。 

大林慈濟醫院院長 賴寧生:「我們只要(吃)一個(肉)漢堡,它所產生的碳足跡,足以讓一部車子連續跑三個星期。現在(環保茹素)共知大家都知道,共識,大家也都簽署公約,現在就是共行,這就是我們今天為什麼要發起111(全球茹素日)真正的意義。」 

茹素可以減少碳足跡外,也能節省資源,像是生產一公斤玉米只需要900公升的水,但如果是牛肉,卻是需要一萬五千五百公升的水,而最重要的是茹素能減少中風機會。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 林名男:「在冬天這個時候比較好發中風、心肌梗塞,其實這跟膽固醇很有關係,所以我們盡量減少吃肉,多吃含纖維的植物性飲食,就能夠減少中風和心肌梗塞發生。」 

為了讓大家在家就能健康吃素,大林慈濟醫院特別準備食譜外,也親自製作蔬食漢堡。 

民眾 洪先生:「我想說吃素營養怎麼夠,要吃肉吃魚養分才會夠,今天聽完講座,知道(蔬菜)養分也很多,我們過年有買刈包,我們今年會做這個(蔬食刈包),才不會吃得太胖。」 

一日素食與地球共生,更能夠愛護自己,全球一日素食等您來參加。 


吳玉芬 李明杄 嘉義大林報導  Read more

週三, 10 二月 2016

持續0.1分 精進力量

圖說:1月25日,大愛感恩科技暨德式馬聯合週會人文講座,邀請大愛電視台回眸來時路製作人盧珮玉師姊,分享持續0.1分精進的力量。(攝影者:曹書豪)「多做多得,少做多失。」意思是多做一些事,特別是好事,就會學到、得到很多。相反地,處處和別人計較,吝於付出的人,同時也會失去很多學習、成長的機會。1月25日,大愛感恩科技暨德式馬聯合週會人文講座,邀請大愛電視台《回眸來時路》製作人盧珮玉師姊,分享『持續0.1分精進的力量』。

一年365天,假使一天存一塊錢、兩天存兩塊錢,堅持持續存到365天存365元時,妳會發現妳一年存了66,796元」,就如累積到這麼多的善念;如果你沒有堅持持續存錢的話,你會很難看到最後的豐收成果。珮玉師姊分享:「我們只要持續每天做好我們的本分,額外的多做一點持續做下去,它會慢慢做改變的,可是妳不要急著看我付出這樣子,就應該要有怎樣的『果』,可是『果』看不到阿!於是自己很灰心,如果妳能持續的做下去,你就會發現它的力量。」

承擔《回眸來時路》節目製作人的盧珮玉師姊,在廣播領域有十六年經驗,較沒有影視節目製做的經歷,以單純的心去承擔:「感覺 上人很重視 (回眸來時路) 這個節目,這個節目就是在敘述『慈濟』的歷史,另外一方面,自己希望有新的學習。」認為這是自己要承擔的使命,勇於接下挑戰。

50年前,證嚴法師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與「慈濟」的歷史。以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初期與五位弟子,每人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五角錢,投到竹筒裡,開始慈善濟貧的工作。回顧以前的年代,醫療資源尚未發達,當家中的經濟支柱生病沒錢看病時,導致家中貧窮;證嚴法師看到當時的情況大多是「因病而貧、因貧而病」,於是也開始在仁愛街的義診。

圖說:《回眸來時路》是敘述 證嚴法師 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與「慈濟」的歷史。回顧以前的年代,醫療資源尚未發達,當家中的經濟支柱生病沒錢看病時,導致家中貧窮;證嚴法師看到當時的情況大多是「因病而貧、因貧而病」,以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攝影者:曹書豪)早期環島訪視複查,證嚴法師走進照顧戶家中,親自膚慰。在訪視現場,證嚴法師總是不避臭穢、率先進入,親切慰問,以身教教育隨行弟子,眾生皆是平等。這對於已經在訪視前線、負責膚慰照顧戶的慈濟委員來說,這次貼身觀察證嚴法師言行,無疑是永生難忘的震撼教育。

「一個人做不成,少數人做不大。所以要與眾人合和互協,要共知、共識共行;唯有眾人相互借力使力,才能有更大的力量為天下苦難人付出。」大愛感恩科技同仁姜郁雯領受上人開示,一個人的力量、能力是有限的,需要多人來共同完成,就如每一場的參訪、分享,都需要多數同仁一起來共同協助完成,像是事前準備茶水與點心、活動中拍照、攝影與安排演講者,以及事後的採訪、訪問,共同圓滿活動。

製作一部影片,只有一個人時,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發揮自己的良能,當多數人來共同承擔時,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且成果比預期的高出許多;在大愛感恩科技志業工作也是如此,發揮自我專業與良能,各部門合和互協完成每一項任務,都是與眾生結好緣、守護大地的使命。

大愛感恩科技 姜郁雯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