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2015

週三, 20 五 2015

環保老兵撿回收 不理訕笑意志堅


馬來西亞的故事,身體有缺陷與病痛,飽受嘲笑的慈濟志工「謝景平」,是當地小鎮上最勤奮的環保尖兵。他說因為慈濟接觸佛法,了悟生命中的虛幻起落,所以能夠輕安自在。

彭亨州的百樂鎮上,有一位年過六旬的慈濟志工「謝景平」,他做資源回收、長達三年。

慈濟志工 謝景平:「有什麼就撿什麼, (一天幾次) 不一定, 熱了就喝一點水, 晚些再來撿,呵呵 為了慈濟啊。」

慈濟環保站裡,「謝景平」的年齡和年資,都不是最長,但他受到的阻力與嘲笑,恐怕是最多。

慈濟志工 謝景平:「人家笑我是垃圾佬, 在大垃圾桶那邊, 我也不管他們 我撿我的。」

「謝景平」耳中的助聽器,以及遲緩的言談反應,是旁人訕笑的原因。根本沒有人知道,其實他病痛纏身、還展現出過人的毅力。

謝景平的嫂嫂 陳月明:「他是六十多歲的人, 他一路來都有病的, 病得很嚴重的, 在醫院 他有糖尿病,血壓高 生痔瘡。」

慈濟志工 謝景平:「我覺得自己 很容易放得下, (就算)我被人家欺負得多厲害,只想趕快把那些宿業還完。」

加入佛教團體,他學會與病痛和解,也漸漸看清人生。

賈邵燕 林妍君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週二, 19 五 2015

愛心膚苦難 馳援尼泊爾

圖說: 為了援助尼泊爾,大愛感恩科技內部發起『愛心膚苦難,馳援尼泊爾』,除了平日饗應落實「環保節能減碳」以及「八分飽兩分助人好」,這次同仁們紛紛將平日所省下來的電撲滿、水撲滿或愛心撲滿捐出,匯聚大愛送往尼泊爾重災區,救助苦難。尼泊爾上月25號發生規模7.8強震,深度15公里,是1934年來最強烈的地震。不只當地建築倒塌,鄰近國家陸續傳出災情,甚至引發聖母峰雪崩,死傷人數不斷攀升。 為了援助尼泊爾,大愛感恩科技內部發起『愛心膚苦難,馳援尼泊爾』,除了平日饗應落實「環保節能減碳」以及「八分飽兩分助人好」,這次同仁們紛紛將平日所省下來的電撲滿、水撲滿或愛心撲滿捐出,匯聚大愛送往尼泊爾重災區,救助苦難。門市同仁 黃嬌鑾師姑 分享: 「世間有災難,盡自己的微薄力量去幫助受苦的人很有意義。捐善款只是本分事,沒有多想,在世間賺取功德財就應該要佈施行善。」並分享之前南亞大海嘯募款時認識一位會員--錢秀蘭師姊,是一位建設公司老闆娘,只要有災難需要秀蘭師姊就會發心行善沒有缺席過,不僅募款也募心,招募到會員,大家一起共聚善心。

「金錢不在於多少,而是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情來對於每次國際上發生的災難,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可以做的到來付出。」經營規劃室同仁 林慧萍師姊說。每天收看大愛台的她分享 可以從中開拓個人國際的視野,每看到世界無常來臨都會心存感恩心,覺得能夠透過慈濟讓大家可以找到值得相信的團體,真的感恩,讓每個人愛心/善念/善款的付出能夠放心、相信。世界有災難,無論是一句好話、一個動作就是一種佈施,虔誠祈禱也是一種佈施,佈施不一定是財的佈施,就像人人如果能認同慈濟、隨喜讚嘆慈濟或他人,其實就是一種「功德」。
同體大悲的心境是需要培養的,在親人與同仁之間,任何人的愛心善念都要靠自已培養,培養出來後潛意識(八識田)自然就會存在這樣的心境,道理如同昨晚睡覺前如果發個好願,隔天早上起床有這種潛意識後,今天的當下自然就會想去行善、做好事,相同道理,如果以這輩子與下輩子來看,有這種潛意識,下輩子無論投胎到哪裡都會懂的要行善。修行是無量世、無量劫,要成佛是沒有時間限制的,是永永遠遠的。」

近年來看到鄰近國家地區頻仍的地震、海嘯、風災與水患,身處台灣的我們除了感恩「平安就是福、健康就是富」,更應生起憐憫心,「苦人所苦、痛人所痛」,發揮慈悲救人的精神,,伸出援手,幫助受困的災民。 證嚴上人開示:「四大不調,這威力之大,真是我們人的確都很渺小,我們還要逞什麼強呢?所以平時我們要好好的戒慎虔誠,天地要調和,人類才能平安。」期望透過這一次的愛心勸募活動及每日午間祈禱,為尼泊爾的災民祈福。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愛心膚苦難 馳援尼泊爾

圖說: 為了援助尼泊爾,大愛感恩科技內部發起『愛心膚苦難,馳援尼泊爾』,除了平日饗應落實「環保節能減碳」以及「八分飽兩分助人好」,這次同仁們紛紛將平日所省下來的電撲滿、水撲滿或愛心撲滿捐出,匯聚大愛送往尼泊爾重災區,救助苦難。尼泊爾上月25號發生規模7.8強震,深度15公里,是1934年來最強烈的地震。不只當地建築倒塌,鄰近國家陸續傳出災情,甚至引發聖母峰雪崩,死傷人數不斷攀升。 為了援助尼泊爾,大愛感恩科技內部發起『愛心膚苦難,馳援尼泊爾』,除了平日饗應落實「環保節能減碳」以及「八分飽兩分助人好」,這次同仁們紛紛將平日所省下來的電撲滿、水撲滿或愛心撲滿捐出,匯聚大愛送往尼泊爾重災區,救助苦難。門市同仁 黃嬌鑾師姑 分享: 「世間有災難,盡自己的微薄力量去幫助受苦的人很有意義。捐善款只是本分事,沒有多想,在世間賺取功德財就應該要佈施行善。」並分享之前南亞大海嘯募款時認識一位會員--錢秀蘭師姊,是一位建設公司老闆娘,只要有災難需要秀蘭師姊就會發心行善沒有缺席過,不僅募款也募心,招募到會員,大家一起共聚善心。

「金錢不在於多少,而是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情來對於每次國際上發生的災難,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可以做的到來付出。」經營規劃室同仁 林慧萍師姊說。每天收看大愛台的她分享 可以從中開拓個人國際的視野,每看到世界無常來臨都會心存感恩心,覺得能夠透過慈濟讓大家可以找到值得相信的團體,真的感恩,讓每個人愛心/善念/善款的付出能夠放心、相信。世界有災難,無論是一句好話、一個動作就是一種佈施,虔誠祈禱也是一種佈施,佈施不一定是財的佈施,就像人人如果能認同慈濟、隨喜讚嘆慈濟或他人,其實就是一種「功德」。
同體大悲的心境是需要培養的,在親人與同仁之間,任何人的愛心善念都要靠自已培養,培養出來後潛意識(八識田)自然就會存在這樣的心境,道理如同昨晚睡覺前如果發個好願,隔天早上起床有這種潛意識後,今天的當下自然就會想去行善、做好事,相同道理,如果以這輩子與下輩子來看,有這種潛意識,下輩子無論投胎到哪裡都會懂的要行善。修行是無量世、無量劫,要成佛是沒有時間限制的,是永永遠遠的。」

近年來看到鄰近國家地區頻仍的地震、海嘯、風災與水患,身處台灣的我們除了感恩「平安就是福、健康就是富」,更應生起憐憫心,「苦人所苦、痛人所痛」,發揮慈悲救人的精神,,伸出援手,幫助受困的災民。 證嚴上人開示:「四大不調,這威力之大,真是我們人的確都很渺小,我們還要逞什麼強呢?所以平時我們要好好的戒慎虔誠,天地要調和,人類才能平安。」期望透過這一次的愛心勸募活動及每日午間祈禱,為尼泊爾的災民祈福。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2015,05/19,南港區大愛媽媽參訪

【對象】南港區大愛媽媽
【時間】2015年5月19日(二)14:00-16: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20150519_1.jpg20150519_2.jpg
Read more

大愛長春環保約會 與地球共生息

圖說:新文化報前來採訪的吉林電視台《新聞廚房》節目,由若岑師姊接受主持人劉鴿娃訪問:說明傳薪服飾、衣著人文的意義,透過房芳師姊演示及主持人身上也穿起典雅的服飾。讓慈濟環保理念透過視訊呈現給吉林的觀眾。來自大愛感恩科技的虞珊明先生幫助長春慈濟志工瞭解大愛感恩科技產品及清淨在源頭的意義。

初夏時節,微風細雨,物資轉運,現場佈置,大愛感恩科技參展“第二屆中國(長春)國際佛事文化用品展覽會”,也有緣開始這場“環保的約會”。

“什麼?這件衣服是飲料瓶做的?”隨著一聲聲的讚歎,大家也隨之認識了“大愛感恩科技”。“社會企業”“完全回饋”“從搖籃到搖籃的銀級認證”......一個接一個的新鮮辭彙,透過大愛感恩科技虞珊明先生的介紹,向參觀大眾們傳遞過來。“社會企業”不是純粹的企業,亦不是一般的社會服務,而是透過商業手法運作,賺取合理的利潤用以貢獻社會。這也就是 “完全回饋” 的意涵,大愛感恩科技的資金盈餘,完全回饋給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從事國內外賑災及社會公益之用。

圖說:在長春慈濟家人的合心全力支援下,大愛感恩科技在此展覽已經結束。但是這份環保之緣,更將延續與擴大。杜伯陽師兄請工作團隊為此次展會舉辦圓緣活動,部分長春家人百忙中撥空前來。感恩大家的用心,通過會所與書軒的推動,讓慈濟的環保理念、大愛感恩的慈悲科技成果,能在長春生根、發芽、茁壯。在努力的使資源迴圈利用、生生不息的同時,也進行著愛心的接力。這也充分體現了大愛感恩科技的三個企業核心價值: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

有客人好奇的問:“飲料瓶?怎麼做?”服務人員耐心的講解,首先我們產品的材質與其他的纖維類產品沒有太大不同,都是聚酯纖維,不同的是他們產生的途徑。普通衣物的聚酯纖維來自石油的原生材料,大愛紗的聚酯纖維來自於廢棄飲料瓶的回收,是再生紡織原料。這些廢棄的飲料瓶來源於何處呢,就是環保回收站,經過環保志工按材質和顏色進行嚴格分類後,整合成瓶磚,由大愛感恩科技回收,再來碎片,再來造粒,再來大愛紗,再來產成品。整個過程不經過產成品染色,節約水資源的消耗以及避免工業染色帶來的污染。經過技術參數的統計和比較,1公斤棉質T恤,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水量是一條大愛毛毯的17倍之多。大愛感恩科技每年回收超過6千萬支飲用水瓶,產品製作過程與石油所提煉的原生聚酯纖維品相比,每年平均減碳量超過植入3300棵大樹的效果,平均節省水量為2萬個人每天用水量。經過科技的不斷研發,大愛感恩科技又再次提出“從搖籃到搖籃的銀級認證”,未來在產品和服務的生命週期內,降低對環境的衝擊及天然資源的耗用,達到完整的回收系統,逐步從“減廢”邁向“零廢”的目標。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的服務人員不放過任何一位路過展位的客人,熱切的邀請他們一同瞭解和體驗環保科技帶來的全新感受和改變奢靡浪費的消費觀念。來自浙江的法師聽過大愛感恩介紹印象深刻,再度來到大愛感恩展位,向若岑師姊詢問後續寺院信眾居士若要團體訂購環保服飾。若岑師姊感恩法師的肯定與祝福。在展會現場,一位元服務人員在為一位元小朋友講解環保產品,小朋友的媽媽說她們不買東西,服務人員笑笑,耐心的告訴媽媽,買不買沒有關係,我們要讓孩子瞭解環保知識,在孩子的心裏種下愛護環境、保護自然的種子。大愛感恩科技的黃華德董事長曾在接受訪問時說:“我們推廣環保的最重要的一個目的,並不是在鼓勵消費,而是希望落實在我們的點點滴滴的生活上,節能減碳從我們的生活上做起。”

來自大愛感恩科技的設計總監洪若岑女士,為春城愛美的女性消費者搭配著藉由回收的寶特瓶轉換而成的環保服飾,“緬襟兒” 的襯衫、“俏麗的” 坎肩兒、“端莊的”羅裙,展現出了傳統文化的“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的人文服儀之美。

大愛感恩科技的服務人員不放過任何一位路過展位的客人,熱切的邀請他們一同瞭解和體驗環保科技帶來的全新感受和改變奢靡浪費的消費觀念。大愛感恩科技集合專業及愛心,落實環保與慈善的理念,大愛是造福,感恩是智慧,大愛感恩科技,與地球共生息。大愛感恩科技的黃華德董事長表示,大愛感恩科技希望與長春的環保約會長久深遠。

时间:2015-05-17 08:28:51  来源:大吉林网  编辑:邱博

連結: 內文轉載自大吉林網 大愛感恩科技與長春的第一次環保約會
http://www.dajilin.com/2015shouye/jilinshenghui/2015-05-17/100940.html

Read more

大愛長春環保約會 與地球共生息

圖說:新文化報前來採訪的吉林電視台《新聞廚房》節目,由若岑師姊接受主持人劉鴿娃訪問:說明傳薪服飾、衣著人文的意義,透過房芳師姊演示及主持人身上也穿起典雅的服飾。讓慈濟環保理念透過視訊呈現給吉林的觀眾。來自大愛感恩科技的虞珊明先生幫助長春慈濟志工瞭解大愛感恩科技產品及清淨在源頭的意義。

初夏時節,微風細雨,物資轉運,現場佈置,大愛感恩科技參展“第二屆中國(長春)國際佛事文化用品展覽會”,也有緣開始這場“環保的約會”。

“什麼?這件衣服是飲料瓶做的?”隨著一聲聲的讚歎,大家也隨之認識了“大愛感恩科技”。“社會企業”“完全回饋”“從搖籃到搖籃的銀級認證”......一個接一個的新鮮辭彙,透過大愛感恩科技虞珊明先生的介紹,向參觀大眾們傳遞過來。“社會企業”不是純粹的企業,亦不是一般的社會服務,而是透過商業手法運作,賺取合理的利潤用以貢獻社會。這也就是 “完全回饋” 的意涵,大愛感恩科技的資金盈餘,完全回饋給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從事國內外賑災及社會公益之用。

圖說:在長春慈濟家人的合心全力支援下,大愛感恩科技在此展覽已經結束。但是這份環保之緣,更將延續與擴大。杜伯陽師兄請工作團隊為此次展會舉辦圓緣活動,部分長春家人百忙中撥空前來。感恩大家的用心,通過會所與書軒的推動,讓慈濟的環保理念、大愛感恩的慈悲科技成果,能在長春生根、發芽、茁壯。在努力的使資源迴圈利用、生生不息的同時,也進行著愛心的接力。這也充分體現了大愛感恩科技的三個企業核心價值: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

有客人好奇的問:“飲料瓶?怎麼做?”服務人員耐心的講解,首先我們產品的材質與其他的纖維類產品沒有太大不同,都是聚酯纖維,不同的是他們產生的途徑。普通衣物的聚酯纖維來自石油的原生材料,大愛紗的聚酯纖維來自於廢棄飲料瓶的回收,是再生紡織原料。這些廢棄的飲料瓶來源於何處呢,就是環保回收站,經過環保志工按材質和顏色進行嚴格分類後,整合成瓶磚,由大愛感恩科技回收,再來碎片,再來造粒,再來大愛紗,再來產成品。整個過程不經過產成品染色,節約水資源的消耗以及避免工業染色帶來的污染。經過技術參數的統計和比較,1公斤棉質T恤,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水量是一條大愛毛毯的17倍之多。大愛感恩科技每年回收超過6千萬支飲用水瓶,產品製作過程與石油所提煉的原生聚酯纖維品相比,每年平均減碳量超過植入3300棵大樹的效果,平均節省水量為2萬個人每天用水量。經過科技的不斷研發,大愛感恩科技又再次提出“從搖籃到搖籃的銀級認證”,未來在產品和服務的生命週期內,降低對環境的衝擊及天然資源的耗用,達到完整的回收系統,逐步從“減廢”邁向“零廢”的目標。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的服務人員不放過任何一位路過展位的客人,熱切的邀請他們一同瞭解和體驗環保科技帶來的全新感受和改變奢靡浪費的消費觀念。來自浙江的法師聽過大愛感恩介紹印象深刻,再度來到大愛感恩展位,向若岑師姊詢問後續寺院信眾居士若要團體訂購環保服飾。若岑師姊感恩法師的肯定與祝福。在展會現場,一位元服務人員在為一位元小朋友講解環保產品,小朋友的媽媽說她們不買東西,服務人員笑笑,耐心的告訴媽媽,買不買沒有關係,我們要讓孩子瞭解環保知識,在孩子的心裏種下愛護環境、保護自然的種子。大愛感恩科技的黃華德董事長曾在接受訪問時說:“我們推廣環保的最重要的一個目的,並不是在鼓勵消費,而是希望落實在我們的點點滴滴的生活上,節能減碳從我們的生活上做起。”

來自大愛感恩科技的設計總監洪若岑女士,為春城愛美的女性消費者搭配著藉由回收的寶特瓶轉換而成的環保服飾,“緬襟兒” 的襯衫、“俏麗的” 坎肩兒、“端莊的”羅裙,展現出了傳統文化的“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的人文服儀之美。

大愛感恩科技的服務人員不放過任何一位路過展位的客人,熱切的邀請他們一同瞭解和體驗環保科技帶來的全新感受和改變奢靡浪費的消費觀念。大愛感恩科技集合專業及愛心,落實環保與慈善的理念,大愛是造福,感恩是智慧,大愛感恩科技,與地球共生息。大愛感恩科技的黃華德董事長表示,大愛感恩科技希望與長春的環保約會長久深遠。

时间:2015-05-17 08:28:51  来源:大吉林网  编辑:邱博

連結: 內文轉載自大吉林網 大愛感恩科技與長春的第一次環保約會
http://www.dajilin.com/2015shouye/jilinshenghui/2015-05-17/100940.html

Read more

守持慈濟十戒 明信因果斷惡修善


台中一位實業家張銀燈,五年前參加水懺演繹,深受慈濟精神感動,發願茹素至今,也戒菸戒酒,一改過去不好的習氣,參加社區環保。他經營木業多年,原本也在製做抽雪茄用的菸嘴,利潤非常好,但因為加入慈濟,遵守十戒,於是放棄了這門的生意,不願意賺取這樣的世間財。

來到志工張銀燈的木業工廠,一旁擺著的這台機器,上頭佈滿灰塵,原來這是製做菸斗菸嘴的器具,一年的利潤上千萬,但是卻因為證嚴上人的法,讓張銀燈毅然決然,不再做這門生意

慈濟志工 張銀燈:「萬般帶不去 唯有業隨身,後來了解因緣果報之後,我們就把菸嘴生產計畫停掉,做比較有利益人群的事。」

把好幾千萬的生意往門外推,張銀燈說他不後悔,而且是最正確的決定,以前他生意做很大,天天應酬,抽菸又喝酒

慈濟志工 張銀燈:「(以前)跟員工講話,還是跟家人講話,時常就會大聲一點,或是事情處理不好,脾氣會比較暴躁。」

五年前,有好因緣參加慈濟水懺演繹,證嚴上人的法,讓他深受感動,放下以前貢高我慢的習氣,彎下腰做環保

慈濟志工 張銀燈:「改變我們自己的習氣,把這個念頭降伏下來,盡量能夠包容 善解。」

現在只要有空,他就靜靜坐在辦公室一角,研讀上人的書籍,這些年他感受到生活踏實平靜,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

江麗君 李岳為 台中報導

Read more

最親的土地!孕育萬物生態系


對於土壤,你了解多少?先從一些數字上來看,土壤的密度,大約是1.5,一公頃的表土,大約有250萬公斤的重量,有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生物居住在這裡,孕育了人類的文明和多采多姿的生態系。而土壤除了有生命力,可以滋養萬物,也有極大的包容力,擁有淨化的功能。但是這些重要性,卻長期被人類忽略。都市化、工業、農業汙染,酸化、鹽化,極端氣候變遷,造成土壤流失。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統計,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土壤劣化,如果人們不改變對待土壤的方式,2050年人均農業生產面積,將只剩下1960年的四分之一,屆時可能造成嚴重的糧食危機,因此聯合國將今年訂為國際土壤年,希望能夠讓更多人認識土壤的重要性。

就像一層薄薄的,覆蓋在陸地上的皮膚;土壤,孕育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生物多樣性,富饒的生命。

中興大學農學院副院長 申雍:「一公頃的表土,大概有250萬公斤的重量,在上面可以去生產糧食。」

台大農化系教授 陳尊賢:「土壤有生命力,它有很多生物,包括大型的動物、各種蟲呀,當然有很多微生物。」

它也擁有地表最強的包容力跟淨化力。

台大農化系教授 陳尊賢:「它可以儲存很多水分,可以把本來是有毒的變成沒有毒。」

而土壤,也是我們人類文明的,立足之地。放眼全球,台灣生成土壤的條件,尤其得天獨厚。這個小小的島嶼,由於造山運動,擁有不同的海拔,不同的地形與地質,河水夾帶著泥土,奔流入海,形成了肥沃的沖積平原,多采多姿的土壤和生態系。

台大農化系教授 陳尊賢:「我們台灣有全世界的不同種類的土壤,幾乎你想得到的土壤都有,只有一種沒有,結冰的(土壤)。」

在台大的土壤博物館,有來自台灣各地的土壤,根據不同的顏色、性質、植物的根系,就像是土壤的身分證,標明它源自於哪裡。

台大農化系教授 陳尊賢:「這是貓鼻頭附近的土壤,這是台灣很特別的黑沃土,只有在台東泰源那一帶,這是台灣的農業生產的命脈,分布在台灣的西半部,就是河流沖積所造成。」

不過,要實際了解土壤的狀況,不能光看表面,我們必須剝它的外皮,往下挖掘,看看台灣人引以為傲的農業,如何賴以為生。

挖開土壤的表面,露出原本的紅土,隨手一捏,就形成一個土團,農業的生機,就藏在這些毫不起眼,甚至許多人認為骯髒的泥土裡面。

宜蘭大學森林資源系教授 蔡呈奇:「赤紅色的大概就是三氧化二鐵,這個(土)保水性很好,相對的保肥性也很高,所以外面天氣很乾旱的時候,其實它有水,你不用再去灌溉。」

全台灣八十萬公頃的農地中,大約有四十萬公頃是水田,長期的耕犁,形成了一層不透水的犁底層,上層是肥沃的田地,下層則是原本的土層。

宜蘭大學森林資源學系教授 蔡呈奇:「植物在長,它的攝食根差不多都在上面十公分而已,這是做紀錄,這個是人為灌水以後,造成有機物的混合,變成這樣暗黑色的(土),這邊大概就是我們講的犁底層。」

台灣人辛勤的工作,即使務農也不例外;但長期的耕犁、施肥,施藥,不停的灌溉、犁田,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慢慢的改變了田裡的土壤。

宜蘭大學森林資源系教授 蔡呈奇:「所以黃色跟紅色,這個都是氧化鐵,剝開給你看,裡面的黑色是錳,氧化錳,這個在農地裡面會出現,日本也有,他們種水稻,大概都有類似這種東西。」

不過,不僅是台灣,全世界的土壤都在不斷劣化,即使是最健康的農地。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估計,全球人均可生產的農地,到了2050年,只有1960年的四分之一。

中興大學農學院副院長 申雍:「因為土壤它是不能夠再生的,土壤它的品質慢慢降降降,降到某一個程度,它(會)就像是海嘯來一樣,我就看到它壞,可是要去改進它,來不及了。」

只有健康的土壤,才能種出健康的作物,如果我們不改變對待土地的方式,珍惜這寶貴的資源,一旦失去,將永遠難以回復。

文字撰稿:熊其娟
攝影剪輯:謝啟泉

Read more

週一, 18 五 2015

轉變心念戒習氣 親子關係更和諧


心富大幸福,帶您認識慈濟志工許麗玲,因為孩子被診斷出發展遲緩,在就醫的過程中,認識志工,因而走入慈濟,現在的他,心變柔和,也是環保站的好幫手,負責開環保車,到處收回收。

「我來內湖這邊大概四五年,來這邊才開始練習開貨車,因為會開車的師姊比較不多,他們就問我願不願意,載回收,我就好,那可以啊,我就有承擔幾個點。」

「全部不知道可不可以,不行啦,再一趟好了,做的時候就很高興,你身體一定會累,身體不累是騙人的,所以那時候做完回去累,可是你睡一覺起來,就忘了。」

「我剛來這裡的時候,我只要人家一句話,不順我的意或者不順我的,就會摔車門,我手機也摔過,很生氣就這樣子,自己的手機都不知道,被我摔過幾次,因為以前NOKIA很耐摔,我覺得來這裡親子關係,讓我改變很多,不然我一直在想,我可能一般電視上看到家暴,我應該也會上電視。」

「家庭主婦的生活,都是這樣在家裡陪著小孩,其實說是陪,就他玩他的,我過我的生活,我玩我的線上遊戲,或者我看我的職棒,然後他在玩他自己的玩具,照顧他穿得暖,吃得飽,父母該做的責任都沒有做到,所以才會讓他變成發展遲緩,他也知道媽媽現在來慈濟,都不會打他了,過去四年沒有陪伴的,趕快花時間,該帶他去上課,就趕快帶他去上課,該怎麼做,就趕快去做,趕快去彌補以前沒有做到的。」

「我們年輕人也沒地方去,不只是有老人,從小孩子去上幼稚園,讀整天之後,我白天的時間變多了,又剛好跟師姊聯繫上,我們就開始相約做環保,需要人這樣推一把,推一把之後,那個因緣,又這樣子連上去了,到現在小朋友會跟我說,媽媽我的衣服,我都穿回收的就好,不用買新的給我,他會很驕傲跟人家講,我這個是回收的,他不怕人家知道說,他的東西是回收的。」

「其實我們社會上,大部分都是好人,每個人都會覺得說,我做好就好,你心好可是你沒有出來行動,沒有行的話,天下苦難眾生,還是沒辦法得到解救,那你覺得你自己是好人嗎,我覺得我是好人嗎,我是有習氣的好人。」

採訪撰稿:呂思萱
攝影剪輯:李明華

Read more

低碳演奏樂音揚 不插電愛護大地


地球資源越來越少,節能減碳成目前最重要的事,慈濟志工推行很久的環保五省,就是省水、省電、省油、省時、省錢,下午志工邀請中區大專院校的樂團,一起來舉辦一場低碳音樂會,他們所表演的樂器都是不用插電的,像是口琴,陶笛,大鼓,吉他,現場還有許多環保攤位,跟大家分享如何在生活中落實環保,節能減碳其實很簡單。

中興大學陶笛社帶來精彩的陶笛演出,還有逢甲的口琴社 。

這場名為低碳音樂會的表演團體,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他們的樂器都是不用插電的。

慈濟志工 王淑美:「藉著音樂會, 把年輕人的熱情鼓舞起來, 希望減碳的生活 融入到生活裡。」

現代的生活便利,尤其對大學生來說,日常生活要節約能源,真的不太容易,但為了愛護地球,越來越多學生懂得珍惜資源 。

逢甲大學學生:「像公共廁所很多人都不關燈 , 早上起來也沒人關燈 看到就關, 學校宿舍冷氣少吹, 盡量改用電風扇或開窗戶。」

最重要的是,環保要落實在生活裡,志工也現場擺設許多跟環保有關的攤位,利用過期的月曆紙,就可以做成小吊飾 。

民眾 李先生:「廢棄的日曆紙 可以拿回來再利用, 小朋友可以做小玩具。」

日常生活時時叮嚀自己,省水、省電、省油、省時、省錢,越省越多,地球才會更健康。

江麗君 李岳為 台中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