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 2015

週日, 12 四月 2015

環保站實作體驗 幼兒響應護地球


慈濟環保站,不只是一個資源回收的據點,許多國內外的教育機構,校外教學都會選擇當地的慈濟環保站,澎湖的「耕讀幼兒園」,最近就與「慈濟北辰環保站」合作,希望孩子懂得資源分類、愛護地球。(4/9)

慈濟環保志工出考題,澎湖「耕讀幼兒園」的小朋友,有問必答。

校方希望借重慈濟環保站的實作教學,讓孩子了解,救地球、一點也不難。

這群三到四歲的小朋友,就這樣緊張了一整天,卻留下深刻的印象。

耕讀幼兒園學童 藍郁婷:「(什麼東西可以壓得下去),鋁鋁罐,(喔那鐵罐可不可以壓下去)。」

耕讀幼兒園學童 陳恩懂:「愛護地球,(那愛護地球要怎麼做),做環保。」

耕讀幼兒園老師 呂偉鈴:「我們上次是去,因為我們上次是介紹垃圾車,就帶他(們)去參觀清潔隊,讓他們認識垃圾車,然後最近的是要做資源回收,就想說帶他們來慈濟回收場。」

慈濟環保站成為綠色學堂,幼教機構別出心裁的教學模式,也巧妙運用了台灣的環保優勢。

真善美志工 鄧寶珠 洪中郎 澎湖報導

Read more

另類教室 田園共享有機農夫趣


高雄屏東慈濟志工共同舉辦活動,地點就在田園裡,身為農人的慈濟志工分享如何將檳榔園剷除,變成良田的經驗,現場也讓志工們參與不施農藥蔬菜的採摘、烹煮,一起感受對土地友善,大地之母給予的豐富甜美回饋。

聲音輕脆,可看出這玉米多健康,高雄慈濟志工來到屏東萬丹的有機田,體驗農村樂,無毒玉米撥開常有小蟲,沒關係,果實很飽滿小蟲吃不完的。

慈濟志工 涂茂興:「(師兄你知道這原本種什麼嗎?)不知道。(原本是檳榔園啦) 是喔。(檳榔園砍掉,改玉米園)」

住在萬丹的慈濟志工潘順良,砍掉三甲檳榔園,改種蔬果,從對土地無情剝削,到學習與大地共生,這段過程,讓來自高雄的慈濟志工感觸良多,大家嚐一口玉米,也越能感受大地之母,給予的甜蜜回饋。

慈濟志工 潘順良:「我拿來給我叔叔吃的時候,他說,沒有好氣候怎麼種得起來,我就是這樣種。(用愛心)對啊。」

潘順良跟兩個弟弟,全心投入慈濟,也接引了叔叔潘英俊,一起來付出。

慈濟志工 潘機利:「我叔叔發大願,這地方以後要做成一個道場,也要辦一個讀書會,那個辦公室都準備好了。」

家人同心發願,也讓參訪的志工們見證了,愛護大地的真實例。

戴敦仁 潘機利 真善美志工-屏東報導

Read more

2015,04/12,慈籃-恆毅組分享

【對象】慈籃-恆毅組
【時間】2015年4月12日(日)08:00-10:00 
【地點】恆毅中學

大愛心聞: 
用心深入不曲解 幸福家庭致和諧


20150415_3.jpg20150415_4.jpg 
Read more

週六, 11 四月 2015

大愛遠播揚國際 志在環保護地球

圖說:  2014年GCCA Later Stage Awards選拔,全世界超過100家被提名的企業中,大愛感恩科技受經濟部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推薦參選,大愛感恩科技秉持 證嚴法師「與地球共生息」的理念而於去年歲末榮獲此獎『廢棄物管理』類項世界第一名(Best in Waste Management),代表大愛感恩科技的努力獲得國際的肯定。2014年GCCA Later Stage Awards選拔,全世界超過100家被提名的企業中,大愛感恩科技受經濟部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推薦參選,大愛感恩科技秉持 證嚴法師「與地球共生息」的理念而於去年歲末榮獲此獎『廢棄物管理』類項世界第一名(Best in Waste Management),代表大愛感恩科技的努力獲得國際的肯定。

GCCA (Global Clean-tech Cluster Association) 是由關心全球綠能源技術發展應用之芬蘭、瑞士創投業者發起成立的協會,針對全球從事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等「清潔能源Clean-Tech」領域的企業,評估及研究,以及提供公開表揚,必要時並將投入企業發展所需之資金,以鼓勵企業對於綠能技術開發之努力。

對『垃圾』的定義,洪碩廷博士表示:「在大愛感恩科技的眼裡沒有『垃圾』,它們只是放錯地方的資源也是城市礦產。就像醫生的工作是在救人,而大愛感恩科技是在續物命。我們盡可能把資源做最有效、永續的管理。」更可以延伸到「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的概念,在「搖籃到搖籃」裡,沒有東西是垃圾,所有的東西都是『養分』。養分有分兩大類,分別是生物養分與工業養分。大愛感恩科技今年也將產品朝『增加功能性』與 零廢 (0 waste) 兩大目標前進。

洪博士提到研發的過程:「通常要開發一個新產品,會先把市面上相關的產品列出來,並分別了解別人是怎麼做到的。把產品相關材料、技術定義出來。接下來評估我們的實驗室有沒有自行開發的能力,並從中學習技術。」

在台灣,社會企業尚處於萌芽階段,面對的挑戰是:「無法有效地導入企業的力量與資源,並應用創業的精神,以及創新的模式,來解決社會或環境的問題」。大愛感恩科技的核心價值,分別是 3Cs-環保人文 (Cultur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愛心接力 (Cycle of Love),和完全回饋(Contribution to Society) 並且在背後還有一群無私奉獻的環保菩薩來支持我們,也因為他們建立起獨一無二的大愛感恩環保回收人文系統,讓大愛感恩有一股使命感並承接志工們的愛心。最後,我們也把這股愛心,完全回饋給慈濟,來完成這善的循環。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報導

Read more

大愛遠播揚國際 志在環保護地球

圖說:  2014年GCCA Later Stage Awards選拔,全世界超過100家被提名的企業中,大愛感恩科技受經濟部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推薦參選,大愛感恩科技秉持 證嚴法師「與地球共生息」的理念而於去年歲末榮獲此獎『廢棄物管理』類項世界第一名(Best in Waste Management),代表大愛感恩科技的努力獲得國際的肯定。2014年GCCA Later Stage Awards選拔,全世界超過100家被提名的企業中,大愛感恩科技受經濟部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推薦參選,大愛感恩科技秉持 證嚴法師「與地球共生息」的理念而於去年歲末榮獲此獎『廢棄物管理』類項世界第一名(Best in Waste Management),代表大愛感恩科技的努力獲得國際的肯定。

GCCA (Global Clean-tech Cluster Association) 是由關心全球綠能源技術發展應用之芬蘭、瑞士創投業者發起成立的協會,針對全球從事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等「清潔能源Clean-Tech」領域的企業,評估及研究,以及提供公開表揚,必要時並將投入企業發展所需之資金,以鼓勵企業對於綠能技術開發之努力。

對『垃圾』的定義,洪碩廷博士表示:「在大愛感恩科技的眼裡沒有『垃圾』,它們只是放錯地方的資源也是城市礦產。就像醫生的工作是在救人,而大愛感恩科技是在續物命。我們盡可能把資源做最有效、永續的管理。」更可以延伸到「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的概念,在「搖籃到搖籃」裡,沒有東西是垃圾,所有的東西都是『養分』。養分有分兩大類,分別是生物養分與工業養分。大愛感恩科技今年也將產品朝『增加功能性』與 零廢 (0 waste) 兩大目標前進。

洪博士提到研發的過程:「通常要開發一個新產品,會先把市面上相關的產品列出來,並分別了解別人是怎麼做到的。把產品相關材料、技術定義出來。接下來評估我們的實驗室有沒有自行開發的能力,並從中學習技術。」

在台灣,社會企業尚處於萌芽階段,面對的挑戰是:「無法有效地導入企業的力量與資源,並應用創業的精神,以及創新的模式,來解決社會或環境的問題」。大愛感恩科技的核心價值,分別是 3Cs-環保人文 (Cultur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愛心接力 (Cycle of Love),和完全回饋(Contribution to Society) 並且在背後還有一群無私奉獻的環保菩薩來支持我們,也因為他們建立起獨一無二的大愛感恩環保回收人文系統,讓大愛感恩有一股使命感並承接志工們的愛心。最後,我們也把這股愛心,完全回饋給慈濟,來完成這善的循環。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報導

Read more

心寬念純菩提道 寵辱不驚無私愛


心富,就會大幸福。95歲的黃陳撮阿嬤,平日靠著3500元老人年金過活,每天她都會推著車子到社區撿資源回收,雖然經濟不富裕,但黃陳撮把握時間付出,將收來的資源回收全數捐給慈濟,用來助人。

慈濟志工 黃陳撮:「70歲看電視在做回收,我就出來做(回收),那時候都沒有人在做回收,人家都撿去賣,只有我在做,十天就兩台車哦。他們(鄰居)都叫我不要做,到現在也還在說,說做回收的錢你不會花嗎?我說,平安最好了,我就是看電視說做這個有在援助別人,才這樣撿回收來給慈濟。有曾經拐到,膝蓋這裡受傷,我女兒都說,你沒有把受傷的腳照顧好再去。我說,就加減做,我們就慢慢的去撿,我就邊念佛,(跟菩薩說)我沒有壞心,讓我的腳快點好起來,我才可以做回收。」

慈濟志工 朱月桂:「她每天一大早醒來就是怕說,她沒有去撿回收,就是會別人撿走,你看已經95歲了,她一心就是想說,我就是要幫慈濟,我就是要每天眼睛一睜開,我就是要去做布施,要去付出,她就是愈撿愈,整個就是愈撿愈高興。一個月只能有3500元的老人年金以外,其他沒有任何的資源,我是覺得說想要幫助她,可是老菩薩覺得說,她一直認為說她夠了她夠了,不用,拒絕我們的幫忙,真的 (像)上人講的付出無所求,她就不求吃不求穿,也都不貪睡,什麼都不貪,她覺得這樣子就夠了。」

慈濟志工 黃陳撮:「如果有買高麗菜、一條紅蘿蔔,我就洗一點米,全部加在一起煮成稀飯,儉省吃就好,,做回收心情輕鬆就是好處了啊!」

採訪撰稿::吳玉芬
攝影剪輯:林鑫宏

Read more

善心一念聚萬力 人間有愛更光明


家住屏東的潘順良,在弟弟潘機利的接引下,投入慈濟環保,陸續影響整個家族,一起加入資源回收的行列,他也還砍掉原來種的檳榔,改種香蕉,愛護大地。回首來時路,1977年4月11日,花蓮瑞穗大火,慈濟人隨即趕往現場,勘災造冊,發放物資與現金。證嚴上人在今天(4/11)的志工早會開示,幾十年來,所走過的路,真的是很多,愛的能量假如能轉動一念心、向善,我們世間,菩薩在人間會更光亮。

1977年4月11號,花蓮瑞穗大火,燒毀79戶,300多人無家可歸。證嚴上人與慈濟人隨即到現場,勘災造冊,隔天發放現金與生活物資,膚慰居民。延續這分精神,慈濟逐步建立急難救助的賑災方向。

證嚴上人開示:「那個時候的委員也是很少,可是,這麼慘重的火災,我們也是都趕快來關懷,回眸來時路,想過去這幾十年來,所看、所做、所走過的路,真的實在是很多。」

轉心念,人生大不同。慈濟志工潘機利,過去以營利為目標,走入慈濟後,慢慢除習氣,為人群奉獻。也接引了哥哥潘順良,不但加入環保的行列,還把賺錢的檳榔樹拔除,改種香蕉。

證嚴上人開示:「拉長情,擴大愛,要如何顧好大地,那投入做環保,愛的能量,假如能轉動一念心向善,我們的世間,菩薩在人間會更光亮。」

兄弟倆身體力行做榜樣,帶動起更多家人,在環保站裡有志一同的付出,讓善的力量發揮加乘效果,彼此互愛,也呵護大地。

江杏幸 翁國嘉 花蓮報導

Read more

畜牧廢水再利用 解決農用水困境


老天不下雨、地上沒有水,許多農地被迫大量休耕。不過,向來被視為會汙染水源的畜牧業廢水,現在可望成為解決農業用水困境的替代水源。在台灣的穀倉,嘉南平原,目前已有部分酪農,以畜牧廢水回灌牧草,再用牧草養牛,不但可以降低排放的廢水量,而且可以省錢、省肥料,減少農業對天然水資源的耗費。
農業,是台灣耗水量最大的產業。
台大土木系教授 李鴻源:「提醒大家注意的就是,我們的農業用水,七成。」

由於農業用水吃重,在沒有水的季節,許多農田往往被迫休耕,讓出水權;因此台灣的穀倉,平緩遼闊的嘉南平原,正在挑戰把一滴水,當成兩滴水來用。來源之一,就是畜牧用水。
我們實地走訪台南的畜牧試驗所,從牧場排出的廢水,顏色接近淺褐色,有一股淡淡的牛糞味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助理研究員鄭閔謙:「這個是養牛的一個廢水,裡面富含植物所需要的營養分。」

這些水中,飽含土壤需要的肥分,是早期農業社會施肥主要來源,但目前是屬於廢清法管理的廢棄物,必須經過處理,才能對外排放。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助理研究員鄭閔謙:「第一段就是我們的固液分離,我們將固體跟液體,做一個分開的動作。」

畜牧廢水,跟一般汙水處理上最大的不同,是要先把固體的排泄物,跟液體分開。固體,可以直接當成堆肥,液體,則以活性汙泥處理法,先送進厭氧槽,利用細菌,吃掉水裡面的髒東西。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助理研究員鄭閔謙:「從厭氧處理槽出來的一個水,我們先在這邊經過一個調整、調節的作用之後,我們再把水經過一定的過濾之後,進到左手邊的池子,耗氧發酵槽。」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研究員蕭庭訓:「固液分離、厭氣發酵、耗氧處理,我一定要經過這個流程,跳過去的話,就是表示我今天,有繞流、偷排的一個嫌疑。」

這些經過二級處理過的水,過去只能白白排出去,現在,只要經過申請,就可以循環再利用,回灌農田。
從水槽車中施放出來,澆灌牧草的,就是回收利用的畜牧廢水。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助理研究員鄭閔謙:「以豬跟牛的在養頭數來換算它的廢水量的話 目前我們大概一年有4800萬噸的廢水量可以拿來做再利用的一個水資源。」
4800萬噸,相當於15座石門水庫的量。如果能充分利用經過處理的畜牧廢水,舒緩乾旱時的灌溉需求,或許是可行的選項。
畜牧業者 蔡明亨:「這個要申請,我們申請就耗了一年多。」

實際循環利用畜牧廢水,回灌牧草的牧場業者,用這些牧草,再去飼養牛隻,省水,省電,又省肥料,在水汙費開徵之後,可望省下更多錢。但前提,是必須變更水**污(汙)**染防治措施。
畜牧業者 蔡明亨:「牛大便說是公告廢棄物啦,你牛大便用水洗去,這水,政府規定它的重金屬汙染。」

受限於環保法規,還要克服難聞的氣味,和可能造成的水源汙染問題,以畜牧廢水回灌農田的方案,仍難大規模推廣,只能用槽車載運。距離比較遠,或面積不夠大,不夠完整的零碎田區,都讓這類替代水源的使用,更加困難。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副研究員張世融:「如果有管線的時候,你就有收管線 跟設置管線的問題,我們就用水槽車的話,就方便很多。」

若能充分回收利用這些水,可望大大降低農業,對天然水資源的消耗。在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大旱頻仍的時代,這類回收水,或許會成為穩定的供水來源,能解台灣之渴的,一劑良方。

文字撰稿:熊其娟
攝影剪輯:謝啟泉

Read more

2015,04/11,慈籃-中正組分享

【對象】慈籃-中正組
【時間】2015年4月11日(六)
【地點】

大愛心聞: 
天天都是地球日 做好人人本分事


20150415_1.jpg20150415_2.jpg 
Read more

2015,04/11,大愛廣播聽友會

【對象】大愛廣播聽友
【時間】2015年4月11日(六) 
【地點】

20150420_3.jpg20150420_4.jpg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