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 2015

週二, 03 三月 2015

湖泊早先演化溜地 後經人工填土


慈濟內湖園區的地質層面有三:斷層、順向坡與礦區,目前社會所關心的是,這裡的地質會不會對這片基地造成安全上的威脅?其實各方專業人士已有公正客觀的調查,慈濟內湖園區不但遠離活動斷層和礦區,也沒有順向坡的問題。

從高空俯瞰慈濟內湖園區,除了入口成功路這一側,三面都有山坡環繞。這塊地最早時是湖泊,經過自然演化成為溜地,再經過人工填土成為網球場,易手做為公車維修站後,民國八十六年由慈濟購入。透過抽絲剝繭,可以更加了解它的地質情況。

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主任 石瑞詮:「台北地區有這麼多斷層,但是其實它現在對我們最相關的,就是這條活動的,會活動的山腳斷層,基隆斷層它只是其中的一條斷層,但是它跟這個坎腳斷層,還有台北斷層,都不是一條會活動,現在會活動的斷層。」

學者石瑞詮指出,台北盆地的活斷層,也就是山腳斷層,距離慈濟內湖園區有十四公里遠,不會造成威脅。
而早在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六日,台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第620次的會議紀錄當中,就已經明確記載,「依環境地質調查資料顯示,斷層帶並未經過本基地」。(CG out)斷層問題在慈濟內湖園區並不存在。

根據礦業公會的調查,南基地右側經過鑽探五個三十公尺深的孔洞之後發現,這裡並沒有礦坑,距離最近的聯豐煤礦區大約二十公尺之遠,未來規畫的建物會再退二十公尺,總共距離四十公尺遠。

台大地質系教授 陳文山:「我看你們的那個,未來想要開發的,或者想要有建築物的地方,基本上沒有在礦坑上面,所以我想基本上,也不會受到影響就是。」

關注度最高的是環繞在三面的邊坡,只有南北基地中間的這片山坡地屬於慈濟所有。

慈濟基金會營建處主任 林敏朝:「我們內湖園區的,向基地順向坡,在地質圖裡面有三個位置,第一個位置是指,這三棟大樓的這個基座,這個基座 它在地質圖顯示,還是向著我們,可是實際上它已經變成,這棟大樓地下室的停車場了。」

未來將以八公尺寬的道路隔開這個順向坡,再加上後縮八公尺後才會有建物,安全距離總共會拉大到十六公尺。

慈濟基金會營建處主任 林敏朝:「那這個(第二個)山丘的順向坡,是向著南的方向,也是在我們基地外,也不是我們慈濟的土地,那第三個我們來看,就是這座山,這就在我們的,南基地跟北基地之間,這座山那這座山的,順向坡的方向,是向西著的方向,也不是向著我們北基地,我們山是保留它原來的原貌,我們也不會做任何的興建。」上字:河谷

至於外界最關切的湖泊回填的地質問題,必須透過地質鑽探報告解讀。

台大地質系教授 陳文山:「現在很多的一些專家說,你這邊河谷裡面會有土石流,對不對 好,那我們也不敢告訴你,是不是 未來會不會有,
或沒有 對不對,但是呢,以前在這裡面幾千年的堆積,它會告訴我們。」

慈濟基金會營建處主任 林敏朝:「(那這裡這樣會不會),(有土石流的問題),沒有 這裡完全從來就沒有任何,土石流的紀錄,在歷史的地質資料裡面,可以顯示出來 完完全全是沒有的。」

台北報導
許斐莉 余國維

Read more

百聞不如一見!親自走一趟園區


慈濟內湖園區,鄰近大湖公園,周末假日本來就有不少固定散步運動的群眾,最近因為計畫案議題,每天都吸引不少民眾登門拜訪,透過導覽志工的介紹,解開心中疑惑,也才了解慈濟志工保護這片土地,疼惜的行動,從不間斷。 

指著電腦的行事曆,慈濟內湖園區,每年國內外預約參訪人數就超過上萬人,負責導覽的慈濟志工,超過三十位輪班接待,最近因為計畫案,來了不少意外的訪客。

慈濟志工 謝秀連:「(所以很多民眾都是), 第一次來, 對於內湖環保教育站做些什麼, 他們完全都不知道, 看了以後才知道說, 慈濟環保分得那麼清楚。」

百聞不如一見,許多民眾走進園區,從建築物、景觀空間,到回收分類,再到後端的資源再利用,志工們每天的行動,都是希望用環保教育的模式,以身作則,保護大地。

慈濟志工 官徵祥:「回去的時候 把他們的所看所見, 知道的這些東西, 分享給他們周遭的人, 大家一起來推廣我們的環保。」

透過導覽,讓有心了解的民眾,見證保護地球的用心,如果民眾想參訪慈濟內湖園區,不用預約,隨時都歡迎。

彭淑珮 張竣瑋 台北報導

Read more

跳蚤市場! 惜福愛物從小扎根


雲林斗南的慈濟親子成長班,設計的課程內容豐富,日前還舉辦跳蚤市場,把家中用不到的東西提供出來,同時捐發票就能選購其他二手物品,讓孩子們學會珍惜物命,種下善因。

【雲林】

愛心跳蚤市場,東西琳瑯滿目,玩具玩偶、保溫杯茶杯、衣服等等,您的舊愛,可以是別人的新歡。

大人小孩開心的選購,只要拿發票就能把喜愛的物品帶回家。

親子成長班學員 李宗哲:「幫助別人還可以節省能源。」

延續物命,懂得惜福,好觀念從小扎根。

家長 廖明珠:「可以讓他們發揮愛心,然後捐贈發票可以幫助更多的人,很多東西可以再次利用。」

慈濟志工 林菲瑜:「我們今天都有種好因會得好果,把我們的善念,每一天都種在我們的心田。」

【台中】

雲林慈濟人舉辦跳蚤市場,台中的志工則是在過年期間,到年貨大街擺攤宣導。

擺攤不忘做環保,清掃環境分類資源物品,清淨在源頭。

真善美志工 台中雲林

Read more

海燕情牽千里外 菲國志工心感懷

圖說:獨魯萬華商志工一行15人,在菲律賓分會蔡萬擂副執行長帶領下,來到台灣親自向  證嚴法師拜年,除了感懷慈濟人在海燕風災後『走在最前、做到最後』,挽救瀕臨棄城的獨魯萬市,並專程來到台北內湖園區大愛感恩科技低碳概念館參訪,了解慈濟環保理念及大愛感恩慈悲科技之成果。(攝影:曹書豪)新春假期中,獨魯萬華商志工一行15人,在菲律賓分會蔡萬擂副執行長帶領下,來到台灣親自向 證嚴上人拜年,除了感懷全球慈濟人在海燕風災後『走在最前、做到最後』,挽救瀕臨棄城的獨魯萬市,並專程來到台北內湖園區大愛感恩科技低碳概念館參訪,了解慈濟環保理念及大愛感恩慈悲科技之成果。

2013年底海燕颱風,帶給菲律賓萊特省的省會獨魯萬 (Tacloban) 居民,難以抹滅的傷痛,然而經過一年多,這個慟已隨時間流逝而淡忘,取而代之的,是『信、願、行』的隊伍在獨魯萬成長,許多民眾開始做環保,同時加入本土志工的培訓行列,當中,並包括三十多位當地華商,他們從最初的誤解,慢慢釋疑,進而認同,如今穿上灰衣,要成為獨魯萬的志工種子。獨魯萬華人志工第一顆種子楊振偉師兄說:「以前華商們靠自己打拚,但是看到『全替別人想,沒有想到自己』的慈濟人,深深打動我們的心。」慈濟菲律賓志工蔡萬擂分享:「若不是因為海燕風災,大家可能不會覺醒,可能一輩子埋頭做自己的生意了。」

圖說:經由楊竣翔師兄用影片和簡報說明,一行人不僅更深入了解 證嚴上人的環保理念與大愛感恩科技用心的實踐、力行。(攝影:曹書豪)華商第二代,陳鴻洋屋頂被掀翻,風災剛發生後幾天,經營的店也被洗劫一空,損失近千萬。在因緣際會下,他參加了慈濟志工舉辦的華商愛灑茶會,也親眼見證慈濟『以工代賑』為獨魯萬市帶來重生。在慈濟人邀約下,陳鴻洋放下家裡重建事宜,擔任起志工,也號召家人、華商朋友一起投入。慈濟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對於不認識災民,可是什麼事情都幫,陳鴻洋覺得:「如果大家都有這種心態,那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大愛讓陳鴻洋找到了不一樣的人生價值。


圖說:黃偉利師兄分享:「我們從證嚴法師那學到很多,我們回去獨魯萬之後會開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計畫開啟我們自己嶄新的生活,並且盡全力做到最好。」(攝影:曹書豪)經由楊竣翔師兄用影片和簡報說明,一行人不僅更深入了解 證嚴上人的環保理念與大愛感恩科技用心的實踐、力行。黃偉利師兄在現場接受訪問時分享到:「我們從 證嚴上人那學到很多,我們回去獨魯萬之後會開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計畫開啟我們自己嶄新的生活,並且盡全力做到最好。」證嚴上人開示:「當你心中滿懷感恩,你就有願望,願意你的歡樂散播給別人,用感恩的心觀察每件事情,每件事情都是好事。」新的一年,讓我們用 證嚴上人『新春三願』彼此共勉:
一願 遠離兵厄,去瞋恨,天下無災無難皆安穩;
二願 天下祥和,息紛爭,合心攜手邁向福慧門。
三願 人心淨化,除垢惱,恰似清淨心蓮遍地生。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海燕情牽千里外 菲國志工心感懷

圖說:獨魯萬華商志工一行15人,在菲律賓分會蔡萬擂副執行長帶領下,來到台灣親自向  證嚴法師拜年,除了感懷慈濟人在海燕風災後『走在最前、做到最後』,挽救瀕臨棄城的獨魯萬市,並專程來到台北內湖園區大愛感恩科技低碳概念館參訪,了解慈濟環保理念及大愛感恩慈悲科技之成果。(攝影:曹書豪)新春假期中,獨魯萬華商志工一行15人,在菲律賓分會蔡萬擂副執行長帶領下,來到台灣親自向 證嚴上人拜年,除了感懷全球慈濟人在海燕風災後『走在最前、做到最後』,挽救瀕臨棄城的獨魯萬市,並專程來到台北內湖園區大愛感恩科技低碳概念館參訪,了解慈濟環保理念及大愛感恩慈悲科技之成果。

2013年底海燕颱風,帶給菲律賓萊特省的省會獨魯萬 (Tacloban) 居民,難以抹滅的傷痛,然而經過一年多,這個慟已隨時間流逝而淡忘,取而代之的,是『信、願、行』的隊伍在獨魯萬成長,許多民眾開始做環保,同時加入本土志工的培訓行列,當中,並包括三十多位當地華商,他們從最初的誤解,慢慢釋疑,進而認同,如今穿上灰衣,要成為獨魯萬的志工種子。獨魯萬華人志工第一顆種子楊振偉師兄說:「以前華商們靠自己打拚,但是看到『全替別人想,沒有想到自己』的慈濟人,深深打動我們的心。」慈濟菲律賓志工蔡萬擂分享:「若不是因為海燕風災,大家可能不會覺醒,可能一輩子埋頭做自己的生意了。」

圖說:經由楊竣翔師兄用影片和簡報說明,一行人不僅更深入了解 證嚴上人的環保理念與大愛感恩科技用心的實踐、力行。(攝影:曹書豪)華商第二代,陳鴻洋屋頂被掀翻,風災剛發生後幾天,經營的店也被洗劫一空,損失近千萬。在因緣際會下,他參加了慈濟志工舉辦的華商愛灑茶會,也親眼見證慈濟『以工代賑』為獨魯萬市帶來重生。在慈濟人邀約下,陳鴻洋放下家裡重建事宜,擔任起志工,也號召家人、華商朋友一起投入。慈濟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對於不認識災民,可是什麼事情都幫,陳鴻洋覺得:「如果大家都有這種心態,那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大愛讓陳鴻洋找到了不一樣的人生價值。


圖說:黃偉利師兄分享:「我們從證嚴法師那學到很多,我們回去獨魯萬之後會開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計畫開啟我們自己嶄新的生活,並且盡全力做到最好。」(攝影:曹書豪)經由楊竣翔師兄用影片和簡報說明,一行人不僅更深入了解 證嚴上人的環保理念與大愛感恩科技用心的實踐、力行。黃偉利師兄在現場接受訪問時分享到:「我們從 證嚴上人那學到很多,我們回去獨魯萬之後會開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計畫開啟我們自己嶄新的生活,並且盡全力做到最好。」證嚴上人開示:「當你心中滿懷感恩,你就有願望,願意你的歡樂散播給別人,用感恩的心觀察每件事情,每件事情都是好事。」新的一年,讓我們用 證嚴上人『新春三願』彼此共勉:
一願 遠離兵厄,去瞋恨,天下無災無難皆安穩;
二願 天下祥和,息紛爭,合心攜手邁向福慧門。
三願 人心淨化,除垢惱,恰似清淨心蓮遍地生。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週一, 02 三月 2015

上班族樂在環保 回收資源當休閒


力行環保回收,愛護地球,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有一群上班族,每個月會騰出一天,利用上班前的一個半小時,來到環保站做分類回收,透過身體力行做環保,將環保觀念更落實於生活和工作中。

旭日東昇,又要迎接新的一天,上班之前,您會怎麼運用呢?

企業員工 李婉秋:「睡覺,因為有時候比較遲睡。」

企業員工 方美銀:「我相信大部分還在睡覺吧,所以這段時間呢,如果我們可以早一點起來做一些有意義的工作,它會更加地棒。」

就這樣,每個月騰出一天,方美銀和同事,在上班前抽出一個半小時到環保站回收,久而久之,他們發現早起做環保,並不是苦差事。

企業員工 李婉秋:「不會啊,反而是覺得很愉快,因為至少我們可以出一分力,因為平時都沒有這樣的一個機會。」

企業員工 方美銀:「平時我們也不知道,因為有些東西有用的,我們竟然扔掉,然後來到這邊,環保站(發現)其實它們都不是垃圾,全部都很有用,所以我覺得滿有意義。」

慈濟志工 王繡華:「(他們)很快地就把這些資源分類,也可以配合到我們安排出貨的時間,很感恩他們願意來付出。」

當初這群想要回饋社會的員工,原來是在老闆的鼓勵下,才起而行的。

實業家 蘇意琴:「我就鼓勵他們,你可以早上去,然後遲一點來上班都無所謂,結果每一位同事他們就輪流安排。」

當員工在環保站親身體驗分類,回到辦公室他們也改變原來的分類方式,做得更仔細後再交到環保站。

實業家 蘇意琴:「他們懂得環保分類以後,他就會少用很多的保麗龍,然後也會把這樣的環保意識,帶到他們的家庭,或者影響更多他身邊的朋友。」

黃薇瑜 林志勇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歡喜付出固善念 對的事堅持下去


感恩警消人員的付出,台中慈濟醫院醫護人員,量身訂做健檢項目,還把器材直接搬到消防隊,提高受檢率。同樣身為人民保母,任職於核三廠警察隊的王復呈,把握工作前後的時間,做環保,不嫌辛苦只為回饋鄉里。證嚴上人在今天(3/2)的志工早會開示,慈濟人就是這樣付出,不管是環保,或者是關心為民眾服務的人,愛的力量隱藏在人群中,對的事做就對了,真的很感恩。

天天投入環保的王復呈,任職於恆春核三廠警察隊,守護民眾也守護大地。他運用工作前後的時間,穿梭巷弄載回收物,他不喊累,反而把環保當責任,用行動回饋鄉里。

證嚴上人開示:「慈濟人就是這樣的付出,環保、愛的力量,還是隱藏在人群中,同樣也有一群人,總是做該做的事 做就對了,真的是感恩。」

以愛付出,台中慈濟醫院醫護人員,為作息不定的警消人員,量身訂做健康檢查,體恤他們的忙碌與辛勞,將檢測儀器直接搬到消防隊,提高受檢率。

證嚴上人開示:「看到了這種社會的保母,看到了為社會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他們的勞苦誰能理解,就要有一群社會的,能清楚了解悲智雙運的人,這種的愛的勇氣去付出,真的是很感恩。」

掌握身體狀況,才能繼續奉獻良能為社會大眾付出。無所求的關懷,彼此感恩,也讓人與人之間更加祥和溫馨。

江杏幸 劉泓志 花蓮報導

Read more

志工屢訪助清屋 轉念改設環保點


慈濟志工長期關懷訪視,最開心的就是看到受助的民眾能夠越來越好,彰化田中蕭先生,獨自帶著身心障礙的兒子,自己的工作也不穩定,志工常去關懷,因為他們家門前有塊空地,平常都堆放雜物,志工提議可以在家門口設置環保點,兒子可以學習做環保,也接引附近鄰居,蕭先生欣然答應,更開心自己也能有所付出。

蕭先生家門口就有一塊空地,平常鄰居都會把雜物堆在這裡,慈濟志工每次來訪視,都會協助清理

於是志工建議,可以在家門口設置環保點,兒子也可以一起來幫忙

慈濟志工 盧惠貞:「你帶你兒子一起來做, 你兒子一起來做, 智慧開 智慧會更好, 你知道學校要教 家裡也要教。」

也可以接引附近鄰居,一起垃圾分類做環保,蕭先生欣然接受,他說,獨自一個帶著身心障礙的兒子,自己工作又不穩定,幸好有慈濟志工的關懷,現在能夠付出一點心力,他非常開心。

蕭家麟 陳美蓮 真善美志工-彰化報導

Read more

喧囂城市桃花源 生命開啟一扇門


歡迎大家踏進慈濟內湖園區,那麼,接著就來看,真正走進來的人到底有了甚麼改變,內湖園區,位處於交通便利的成功路五段旁,每天上下班,都是車水馬龍,但,繁忙的生活中,這塊園地,卻成了不少人,尋找勇氣的生命園地。

汽機車、公車來往呼嘯,大湖公園前,成功路五段170巷,內湖慈濟園區所在地,忙碌人車中,會走進這扇大門的人,都有一段故事。

遊戲軟體老闆 郭璟德:「如果問我入慈濟的因緣,我應該是沒有任何的因緣,因為我以前不了解,也不想了解慈濟這一塊。」

2012年底,一場經濟海嘯,意外將這位科技大老闆,同時也是內湖本地居民,牽引了進來。

遊戲軟體老闆 郭璟德:「 所以當時確實是有所求自己的福報,想說那我就來做一點事,那時候剛好有一位,馬來西亞的師兄跟我講說,你家離內湖(園區)這麼近,你也多少去做個環保。」

找到生命沉澱的還有這位,陳志文,同樣是科技電子業大老闆,放下身段做環保,腰彎的比誰都還低。直到11年前,公司遭竊,損失超過兩千萬,低潮時,從大愛台找到了這,也開啟生命出口。

慈濟志工 陳志文:「然後又看到這些志工菩薩們,有的年紀很大了,那我就想到說我媽媽在鄉下,也是做環保 那我也希望是說,可以來陪伴 來關懷,所以說我就把這邊的志工,是自己的長輩,所以說有這個動力,促成我每天來這邊跟他們問好。」

不同的人生,都因為這塊土地,重新點燃生命勇氣。

台北報導
蕭志傑 梁家銘

Read more

2015,03/02,大陸蘇州上海志工參訪

【對象】大陸蘇州志工喬秋萍、上海志工許娟娟
【時間】2015年3月2日(一)15: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大愛心聞: 
慈悲科技跨海 傳遞環保理念

20150302_9.jpg20150302_10.jpg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