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 2015

週四, 05 三月 2015

馳援防『依』同攜手 環保理念共交流

圖說:美國慈濟總會安排希利基金會總裁 希利與夫人、執行長 帕洛、聯合國秘書長高階幕僚尤姆凱拉博士夫人羅蜜娜‧尤姆凱拉女士,及美國慈濟獅子山專案負責人史蒂芬佛巴等來台,由慈濟基金會 邱定彬師兄陪同,其中一站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深入了解慈濟環保人文。(攝影者:曹書豪)伊波拉病毒(英語:Ebola Virus,大陸稱埃波拉)1976年首次出現在非洲中部剛果(舊稱薩伊)伊波拉河附近之部落,故以此命名,並常於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間歇性流行。這一次的爆發,源於2013年12月的幾內亞、散播至賴比瑞亞及獅子山、並蔓延至奈及利亞,病例及死亡人數快速增加,此為西非首度發生疫情,且規模為歷年之最。

病毒蔓延,不僅造成居民健康受到威脅,導致農作人口不足、糧食短缺,影響當地民生、經濟。秉持國際賑災『直接、重點』的原則,早在一月,慈濟基金會與國際慈善組織「希利國際救濟基金會」及「明愛天主教基金會」合作,將包括香積飯、環保餐具、毛毯和福慧床等台灣物資愛心馳援,運往距離臺灣將近一萬兩千公里西非洲獅子山共和國,預定能於三月中,送到最需要的災民手中。

圖說: 希利賑災基金會總裁 希利(圖中)說道:「從一開始回收的源頭到大愛感恩終端產品,參訪過程中,我完全感受到慈濟人的熱情,不只是在做一份工作,而是用熱情與生命的投入。真的是非常了不起!」(攝影者:曹書豪)為了能夠更認識慈濟的四大志業,在美國慈濟總會安排下,希利基金會總裁 希利 (Robert Healey Jr.) 與夫人、執行長 帕洛 (Benjamin Parra),聯合國秘書長高階幕僚尤姆凱拉博士夫人羅蜜娜‧尤姆凱拉(Philomena Yumkella)女士,及美國慈濟獅子山專案負責人史蒂芬佛巴 (Stephen Fomba) 等來台,由慈濟基金會 邱定彬師兄陪同,其中一站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深入了解慈濟環保人文。

除了慈濟環保理念交流,也參觀低碳人文概念館暨研發實驗室,貴賓們皆印象深刻。希利基金會總裁 希利 說道:「Amazing!大愛感恩不但將廢棄寶特瓶轉化成衣物,而且是很漂亮的衣物,不僅如此,你們所做的一切背後有著一個正確的出發點 – 從一開始回收之源頭、到大愛感恩終端產品,除了自立自足,你們更將所有盈餘回饋(慈善)。參訪過程中,我完全感受到慈濟人的熱情,不只是在做一份工作,而是用熱情與生命的投入。真的是非常了不起!」

圖說: 大愛感恩以『搖籃到搖籃』作為產品開發之概念,從推動『減廢』,更進階到實踐『零廢』。執行長班傑明帕洛(圖中)對於搖籃到搖籃這一塊感到興趣,更感動慈濟和大愛感恩創造社會的影響力,不但環保,更能經由國際賑災的腳步造福人群。(攝影者:曹書豪)大愛感恩以『搖籃到搖籃』作為產品開發之概念,從推動『減廢』,更進階到實踐『零廢』。希利基金會執行長 帕洛 對於『搖籃到搖籃』這一塊感到興趣,更感動慈濟和大愛感恩創造社會的影響力,不但環保,更能經由國際賑災的腳步造福人群。聯合國秘書長高階幕僚尤姆凱拉博士之夫人羅蜜娜‧尤姆凱拉女士更表示要回去與朋友分享,期待他們也能同樣受感動,並將大愛感恩所做的能在當地複製推行。

透過這次雙方交流,不僅讓增進彼此相互認識,也讓未來合作奠下良好默契基礎。同時也期待獅子山的居民,可以獲得妥善協助,恢復健康早日重建家園。

圖說:伊波拉病毒(英語:Ebola Virus,大陸稱埃波拉)1976年首次出現在非洲中部剛果(舊稱薩伊)伊波拉河附近之部落,故以此命名,並常於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間歇性流行。這一次的爆發,源於2013年12月的幾內亞、散播至賴比瑞亞及獅子山、並蔓延至奈及利亞,病例及死亡人數快速增加,此為西非首度發生疫情,且規模為歷年之最。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週三, 04 三月 2015

回收量暴增三倍 勤加分類再善用


不只過年前夕,家家戶戶大掃除,環保回收量暴增,從過年到現在,彰化自強環保站的回收量持續增加,回收爆量是平日的三倍,78歲的慈濟志工徐日松,天天監守崗位來付出,整個過年都沒休息。

回收物堆積滿滿,像座小山,從年後到現在,彰化自強環保站的回收量持續增加,是平日的三倍。

慈濟志工 陳淑英:「沒事,也沒出去玩,我就都來做,我覺得很好。」

搶時間,負責不同的工作區塊,效率比較高。

慈濟志工 徐日松:「廠商跟我們買,一定要我們挑選好,他才要。」

把塑膠袋集中在一塊,78歲的徐日松,投入慈濟二十多年,最喜歡到環保站付出,一年365天幾乎都沒休息,這個年,他也是天天來報到。

慈濟志工 徐日松:「(環保站)積了很多量,才會每天來做,也是覺得很快樂,有快樂才會來這裡做。」

付出的快樂,陳暘谷感受深。

慈濟志工 陳暘谷:「多運動啦,要活就要動啦。」

回收量暴增,做的事比平日多很多,不怕辛勞不怕苦,滿滿的法喜讓身心靈輕安自在。

黃子玲 楊俊亭 彰化報導

Read more

計畫依法行使 盼活化土地還綠意


慈濟內湖園區如果想要進行改善,該怎麼做才是最好的?在各方的期望下,其實慈濟多年來也一直努力在尋找最好的計畫方案,並且不斷與當地居民及政府溝通,最重要的是,慈濟內湖計畫案一切都符合現有法令規定,善盡社會責任。

慈濟內湖園區自從民國八十六年購入,已經維持了十八年既有樣貌,基於鐵皮屋的安全考量,以及柏油地面排水不良的問題,必須改善現有空間。 根據法令規定,五千平方公尺以上的保護區,若想改建或增設建物,必須辦理變更。至於怎樣將這片保護區做最好的改善,各方看法不同,學界甚至建議,應該還地於湖。

台大地質系教授 陳文山:「第一點 我恢復你原來的環境, 下面是湖面對不對, 那我建築物上來講, 基礎當然還是在地下, 但是我建築物是在湖面以上, 可能兩層樓 三層樓, 是一個高的建築物, 所以我的建築物是在上方的, 那這樣子的話, 整個環境衝擊就不會那麼大 。」
慈濟營建處主任 林敏朝:「事實上這個意見, 在過去我們跟市政府, 多次的討論裡面, 也曾經討論過這樣的方式, 討論完之後會發現說, 我們依法的部分, 來處理就OK了, 就沒有問題了, 這個是有正式的公函喔, 我們是在法規的條件之下, 那原來把它架高這個部分, 我們就把它取消了 。」
慈濟志工 蔡明勳:「慈濟當初 (民國)八十六年, 來買這塊地的時候, 它是一個 破壞得很嚴重的環境, 北基地我們看到, 整片都是柏油路跟鐵皮屋, 其實對周遭的環境來講, 它生態不存在了, 它整個滯洪的功能, 也都沒有了, 那景觀其實都很差, 慈濟是希望說把這個部分, 如果申請通過的話, 把它變成一個環保的生態園區, 所以它兼有環保, 資源回收跟教育的功能。」

慈濟推出的計畫案,以「叢林道場」為主題,配合台北市都委會的建議,將容積率從120%降到100%,維持低度開發原則,結合綠建築與叢林、水池,與環境共生。
慈濟營建處主任 林敏朝:「前幾任的副市長(林崇一), 他看到這個規畫圖, 他非常地喜歡, 他覺得我們慈濟, 整個把它綠化出來, (這是我們最早的規畫圖) 對, 可是我們後來 更進一步地發展, 把這邊的迴廊也都取消, 變成綠地了。」

慈濟內湖計畫案以65%的綠地、35%的建蔽率為原則,將北基地上原有的鐵皮屋拆除,改建為弧形的靜思堂,做為急難救助時的救災調度中心、志工訓練中心,以及及環保教育中心。而南基地上原有的廢棄幼兒園則改建為社福空間,設有幼教中心、長青學苑、閱覽中心,以及社區文康與推廣中心。
慈濟營建處主任 林敏朝:「(北基地)這邊教室有從七樓, 然後五樓 三樓, 它是漸層 中間比較高, 然後漸層地退 往下, 我們為什麼採用這個方式, 是考慮說 通風, 因為我們善用這個(地形)鼓形, 它會有風 我們希望把風引到, 我們的教室群裡面, 或者講經堂裡面, 我們希望兼具採光跟通風, 而且是自然的。」
慈濟志工 蔡明勳:「除了35%的建蔽率的部分, 會有建築物以外, 剩下65%都會變成是綠地, 包括生態的園區, 包括有生態滯洪池, 都會在園區裡面被實現, 所以以後就會看到, 整片綠油油的園區, 那剛好跟對面大湖公園, 互相對映。」

新計畫可以增加23311平方公尺的綠地,綠建築加上重建的生態,可望將原本被破壞的綠色空間再度活化起來。

許斐莉 余國維 柯信志
台北報導

Read more

慈濟人關懷鼓勵 注生機逆轉命運


成大畢業的翁先生,曾經是高薪的台商大陸主管,因為中風而回臺灣醫治,老婆卻因右手失能無法復原而和他離婚,帶著二個孩子離開,身無分文的翁先生一時無法找到固定的工作而淪為街友,牙齒也因牙周病而掉光,慈濟補助他裝假牙,也陪伴他再度走入人群,現在翁先生找到清潔公司的工作,也會利用時間到環保站做環保。

慈濟志工再度走進翁先生家,傾聽他內心的苦。

翁先生:「(醫生)說我手可能有問題,我太太聽到這樣說離一離,最後就跟我太太離婚。」

翁先生原本是高薪的大陸台商主管,卻因突然其來的一場中風,被迫回到台灣,而這場病不但讓他失去工作,也失去老婆孩子,淪為街友,慈濟志工獲報深入關懷。

慈濟志工 林麗月:「他右手一直抖,左腳就一直顫抖,他這樣(出去)(人家)看到會怕,怎麼去上班,不如先讓他去適應人群。」

「翁先生你準備好沒,我今天開始帶你到環保場。」

慈濟志工 許元芳:「我就跟他分享說謝坤山師兄,甚至連手都沒有。」

因為志工的鼓勵,翁先生慢慢找回信心,也透過職訓找到了大樓清潔的工作,人生終於有了轉機。

翁先生:「真的很感恩慈濟,給我幫忙很多,給我鼓勵還給我有得吃有得住。」

現在的翁先生,工作雖然辛苦薪水也不高,但他感恩這份工作,讓他可以有安定的生活,還有餘力繼續到環保站付出,做個手心向下的人。

真善美志工 李儀祿 劉青燕 俞柏清 王貴南 台南報導

Read more

惜水如金不浪費 滯洪調節護大地


只要用心,愛心就無處不在。為了成就莊嚴的社區道場,基隆慈濟志工更是想盡辦法,善用每一滴水資源。繼續來看志工的用心與智慧!

景觀綠化,更是少不了水。

慈濟志工 李日:「 可以減少很多自來水的浪費, (善)用天然的資源。」

茂密樹林間,隱藏著一座大水池,橢圓形狀,儲水量高達三百噸,透過這條集水道,將雨水做最大利用,成了志工口中好用的天然資源。

慈濟志工 王文崇:「工程開始的時候有討論, 他說我們回收雨水, 所有的廢水 提供園區廁所沖洗,還有園區所有的花花木木要澆水 。」

當初一個念頭,只為了省水,卻意外成了社區滯洪池。(照片)定期清理時,清出的淤泥,成了見證。

慈濟志工 王文崇:「以前沒有這個滯洪池的時候, 所有的泥巴都流到下面社區去。」

複雜的管線,難以想像,王文崇卻是從外行變專業。建築物屋簷下,粗細水管交雜,同樣都是用心的成果。

慈濟志工 王文崇:「整個靜思堂所有的屋頂上的雨水, 下雨的水 都排水排到這邊來, 然後會引進到廚房,廁所來使用。」

雨水集水池,收集老天爺賜與的每一滴禮物,環目所視,綠意盎然,草木漸漸扶疏,對王文崇來說,就是最大的成就感。

蕭志傑 簡元吉 基隆報導

Read more

週二, 03 三月 2015

慈悲科技跨海 傳遞環保理念

圖說:三月在中國大陸蘇州及上海即將展開佛事展及服飾展,為了在中國大陸推廣環保,蘇州喬秋萍師姊、與上海許娟娟師姊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參訪。 (攝影者:曹書豪)為了在中國大陸推廣大愛落實環保,遠從大陸蘇州喬秋萍師姊與、上海的許娟娟師姊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洽談執行規劃3月19-22日「蘇州佛事展」及3月18-20日『第23屆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CHIC』服飾展之相關事宜。

大愛感恩科技的慈悲科技系列,為了考量救災的困難情境,研發以保護人員安全及同時善用減少資源消耗之環保材質製作產品,因應災區沒水、沒電之情況而開發。如同太陽能拉桿後背包,兼具太陽能板,將太陽能轉存電能緊急用電;防穿刺神奇白鞋,為保護第一線慈濟賑災志工險峻環境的安全考量,設計出體重在112 公斤以下穿著遇有金屬異物不穿透鞋底。大愛感恩科技將「環保、愛心還有科技」結合,在社會上承擔教育志業,教化人心,傳遞環保理念。

圖說:設計部廖慧玲師姊分享防菌除臭襪具有防菌、除臭以及舒濕的功能,採用寬口設計,不會造成足部血液循環不良,對於年長者及糖尿病患者有良好的幫助。 (攝影者:曹書豪)喬秋萍師姊分享:「因為即將在大陸蘇州3月19日至22日展開佛事展,為了將環保新知推廣給更多人知道,所以先來大愛感恩科進行了解及洽談執行細節。剛剛參訪的低碳人文概念館非常驚喜,因為在以往的記憶裡大愛感恩科技都只有毛毯或著衣服,但這一次參訪看到寶特瓶不僅能製作成毛毯,還能製成背包、鞋子、襪子等眾多環保日常生活用品,且都具有多功能設計,在賑災外出都能發揮良能,還有剛剛看到的防穿刺白球鞋,說這一定要到蘇州去,因為現在市場很難找到全白完全乾淨的球鞋,希望這次大愛感恩科技來到蘇州佛事展,讓更多人認識真正的慈濟環保理念從 " 心 " 出發,學習惜福愛物再造福。」

許娟娟師姊表示:「經由洪若岑師姊分享與解說,感到大愛感恩科技的太陽能拉桿後背包功用不得了,可透過太陽能板進行充電,到了災區沒水、沒電時,都可以利用到這款太陽能包進行緊急充電。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利用寶特瓶製程環保再生織品,讓我聯想到可口可樂公司曾經說過:『大陸只要每個人喝一瓶可口可樂,就有13億的銷售量。』令人憂心的,只要每個人喝一瓶可樂,就產生13億支寶特瓶,這數量非常驚人,真的要很感恩有大愛感恩科技讓寶特瓶可以再轉化成其他的環保產品,除了愛護地球之外,也延續物命。就如同 證嚴法師所說:『真的希望每個一人要做到知福、惜福、再造福。』」

大愛感恩科技肩負起「掘井人」,往下挖掘出源頭活水,結合環保菩薩與紡織業上中下游超過60家的愛心合作夥伴,將寶特瓶回收化製環保產品,藉著有形的產品,傳遞環保人文的理念,讓更多人認同落實環保的重要。 產品從研發、設計、到低碳概念館,無不都是在說法,傳遞環保理念教化人心,希望人人認同環保理念,一同守護大地,更希望在生活上落實環保,身體力行,對的事,真正地身體力行,做就對了,祈求天下無災無難。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慈悲科技跨海 傳遞環保理念

圖說:三月在中國大陸蘇州及上海即將展開佛事展及服飾展,為了在中國大陸推廣環保,蘇州喬秋萍師姊、與上海許娟娟師姊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參訪。 (攝影者:曹書豪)為了在中國大陸推廣大愛落實環保,遠從大陸蘇州喬秋萍師姊與、上海的許娟娟師姊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洽談執行規劃3月19-22日「蘇州佛事展」及3月18-20日『第23屆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CHIC』服飾展之相關事宜。

大愛感恩科技的慈悲科技系列,為了考量救災的困難情境,研發以保護人員安全及同時善用減少資源消耗之環保材質製作產品,因應災區沒水、沒電之情況而開發。如同太陽能拉桿後背包,兼具太陽能板,將太陽能轉存電能緊急用電;防穿刺神奇白鞋,為保護第一線慈濟賑災志工險峻環境的安全考量,設計出體重在112 公斤以下穿著遇有金屬異物不穿透鞋底。大愛感恩科技將「環保、愛心還有科技」結合,在社會上承擔教育志業,教化人心,傳遞環保理念。

圖說:設計部廖慧玲師姊分享防菌除臭襪具有防菌、除臭以及舒濕的功能,採用寬口設計,不會造成足部血液循環不良,對於年長者及糖尿病患者有良好的幫助。 (攝影者:曹書豪)喬秋萍師姊分享:「因為即將在大陸蘇州3月19日至22日展開佛事展,為了將環保新知推廣給更多人知道,所以先來大愛感恩科進行了解及洽談執行細節。剛剛參訪的低碳人文概念館非常驚喜,因為在以往的記憶裡大愛感恩科技都只有毛毯或著衣服,但這一次參訪看到寶特瓶不僅能製作成毛毯,還能製成背包、鞋子、襪子等眾多環保日常生活用品,且都具有多功能設計,在賑災外出都能發揮良能,還有剛剛看到的防穿刺白球鞋,說這一定要到蘇州去,因為現在市場很難找到全白完全乾淨的球鞋,希望這次大愛感恩科技來到蘇州佛事展,讓更多人認識真正的慈濟環保理念從 " 心 " 出發,學習惜福愛物再造福。」

許娟娟師姊表示:「經由洪若岑師姊分享與解說,感到大愛感恩科技的太陽能拉桿後背包功用不得了,可透過太陽能板進行充電,到了災區沒水、沒電時,都可以利用到這款太陽能包進行緊急充電。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利用寶特瓶製程環保再生織品,讓我聯想到可口可樂公司曾經說過:『大陸只要每個人喝一瓶可口可樂,就有13億的銷售量。』令人憂心的,只要每個人喝一瓶可樂,就產生13億支寶特瓶,這數量非常驚人,真的要很感恩有大愛感恩科技讓寶特瓶可以再轉化成其他的環保產品,除了愛護地球之外,也延續物命。就如同 證嚴法師所說:『真的希望每個一人要做到知福、惜福、再造福。』」

大愛感恩科技肩負起「掘井人」,往下挖掘出源頭活水,結合環保菩薩與紡織業上中下游超過60家的愛心合作夥伴,將寶特瓶回收化製環保產品,藉著有形的產品,傳遞環保人文的理念,讓更多人認同落實環保的重要。 產品從研發、設計、到低碳概念館,無不都是在說法,傳遞環保理念教化人心,希望人人認同環保理念,一同守護大地,更希望在生活上落實環保,身體力行,對的事,真正地身體力行,做就對了,祈求天下無災無難。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好話一條街!敦親睦鄰走春拜年


新北市板橋區的慈濟志工,新春期間,沿街拜年散播歡喜與祝福,同時分送平安吊飾,藉機宣導分類回收,和社區民眾結緣。

新年祝福的順口溜,怎麼講,才能好話連連,這裡有速成班。

慈濟志工:「嘴要甜 好緣結甲滿厝邊。」

新年假期後,板橋慈濟志工社區送祝福,在公園裡,大家看著寫滿吉祥話的海報字條,好話接龍。

慈濟志工:「吃鹹鹹 什麼,做人做事沒人嫌,我們都要結好緣喔!」

練習好拜年的祝福話語,志工穿梭大街小巷,分送喜氣

慈濟志工 與 民眾:「平安 健康,來送你一個平安(吊飾),祝你天天都健康 (謝謝 感恩)。」

慈濟志工 與 民眾:「這是資源回收(牛奶罐)做的,你下次也可以這樣做,平安送給你 (謝謝),不過那個火要小心就是了,感恩 平安。」

慈濟志工 與 店家:「靜思語送給你 (好 謝謝),這是我們這附近的環保站,能夠回收的 這有註明,這給你做參考,感恩你 祝福你 (謝謝 謝謝),生意興隆。」

不管住家或店家,志工臉上的笑容沒少過,和社區居民,分享好話與環保,所到之處,都是歡喜。


真善美志工 吳思慧 黃清風 台北報導

Read more

靜思堂大門廣開 具社福文教功能


高雄靜思堂費時多年,歷經兩任市長才由工業用地變更為社會福利用地;也全力投注在社區服務上,平時民眾可在靜思堂內的社會教育推廣中心進修,從老到少都可在此學習一技之長。當有重大意外發生時,更是志工統籌協助救援的指揮中心。

你認識高雄靜思堂嗎?!

民眾 鄭小姐:「不清楚 其實我不清楚。」

民眾 吳小姐:「有一些課程 有些進修課程吧。」

其實莊嚴的外觀內,整個建築除了講究自然節能外,靜思堂從工業用地轉變成為社會福利用地,也竭力在社會教育推廣。

慈大社教中心學員 陳添振:「有很多學員有的是基督教徒, 有的是天主教徒, 也有一貫道的, 並不盡然一定要是佛教徒才進來。」

慈大社教中心講師 徐進成:「發現靜思堂不是我先前所想的, 那麼的悠閒, 而是大家非常的忙碌, 在為社區 在為所有大眾, 提供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環境。」

慈大社教中心專員 許淑媛:「來到靜思堂做不同課程的成長, 有孩子班 有成人班 有老人班, 他們來學習都有很好的回響。」

在靜思堂內的社教中心,鎖定全人教育,課程包羅萬象,從2009年一開始的168班,三千多人,到2014年大幅成長,一年內將近一萬三千人學習。六年來總開設一千八百多班,服務高雄在地將近四萬人。

家長 鍾佩珊:「這個開放式的空間, 不只是這個社區, 整個高雄市的市民, 他們都可以來使用的, 才參與這邊的活動, 是個很有意義的地方。」

社會教育推廣外,靜思堂內還設立幼兒園著重培育幼童的人格養成。除了教育服務、弱勢關懷,更是重大意外發生時志工們的災害應變指揮中心。無論白晝入夜,靜思堂靜靜的矗立在愛河邊,一直守護高雄。

高雄綜合報導

Read more

山光水色清幽境 內湖園區好地利


慈濟內湖園區成立前,當地是一處廢棄的公車總站維修處;鐵皮屋老舊,甚至雜草叢生,當地居民更擔心成為治安死角,自從慈濟購地之後,重新整理環境,老內湖人說,路過這塊地不再讓人擔心害怕,十幾年下來,不論是路過的,晨起運動的,或者是現在的捷運族,志工都歡迎大家踏進內湖園區,一探究竟,化解外界疑慮。

台北清晨,繁忙起步;捷運文湖線,來回穿梭,猶如活絡都市的葉脈。
慈濟內湖園區,就座落在大湖公園站旁。園區隔著馬路,和大湖公園相互輝映;湖光山色的清幽,讓居民每天能從,幸福樂活開始。尤其園區成立後,讓在地的內湖人說,越住、越自在。

內湖居民 葛先生:「以前的話那些,公園裡面就很多人,在那邊吸安非他命 那些東西,有了這個(慈濟園區)聯絡處之後,這些人的話 有點寄託了嘛,尤其有人會好好勸他,所以說就減少很多。」

不只改善當地的治安和風氣;志工與居民們的互動,無形中帶來安定的力量。

內湖居民 鄧女士:「(志工)來這裡聊天啊,瞭解他(居民)的狀況啊,宗教嘛 為了大家好,為社會安寧,能夠平平安安過日子就好了。」

居民的心聲很實際,社會安寧大家就平安,路過的民眾,也一眼,就被園區的清爽和整潔所吸引。

民眾 吳女士:「慈濟人都整理得好好的啊,做環保啊,主要做這方面的,對環境的保護啊。」

志工的用心,希望被看得更深更廣,期盼每一個人邁開步伐走進來,內湖園區敞開大門,歡迎每一位的探訪。

綜合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