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03 十一月 2014

尊重生命作活泉 延續物命暖人心

圖說:中壢大愛媽媽們至位於內湖科技園區的大愛感恩科技公司來做參訪取經並到內湖低碳生活館及研發實驗中心巡禮,了解慈濟環保理念和大愛人文。(攝影者:曹書豪)中壢慈濟志業園區腹地廣大,主要用以提供桃園、中壢地區十三鄉鎮社區集會活動,當中有著環保站以及惜福站。環保惜福站內物品琳瑯滿目,有如大賣場的倉儲,常常吸引許多懂得惜福的當地民眾前來挖寶。日前從中壢來訪的大愛媽媽們一行人也先到內湖環保站去觀摩巡禮,接著來到位於內湖科技園區的大愛感恩科技參訪交流。

大愛感恩科技傳承佛心師志,一念不忍眾生苦,以科技妙法廣行一切善,藉由產品發揮大愛精神。大愛感恩科技虞珊明師兄分享當初製作「慈悲科技」系列,是源自於 證嚴上人希望大愛感恩科技能集結產官學研眾人智慧與愛心共同研發精進救災、賑災產品,救苦紓困、以及保護志工救災時的安全。同時也詳細地說明寶特瓶回收時因物性差別所做的分類,並舉出許多師兄師姊親身經歷,說明環保衣物的疏濕、快乾不易髒沾等特性。桃園平鎮和氣組的大愛媽媽張如玉師姑表示,自己本來就有在做寶特瓶回收,但是卻不了解為什麼瓶蓋及瓶身一定要分類。很感恩有這個機會來大愛感恩科技參訪,也很感謝虞珊明師兄這麼精闢的講解,讓她現在終於清楚的了解,回去後定會努力宣導並用心做好分類。

圖說:桃園區平鎮和氣組的大愛媽媽張如玉師姑表示,自己本來就有在做寶特瓶回收,但是卻不了解為什麼瓶蓋及瓶身一定要分類。很感恩有這個機會來大愛感恩科技參訪,也很感謝虞珊明師兄這麼精闢的講解,讓她現在終於清楚的了解,回去後定會努力宣導並用心做好分類。(攝影者:曹書豪)同時設計部同仁許雅麗師姊分享大愛感恩為淨斯設計新品中兒童系列的3隻可愛動物玩偶,分別是小羊、小鹿及小牛,代表法華經譬喻品之羊車、鹿車、大白牛車三乘,期許小朋友能成為小志工自度、度人。大愛媽媽們一看到可愛又甚具意義的玩偶,都開心地紛紛拿出手機拍照。加拿大慈青學長的同仁楊竣翔師兄和慈大畢業的林科成師兄分別穿上『賢德系列』及『慈悲科技系列』的產品展現給在場的媽媽們看,科成師兄也詳細解釋產品的使用方式。隨後也參觀低碳概念館和實驗室,期許藉由這次的參訪,讓大愛媽媽們瞭解公司成立的使命及願景,與環保再生織品的製程之外,更進一步宣導『回收好,不用更好』的理念。大愛媽媽曾文玉師姑表示,看到大愛感恩科技為了愛護地球,將資源回收來的物品研發創造這麼多綠能低碳產品有能回饋慈濟及社會,真是深感佩服。

證嚴上人慈示:「以尊重生命為前提的科技,才能保障生命的平安。」大愛感恩科技本著「環保」、「人文」、「科技」、「回饋」的核心價值,以掘井永續活泉為志願,期許家家都能惜福愛物,從『資源回收』,進階到『源頭減量』及『節能減碳』並帶動更多愛心來投入環保救地球。

大愛感恩科技 賴盈卉 台北報導

Read more

尊重生命作活泉 延續物命暖人心

圖說:中壢大愛媽媽們至位於內湖科技園區的大愛感恩科技公司來做參訪取經並到內湖低碳生活館及研發實驗中心巡禮,了解慈濟環保理念和大愛人文。(攝影者:曹書豪)中壢慈濟志業園區腹地廣大,主要用以提供桃園、中壢地區十三鄉鎮社區集會活動,當中有著環保站以及惜福站。環保惜福站內物品琳瑯滿目,有如大賣場的倉儲,常常吸引許多懂得惜福的當地民眾前來挖寶。日前從中壢來訪的大愛媽媽們一行人也先到內湖環保站去觀摩巡禮,接著來到位於內湖科技園區的大愛感恩科技參訪交流。

大愛感恩科技傳承佛心師志,一念不忍眾生苦,以科技妙法廣行一切善,藉由產品發揮大愛精神。大愛感恩科技虞珊明師兄分享當初製作「慈悲科技」系列,是源自於 證嚴上人希望大愛感恩科技能集結產官學研眾人智慧與愛心共同研發精進救災、賑災產品,救苦紓困、以及保護志工救災時的安全。同時也詳細地說明寶特瓶回收時因物性差別所做的分類,並舉出許多師兄師姊親身經歷,說明環保衣物的疏濕、快乾不易髒沾等特性。桃園平鎮和氣組的大愛媽媽張如玉師姑表示,自己本來就有在做寶特瓶回收,但是卻不了解為什麼瓶蓋及瓶身一定要分類。很感恩有這個機會來大愛感恩科技參訪,也很感謝虞珊明師兄這麼精闢的講解,讓她現在終於清楚的了解,回去後定會努力宣導並用心做好分類。

圖說:桃園區平鎮和氣組的大愛媽媽張如玉師姑表示,自己本來就有在做寶特瓶回收,但是卻不了解為什麼瓶蓋及瓶身一定要分類。很感恩有這個機會來大愛感恩科技參訪,也很感謝虞珊明師兄這麼精闢的講解,讓她現在終於清楚的了解,回去後定會努力宣導並用心做好分類。(攝影者:曹書豪)同時設計部同仁許雅麗師姊分享大愛感恩為淨斯設計新品中兒童系列的3隻可愛動物玩偶,分別是小羊、小鹿及小牛,代表法華經譬喻品之羊車、鹿車、大白牛車三乘,期許小朋友能成為小志工自度、度人。大愛媽媽們一看到可愛又甚具意義的玩偶,都開心地紛紛拿出手機拍照。加拿大慈青學長的同仁楊竣翔師兄和慈大畢業的林科成師兄分別穿上『賢德系列』及『慈悲科技系列』的產品展現給在場的媽媽們看,科成師兄也詳細解釋產品的使用方式。隨後也參觀低碳概念館和實驗室,期許藉由這次的參訪,讓大愛媽媽們瞭解公司成立的使命及願景,與環保再生織品的製程之外,更進一步宣導『回收好,不用更好』的理念。大愛媽媽曾文玉師姑表示,看到大愛感恩科技為了愛護地球,將資源回收來的物品研發創造這麼多綠能低碳產品有能回饋慈濟及社會,真是深感佩服。

證嚴上人慈示:「以尊重生命為前提的科技,才能保障生命的平安。」大愛感恩科技本著「環保」、「人文」、「科技」、「回饋」的核心價值,以掘井永續活泉為志願,期許家家都能惜福愛物,從『資源回收』,進階到『源頭減量』及『節能減碳』並帶動更多愛心來投入環保救地球。

大愛感恩科技 賴盈卉 台北報導

Read more

感化人生迷途者 淨化心靈引正路


從2009年起,慈濟志工受新加坡監獄署邀請,走入監獄提供援助和關懷。五年來,慈濟志工不僅提供愛滋病藥物補助,也每月走入監獄分享慈濟人慈濟事。2014年,慈濟長期付出獲監獄署第三度表彰,並有四位志工獲得奉獻服務獎。而監獄署也將慈濟推薦給黃絲帶計畫單位,採訪志工付出故事,同時邀約慈濟在黃絲帶義跑當天設立環保宣導攤位。

2014年,慈濟第三度榮獲新加坡監獄署表彰,還有四位慈濟志工分別獲得【五年義工奉獻獎】及【建國一代義工服務獎】。

慈濟志工 徐雪友:「我們要去淨化人心,這個過程中是不容易,我們也鼓勵他(獄友)說,我們擋在監獄的門口,要你們一起來努力,那他們也覺得好,我們一起努力。」

新加坡慈濟志工,自2009年起走入監獄,提供獄友愛滋病藥物補助,並每月與他們分享慈濟人的故事。志工長年的付出,受監獄署肯定並推薦給黃絲帶計畫前來專訪。

慈濟社工 林祖慧:「當我們知道一些獄友,在出獄後遇到生活困難,我們請他們來找我們。」

慈濟社工 林祖慧:「今年就推薦只有兩個團體,一個是監獄義工,當然另外一個就是慈濟,其實慈濟志工今天的立場,就是扮演說,我們是用什麼心態進入監獄,然後可以鼓勵更多的人,其實進監獄(關懷),主要就是要有那分愛心跟耐心。」

除了教育展覽區,第六屆的黃絲帶義跑,也在監獄官的穿針引線下,首次邀約慈濟前來設立環保宣導攤位,同時設立多個資源分類桶,讓志工帶動民眾正確分類。

民眾 阿都卡利:「很乾淨,若我想要隨地丟垃圾,我都會不好意思,因為大家都保持乾淨,我也不敢弄髒,所以我會看好分類桶再丟。」

活動籌委會主席兼監獄官 余國強:「我看到這麼多人在這邊幫忙,又很有秩序,又很清潔,我要謝謝慈濟來這邊幫我們這個忙。」

從慈善到環保,無論是陪伴獄友或是保護大地,都是帶動人心愛與善的循環。

周麗梅 戴小慶 新加坡報導

Read more

紅樹林生態多樣 專家政府齊拯救


根據歷史記載,百年前台灣只有台北、仙腳石、台南、高雄、屏東有紅樹林,因為政府設立保護區,又以人工栽植,加上它們的超強繁殖力,在台灣又沒有經濟價值,保存轉為穩定,甚至數量越來越多,現在在台灣西部沿海地區,幾乎都可以看到紅樹林的存在。看似保育成功,卻因此導致當地棲地環境的改變,因此在新竹、彰化等地,為了保護水鳥,或是台灣招潮蟹,有人開始以行動鏟除紅樹林。紅樹林,在全球來說逐漸減少,縮小範圍來說卻好像越來越多,該保育的是後來者紅樹林,或是當地原有生態,這複雜的習題,需要更多專家用智慧來解套。

海茄苳的幼苗,儘管面對新竹的強勁海風,依然屹立不搖。等等,竟然有人走在灘地上,鋤頭一揮,就把小苗給砍斷了,他們在做什麼啊!

工作人員 余紹驊:「斷了之後它才不會生長,才會死掉,它如果長大之後,就會像旁邊這麼大棵的,比人還高,那個就要用很大的力量去砍。」

什麼,紅樹林,怎麼可以砍?

荒野保護協會專案人員 張登凱:「阻礙了河水的排洩,所以在99年的時候就清除了這塊,這一塊有五公頃。」

原來,紅樹林的樹種,喜歡生活在鹹淡水交界、屬於堆積地形的地方,而且它們的根部會抓沙,漸漸形成灘地,帶著泥沙的積水到這裡不容易消退,越積越高,更改變了原本的地表環境。

荒野保護協會專案人員 張登凱:「這一塊是台灣招潮蟹的棲地,它的密度是最高,調查大概一公尺的見方裡面的話,大概可以數到將近12隻的螃蟹。」

台灣招潮蟹是台灣特有種,儘管牠們土生土長,卻對於棲地非常挑剔。

荒野保護協會專案人員 張登凱:「像一個潮水十五天,牠只要五到七天,所以牠就被大概局限在岸邊大概五十公尺到三十公尺的這個潮間帶。」

隨著紅樹林年復一年越長越密,這些沙灘上原本的居民卻跟著節節敗退。

王正光七十五歲,從小就在灘地旁長大,還有鄭金池七十六歲,都是做阿公的年紀了,還跑來做這種粗重工作,當然有比賺零用錢更重要的原因。

當地居民 鄭金池:「我來做這個,最主要是想說,看能不能恢復我們以前原本的樣子,我小時候在這裡,南寮跟這邊都是泥沙地,螃蟹喔,什麼東西都會上來。」

儘管有時候會曬傷,有時候會中暑,泥巴噴得滿臉都是,年輕人嫌苦做不來,他們這幾年來,卻年年來報到。

當地居民 王正光:「一棵樹就長了好幾顆種子,一散播出來就不得了了,整片海岸都是小苗。」

紅樹林的胎生苗會隨水漂移,一找到適合生長地點就生根發芽,面對這種超強繁殖力,人為力量每年三公頃、五公頃的砍除之後,還要花大把精神在剷除幼苗,就像愚公移山。

荒野保護協會專案人員 張登凱:「其實這中間我們也想放棄,因為太累了,又不捨得台灣特有種的台灣招潮蟹,從此在我們香山、在北台灣除名,所以我才一直堅持下去。」

一百年前,台灣只有台北、仙腳石(新豐)、台南、高雄、屏東才有紅樹林。隨著經濟開發,原有棲地被破壞,六種樹種只剩四種,1980年代,政府設立了12個沿海保護區,還以人工栽種方式種植,情況開始逆轉。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助理教授 李建堂:「生物他有基本的天然分布地,你等於是人為干擾破壞它,跟我們今天在講生態保育上,裡面最大的問題就是外來種的入侵,所以對很多地方來講,紅樹林已經變成外來種的入侵,那所謂內跟外就是區域的問題,看你如何看。」

關渡保護水鳥的草澤區,二十年多來已經長成水筆仔純林、水鳥數量減少,還有在芳苑海岸、高美濕地,紅樹林的存在都引發討論。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助理教授 李建堂;「其實在台灣的保育來講的話,不是只有紅樹林,我們從以前已經做了很多不太適合的動作,這種東西來講,也許用這個機會可以重新檢討,保育的意義跟目的到底在哪裡。」

究竟該保育什麼,又該怎麼保育,各個地區、各個時期的情況不同,答案或許都不一樣,行動之前怎麼評估判斷,需要更多考量與智慧。

採訪撰稿:周玲秀
攝影剪輯:蕭于傑

Read more

新建共修處啟用 環保站福慧雙修


環保站不只做環保,還要結合教育,位在台中神岡區的豐洲環保站,近來又增加了一個功能,環保站二樓增建共修處,完成啟用(9/27)後就能夠接引更多人,日日薰法傳法。

「吃到甜好緣結甲滿厝邊,吃到鹹走東走西沒人嫌」,慈濟志工準備了甜湯圓和鹹湯圓,讓剛剛做完資源回收的環保菩薩當作點心,這一天是豐洲環保站的大日子,因為搭建於二樓的共修處完成啟用。

慈濟志工 陳進丁:「上人一直要把傳法給弟子,弟子要吸收 才能成長慧命。」

豐洲環保教育站位在稻田旁邊,小巷子內,地點雖然偏僻,但是來這裡做分類的志工很多,其中很久沒來環保站的潘淑惠,三年多前因為心臟瓣膜開刀,體力大不如前,兩年前她又因為中風,現在還持續復健,看到環保站增加共修道場,她很希望能趕快回來。

慈濟志工 潘淑惠:「很久沒來做環保了,今天看到這麼熱鬧,還有樓上可以拜經 很好,我如果有時間我就趕快來做。」

草屯南埔環保站的林金國,擅長廢物利用做成各種工具,這一天他專程送來自製風車,就是為了慶賀豐洲環保站共修處啟用。

慈濟志工 林金國:「地板用不夠 還用到二樓,薰法香還來到二樓,人氣好 空氣好 很清涼,所以這裡以後人潮會很多人要來。」

環保教育站疼惜大地愛護地球,現在又增加共修處讓志工薰法香,功能更加圓滿。

真善美志工 台中報導

Read more

雪梨慈少生活營 寓教於樂收穫豐


澳洲慈濟雪梨分會舉辦「慈少生活營」,雖然只有短短一天,但是設計的活動非常活潑,又非常饒富教育意涵,許多小朋友參與後,都印象深刻。

澳洲慈少生活營,帶孩子闖出無限空間。

透過遊戲,教導學員汙染、垃圾、與資源回收的巧妙關係。

慈少營學員:「學到CD和DVD是可以回收的,而且咖啡杯,我以前認為可以回收,後來老師說,因為裡面有塑膠薄膜,所以不能回收。」

慈少營學員:「我覺得大家想來慈濟的慈少營因為很好玩,也會學到新的東西。」

慈濟雪梨會所,一天的營隊,這群孩子將永難忘懷,充滿青春印記的回憶。

真善美志工 澳洲報導

Read more

2014,11/3,【人文講座】海外推廣參展心得分享

【對象】大愛感恩科技同仁
【講師】
廖惠玲師姊、楊竣翔師兄

【時間】2014年11月3日(一) 8:30~10:00
【地點】德式馬交誼廳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5號3樓)

20141104_4.jpg20141104_6.jpg 
Read more

告別悲傷迎陽光 重拾熱情做環保


位於新北市板橋的慈濟「建國環保站」,有一位環保志工「楊阿桃」,前陣子突然消失了好幾個月,深入了解,才發現她的丈夫與愛子接連逝世,她一時承受不住打擊,將自己關在家裡,獨自悲傷。慈濟家人不忍心,不時給予關懷,也漸漸陪伴她走出傷痛。

慈濟志工來探望老朋友楊阿桃,並不是她生了重病,而是為了驅趕她盤旋內心已久的烏雲。

一年內,「楊阿桃」接連痛失丈夫與愛子,雙重打擊讓她傷心欲絕,只選擇關在家裡、與世隔絕。

環保志工 楊阿桃:「我差不多有在家裡休息了好幾個月,就想說待在家裡,但還是一直想一直想,一直流眼淚。」

隨著慈濟家人不斷關懷與陪伴,她也漸漸體會人生無常,決定要重新走出來,做她最愛的環保。

慈濟志工 楊阿菊:「掌握在當下,這裡可以做的時候她就會來,都分秒不空過。」

環保志工 楊阿桃:「就和這些朋友們說說笑笑,也很快活地過日子,我如果不出來做環保,在家裡我也只是坐在沙發,大家對待我就像親姊妹,親兄妹那樣的好。」

和悲傷分道揚鑣,不再絕望,楊阿桃重新找回了對生命的熱情。

江孟樺 江文龍 真善美志工-台北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