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 2014

週三, 22 十月 2014

基隆大愛媽媽 我信故我見

圖說: 來自基隆的大愛媽媽,一早九點即來到位於內湖科學園區的研發中心和環保低碳概念館。(攝影者:許育仁)能平時回收做好資源分類,好好愛護地球之餘,也不忘選用綠色環保再生產品。週一早晨九點,基隆大愛媽媽一行五十多人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原先抱持『眼見為憑』、『我見故我信』態度,希望透過參訪、尋求解惑。眼下這是一群「深愛地球」的社區環保人士,心中還會有甚麼樣的疑問呢?其實大愛感恩科技早已經準備好,就等大愛媽媽上門來,將他們對產品的疑問、對科技的好奇、和對環保製程、來源乾淨的懷疑等等…心頭上的總總問題一次解決。

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 李鼎銘師兄,首先以中國太陽能之父 皇明科技黃鳴董事長,暑假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觀後隨即表示:「感動於大愛感恩科技公司能夠以完全回饋為出發點,並落實慈濟
證嚴上人慈悲的理念,盡全部的智慧與努力投入於各地賑災、環保推動與科技研發的發展,所以有六字能代表大愛感恩科技,即是『大愛 (眾生)』、『感恩 (大地)』、『科技 (人文)』這六個字,真是名符其實!」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研發中心,由陳意容博士一一解說環保大愛紗的製程,抽絲品質無慮等,解答大家對環保織品的困惑。(攝影者:許育仁)楊建鴻師兄說:「來這邊感受到大愛感恩科技對這個土地、對人的友善,除了瞭解價格與價值的差別之外,讓我們了解其實價格的貴跟便宜,是要從源頭去思考,如果我們願意每個人多花一點錢,我們來友善這個大地,那這個就是台灣能永續經營非常好的典範,希望大家能『清淨在源頭』開始,從自己做起,最後推到社會大眾。」

來到大愛感恩的平台上,產、官、學、研,攜手同心,因為『相信』 - 信已無私、信人有愛的『真』,所以能看見『』,也更能歡喜付出、發揮良能,『我信故我見』。大愛感恩科技期許大家一起來為地球努力,更願以掘井人之精神能掘出永續的源頭活水。誠如 證嚴上人慈示:「人依止於大地之上,為地球盡一分心,是本分事也是使命。」

圖說:實地走訪,在這一趟環保行之後,更充實的了解環保人文,加倍的歡喜走入大愛的行列中。(攝影者:許育仁)大愛感恩科技 許育仁 台北報導

 

Read more

基隆大愛媽媽 我信故我見

圖說: 來自基隆的大愛媽媽,一早九點即來到位於內湖科學園區的研發中心和環保低碳概念館。(攝影者:許育仁)能平時回收做好資源分類,好好愛護地球之餘,也不忘選用綠色環保再生產品。週一早晨九點,基隆大愛媽媽一行五十多人來到大愛感恩科技,抱持『眼見為憑』、『我見故我信』態度,希望透過參訪、尋求解惑。眼下這是一群「深愛地球」的社區環保人士,心中還會有甚麼樣的疑問呢?其實大愛感恩科技早已經準備好,就等大愛媽媽上門來,將他們對產品的疑問、對科技的好奇、和對環保製程、來源乾淨的懷疑等等…心頭上的總總問題一次解決。

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 李鼎銘師兄,首先以中國太陽能之父 皇明科技黃鳴董事長,暑假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觀後隨即表示:「感動於大愛感恩科技公司能夠以完全回饋為出發點,並落實慈濟
證嚴上人慈悲的理念,盡全部的智慧與努力投入於各地賑災、環保推動與科技研發的發展,所以有六字能代表大愛感恩科技,即是『大愛 (眾生)』、『感恩 (大地)』、『科技 (人文)』這六個字,真是名符其實!」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研發中心,由陳意容博士一一解說環保大愛紗的製程,抽絲品質無慮等,解答大家對環保織品的困惑。(攝影者:許育仁)楊建鴻師兄說:「來這邊感受到大愛感恩科技對這個土地、對人的友善,除了瞭解價格與價值的差別之外,讓我們了解其實價格的貴跟便宜,是要從源頭去思考,如果我們願意每個人多花一點錢,我們來友善這個大地,那這個就是台灣能永續經營非常好的典範,希望大家能『清淨在源頭』開始,從自己做起,最後推到社會大眾。」

來到大愛感恩的平台上,產、官、學、研,攜手同心,因為『相信』 - 信已無私、信人有愛的『真』,所以能看見『美與善』,也更能歡喜付出、發揮良能,『我信故我見』。大愛感恩科技期許大家一起來為地球努力,更願以掘井人之精神能掘出永續的源頭活水。誠如 證嚴上人慈示:「人依止於大地之上,為地球盡一分心,是本分事也是使命。」

圖說:實地走訪,在這一趟環保行之後,更充實的了解環保人文,加倍的歡喜走入大愛的行列中。(攝影者:許育仁)大愛感恩科技 許育仁 台北報導

 

Read more

八旬高齡做環保 天天報到不推辭


能動能做就是福!慈濟台中環保志工朱茂崇總是這樣說,他今年83歲,但身體硬朗,力氣大,一點都不輸年輕人,他說因為從小務農,練就一身好體力,九二一大地震那一年,他跟著兒子和媳婦一起加入慈濟,開始做環保,他總是自己騎機車,跟在資源回收車後面,到環保點之後,立刻協助搬運回收物,接著再趕到下一個環保點,他說人活著就要動,他越動精神越好,做環保可以救地球,讓資源變黃金,這麼好的事,當然要搶著做。


訓練有訓練,以前工作有出力,這樣腰不會閃到嗎?不會啦,一步一步,會閃倒是不小心的,像這樣無意中去卡到,會閃到,這樣不會如果有在運動,比較不會,

體力靈活一級棒,開心快樂身體好

這個不會粗重,你搬得動喔,可以啦,才幾片而已,這是紙很輕

大家每個人在做很快樂,人多一起做,大家開心,工作很快完成,大家快快樂樂,很有精神,對啊!像這樣有在運動,身體會很好,有空就來做環保,

坐車也坐不下,騎機車跟在後面,比較自由,

九二一地震慈濟結緣,護持環保盡心力,

國小那時候倒塌,慈濟協助蓋新校教室,不然很多學校都倒塌,

證嚴上人對世界的環保貢獻很大,以前保麗龍,寶特瓶用完就丟,飲料這些,丟到旁邊,如果沒有回收,環保可以變黃金,撿起來變黃金,加入慈濟,也要感恩上人,大家快快樂樂身體健康,繼續做,做到不能做為止。

Read more

週二, 21 十月 2014

2014,10/21-25, 美國紐約中央車站【台灣優良產品體驗活動】

【活動名稱】2014年美國紐約中央車站【台灣優良產品體驗活動】
【活動時間】2014/10/21-25
【活動地點】紐約中央車站Vanderbilt Hall

Read more

世界最美海灣 台第九座國家公園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成立,是因2008年發生的百年寒害,當時澎湖周邊海域生態受到重創,因此啟動了當地海域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域調查,當時負責調查的中研院研究員鄭明,發現只有南方四島海域,生態受創最輕,復原速度最快,因此提出了劃定保護區的國家概念,催生這座國家公園。

澎湖,這個令台灣人驕傲的群島,擁有全世界最美麗的海灣,也曾是台灣最豐沛的漁場。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 陳昭倫:「澎湖剛好跨在一個,北緯23度半,所以它有從北方下來的這些溫帶性的魚種,它有從熱帶上來,熱帶性的魚種,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講,它是一個寶庫。」

當黑潮支流,跟南海水團匯集向北流,經過澎湖群島旁邊狹窄的通道,也就是俗稱黑水溝的澎湖水道,帶來豐沛的海洋資源。但撈捕的龐大利益,卻促使漁民不斷竭海而漁;於是海洋物種快速消失,即使現代漁撈技術、設備越來越精良,漁獲量卻越來越少。根據澎湖漁會統計,2001年,各類魚獲量達2萬多公噸,2006年,只有約1萬6千公噸,到了去年,剩下不到六千公噸,十年來減少了七成。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 陳昭倫:「澎湖其實周邊的海域,其實是過度嚴重的漁業捕撈,它本身也是台灣一個,對漁業資源消耗的一個縮影。」

不只是澎湖、台灣,全球的海洋,幾乎都已破壞殆盡。環保團體調查,全球魚類的消費量,在過去40年增加了60%,深海拖網的滅種式殺傷力,造成236個物種瀕危,具有經濟價值的魚種,更一個接著一個,消失滅絕。

在人類對海洋的影響中,或許漁業是傷害最大的,而所有解決過漁的替代方案中,養殖漁業卻讓情況雪上加霜,為了每公斤的養殖漁業,我們必須捉四公斤野生小魚,作為餌料。

即使養殖漁業對海洋保育而言,猶如飲鴆止渴,澎湖卻已經無法回頭。每一年帶來百萬人潮的觀光業,跟漁業一樣,是個對環境需索無度的產業,但現在連最基本的汙水處理,幾乎都是付之闕如,加上難以迴避的氣候變遷,快速的壓垮了海域的生態。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 鄭明修:「寒災過後,其實它海底都是死屍,數量多到你知道嗎?應該超過三千公噸。」

耐不住低溫來襲,大量死亡的魚群,當時布滿了澎湖本島和離島,長達320公里的海岸線。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 鄭明修:「海底能看到小魚就偷笑了,珊瑚也死掉了,以前照到百分之百覆蓋率的同一種(珊瑚),全部百分之一百死掉,那怎麼救澎湖。」

歷經寒害的澎湖,海洋生態自此嚴重失衡,不得不啟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域調查,時間長達三年。當時負責調查的,就是鄭明修。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 鄭明修:「一路調查下來,(生態)最好的地方竟然是東嶼坪、西嶼坪、東吉西吉,那時候還沒有南方四島這個名詞,結果我在東嶼坪還拍到覆蓋率百分之百的那種桌型的軸孔珊瑚,我就在構思說,應該要怎麼就澎湖,最好的方式就是棲地保護。」

鄭明修寒害後潛入這塊海域,迷人的海景,除了讓他驚豔,也讓他反思,必須提出保護區的概念,他因此提出了南方四島的想法,催生台灣第九座國家公園。

文字撰稿:熊其娟
攝影剪輯:謝啟泉 余國維

Read more

2014,10/21,士林大愛媽媽參訪

【對象】士林大愛媽媽
【時間】2014年10月21日(二)09:30 - 11:00&13:30 - 15: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大愛影音:  http://youtu.be/s3oAhWjjvOY 

20141021_13.jpg 20141021_12.jpg
Read more

八八風災牽善緣 環保造福善循環


慈濟志工張瑞雲,原本是住在高雄市桃源區的布農族,八八風災後搬進慈濟基金會在杉林大愛園區,援建的永久屋;因為感恩慈濟的救助,讓她下定決心,要用她的後半輩子,全力投入環保回收的工作;不管是在山上的大愛園區,還是做板模的工地裡,她都力行環保回收,希望盡自己所能,幫助更多人.

這是慈濟給我們的嘛 我們是天主教 所以我就擺這樣子 你看 我們平白無故地 有這個房子可以住 也是讓我感動之一 我們沒有錢 我們可以做的 我們就這樣做 只要我有能力的話 我也要幫助別人 這個比較大台的 要不要先抬上去 不然等一下會很難移動 很拚耶 她每天做工 都有辦法用那麼大力搬開 扛板模的 難到會沒辦法嗎

以前我們原住民(在)山上 都沒有在分類 (垃圾桶)裡面都很多東西 可以撿的 不如我來去撿 然後就不會發生說 可以用的就丟在車子上 好可惜 這個比較重 稍微放下來一點 六十幾歲了 哪有可能像小姐一樣

我做板模的 到都市的時候 也是在做環保 然後 我就跟我們的現場主任講說 主任 唉 可不可以 我利用空檔的時間 我要做環保 有一個空地 讓我可以放嗎 空間

喔 好哇 好哇 不然我那邊 那一個空位 讓你放

(好) 謝謝 感恩你 還有一次 我真的是很累 我跟我同事講說 我明天早上再撿 我今天中午不撿 我已經躺下去 躺著 怎麼翻過來 翻過去 就睡不著 本來是很有睡意 原來我今天還沒做環保 把我該做的事情做完的時候 然後吃個飯 再睡覺 很好睡

喂 你好 簡師兄 我這裡有回收物 你可以來載嗎 好 我馬上過去 像那個可以賣的 可以做功德款 然後那個 比較漂亮的寶特瓶 我們可以送到 大愛(感恩科技) 可以做衣服

我可以從八八水災之後 做到現在 我想 以後 比現在要更努力一點
師兄 再見

採訪撰稿:賴昌邦
攝影剪輯:陳立偉

Read more

心傳靜思法脈 大愛弘揚宗門

圖說: 大愛感恩科技在 2006年開始籌備,兩年後2008年才得到  證嚴上人慈准成立這無私的平台,也在成立滿五年後首度獲准參加法脈宗門營,雖然十月份同時海內外展覽共有六個,但公司同仁仍把握此難得的機會,鼎銘師兄利用一天時間將所有工作再重新調整,發揮『有願就有力』的團隊力量,在董事長華德師兄帶領共有十二位主管及資深同仁與參與此次營隊,在精心規劃的三天課程中,凝聚共識,回到職志合一職場,可以發揮更大良能。『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 – 2014年志業體同仁精進研習營開始…』在道氣莊嚴的氣氛中,超過五百二十位慈濟四大志業主管、同仁,齊聚花蓮靜思堂,在精心規劃的三天課程中,凝聚共識,回到職志合一職場,可以發揮更大良能。

大愛感恩科技在 2006年開始籌備,兩年後2008年才得到 證嚴上人慈准成立這無私的平台,也在成立滿五年後首度獲准參加法脈宗門營,雖然十月份同時海內外展覽共有六個,但公司同仁仍把握此難得的機會,鼎銘師兄利用一天時間將所有工作再重新調整,發揮『有願就有力』的團隊力量,大愛感恩科技在董事長華德師兄帶領共有十二位主管及資深同仁與參與此次營隊,雖然是初次參加,但我們一直緊緊追隨 證嚴上人的腳步,希望所做都能夠如法、希望更貼近 證嚴上人的心、做 證嚴上人想要做的事。我們謹記我們的使命是:承 證嚴上人的法、從生活方面,啟眾生智慧。要做到此,首先我們自己必需先能正法入心。靜思精舍德宣師父在開營典禮勉勵大家:「法脈宗門營第九年,希望大家『發心如初、長長久久。』」

當專業遇到人文,會如何呢? 四大志業體主管用生動風趣的呈現方式,依序分享對內帶動、對外接引甘露妙法。人文志業的使命是「報真導正」,報真導正需要良心,受過外界商業電台薰陶的新聞人才,如何轉念,從『無惡不報』,到發願『傳燈醒世、淨化人心』? 的確,轉念是需要智慧,有智慧者才能發揮正確價值觀,從媒體『工作』轉為媒體『使命』。正因為受環境影響仍會起心動念,此時就需要菩薩家人時時共勉、包容。『外來種』走過從前,與『原生種』彼此心越來越靠近。這也回應德宣師父所勉勵的職場四攝法:『發願佈施、合和力行、愛語互勉、同事共度。』如此人人可為護法者、傳法者、弘法者,共同許一個淨化人心的未來。

教育志業、醫療志業、慈善志業的分享更是令人油然而生見賢思齊之心,也感覺使命感加重了。身為四大八法的一份子,大愛感恩有著相同的使命、與大家目標方向都一致,只是用不同法門度眾生。大愛感恩研發、紡織材料專才、財務、環保推廣及人文執行參加同仁,可說是全是『從新』也是『從心』開始 ,經過研習營的洗禮,相信每個人在未來都能自我惕勵:在工作上邊走邊整隊,人人『做中學 , 學中覺』,因為環保再生品牌的樹立在台灣還是首創,大家都朝向一未知的領域來努力,且品牌不僅是追求產品硬體、人文展現;而需利用有形的綠產品,來傳達品牌的核心價值『環保人文 + 愛心接力 + 完全回饋』,並進而達到 證嚴上人『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的悲願。藉由此次的精進研習營更加讓同仁們了解推廣 『人文』的意涵及使命感/職志合一的重要性,全體同仁期待藉由這無私的平台,人間菩薩大招生,接引更多有心之士共同成為『掘井人』,並讓大愛感恩科技成為慈濟永續經營的活泉。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花蓮報導


 
 

Read more

心傳靜思法脈 大愛弘揚宗門

圖說: 大愛感恩科技在 2006年開始籌備,兩年後2008年才得到  證嚴上人慈准成立這無私的平台,也在成立滿五年後首度獲准參加法脈宗門營,雖然十月份同時海內外展覽共有六個,但公司同仁仍把握此難得的機會,鼎銘師兄利用一天時間將所有工作再重新調整,發揮『有願就有力』的團隊力量,在董事長華德師兄帶領共有十二位主管及資深同仁與參與此次營隊,在精心規劃的三天課程中,凝聚共識,回到職志合一職場,可以發揮更大良能。『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 – 2014年志業體同仁精進研習營開始…』在道氣莊嚴的氣氛中,超過五百二十位慈濟四大志業主管、同仁,齊聚花蓮靜思堂,在精心規劃的三天課程中,凝聚共識,回到職志合一職場,可以發揮更大良能。

大愛感恩科技在 2006年開始籌備,兩年後2008年才得到 證嚴上人慈准成立這無私的平台,也在成立滿五年後首度獲准參加法脈宗門營,雖然十月份同時海內外展覽共有六個,但公司同仁仍把握此難得的機會,鼎銘師兄利用一天時間將所有工作再重新調整,發揮『有願就有力』的團隊力量,大愛感恩科技在董事長華德師兄帶領共有十二位主管及資深同仁與參與此次營隊,雖然是初次參加,但我們一直緊緊追隨 證嚴上人的腳步,希望所做都能夠如法、希望更貼近 證嚴上人的心、做 證嚴上人想要做的事。我們謹記我們的使命是:承 證嚴上人的法、從生活方面,啟眾生智慧。要做到此,首先我們自己必需先能正法入心。靜思精舍德宣師父在開營典禮勉勵大家:「法脈宗門營第九年,希望大家『發心如初、長長久久。』」

當專業遇到人文,會如何呢? 四大志業體主管用生動風趣的呈現方式,依序分享對內帶動、對外接引甘露妙法。人文志業的使命是「報真導正」,報真導正需要良心,受過外界商業電台薰陶的新聞人才,如何轉念,從『無惡不報』,到發願『傳燈醒世、淨化人心』? 的確,轉念是需要智慧,有智慧者才能發揮正確價值觀,從媒體『工作』轉為媒體『使命』。正因為受環境影響仍會起心動念,此時就需要菩薩家人時時共勉、包容。『外來種』走過從前,與『原生種』彼此心越來越靠近。這也回應德宣師父所勉勵的職場四攝法:『發願佈施、合和力行、愛語互勉、同事共度。』如此人人可為護法者、傳法者、弘法者,共同許一個淨化人心的未來。

教育志業、醫療志業、慈善志業的分享更是令人油然而生見賢思齊之心,也感覺使命感加重了。身為四大八法的一份子,大愛感恩有著相同的使命、與大家目標方向都一致,只是用不同法門度眾生。大愛感恩研發、紡織材料專才、財務、環保推廣及人文執行參加同仁,可說是全是『從新』也是『從心』開始 ,經過研習營的洗禮,相信每個人在未來都能自我惕勵:在工作上邊走邊整隊,人人『做中學 , 學中覺』,因為環保再生品牌的樹立在台灣還是首創,大家都朝向一未知的領域來努力,且品牌不僅是追求產品硬體、人文展現;而需利用有形的綠產品,來傳達品牌的核心價值『環保人文 + 愛心接力 + 完全回饋』,並進而達到 證嚴上人『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的悲願。藉由此次的精進研習營更加讓同仁們了解推廣 『人文』的意涵及使命感/職志合一的重要性,全體同仁期待藉由這無私的平台,人間菩薩大招生,接引更多有心之士共同成為『掘井人』,並讓大愛感恩科技成為慈濟永續經營的活泉。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花蓮報導


 

Read more

週一, 20 十月 2014

維持生態平衡 鳥類保育刻不容緩


您有多久沒看過天空中飛翔的鳥了?都市和鄉村生活的人們,可能有不同答案,的確,每年過境台灣的候鳥,大多棲息在沿海溼地,但近年來因為溼地生態被破壞,鳥類有向城市覓食遷徙趨勢,不過,像瀕臨絕種的「水雉」,就無法在都市生活,因為棲息環境,大多在菱角田等水源豐富的溼地,為了不讓十多年前、台南官田溼地的水雉集體暴斃悲劇,再度上演,國內愈來愈多的人,投入保育工作,為台灣這片土地的美麗鳥類,盡一份心力。今天的「候鳥失樂園」專題,帶您去了解。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保育員 李文珍:「農民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在(種子)裡面放下毒餌,水雉牠因為一輩子,都是在這樣子,一個溼地裡面生活,牠吃種子,吃昆蟲,吃嫩芽,所以就會不小心,去吃到這樣的毒餌。」

瀕臨絕種的「水雉」,再度面臨浩劫,台南「官田溼地」的其他候鳥,同樣性命難保,這是台灣保育史的黑暗時刻。

除了農藥,農民還噴灑鹼性的石灰粉殺菌,影響生態。

水雉數量銳減,37歲的「李价斌」看到了,心很痛,大學機械系畢業的他,五年前,放棄都市工作,回到官田老家、當農夫。

親手栽種的8公頃有機菱角田,隨處可見水雉蹤跡,這裡沒有浸泡毒藥的種子,也沒有任何化學汙染。

水菱有機農場負責人 李价斌:「有機的菱角田裡面,就會有很多的水生的東西,包括一些蟲可以供給,水雉鳥去覓食,然後在這個區塊裡面,牠的下一代也可以在這裡覓食。」

農田,不只是人類的糧食基地,也應該是鳥類和生物的棲身之地。,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台南官田菱角田,占地400多公頃,是全台灣最大的溼地生態,隨處可見的菱角田,底下有很多豐富的水生植物,是候鳥覓食和棲息的生態樂園。」

陽光下,菱角田、波光粼粼,「李价斌」看重的、不是農產量,而是生態平衡。

水菱有機農場負責人 李价斌:「這是金花蟲,你看牠會把葉子都吃了,最希望的東西是什麼,青蛙跟水雉鳥,水雉鳥會去吃牠,我們是希望水雉鳥多一點。」

農夫的願望,「水雉」似乎聽見了,圍繞身旁,人鳥共舞。

1989年,「水雉」一度少於50隻,瀕臨絕種,還好有一群人,投入保育。

占地15公頃的「水雉生態園區」,成立10多年來,從無到有,從旱地變溼地,如今是數百隻水雉的家,繁衍季節,這對水雉進行交配,沒有多久,水雉爸爸清理出一片乾淨的菱角田,讓懷孕的母鳥媽媽待產。接著,產下金黃色的蛋,最後,水雉寶寶、來到世界。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保育員 李文珍:「所有的水雉寶寶都會,窩在水雉爸爸的翅膀下面,去在那邊躲雨,帶著牠們,然後顧著牠們安全。」

兩隻雛鳥、跟在水雉爸爸後頭、學習覓食,這是自然界、美妙的愛,可惜的是:都市生活的人們,常對眼前鳥類身影,視而不見。

鳥王工作室主任 鄭建昌:「牠(白鷺鷥)為什麼會跑來這裡,其實就是牠原本的,繁殖的地方不見了,被我們人所破壞掉了,可是這樣子對牠們的後代來講,其實也是一個危險,很容易看到這些幼鳥的屍體。」

候鳥找不到好的環境棲息,被迫到喧擾城市覓食,台中市「筏子溪」流域,曾經是市區難得的候鳥樂園,但過多的河川整治,已經變調。

鳥王工作室主任 鄭建昌:「水泥化的東西,都非常的硬,有些鳥類要在土堤上築巢的,根本就沒辦法,所以在溪流這邊的翠鳥,就會減少很多。」

同一片天空下生活的、不只是人類,美麗的候鳥,循著古老記憶,飛越不同國度到台灣,一旦失去生存空間,面臨的是族群滅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