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 2014

週三, 13 八月 2014

大愛感恩環保典範 「福爾摩沙」 美善力量

圖說: 日前Aurore formosane編輯團隊來到大愛做專訪,Aurore formosane總編輯 孫有蓉表示一般民營公司都是以追求利潤、營利為目的,很難想到有一間公司是有規劃的成長、無貸款經營、回饋社會,既是用企業方式經營,仍保有自己環保理念,真的堪稱是環保界的典範。(攝影者:許育仁)在法國,由一群台灣留學生所創立的「Aurore formosane」雜誌,這是一份走進法國社會的台灣刊物,該雜誌以FORMOSA(福爾摩沙)為其主軸,專門介紹台灣歷史文化,將台灣推廣給法國閱眾。法文「Aurore formosane」翻譯為黎明的福爾摩沙,象徵將台灣漸漸推進法國民間社會的木馬,等待天光來臨。

Formosane(福爾摩沙)一詞相傳是在十五、十六世紀時隨著地理的發現與新航海路線的開闢,歐洲開始大航海的時代。葡萄牙人在一次航往日本的途中,經過一座地圖上不存在的島嶼,船上的水手遠望島上蒼鬱的森林,忍不住驚呼 " Ilha Formosa " 意思是美麗之島。至此之後,這個島嶼在西方世界就被標記為Formosa(福爾摩沙),這就是今天的臺灣。

大愛感恩科技為台灣第一家環保公益企業,也是全球第一家百分之百回饋社會的NPC(非營利企業)代表的典範公司。為讓全世界看見台灣(福爾摩沙)善的力量,日前Aurore formosane編輯團隊來到大愛,分別就公司理念、經營模式、產品、行銷等方面做專訪,大愛感恩總經理李鼎銘也一一給予實質解答。平常關心環保議題的徐仲煒編輯對於大愛所推動的理念和行動相當感動,「在要兼顧利潤下,還能把環保和愛護地球理念極大化,個人認為這是相當不容易的,這是需要信念和毅力去堅持的。」徐仲煒說。

Aurore formosane總編輯 孫有蓉更表示: 一般民營公司都是以追求利潤、營利為目的,現在很多企業家都是以降低成本、提升利潤等方式來經營公司,很難想到有一間公司是這樣有規劃的成長、無貸款經營且回饋社會,既是用企業方式經營,仍保有自己環保理念,真的堪稱是環保界的典範。

百年前,台灣因美麗的自然環境被西方讚譽為「福爾摩沙」。在這個寶島上,正因有20萬多的環保菩薩、50多個合作夥伴們的愛心接力,將這片美麗山河編織出無私大愛,大愛感恩傳遞出「續物命、造福慧」的環保人文理念,更讓全世界看見台灣值得尊敬的品牌價值及清流形象。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

Read more

大愛感恩環保典範 「福爾摩沙」 美善力量

圖說: 日前Aurore formosane編輯團隊來到大愛做專訪,Aurore formosane總編輯 孫有蓉表示一般民營公司都是以追求利潤、營利為目的,很難想到有一間公司是有規劃的成長、無貸款經營、回饋社會,既是用企業方式經營,仍保有自己環保理念,真的堪稱是環保界的典範。(攝影者:許育仁)在法國,由一群台灣留學生所創立的「Aurore formosane」雜誌,這是一份走進法國社會的台灣刊物,該雜誌以FORMOSA(福爾摩沙)為其主軸,專門介紹台灣歷史文化,將台灣推廣給法國閱眾。法文「Aurore formosane」翻譯為黎明的福爾摩沙,象徵將台灣漸漸推進法國民間社會的木馬,等待天光來臨。

Formosane(福爾摩沙)一詞相傳是在十五、十六世紀時隨著地理的發現與新航海路線的開闢,歐洲開始大航海的時代。葡萄牙人在一次航往日本的途中,經過一座地圖上不存在的島嶼,船上的水手遠望島上蒼鬱的森林,忍不住驚呼 " Ilha Formosa " 意思是美麗之島。至此之後,這個島嶼在西方世界就被標記為Formosa(福爾摩沙),這就是今天的臺灣。

大愛感恩科技為台灣第一家環保公益企業,也是全球第一家百分之百回饋社會的NPC(非營利企業)代表的典範公司。為讓全世界看見台灣(福爾摩沙)善的力量,日前Aurore formosane編輯團隊來到大愛,分別就公司理念、經營模式、產品、行銷等方面做專訪,大愛感恩總經理李鼎銘也一一給予實質解答。平常關心環保議題的徐仲煒編輯對於大愛所推動的理念和行動相當感動,「在要兼顧利潤下,還能把環保和愛護地球理念極大化,個人認為這是相當不容易的,這是需要信念和毅力去堅持的。」徐仲煒說。

Aurore formosane總編輯 孫有蓉更表示: 一般民營公司都是以追求利潤、營利為目的,現在很多企業家都是以降低成本、提升利潤等方式來經營公司,很難想到有一間公司是這樣有規劃的成長、無貸款經營且回饋社會,既是用企業方式經營,仍保有自己環保理念,真的堪稱是環保界的典範。

百年前,台灣因美麗的自然環境被西方讚譽為「福爾摩沙」。在這個寶島上,正因有20萬多的環保菩薩、50多個合作夥伴們的愛心接力,將這片美麗山河編織出無私大愛,大愛感恩傳遞出「續物命、造福慧」的環保人文理念,更讓全世界看見台灣值得尊敬的品牌價值及清流形象。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

Read more

週二, 12 八月 2014

氣候變遷挑戰 國土重劃趨吉避凶

今年是九二一大地震屆滿十五年,莫拉克風災屆滿五年的日子,但是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台灣的山河大地似乎還無法好好休養生息。學者指出,未來不只是高山部落必須面臨遷徙的問題,就連平地和都市都將不再是安全的居住地。國土該如何重劃,未來該如何避災,都需要更前瞻性的新思維。

這些充滿魔幻造型的房子,都是為了避災而設計的概念建築,未來很有可能成為你我的居所。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研究員:「我們將來的城市 要像什麼 要像一個郵輪/不但是我們居住的地方 其實我們現在耕種的地方 我們其實都應該把它立體化。」

居住空間立體化,因為在未來,人類將受到頻繁天災的影響,高山地質將更為脆弱,而平地會有洪水肆虐,都不再是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問題小組在2009年的氣候變遷報告中指出,如果海平面上升一公尺,對發展中國家將造成衝擊,在國土面積的衝擊方面,台灣排名第七,農地和濕地的衝擊都是排名第十 。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研究員 汪中和:「高的地方往低的地方移 那低的地方往高的地方搬 所以我們(台灣)面對的壓力 真的跟世界各地比起來 是格外的大。」

汪中和預測,在未來二十年,台灣很快就會面臨強降雨所帶來的生存危機。(CG地圖)衝擊最大的會是屏東林邊、嘉義東石,還有雲林的台西和北港,這些地層下陷的地方,都必須優先撤離。其次是例如基隆、台中、高雄等地勢較低的海港。也就是說,遷村不再只是高山住民這個單一族群所必須面臨的課題。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教授 劉紹臣:「極端氣候裡面對我們來說 威脅最大的就是極端降雨/全台灣 全年 前10%的強降雨 過去五十年增加了差不多一倍 100%喔 這種颱風帶來的強降雨 前10%的強降雨 增加的更多 接近200%。」

劉紹臣認為,強降雨對高山的衝擊最大,如果以高山居民的長遠福利來考量,遷村是正確的選擇。

原民會公共建設處副處長 章正文:「據我們從97年到101年的調查 大概還有 在莫拉克以外的大概還有 42處 那42的其中(另外)有三處是比較緊急的 急迫性。」

四十五個不宜居住的危險部落當中,需要急迫搬遷的部落都集中在中部地區,包括南投的瑞岩和翠巒部落,以及台中的松茂部落;其中瑞岩部落已經在2011年順利遷村成功,而翠巒部落至今還沒有找到適合搬遷的地點,至於松茂部落,十幾年來多次討論搬遷地點,卻遲遲無法定案。

松茂部落居民 譚文興:「我年輕的時候 還沒有結婚的時候 希望說遷村結婚 現在我的小孩子 都已經孫子都出來了 還沒有遷村。」

原民會公共建設處副處長 章正文:「遷村配套其實不是只有把房子搬下來 它那個整套都要一起搭配 包括文化區域 生活區域 那個都要放在裡面一起去考量 這個才會變得很成功的遷村的案例。」

高山部落住的安全問題還無法獲得解決,學者卻已經進一步指出,就連台北盆地也充滿潛在危機,夏季的熱島效應、地下水超抽、地震、地下建築過於密集等等因素,都讓它不再是個適合居住的地點。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研究員 汪中和:「我覺得比較好的一個地方是在海拔100公尺到500公尺的這一塊/我們呼籲政府說要開始建設一個新的城市 這個新的城市我們可以用不一樣的思維去建造 去設計 它不但節能省碳 低碳 同時它是安全的。」

未雨綢繆,在莫拉克風災屆滿五年之際,國土重劃的急迫性其實遠比遷村這個單一議題更需要全民重視。

採訪撰稿:許斐莉
攝影剪接:簡元吉

Read more

不燒紙錢不殺生 揮別迷信護地球


有一句話說,「要建立新觀念,得先破除舊習慣」,每到農曆七月,燒紙錢、供奉祭祀,就是許多民眾堅定不移的舊習慣。新竹的慈濟志工前往關西鎮和竹北市的兩間廟宇,向社區民眾宣導正確觀念。

在有兩百年歷史的新竹關西鎮「太和宮」前,慈濟志工要破除一項、超過百年的舊傳統。

自古以來,社會大眾為求安心,往往用紙錢做為媒介,以為燒越多、神明保佑越多,事實卻是盲目浪費資源,讓地球傷害更多。

民眾 王秀琴:「燒紙錢的時候,(造成)空氣品質也不好,樹木也減少了,真的是影響到我們的生活 。」

慈濟人醫會醫師 范珮緹:「不是說你的供品越多,神明就會保護你,只要有那個心,用虔誠的手拜,不一定要用什麼雞鴨魚肉 。」

殺生供奉,也是超過百年的習俗,志工在竹北市的「斗星宮」,發現許多民眾敬畏鬼神,源自於代代相傳。

民眾 簡阿秀:「就鬼月呀 要拜什麼這樣講,老人家都這樣講,講說你一定要拜 沒有拜不行喔,這樣會怎麼樣喔這樣 。」

但民間信仰並非完全不可動搖,透過志工用心解說,漸漸打破不少人的執著。

民眾 陳玉意:「我剛聽完講解 我就有一個概念,我會盡量減量,還是會燒啦 但盡量減減減 。」

共同為地球環境付出心力,吉祥月祈福這一晚,顯得特別有意義。


真善美志工 林秀琴 孫文傑 新竹報導

Read more

世代遷居杉林 落地生根文化延續


高雄市杉林大愛園區裡的環保教育站是慈濟援建的永久屋中,第一個成立的環保教育站,88風災五周年了,慈濟志工在杉林推廣環保回收,已有不少園區的居民無私地投入,更有居民利用回收紙箱打成紙漿,製作成原住民的報喜鳥---貓頭鷹,也有原住民製作貓頭鷹布偶,傳承原住民文化.大家在園區裡共同生活,延續文化。

打開家門,布農族的張瑞雲讓我們參觀她的家。88風災後,她和家人離開桃源區山上的家,住進慈濟援建的永久屋,屋內屋外還保留原住民的圖騰和擺飾。

杉林園區居民 張瑞雲:「(很棒的感覺,這個家也是人家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錢,才可以讓我們蓋這個房子,所以,只要我有能力,我也要幫助別人。」

環保回收車一早就開到張瑞雲的家門外,要來載回收物.這些都是她利用晚上的時間,挨家挨戶收集來的。

杉林園區居民 張瑞雲:「晚上有時撿到11點,有時候就想說早上不用撿,可是還是睡不著耶,既然要運動,我這樣走也是運動,然後我就再繞一次,我想一直想,做到眼睛閉起來。」)

跟著回收車來到杉林環保教育站,庭院式的木造建築,是用88風災沖刷下來的漂流木打造的;周一和周四,張瑞雲都會和表哥謝賴進發一起到環保站,做分類。

瓶瓶罐罐,有人回收,有人利再用,做為藝術品;88風災後,從甲仙小林村搬進永久屋的劉正義,突發奇想,把紙箱打成紙槳,塗在寶特瓶上,做成布農族的報喜鳥─貓頭鷹。

杉林園區居民 劉正義:「如果看到環保站,或者我們在回收的那個,我會覺得那邊(很多寶物),後來就很喜歡去撿那些有的沒有的。」

做好的貓頭鷹,劉正義還會把它送人,也順便推環保觀念,能在88風災後死裡逃生,又住進永久屋;讓他體會到,施比受更有福。

杉林園區居民 劉正義:「我們去做東西給別人的時候,那是幸福的,現在才能體會,以前…(捨比受更有福),當下才能感同身受啦!不然....」

在原民廣場的這座貓頭鷹,也是劉正義利用鐵絲網和紙槳做成的,除了隨處可見的大型貓頭鷹裝置藝術,園區裡的原民工作室更把貓頭鷹做成精美的擺飾品,無形中保留了原住民文化。

杉林園區居民 陳秋香:「做了14族群,文化就來了,這個就是我們的報戰功,獵到山豬山羌一起報自己所獵物的,所豐收的,這個是布農族的八部合音。」

杉林園區居民 范宜蓁:「像琉璃的部分,布農族因為是打獵民族,所以用山豬牙代表勇士,(不用說下雨天,怕路不通,不能下來,所以,住在這裡很不錯。」

在慈濟援建的杉林大愛永久屋裡,環保教育站推廣環保回收,讓園區居民有舒適整潔的居住空間,也保留原住民文化,並且將文化和產業結合;88風災後,居民有了落腳地,在這裡重新建立家園,扎根,生活.

Read more

中元祭放水燈 志工設點宣導環保


基隆市舉辦中元祭放水燈活動,環保局第七年與慈濟合作,進行環保宣導活動,多年有成,回收率近五成,民眾也比過去來得主動。

基隆市中元祭放水燈遊行,觀看花車的人潮,越晚人越多,慈濟志工定點做回收,堅持垃圾不落地,民眾也很支持。

基隆市信義國小學生 林謙宇:「在學校,學校會放四個格子,有一般垃圾、資源回收、鐵罐跟鋁箔。」

這是第七年基隆市環保局與慈濟合作,回收率已達到百分之四十五,更是減少清潔工作人員的負擔。

基隆市環保局隊長 張志遠:「跟以前比,減少將近250位人力,而且我們在完成的時間更是可以提早到十一點半。」

六十六歲的林玉蘭,年年都來,今年還帶了兩個孫子一起來參與。

慈濟志工 林玉蘭:「愛護地球,要淨化地球,能盡這分心力,這是很光榮的事情。」

遊行過後,留下的除了回憶,還有清淨的大地。

真善美志工 莊淑娟 張育甄 陳裕燦 林嘉銘 基隆報導

Read more

週一, 11 八月 2014

企業責任天下事 鼎立中堅粹新秀

圖說:為著  證嚴法師「與地球共生息」「續物命,造福慧」的環保護地球的理念,不敢懈怠。大愛感恩科技榮獲「天下企業公民獎」,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 李鼎銘(左)接受天下雜誌群董事長 殷允芃(右)頒獎。(攝影者:天下雜誌提供)證嚴上人慈示:「人依止在大地之上,為地球盡一份心,是本分事也是使命。」成立五年多以來,大愛感恩科技無時無刻始終抱持『本分事』的心情,為著 證嚴上人「與地球共生息」「續物命,造福慧」的環保護地球的理念,不敢懈怠。也許正是這份努力不懈、兢兢業業的精神,讓大愛感恩科技榮獲天下雜誌所頒2014年「中堅企業組」 的「天下企業公民獎」以及『企業公民新秀獎』 的第一名。

天下企業公民獎今年第八年舉辦,是參考聯合國「全球盟約」(The UN Global Compact)、OECD多國企業指導綱領,及美國道瓊永續指數(DJSI)等國際指標與評量方法,領先推出評量21世紀企業新價值的構面:『企業治理、企業承諾、社會參與、環境保護』。根據四個評比後,從約2000家企業中篩選連續3年獲利的公司,選出50家台灣最佳公民企業代表。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李鼎銘在台上發表一分鐘的得獎感言: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織品都是能落實在生活當中,引起台下觀眾熱烈反應。(攝影者:陳巍少)天下企業公民獎這次參與中堅企業組的公司以科技業居多,然而大愛感恩科技是唯一一家綠色環保紡織業及以社會企業為使命的公司,大愛感恩科技公司首度參選就創造佳績,尤其在「中堅企業組」獲選公司當中,以『環境保護』與『社會參與』評比拔得頭籌。並在眾多菁英中脫穎而出,摘下『中堅企業組』第三名,以及獲頒『企業公民新秀獎』,以優異的成績榮登新秀獎榜首,實屬難能可貴。

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 李鼎銘:「世界盃足球賽當中,各國的足球衣服都以回收過後的寶特瓶再製造而成的,這代表國際已認同環保材質的衣服是可以如此舒適、也可以減少垃圾造成地球的負擔。而且我是參賽企業中唯一能把公司產品帶上來分享,看看我全身上下的服裝都是回收後的寶特瓶再製而成,這些環保織品都是能落實在生活當中。」

圖說: 每到農曆七月,在內科這個堪稱台北市科技重鎮,人行道搭棚、連綿供桌成山祭品、鐵網圍燒金紙等現象,一年更盛一年,這個情形到了去年終於有了轉變契機。大愛感恩科技設計總監 洪若岑:「服飾當中的服儀之美是透過穿著,呈現出簡約高雅端莊的態度。」正因為這個態度,讓大愛感恩科技在各種CSR評選中,獲獎無數。如2011年即榮獲度第七屆《遠見》企業社會責任獎-公益推動類首獎、2013年《經理人月刊》第三屆台灣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獎等。努力推廣環保人文、落實企業責任以及與地球共生息,是大愛感恩科技的企業承諾。期許大愛感恩科技的努力,可以帶動產業前進,將企業責任內化成品牌基因,共同為社會國家盡一份心。

大愛感恩科技 林雅琪 台北報導

 

Read more

不燒紙錢護地球 菲國志工倡齋戒


宣導農曆七月是吉祥月,菲律賓慈濟志工廣邀華僑來參加茶會,除了鼓勵大家茹素,也演出話劇,逗趣又生動,也得到大家認同,不燒紙錢,不殺生祭拜。

台上演的是華人的習俗,農曆七月,燒紙錢,殺生祭祀,誇張的演出,得到笑聲,也得到認同。

民眾 吉姆森:「我們不該再燒紙錢、殺生祭拜,因為這都危害到地球。」

打破過去的迷思,宣導七月是吉祥月,鼓勵大家齋戒護生,菲律賓慈濟志工邀約華僑來參加茶會,一起來茹素,用虔誠的心念植福造福。

慈濟志工 蔡碧清:「我是很高興,我們完全沒有殺生,我們是在護生,是在救地球。七月吉祥是代表感恩吉祥和孝親月,我們要盡量帶給親朋好友認識。」

轉心念,不再迷信,心安,人也平安。

娜燕莎 羅登 菲律賓報導

Read more

儉樸工廠老闆娘 日日都是環保日


慈濟志工侯麗珠,家中經營塑膠工廠,雖然身為老闆娘,但她生活儉樸,每天開著環保車,到處去做資源回收。剛開始,認識她的人大感驚訝,老闆娘有必要做成這樣嗎?但相對地,也把驚訝轉為認同支持。而對侯麗珠來說,不做環保,真的不行。

慈濟志工 侯麗珠:「沒有做不行,沒有做的話,時間到,會越積越多,還有環保日會沒工作可做。大家都想說,我作為一個老闆娘,有必要(做環保)做成這樣嗎?所以大家都很認同,所以(回收)就越載越多,越載越多也許剛開始,說不定,一天收一車而已,現在不是喔,現在一天都要收到三、四車。

其實我在車上摔下來兩次,我摔下來兩次,可是我都有一種,我心理上有一種念頭,我就是甘願做歡喜受,我手甩一甩,手腳甩一甩,手腳沒有斷就好,我擔心沒辦法做而已,手腳沒有斷就好。

1982年的時候,我債務了背兩千一百多萬,不過我的福報非常的大,我辛苦了六年,我把所有的債務都還掉,一分一毫我都沒有欠人家,所以那時候我就發了個願,只要以後我做得到,我看得到的,我都會去幫助人家。

我一歲多,我媽媽就往生了,那時候是農業社會,阿嬤幫忙把我帶大,我十六歲,阿嬤往生,我二十歲,我爸爸往生,所以也許說有這種因素,造就我今天那種堅強的毅力。

有時候隔代教養啊,有的是一些媽媽都跑掉,有娶外籍新娘跑掉等等,學校老師、校長都很用心,下課時間將(孩子)留在學校,但是要有經費,我們就多少護持,一個學期,每間(學校)放個幾萬元,其實一年下來也是一筆可觀的金額。

我們雖然說不是大富大貴,可是總是有一點福報,我們真的要珍惜,你如果這輩子沒有珍惜,也許下一輩子,如果再來做人,不知會變怎樣不知道,所以一定要惜福再造福。」

Read more

日日歡喜做回收 年逾七旬不退轉


帶您來認識76歲的慈濟志工王默,早年和先生在台北打拚,曾相約一起做環保,但先生中風後,臥床至今八年,她除了盡心照顧另一半,也堅持兩人的約定,每天都到黃昏市場撿紙箱做回收,下雨天仍然要出門,不放棄任何回收品,就是這分歡喜心,讓她對環保工作充滿感恩。

老闆,你旁邊的箱子可以拿嗎?(可以,都可以拿。)

我和慈濟結緣是以前做自助餐,也是一個慈濟師姊開的,她開的 我在那裡做 她跟我說,她拿那個算是佛經 邊切菜邊聽,九二一地震以後,回去就聽我們村裡的說,慈濟的人都來煮飯給別人吃,以後我們來撿(回收)給慈濟。

鄰居有的會拿(紙箱)來 有的不會,(這裡還有人拿沒洗乾淨的來),對 這些都還要再另外分過去,像這個瓜有爛掉,瓜爛在裡面也沒有稍微沖一下,瓜如果有爛掉 沒給它沖水的話,到明天味道會很重。

早上吃飯了沒 早上有吃嗎,有嗎 不然你剛才怎麼說沒吃,吃不飽嗎 還要不要再吃,還要吃嗎,七點多就讓他起床,等一下要帶去復健,以前為了孩子 為了家,就要吃飯 為了蓋這間房子,先租房子很辛苦,搬來搬去 以前有要扶他起來,扶他起來 反而讓他跌倒,跌倒就要請師兄們來幫忙。

奇怪我現在也是越載越多,也是這樣把它們搬回來,在做回收的時候,身體就不會痛,晚上的時候 有時候三四點醒過來,就是這邊腰痛。

如果下雨也都雨衣穿了出來收,做這個就算是沒煩惱,感謝上人創造慈濟,讓我有機會做回收,不然就會想東想西,持續在做 在做的時候,會有歡喜心 不會說很煩躁,因為有的人問說 做這個有沒有錢,那邊賣水果的就在說,這是下輩子才要領的啦,先存在銀行。

採訪撰稿:蔡怡琳
攝影剪輯:邱品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