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遷居杉林 落地生根文化延續


高雄市杉林大愛園區裡的環保教育站是慈濟援建的永久屋中,第一個成立的環保教育站,88風災五周年了,慈濟志工在杉林推廣環保回收,已有不少園區的居民無私地投入,更有居民利用回收紙箱打成紙漿,製作成原住民的報喜鳥---貓頭鷹,也有原住民製作貓頭鷹布偶,傳承原住民文化.大家在園區裡共同生活,延續文化。

打開家門,布農族的張瑞雲讓我們參觀她的家。88風災後,她和家人離開桃源區山上的家,住進慈濟援建的永久屋,屋內屋外還保留原住民的圖騰和擺飾。

杉林園區居民 張瑞雲:「(很棒的感覺,這個家也是人家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錢,才可以讓我們蓋這個房子,所以,只要我有能力,我也要幫助別人。」

環保回收車一早就開到張瑞雲的家門外,要來載回收物.這些都是她利用晚上的時間,挨家挨戶收集來的。

杉林園區居民 張瑞雲:「晚上有時撿到11點,有時候就想說早上不用撿,可是還是睡不著耶,既然要運動,我這樣走也是運動,然後我就再繞一次,我想一直想,做到眼睛閉起來。」)

跟著回收車來到杉林環保教育站,庭院式的木造建築,是用88風災沖刷下來的漂流木打造的;周一和周四,張瑞雲都會和表哥謝賴進發一起到環保站,做分類。

瓶瓶罐罐,有人回收,有人利再用,做為藝術品;88風災後,從甲仙小林村搬進永久屋的劉正義,突發奇想,把紙箱打成紙槳,塗在寶特瓶上,做成布農族的報喜鳥─貓頭鷹。

杉林園區居民 劉正義:「如果看到環保站,或者我們在回收的那個,我會覺得那邊(很多寶物),後來就很喜歡去撿那些有的沒有的。」

做好的貓頭鷹,劉正義還會把它送人,也順便推環保觀念,能在88風災後死裡逃生,又住進永久屋;讓他體會到,施比受更有福。

杉林園區居民 劉正義:「我們去做東西給別人的時候,那是幸福的,現在才能體會,以前…(捨比受更有福),當下才能感同身受啦!不然....」

在原民廣場的這座貓頭鷹,也是劉正義利用鐵絲網和紙槳做成的,除了隨處可見的大型貓頭鷹裝置藝術,園區裡的原民工作室更把貓頭鷹做成精美的擺飾品,無形中保留了原住民文化。

杉林園區居民 陳秋香:「做了14族群,文化就來了,這個就是我們的報戰功,獵到山豬山羌一起報自己所獵物的,所豐收的,這個是布農族的八部合音。」

杉林園區居民 范宜蓁:「像琉璃的部分,布農族因為是打獵民族,所以用山豬牙代表勇士,(不用說下雨天,怕路不通,不能下來,所以,住在這裡很不錯。」

在慈濟援建的杉林大愛永久屋裡,環保教育站推廣環保回收,讓園區居民有舒適整潔的居住空間,也保留原住民文化,並且將文化和產業結合;88風災後,居民有了落腳地,在這裡重新建立家園,扎根,生活.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