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 2014

週二, 08 四月 2014

診所環保站 & 馬斷指做環保 A recycling station in Wu Fen Pu & Simple but fulfilling life


Anyone can recycle and help the planet as long as they want to. Later, we meet an octogenarian in Malaysia who lost the use of her left hand when she was young but remains committed to conservation. First, however, we go to the bustling Wu Fen Pu in Taipei, Taiwan. 

只要有心,任何人都可以環保護地球,待會兒,我們將認識馬來西亞,無法順利使用左手,卻仍然盡心盡力投入環保,但首先,我們來到台灣台北忙碌的五分埔。 

Read more

地震規模與震度容易混淆搞不清

很多人搞不清楚,地震單位「規模」跟「震度」的差別,規模是地底下板塊擠壓,釋放能量的強度,震度則是地表實際感受到的程度。

地震訊息與新聞,在台灣不稀奇,但許多民眾其實搞不清楚地震單位「規模」跟「震度」的差別,簡單來說,規模是地底下板塊擠壓,釋放能量的強度,而震度則是地表上實際感受到的程度;規模沒有單位,能計算到小數點第一位,例如921大地震規模7.3,震度以級數為單位,沒有小數點,而且一個地震,各地方震度感受都不同,例如台北四級,台中三級,這些地震小知識,您都了解嗎? 

搖搖搖,地震又來了,民眾並不陌生,但地震使用的單位,可就常常分不清。 

民眾:「我記得什麼級數那種,我忘記了,級數好像沒有到七吧,它是七什麼知不知道,是七點幾,還是七級?左邊沒有級數吧,是嗎。」 

用錯單位,可是會貽笑大方,看看中央氣象局,地震報告清楚寫著芮氏規模,代表板塊擠壓釋放能量的強度,而常說的3級4級地震,則是地表上實際感受程度。 

地震測報中心主任 郭鎧紋:「一個地震它只有一個規模,各地有不同搖晃震度,一個地震各地震度可能都不一樣。」 

一般來說,地震規模越大,搖晃程度跟著強烈,但兩者可不一定成正比,「震央深度」也是影響因素。 

地震測報中心主任 郭鎧紋:「地震深度比較深,震度它會比較小,看離震央遠近,還有地震深度。」 

以日本311大地震為例,規模9.0,相當於三萬顆原子彈,還引發海嘯,但幾千公里外的台灣卻無感,進一步解釋更清楚。 

測報中心曾測到規模5的地震,震央附近卻出現七級震度,規模7的地震,外海感受卻只有1級,由此可知,規模不一定大於震度,地層深度 遠近距離,還要加上「地質」因素,才能估算出地震影響程度。 

台大地質系教授 陳宏宇:「整個臺北盆地,這麼厚的沙土層或黏土層裏頭,只要傳播速度進到這一層,因為土層比較軟弱,波速來到軟弱土層,藉由波速傳達產生放大效應。」 

放大效應,導致地震發生時,震度比預測來的強烈,持續時間也拉長,除了臺北盆地,台灣西半部平原,都在影響範圍。 

標示震度的紅色數字,一下遞增 一下遞減,由模擬真實狀況可以知道,震度不會只出現一個等級,而是忽快忽慢、強弱參差,那氣象局又是怎麼在短短時間內測得地震大小和強度呢? 

地震測報中心主任 郭鎧紋:「由地震波搖晃時間和搖晃長度,可以知道它大概釋放多少能量,其實我們是一個一個站去算規模,最後我們有109個即時站,取一個平均值算出規模,那各地的話,就是看它的加速度,幾個加速度,定出它的震度,從地震波直接讀出加速度。」 

接著測報中心會依照陸續收集到的資料,修正規模及震度。 

畫面驚悚,而地震的可怕,如同原子彈爆炸,威力更驚人。以921大地震來說,規模7.3,等於46顆原子彈,而規模6.2比起規模8.2地震,如同一顆對上一千顆原子彈,表面上好像只差了二,釋放能量卻差了一千倍。 

實際體驗看看四五級地震,到底有多強,搖到這種程度,多數人都會感到害怕恐慌,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怎麼防範與避難,就顯得格外重要。 

採訪撰稿:張宜茜 
攝影剪輯:倪子凡

Read more

祖孫檔環保攜手連假收穫豐盈

阿嬤帶著一對雙胞胎孫兒,在清明節一塊來參與資源回收,讓連假過得充實有意義。

高雄一個家族提前掃墓,阿嬤帶著一對雙胞胎孫兒,希望不空過假期,在清明節一塊來參與資源回收,阿嬤當老師,孫子來學習,讓連假過得充實有意義。 

阿嬤細細叮嚀,孫子倆拿著回收塑膠袋,仔細剪去上頭的標籤和油墨。 

小志工 張拾綠:「(你做了哪些環保?) 分類。」 

小志工 張拾墨:「覺得好玩啊!」 

安靜坐在阿嬤身邊,今年才十歲的兄弟倆,是對雙胞胎。手裡不斷重複同樣動作,看似簡單,但小志工做起環保,細心程度不輸大人, 

志工 侯麗玉:「清明節爸爸媽媽去掃墓,那他們兩個就到阿嬤這邊過來,那今天我們來這裡做環保,做好事,愛護地球啊。」 

清明節連假,祖孫一早就到環保站,把握時間付出,兄弟倆不僅是阿嬤的最佳助手,更是守護地球的環保小尖兵。 

張宜茜 王昭中 高雄報導

Read more

社區愛心義賣美味蔬食熱絡氣氛

美國德州達拉斯分會,每年都會舉辦四次義賣活動,希望整合志工的力量,吸引更多的社區民眾,奉獻愛心。

一場義賣會,是匯聚眾人愛心的起點。美國德州達拉斯分會,每年都會舉辦四次義賣活動,希望整合志工的力量,吸引更多的社區民眾,透過義賣活動,送出自己的愛心。(3/29) 

志工們正在廚房裡忙進忙出,切菜、包飯糰,因為接下來這場義賣很不一樣。 

岡薩雷斯小學校長 奎多巴:「我之前沒吃過素食,我今天很享受素麵,吃起來很棒,我希望能夠多吃一點。」 

滷豆包、滷豆干、滷花生和滷百頁豆腐,四大名滷,就是要擄獲眾人的味蕾。慈濟美國達拉斯分會每年舉辦四次義賣,希望匯聚社區力量,幫助更多人。 

經過多次義賣會後,當地民眾也養成了一個好習慣。 

民眾 劉麗環:「如果我們自備環保餐具的話,回去再把它洗一洗,我們可以減少垃圾回收的量。」 

義賣會不僅提供美味的餐點,更是把眾人的一分善心,化為助人的力量。 

真善美志工 吳怡萱 吳鵬飛 美國報導

Read more

撒哈拉沙塵侵襲呼吸道患者大增

一波來自撒哈拉沙漠的沙塵、讓英國、德國都受到影響,英國空氣汙染指數,甚至達到最高級別10級,因呼吸道疾病就醫的患者增加14%。 

國際新聞帶您關心歐洲的天氣,從2號開始,一波來自撒哈拉沙漠的沙塵、讓英國、德國都受到影響,英國空氣汙染指數,甚至達到最高級別10級,因為呼吸道疾病就醫的患者,也比往常增加了14%,氣象專家表示,到5號之前,英國和德國都還會壟罩在霧霾之中。 

天空灰濛濛一片,英國連續兩天(4/2-3),空氣品質拉警報,這也讓因為呼吸道疾病就醫的患者,比往常增加了14%。 

英國民眾:「我的呼吸系統毛病惡化了,連走路都有困難。」 

英國氣象局(met office)表示,受到來自撒哈拉沙漠的沙塵暴影響,英國空氣汙染指數達到最高級別第10級。 

英國氣象局局長 賴亞爾:「這個紅色圓圈代表,來自撒哈拉沙漠的沙塵,沙塵暴侵襲歐洲人口稠密地區,英國本身排放的交通和工業廢氣,加劇空氣汙染,加上沙塵暴移動緩慢,讓(倫敦)空汙指數達到最高等級。」 

當地醫療人員也提醒民眾,減少從事激烈的戶外運動,避免吸入過多的汙染物質。 

德國也受到沙塵暴影響,北部港口城市漢堡,同樣大霧瀰漫,氣象專家表示至少要到5號,歐洲各地的空氣品質,才會逐漸轉好。 

賴彥宏 蔡珮淇 編譯  Read more

國小園遊會汲取環保知識

透過活潑有趣的活動,提醒孩子注意身體健康,也讓孩子們歡度愉快的兒童節。

兒童節前夕,台中市北屯區的建功國小舉辦園遊會,慈濟志工這次特地結合台中慈濟醫院,社區健康中心的人員到場擺設攤位,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環保分類的重要性,還有靜思語的意義,現場還幫學生量身高,體重和腰圍,教導孩子健康飲食,注重健康要從小開始。 

園遊會現場非常熱鬧,慈濟志工也來到現場擺設攤位,這個環保攤位,教導學生環保的重要性。 

慈濟志工 江鈴琴:「日光燈管這個是有毒的喔,如果沒有回收,它的重金屬會汙染我們的土地。」 

好多物品讓學生當場做分類,實際動手做,另外這一攤是靜思好話對對碰,九宮格遊戲,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們了解靜思語意義。 

這次很特別還有台中慈濟醫院的護理師來到現場,幫學生量身高體重和腰圍,因為現在兒童肥胖問題越來越嚴重,護理師教導孩子要吃得健康。 

台中慈濟醫院護理師 吳怡真:「不要吃太油、太甜、太鹹知道嗎,所以爸爸媽媽如果煮太油、太鹹,要跟他們講說,那個都太油,那個都會,血壓都會變高。」 

透過活潑有趣的活動,提醒孩子注意身體健康,也讓孩子們歡度愉快的兒童節。 

真善美志工 施蘇玉珍 施顏濟 台中報導 

Read more

晨鐘起薰法香環保菩薩精進恆持

推開鐵門的聲音,畫破清晨的靜謐,內湖園區的一天就在眾人齊聚的誦經聲中,莊嚴展開。

聞法精進,全球各地慈濟志工,持續推動【晨鐘起薰法香】的行動。在台北內湖園區,從去年三月初開始啟動,原本只有十多人參與,如今已增加到每天有近百人一同精進,大家藉由早課一起共修,聞法之餘,也為自己的心靈充電。(4/2) 

慈濟志工合作推開鐵門的聲音,畫破清晨的靜謐,內湖園區的一天就在眾人齊聚的誦經聲中,莊嚴展開。 

持續一年多的晨鐘起薰法香,環保志工許麗玲從不缺席,天天聆聽證嚴上人的法語,讓她有很大的改變。 

志工 許麗玲:「我從一個12分鐘的人間菩提都聽不下去的人,到現在,我可以在家裡不管是(靜思)晨語或者是菩提心要,然後人間菩提,我都可以聽得下去了。」 

同樣的堅持心念,在志工謝麗娟的身上,不只有體悟,更要把感動化為實際行動。 

志工 謝麗娟:「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所以師父他都這麼早起來,我相信我們也要精進一點,所以我來聽上人的法之後,我想說我是不是應該要進來了,所以今年我就來報見習(志工)。」 

而薰法香結束後,資深志工也帶領環保志工,一起收看大愛台靜思妙蓮華節目,讓老菩薩們能同步精進。 

慈濟志工 陳志文:「剛開始還沒有聞法之前,因為比較人多,就是很多事情很難推動,那有這個靜思妙蓮華以後,讓他們把一些習性,平常比較沒有辦法改善的,藉這個機會,上人講完馬上就分享,他會入心,那就會入行。」 

透過每天早晨的聞法精進,內湖志工增長了慧命,時間也有了更珍貴的意義。 

真善美志工 台北報導 

Read more

鎮瀾宮媽祖遶境 推廣垃圾不落地

一年一度大甲媽祖遶境活動,六號晚間即將起駕,台中大甲市區下午已經湧進人潮,慈濟志工出動約一百八十人,在鎮瀾宮周圍設置十八個資源回收點,宣導垃圾不落地。

一年一度大甲媽祖遶境活動,六號晚間即將起駕,台中大甲市區下午已經湧進人潮,慈濟志工出動約一百八十人,在鎮瀾宮周圍設置十八個資源回收點,宣導垃圾不落地,大多數的民眾也都樂意配合,一同維護環境清潔。 

炎熱午後,人潮聚集的街頭,慈濟志工高舉標語,提醒民眾,提醒民眾垃圾不落地,做好資源回收。 

見到慈濟人設置資源回收點,民眾大多能主動把手中垃圾拿到這裡來分類,大甲媽祖六號晚間起駕遶境,下午市區已經是人潮滿滿,慈濟志工在鎮瀾宮周圍設點,維護環境衛生。 

慈濟志工 饒玉萍:「總共有十八個定點,大概乘以十個人吧,總共大概出了一百八十個人,紙類一定會一個,然後塑膠類會一個,然後垃圾、廚餘,廚餘會是最多的,大概就是分成三到四類。」 

民眾上前丟垃圾,慈濟志工立刻協助分類,在人群當中,也有環保志工彎著腰,默默撿拾地上的垃圾。 

慈濟志工 饒玉萍:「萬一別的地方,會有很多垃圾點的話,我們會主動,就是拿著夾子去,到處去把資源或者是垃圾,回收回來。」 

除了慈濟志工,還有大甲高中同學義務幫忙,協助舉牌及撿垃圾,對於慈濟人及同學們的付出,民眾紛紛表示肯定。 

民眾:「比較不會垃圾滿地,比較不會造成別人的困擾。」 

民眾:「垃圾不落地,這樣比較乾淨。」 

每年的設點宣導及回收,累積了成果,慈濟志工發現,民眾大多已經養成垃圾不落地的觀念,一看到標語,就會走過來,現場地面也的確乾淨許多,只要舉手之勞,就是愛護地球的善舉。 

張桂端 李岳為 台中報導

Read more

會呼吸的房子!融入自然愛大地

在國土重劃滯礙難行的情況下,有建築師反其道而行,從老祖宗的老房子尋找與自然共存的智慧。

住的防災,居安思危,今天要跟您一起省思我們的住的文化。在都市極端發展的情況下,雙北市平均每年都有超過兩萬六千個新成屋推出,新大樓愈蓋愈密集,愈蓋愈高,建築物的防災也需要更費心。但是,台灣到底有多少房子蓋在地質敏感區,其實資訊並沒有完全公開透明。在國土重劃滯礙難行的情況下,有建築師反其道而行,從老祖宗的老房子尋找與自然共存的智慧,希望能夠突破住的迷思。 

親手和泥,輕踩泥巴,抹上竹牆,再砌上土磚。沒有鋼筋水泥,只有稻稈、泥巴和竹子,這群志工正在進行的,是一場寧靜的運動。 

建築師 孫崇傑:「這些材質在老祖先的智慧裡面,他就是運用這些,我們看得到的自然環境裡面的材料,拿來蓋成他的房子。」 

高高的竹架,撐起透明的屋頂,這是一棟會呼吸的房子。 

建築師 孫崇傑:「我們現在的生活習慣是,我們方便,所以我們會用工業化的製品,我們會用水泥,我們會用鐵材、鋼料,它的製作過程裡面充滿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那這些二氧化碳的排放其實就是現在整個地球暖化的元凶。」 

環保,是這棟「鳥巢」在雲林農業博覽會所提供的省思。 

建築師 孫崇傑:「像這樣的一個土牆,它基本上,它能夠調節有一些濕氣的這樣的一個微氣候,再加上它的蓄熱性,不會像水泥這麼樣的蓄熱,所以它就會比我們現在在住的鋼筋混凝土的房子來得更好。」 

土牆裡包覆了竹子與稻稈,不僅可以順應氣候變化,也具有天然的抗震效果。 

建築師 孫崇傑:「日治時期的時候,日本人開始禁止使用土角,因為土角遇到地震,倒掉之後會產生傷亡,所以就大量要求日治時代的建築物要用這種竹編夾泥的方式,去解決這樣一個抗震的問題。」 

台灣山林常見的竹子,做為建材不但可以防震,也很環保。 

建築師 孫崇傑:「運用大量的自然材質的最大的優勢就是,我們怎麼樣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能夠把它回收,固結在我們的生活環境裡面,而不是我們一直在製造過多的二氧化碳。」 

只不過,在現實生活裡,土地不斷被開發,房子蓋得又多又密。令人不禁思考,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房子嗎?這些高樓大廈真的能夠安全承載這麼多人口嗎? 

住展雜誌主編 施絢傑:「這個我是引述學者跟土木技師的他們說法,他們會認為說,台北盆地整塊都是不安全的,台北盆地整塊都是比較鬆軟的土質,其實地震來它會有那種擴散效應。」 

到底有哪些區域應該避免開發?又有多少房子已經蓋在斷層帶上?這些資訊都應該公開透明。 

住展雜誌主編 施絢傑:「(政府)就是(打算)從今年開始,分三到五年,分四個批次,來公布所謂的地質敏感區,但是今年初公布第一批地質遺跡兩個,但是那個部分跟地質開發安全是沒有相關的。」 

公布地質敏感區,將直接衝擊不動產交易市場,該怎麼做,考驗政府智慧。 

住展雜誌主編 施絢傑:「就實務來講,其實你建築開發,你要完全避開斷層帶,我們先就斷層帶來講,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個情況之下,你所謂的防災其實就是回歸到你的建築本身的結構安全的部分。」 

而建築師認為,防災,應該從建材減碳開始做起。 

住展雜誌主編 施絢傑:「這個根源的問題如果能夠得到重視,我想,我們在防災這塊來講,才能夠真正在源頭去思考,怎麼樣把這個防災的狀態,地球的環境,我們怎麼樣去友善地看待。」 

居安應該思危,然而或許值得省思的,是如何突破住的迷思,尋找與自然共存的智慧。 

採訪撰文:許斐莉 
攝影剪接:蕭于傑 柯信志

Read more

強震撼動生活居民爭相逃難

智利北部太平洋岸地區發生規模8.2強震,引發的海嘯掀起2公尺大浪猛撲海岸,目前已知至少6人喪生。

智利北部太平洋岸地區發生規模8.2強震,引發的海嘯掀起2公尺大浪猛撲海岸,目前已知至少6人喪生。但是專家警告,這次強震恐怕還不是預期中的大地震,因為智利北部1877年之後就再也沒有大地震,造成板塊蓄積過多能量,尚未釋放,科學家預估未來恐怕會發生將近芮氏規模9的強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