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 2014

週一, 10 三月 2014

2014,3/10,退休人員共修分享

【對象】教聯會退休老師及一般職業退休人員
【時間】2014年3月10日(三) 10:00 - 11:30
【地點】高雄靜思堂

20140402_11.jpg20140402_12.jpg
Read more

2014,3/10,【人文講座】「做生命的主人」-魏良旭師伯分享

【對象】大愛感恩科技同仁
【講師】
魏良旭師伯
【時間】2014年3月10日(三) 8:00~10:00
【地點】德式馬交誼廳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5號3樓)
大愛心新聞:魏導訪貧知苦難  喜捨付出勵良能


20140310_3.jpg

Read more

2014,3/6,冠裕機械及工研院業務經理參訪大愛感恩科技

【對象】冠裕機械吳孟勳業務經理和工研院羅傳仙業務經理
【時間】2014年3月6日(四)16:00~17:3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20140311_3.jpg
Read more

資源利用再醒思 永續循環"心"啟示 —「搖籃到搖籃」續證精神與展望(下)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灰色賑災毛毯】取得全亞洲第一家環保rPET再製產品「搖籃到搖籃銀級認證CM」,以其永續性的精神在2014年初春再次續証完成。(照片來源:大愛感恩科技提供)為推廣及應用「搖籃到搖籃」設計理念,促進資源循環再利用,環保署自2010年開始積極推動,期許透過搖籃到搖籃的精神,不再是減少原料開採、資源浪費、廢棄物排放及環境污染,更思考的是將廢棄後的產品材料資源可以循環回收並利用再增值,以提升產品的價值和內涵。大愛感恩科技致力推廣環保愛心品牌,同時設立研發中心,掌握環保紡織關鍵技術,並投資各項設備及回收原料研發再利用,像是預計與外部創研單位合作將廢棄塑膠袋經熱裂解製造成鍋爐用油、或是將回收塑料做成各式塑木材料等,未來更朝搖籃到搖籃的回收體系邁進,達到工業養分封閉循環的永續綠色產業目標,帶動環保綠色研發的教育與永續創新意涵。



圖說: 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同仁 陳意容師姊(右二)分享,除了材質再利用,循環性概念我們還需加強,但是企業社會責任、水資源管理和碳管理這些基礎,本來就是大愛感恩追求的方向,已經十足符合搖籃到搖籃的理念。(攝影者:蔡知穎)「搖籃到搖籃」觀念推廣至今,大愛感恩科技自2012年參與認證,是全世界第二個拿到此認證的綠色環保再生企業,同時大愛感恩科技【灰色環保賑災毛毯】取得全亞洲第一家環保rPET再製產品「搖籃到搖籃銀級認證CM」,以其永續性的精神在2014年一月再次續証完成。負責此認證的研發部同仁 陳意容博士分享:這次續證重新聲明我們的材料符合人類與生態安全性,製程不變所以再利用性沒問題,並且也開始朝著再生能源的目標前進。除了材質再利用,工業養分循環的概念我們還需再精進,而企業社會責任、水資源管理和碳管理這些基礎,本來就是大愛感恩追求的方向,已經十足符合搖籃到搖籃的理念。

『為何無需修改原始製程,而能得到「搖籃到搖籃銀級認證CM」』 意容師姊解釋,因為灰色毛毯100%來自回收的1號寶特瓶,本來就已經是回收再生材質、無後染加工製程和環保毛毯背後的完整慈濟回收體系,本質上就已經符合搖籃到搖籃的認證基礎。一般而言,商品要獲得搖籃到搖籃認證,都需要重新檢視產品原料、生產製程,或是從頭設計出一個新的產品來符合搖籃到搖籃理念,而大愛感恩科技當初成立製造出來的產品,就已經跟搖籃到搖籃的精神相近: 第一,主要不僅要節能減碳,也是要確保材質應用的安全性,這是我們正在做的。第二,我們本來就是想要資源變黃金,這不但是我們的概念,也正在行動與具體落實,我們積極從資源回收裡面尋找具有潛力”變黃金”的廢棄物,讓原本是廢棄物的原料賦予他們全新的生命,不只是追求再利用,而是追求更好的品質標準與更高的產品價值,因此我們得到許多認證,搖籃到搖籃可以幫我們思考產品再利用的永續性。

意容師姊也分享了參與這次搖籃到搖籃認證的心得,她說:「搖籃到搖籃是非常有意義的方向,雖然很困難,對於企業來說更是要大量投資,而大愛感恩對此是義不容辭去做的,」就像是 證嚴上人慈示: 「對的事情,做就對了。」另外,搖籃到搖籃主要是針對產品,環保教育與社會企業責任更是不可或缺的方向,這份搖籃到搖籃的精神,也必然將朝業界多元並跨界去推廣,希望能邀請產/官/學/研各界,體驗並落實永續循環的"心"啟示。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

Read more

資源利用再醒思 永續循環"心"啟示 —「搖籃到搖籃」續證精神與展望(下)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灰色賑災毛毯】取得全亞洲第一家環保rPET再製產品「搖籃到搖籃銀級認證CM」,以其永續性的精神在2014年初春再次續証完成。(照片來源:大愛感恩科技提供)為推廣及應用「搖籃到搖籃」設計理念,促進資源循環再利用,環保署自2010年開始積極推動,期許透過搖籃到搖籃的精神,不再是減少原料開採、資源浪費、廢棄物排放及環境污染,更思考的是將廢棄後的產品材料資源可以循環回收並利用再增值,以提升產品的價值和內涵。大愛感恩科技致力推廣環保愛心品牌,同時設立研發中心,掌握環保紡織關鍵技術,並投資各項設備及回收原料研發再利用,像是預計與外部創研單位合作將廢棄塑膠袋經熱裂解製造成鍋爐用油、或是將回收塑料做成各式塑木材料等,未來更朝搖籃到搖籃的回收體系邁進,達到工業養分封閉循環的永續綠色產業目標,帶動環保綠色研發的教育與永續創新意涵。



圖說: 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同仁 陳意容師姊(右二)分享,除了材質再利用,循環性概念我們還需加強,但是企業社會責任、水資源管理和碳管理這些基礎,本來就是大愛感恩追求的方向,已經十足符合搖籃到搖籃的理念。(攝影者:蔡知穎)「搖籃到搖籃」觀念推廣至今,大愛感恩科技自2012年參與認證,是全世界第二個拿到此認證的綠色環保再生企業,同時大愛感恩科技【灰色環保賑災毛毯】取得全亞洲第一家環保rPET再製產品「搖籃到搖籃銀級認證CM」,以其永續性的精神在2014年一月再次續証完成。負責此認證的研發部同仁 陳意容博士分享:這次續證重新聲明我們的材料符合人類與生態安全性,製程不變所以再利用性沒問題,並且也開始朝著再生能源的目標前進。除了材質再利用,工業養分循環的概念我們還需再精進,而企業社會責任、水資源管理和碳管理這些基礎,本來就是大愛感恩追求的方向,已經十足符合搖籃到搖籃的理念。

『為何無需修改原始製程,而能得到「搖籃到搖籃銀級認證CM」』 意容師姊解釋,因為灰色毛毯100%來自回收的1號寶特瓶,本來就已經是回收再生材質、無後染加工製程和環保毛毯背後的完整慈濟回收體系,本質上就已經符合搖籃到搖籃的認證基礎。一般而言,商品要獲得搖籃到搖籃認證,都需要重新檢視產品原料、生產製程,或是從頭設計出一個新的產品來符合搖籃到搖籃理念,而大愛感恩科技當初成立製造出來的產品,就已經跟搖籃到搖籃的精神相近: 第一,主要不僅要節能減碳,也是要確保材質應用的安全性,這是我們正在做的。第二,我們本來就是想要資源變黃金,這不但是我們的概念,也正在行動與具體落實,我們積極從資源回收裡面尋找具有潛力”變黃金”的廢棄物,讓原本是廢棄物的原料賦予他們全新的生命,不只是追求再利用,而是追求更好的品質標準與更高的產品價值,因此我們得到許多認證,搖籃到搖籃可以幫我們思考產品再利用的永續性。

意容師姊也分享了參與這次搖籃到搖籃認證的心得,她說:「搖籃到搖籃是非常有意義的方向,雖然很困難,對於企業來說更是要大量投資,而大愛感恩對此是義不容辭去做的,」就像是 證嚴上人慈示: 「對的事情,做就對了。」另外,搖籃到搖籃主要是針對產品,環保教育與社會企業責任更是不可或缺的方向,這份搖籃到搖籃的精神,也必然將朝業界多元並跨界去推廣,希望能邀請產/官/學/研各界,體驗並落實永續循環的"心"啟示。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

Read more

週日, 09 三月 2014

大愛環保心行動 永續思維"綠"推手 —「搖籃到搖籃」續證精神與展望(上)

圖說: 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 李鼎銘師伯(右一)和研發部同仁 洪碩廷博士(右二)與《Cradle to Cradle》的作者 布朗嘉教授就永續思維進行交流。(照片來源: 紡拓會提供)「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概念,來自於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威廉‧麥唐諾(William McDonough)和德國呂內堡大學化學教授麥克‧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向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態循環學習所提出的綠色永續新思維。打破過去一般產品搖籃到墳墓的設計、生產、消費傳統模式,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概念不僅減廢更以零廢為最終目標,希望所有生產製造的東西都可以向大自然一樣,在地球循環利用不息,被視為是啟動下一波工業革命的行動方針。

回想搖籃對搖籃與大愛的淵源,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同仁 洪碩廷博士過去曾深究兩位學者合著的《Cradle to Cradle》一書,認為其對台灣綠色產業是很好的啟發。作者 布朗嘉教授曾到台灣參與提升台灣紡織業綠色競爭力的研討計畫,總經理 李鼎銘師伯與研發部 洪碩廷博士也曾就永續思維與 布朗嘉教授進行交流,布朗嘉教授之前曾拜訪過台灣慈濟八德環保站,對於慈濟有一個這麼完整體的回收系統而印象深刻,認為慈濟在搖籃到搖籃的推動上必然能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並希望與慈濟的團體合作,也希望大愛感恩科技能做一個”綠”推手。

圖說: 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同仁 洪碩廷師兄過去曾看過兩位學者合著的《Cradle to Cradle》,藉由研討機會請 布朗嘉教授簽名。(照片來源: 紡拓會提供)「搖籃到搖籃」設計概念的推行,起初只有環保署委託綠能所執行『推動永續物質循環利用專案工作計畫』,在台灣還是萌芽階段比較少人做,這也是為什麼有許多學校的工業設計系會以此做為論文題目,因為很多產品在生產之後,一開始很好用但最後的命運仍然是淪為掩埋場的垃圾,而搖籃到搖籃的設計概念,就是當產品廢棄後,可以再回收利用送回工廠變為原料,或是成為生物養分,賦予第二生命,而這個綠色創新模式,就需仰賴工業設計把這些概念,設計成搖籃到搖籃的產品。「搖籃到搖籃生生不息的綠色永續概念,與慈濟及大愛感恩科技與地球共生息的環保理念不謀而合,是我們義不容辭要去推廣的環保目標」,洪博表示,大愛感恩可以先從產品申請搖籃到搖籃的認證開始做起,推動搖籃到搖籃的精神,更可深化環保教育並落實生活中。

搖籃到搖籃是一個綠色經濟,也就是將環保帶到經濟活動裡面,這是源頭發想,其他人再就此觀念延伸、發想更廣,就像現在也有一個名詞叫藍色經濟。如果深度來看,不只是把觀念導入公司,並非增加成本反而可以減少成本,在國外也有許多公司要把這導入公司申請認證,未來我們更要急起直追,這也是我們可以努力的地方,也就是其經濟層面考量。大愛感恩科技更可搭著這個合作方式,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慈濟在做的事,搭配更好推廣模式,期待往後可以更跳躍性的成長。

搖籃到搖籃在台灣成立亞洲第一個分公司,名為「德商搖籃到搖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台灣分公司(EPEA)」,輔導台灣廠商的產品能符合搖籃到搖籃認證的設計要求,「為什麼這麼看的起台灣,就表示台灣環保觀念是成熟的,有條件接受搖籃到搖籃的想法。」洪博分享,當初之所以將搖籃到搖籃的概念引進公司,除了大愛感恩科技理念本來就與搖籃到搖籃的理念吻合,並有政府政策上的推行,還要再加上大愛感恩科技願意主動投資。除了契合公司理念,搖籃對搖籃的設計符合國際生態與節能減碳潮流,觸角更廣,導入「搖籃到搖籃」認證,也開展了大愛感恩科技的國際視野。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

Read more

大愛環保心行動 永續思維"綠"推手 —「搖籃到搖籃」續證精神與展望(上)

圖說: 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 李鼎銘師伯(右一)和研發部同仁 洪碩廷博士(右二)與《Cradle to Cradle》的作者 布朗嘉教授就永續思維進行交流。(照片來源: 紡拓會提供)「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概念,來自於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威廉‧麥唐諾(William McDonough)和德國呂內堡大學化學教授麥克‧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向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態循環學習所提出的綠色永續新思維。打破過去一般產品搖籃到墳墓的設計、生產、消費傳統模式,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概念不僅減廢更以零廢為最終目標,希望所有生產製造的東西都可以向大自然一樣,在地球循環利用不息,被視為是啟動下一波工業革命的行動方針。

回想搖籃對搖籃與大愛的淵源,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同仁 洪碩廷博士過去曾深究兩位學者合著的《Cradle to Cradle》一書,認為其對台灣綠色產業是很好的啟發。作者 布朗嘉教授曾到台灣參與提升台灣紡織業綠色競爭力的研討計畫,總經理 李鼎銘師伯與研發部 洪碩廷博士也曾就永續思維與 布朗嘉教授進行交流,布朗嘉教授之前曾拜訪過台灣慈濟八德環保站,對於慈濟有一個這麼完整體的回收系統而印象深刻,認為慈濟在搖籃到搖籃的推動上必然能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並希望與慈濟的團體合作,也希望大愛感恩科技能做一個”綠”推手。

圖說: 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同仁 洪碩廷師兄過去曾看過兩位學者合著的《Cradle to Cradle》,藉由研討機會請 布朗嘉教授簽名。(照片來源: 紡拓會提供)「搖籃到搖籃」設計概念的推行,起初只有環保署委託綠能所執行『推動永續物質循環利用專案工作計畫』,在台灣還是萌芽階段比較少人做,這也是為什麼有許多學校的工業設計系會以此做為論文題目,因為很多產品在生產之後,一開始很好用但最後的命運仍然是淪為掩埋場的垃圾,而搖籃到搖籃的設計概念,就是當產品廢棄後,可以再回收利用送回工廠變為原料,或是成為生物養分,賦予第二生命,而這個綠色創新模式,就需仰賴工業設計把這些概念,設計成搖籃到搖籃的產品。「搖籃到搖籃生生不息的綠色永續概念,與慈濟及大愛感恩科技與地球共生息的環保理念不謀而合,是我們義不容辭要去推廣的環保目標」,洪博表示,大愛感恩可以先從產品申請搖籃到搖籃的認證開始做起,推動搖籃到搖籃的精神,更可深化環保教育並落實生活中。

搖籃到搖籃是一個綠色經濟,也就是將環保帶到經濟活動裡面,這是源頭發想,其他人再就此觀念延伸、發想更廣,就像現在也有一個名詞叫藍色經濟。如果深度來看,不只是把觀念導入公司,並非增加成本反而可以減少成本,在國外也有許多公司要把這導入公司申請認證,未來我們更要急起直追,這也是我們可以努力的地方,也就是其經濟層面考量。大愛感恩科技更可搭著這個合作方式,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慈濟在做的事,搭配更好推廣模式,期待往後可以更跳躍性的成長。

搖籃到搖籃在台灣成立亞洲第一個分公司,名為「德商搖籃到搖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台灣分公司(EPEA)」,輔導台灣廠商的產品能符合搖籃到搖籃認證的設計要求,「為什麼這麼看的起台灣,就表示台灣環保觀念是成熟的,有條件接受搖籃到搖籃的想法。」洪博分享,當初之所以將搖籃到搖籃的概念引進公司,除了大愛感恩科技理念本來就與搖籃到搖籃的理念吻合,並有政府政策上的推行,還要再加上大愛感恩科技願意主動投資。除了契合公司理念,搖籃對搖籃的設計符合國際生態與節能減碳潮流,觸角更廣,導入「搖籃到搖籃」認證,也開展了大愛感恩科技的國際視野。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

Read more

郭吳蘭香 品嘗汗水甜滋味

郭吳蘭香穿梭市場,腳踏車上滿載著塑膠袋,成果豐碩。她說難免會累,但感恩身體健康還可以做事;心專注、忙於回收,就會忘記年紀與舊傷的疼痛。▪ 撰文‧吳玉對、黃筱淇 攝影.黃筱淇

年紀老邁、舊傷折騰,但只要市場沒休息,她做環保也不休息;  「每天能再醒來,就是賺到一天;要歡喜,用心做就對了。」

 清晨四點,新北市新莊中華路上的大型水果行,郭吳蘭香騎著腳踏車的身影已出現,趕在垃圾車來臨之前,把大型黑色塑膠袋中可以回收的水果網套、塑膠袋翻找出來;即使爛掉的水果惡味撲鼻而來,她也不以為意。

每天擺攤、銷售、收攤……攤家們忙於生意,不要的東西全裝進垃圾袋讓垃圾車載走,包括包裝水果的塑膠袋。因此蘭香風雨無阻,配合攤家作息,早、中、晚各一次前往回收,市場沒休息,她也不休息。

六十二歲的她身繫護腰、手腳俐落,愛護地球的回收行動,感動了攤販和店家。最先響應蘭香的水果行老闆杜文傑表示,以前垃圾四處飛,下雨天路面溼滑,水果網套容易讓人滑倒,後來才知道這是可回收的資源。

杜文傑說,凌晨四點補貨時就會遇到蘭香,晚上七點了,在市場還可以看到她。「這位菩薩的毅力實在令人感動!」杜文傑感佩蘭香一步一步騎著腳踏車,一袋一袋慢慢地載,一直不停地做!

菜市場挖寶

郭吳蘭香在新莊中港慈濟環保站做志工已十幾年了,二○一一年七月聽許阿嬌師姊提到,包裝水果的塑膠套袋及保麗龍網可以回收,她想到住家附近的市場有許多使用過的包裝材料丟滿地,被當成垃圾丟棄,焚燒後會造成污染,於是她決定從經常光顧的攤販開始做起,從垃圾袋中翻出塑膠袋回收。

「每天都在寶山挖寶,很幸福,無閒卡好過日。」她抱著「捨不得」的心,加快速度做回收,也不忘關懷店家,喜孜孜地噓寒問暖。兩年多來的帶動,愈來愈多攤販認同環保之舉,主動將回收物聚集一處,等市場休息後再請慈濟環保車來載。

蘭香的腳踝曾經骨折,脊椎也開過刀,彎腰做環保有時顯得吃力,汗珠不斷從額頭、唇邊滴下,但沒有讓她因此慢下腳步。騎著腳踏車滿載回收物,曾經一天穿梭市場跟環保站來回九次,磨破大腿的內側皮膚而長繭,她仍然甘之如飴。

「我三點醒來就不敢再睡了!」蘭香每天從早忙到午後,年紀老邁、身體為舊傷所苦,痠痛總在她停下的那刻提醒它的存在,她沒有太多時間休息,但會找時間去公園找「樹醫生」,靠著大樹拉筋、按摩背部,暫時消除疲勞;晚上躺在床上,就跟佛菩薩祈願翌日醒來,有健康的身體繼續做環保。她自勉:「會做是福氣,不做會了去,袂做就廢棄。」

蘭香的精神毅力,不只帶動市場的攤販店家,也讓志工陳黃美玉深受影響,每天利用上班午休的空檔,趕到附近的聯邦市場,快速地回收水果網套、塑膠袋,集中後載到環保站。兩人愛地球、默默耕耘的具體行動,說明事在人為,對的事,做就對了!

「汗有三種滋味,鹹、澀、淡。你甘知影?」這些回收的日子,蘭香汗如雨下,流入嘴角的汗珠,她細細品嘗。

溫柔月光、滿天星斗,彷彿為蘭香提燈照路;晨曦曙光,提醒蘭香又賺到一天,把握付出;赤熱炎陽,敦促蘭香,加緊腳步。
資料來源:慈濟月刊第557期 http://web.tzuchiculture.org.tw/?book=557&mp=3123

Read more

週六, 08 三月 2014

討海人 挑扁擔耕福田

山居小路蜿蜒逼仄,陳華(右)、蔡萍敏俐落行進,將垃圾化為慈善基金助人。一支扁擔,挑過兩、三代人的生計,如今擔起可回收資源,愛護家鄉大地; 祥漁村號稱中國第一漁村,環保更成為村裏當前的大事!

福建泉州灣口,祥「漁」村比鄰著祥「農」村、祥「運」村等,從村名本身不難猜出各村漁業、農耕及船運的特色。

早年,祥漁村人駕駛木製小船出海,捕魚範圍小、作業時間短;外地人移民來此發展,人數逐漸多過本地人。而今,祥漁村已成漁業重鎮及水產品加工基地,生產規模位居全國村級之榜首,因此有「中國第一漁村」的美譽。

居民就地取材建設石頭房,除了能抵抗海水腐蝕,室內也是冬暖夏涼;賺錢後,紛紛蓋上大器的新房,最常見門梁正上方掛刻有「濟陽衍派」等族氏字樣的石碑,標誌著蔡氏祖先從山東濟陽來此打拚的過往。

傳統石屋、老式洋樓沿著港邊山勢而建,面水背山,村民早習慣爬上爬下,人人幾乎都有好腳力。階梯路上,一群人拿了大型纖維袋,再抓起扁擔棍兒,到幾戶人家中拖出可回收物再裝袋綁好。這麼上上下下,就花了一小時。 在扁擔前後各綁上兩大袋物資,再走一小時鄉間小路,終於回到終點站——這個十多坪空間的慈濟環保站,路過的人很難注意到,但它卻是慈濟在泉州四十五個慈濟環保站中,每月回收量最大的一處。

漁家女看家,守護大地

石獅市祥芝鎮祥漁村的慈濟環保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打烊,每天少則五、六人,多則十餘人前來分類,平均累積四、五天垃圾就能變黃金,回收金額逾一千元人民幣,這是他們以時間、勞力與汗水,換來助人的慈善基金。

蔡萍敏是土生土長的祥漁村人,二○○九年到臺灣參訪慈濟,得緣親見證嚴上人,感動於「為佛教、為眾生」的悲心宏願,返家後開始推動環保。

在世代以討海為生的漁村,男丁一出門就是十來天一個月,女人守在村裏操持家務,補漁網或打些零工貼補家用,這群婆婆媽媽就成為守護大地的生力軍。

志工陳華說,爬上爬下擔挑回收物耗時耗力,因此路途中有幾戶人家將屋外一角提供出來,作為「中轉站」,讓鄰近村民將回收物送往集中,累積一定分量後,志工們再走上山挑下來,或者商請蔡沙天騎來三輪車載運。

今年五十三歲的蔡沙天,過去是位船長,十多年前因喉癌切除聲帶,無法再繼續工作;在慈濟環保站,志工們像家人般關心他,讓他覺得很溫馨。在祥芝鎮生活了五十多年,巷弄間他如數家珍,怎麼跑都不會迷路,只要志工一通電話打來,他立即就騎車出動,「如果這天沒出門做環保,心裏就覺得缺了些什麼。」

落實慈悲,從放生到護生

海濱的寺廟每月舉辦放生儀式,每回花上人民幣一、兩萬元,從市場買來魚與鳥放生。過去蔡萍敏也參與其中,一方面捕魚維生,一方面念佛放生,漸漸地她感覺矛盾,做環保後更決定以行動落實信仰,不再捕魚和放生,積極疼惜生命、愛護物命。即使先生仍得出海作業,她也勸請他在船上回收瓶罐,別隨手亂丟入海裏;後來,先生決定轉行,不再捕魚殺生了。 幫船家分類漁獲及販賣,日薪少說人民幣五百元;每年六月到八月禁捕,少了揚帆身影,取而代之是街坊巷弄間聚賭的吆喝聲。有些人做環保後,改掉賭博消磨時間的習慣,還有人不再賣魚掙錢。

剛開始,鄉人看到陳華揹著籮筐撿拾回收物,揶揄她莫非是缺錢手頭緊嗎?但她沒有把這些嘲笑放在心上,因為她清楚做環保的意義。從漳州嫁來泉州的王阿春,專職看護老人,所照顧的對象習慣午後打牌,徵得家屬同意後,四年多前她開始利用這段時間做環保,持續至今。

有人取笑蔡萍敏的兒子,怎麼讓媽媽撿骯髒的垃圾呢?她兒子回應說,與其空閒時玩牌賭博,「我媽媽是做好事,還可以救地球呢!」蔡萍敏低頭看著腳下穿的白球鞋,就是環保回收來的。

從漁家婦人成為大地園丁,她們發現自己能照顧的不再只是一個家庭;挑著扁擔出出入入的身影,更示範了何謂「環保」。村民從訕笑轉為支持,整理好回收物捐給慈濟做好事,連零碎的小紙片也會存放妥當,大街小巷已少見被丟棄的塑料袋與瓶罐。

二○○八年,臺灣資深環保志工陳阿桃來到這個小漁村分享,四百多人聞風而來,提供場地的地主說,環保可是全球推動的好事;而今,環保更是祥芝鎮的大事情!

資料來源:慈濟月刊第559期 http://web.tzuchiculture.org.tw/?book=559&mp=3201%20
有「中國第一漁村」之稱的祥漁村,位於泉州灣口的祥芝鎮;港灣旁錯立著新舊建築,有著飛簷的宗祠面著海洋,守護漁民。在「華僑之鄉」的泉州,目前有五十多個慈濟環保站,村民以各式交通工具、方法做著資源回收。

Read more

【美麗新生活】20131108 - 綠腳丫大「碳」險

七年級生主持人亞里,從5年前開始吃素,吃素是最健康、低碳的飲食,但是每次出外要找­素食餐廳,就唉!嘆氣。38歲上班族林于廉,因為工作關係,天天以汽車和摩托車代步,­生活在都市裡,每每要找停車位,就唉聲歎氣。現代人,需要一起努力展開美麗新生活,如­何低碳生活,讓嘆息人生變為碳息人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