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 14 二月 2014

草根台灣 難行能行綠色奇蹟

◎撰文‧葉文鶯 攝影‧顏霖沼
 一九八○年代台灣經濟起飛
激增的消費行為衍生大量垃圾和污染
街道垃圾滿天飛 市區寸土寸金卻髒亂不堪
被外國學者形容為「最昂貴的貧民區」
當年政府訂定「都市垃圾處理方案」
為國家十四項重要建設之一
二十多年後的今天
垃圾處理政策從掩埋、焚化 進展到「源頭減量、資源回收」
台灣資源回收率近百分之四十
名列世界前茅 慈濟環保志工十八年來
親身參與這項改造—— 在環保觀念未開時,
志工上街「拾荒」 甚至往垃圾桶翻找可回收資源
展開一場「垃圾」與「資源」的拔河競賽 促成一件好事,
最初不一定人人贊同
然而志工方向清楚 恆持六千五百多個日子
在地球大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
遍布全台四千五百個慈濟環保站
六萬兩千多雙護衛地球的手
正努力改寫人類未來的命運

清晨四點對許多人來說,窗外仍是前一晚的夜色,卻是環保志工葉丁岸一天的開始。

停在巷弄的小貨車準時發動,繞到超商、菜市場、會員家兜上一圈,紙類已近滿載。從早到晚,年近七十的葉丁岸和他的小貨車是全年無休的「行動環保站」。

在清潔大隊開了三十三年垃圾車,大半輩子與垃圾為伍的葉丁岸說,台灣早年欠缺環保觀念,人們隨意傾倒垃圾,使街道髒亂,垃圾滿天飛。

「上人說,做環保就是愛護大地,替子孫留下美好環境。我身體力行,但那個年代到外面撿回收物,常被人罵:『查埔人好手好腳不去賺錢,撿這些做什麼!』現在大家重視資源回收觀念,做環保就變得比較輕鬆。」

十多年堅持下來,葉丁岸發現愈來愈多人珍惜資源、響應環保,街道也愈來愈乾淨。

他所負責回收的定點最多高達三十幾個,那期間,他提早在凌晨兩點就開始載回收物;逢舊曆年,兒孫團圓繞膝,然而紙類回收量達最高峰,他仍外出載送。

葉丁岸帶著自豪神情攤開手掌,露出粗糙、泛黑的表皮。「這不是沒洗乾淨,是洗不掉。」那被歲月磨糊了的掌紋肌理,正是無數環保志工長年辛勞的印記。

十八年來,他和全台六萬兩千多位環保志工,展開一場「垃圾」與「資源」的時間拔河競賽。一雙雙疼惜大地的手,也是最美麗的手。

你丟我撿 踏實的開端

一九八○年代開始,工業發展為台灣帶來物質文明,激增的消費行為卻衍生出大量垃圾和污染。

今年六十歲的鄭青輝出身彰化農家子弟,他回憶小時候:「垃圾多作為堆肥,塑膠袋被當成寶貝反覆使用。」豈料,日後台灣儼然成為塑膠王國,每人每天平均使用兩點五個塑膠袋;這擁有千年不壞之身的石化產物,對環境造成嚴重傷害。

一九九○年聽聞證嚴上人呼籲環保,鄭青輝即著手研究如何挽救大地所面臨的危機。當時,紙類已有人回收、買賣,他就從那些常被亂丟、卻少有人回收的瓶罐著手。

那時政府尚未實施垃圾分類政策,慈濟志工雖積極勸說資源回收,然民眾普遍缺乏信心——認為即使在家做好分類,最後資源仍可能與垃圾混在一起收走。於是,志工不厭其煩地登門收取回收物。

來到一棟老舊公寓樓下,北部第一顆慈濟環保種子陳蕙民、李花盆一口氣爬上六樓,聽聞頂樓屋主願意把資源回收物送給慈濟,雖然附帶條件是將垃圾一併帶走,她們依然面帶笑容,照單全收。

「當時環保觀念未興,與其告訴人家『做資源分類可以垃圾減量、愛護大地』,不如說『將家裏不用的東西捐出來可以做好事』,得到的回應更好。」陳蕙民說。

民眾重視居家整潔,不願把用過甚至會發臭的瓶罐紙盒堆置家中,隨手丟入垃圾桶是最方便的;而「做環保」優先要割捨的,正是習以為常的生活便利。

志工將回收物帶回家,清洗、分類之後,暫放在自家陽台、車庫,或借用騎樓、地下室堆放;到了每月第二個星期日慈濟大型回收日,又向社區借地點,將存放各定點的回收物載來集中、分類,然後賣給古物商。

身體力行 最好的帶動

志工坦承,一開始必須克服「怕髒」的心理障礙,才能與「垃圾」為伍。

陳蕙民說,第一次、第二次接近垃圾堆,實在彎不下腰做分類,但想到上人說:「太愛惜自己,雙手就發揮不了功能」,她覺悟到,手髒了洗一洗就好;從此做環保了無障礙、得心應手。

家住台北新莊、任職於公家機關的許文昭,每天硬是利用上班前後,抽出八小時做資源回收。公寓住戶平日少有互動,她主動拜訪說明理念,號召了一支娘子軍。

她將可利用的時間、空間發揮到極致——白天是公務員,夜晚變身遊走街頭的「拾荒婦」;從推著菜籃車、三輪車,到學開小貨車載回收物……十八年來以身體力行證明——想做的事,可以有很多方法達成;不想做的事,就會有很多理由推拖。

她做得「令人感動」——感動家人支持,也帶動他人伸出雙手;今日在新莊市中港路的百坪鐵皮屋環保站,天天都有志工主動前來做事,人人喚她「阿母」。

在巿場賣水果的台北志工陳松田,白天提供貨車讓附近民眾置放回收物;晚上水果攤打烊後,他總是忙到午夜才把一整車的回收物整理完畢,翌日凌晨再開著空車到巿場批發水果。

「以前宣導不足,民眾送來的東西沒有經過初步清理,比較髒;他做完資源回收後,衣服很難洗!」太太蕭秀珠看先生從早忙到晚、全身髒兮兮,很想勸他別做得這麼辛苦,可是先生很有毅力。

「做環保,不是把外面的『垃圾』收回來、自己埋頭做;而是要『教育』!」有鑑於志工彎腰整理分類的動作,遠不及人們製造垃圾的速度,蕭秀珠不忘上人提醒——多帶動、影響別人;夫妻倆用心做,也在巿場帶出一群環保志工。

志工現身街頭、海邊、山上撿拾垃圾,大清早挑著扁擔、推著單車,或拿著布袋、夾子,不畏髒臭在垃圾子母車裏翻找的身影,在在都是「無聲說法」——疼惜土地的環保工作,不是少數人的工作,而是人人的責任。慈濟人以「身教」帶動,故能「一生無量」,招來許多志工發心投入。

製造機會 人人可參與

「剛開始做資源回收,人少、環保車不足,向會員說好要去載回收物,行程大多會延遲。」在社區推動環保進入第五年,志工謝淑真仍常遭遇窘境。

為了不耽誤會員的時間,她想出一個自認愚笨卻老實的作法——每到大型回收日,只要看見社區道路兩旁停放貨車,她就打聽那是誰家的車,打電話拜託幫忙載送。

一名貨車司機常接到謝淑真的電話,都不曾答應;沒想到經過一年多,謝淑真突然接到這名司機來電,表示他和同事都有車可以幫忙載送,「陌生人」就此變成「有緣人」。

已故的宜蘭志工鄭聰明,十多年前在蘇澳等地積極開發環保定點,他向公所申請使用蘇澳隘丁橋下做回收站,以廢輪胎做成簡單外牆、不鏽鋼桶子盛接雨水使用,再申請架裝電線照明;不論日夜,志工均可在此做環保。他還買了一部二手的九人座車,載送有心參與的在地長者,把人力帶出來。

做環保就像在街頭修行,找人、找物源、找定點,旨在宣導惜福愛物、重在帶動人人建立環保觀念,不和拾荒業者搶生意;因此少有人收集的玻璃瓶、難以處理的塑膠袋、大面積的保力龍板……只要有回收商願意接受再利用,志工免費運送還道感恩。

融入社區 天天不打烊

把「垃圾」帶回家,得先說服家人才能擴及鄰里。

高雄家庭主婦陳清雲提供三合院庭院做環保站,最初是在院落的三棵芒果樹下做分類。隨著人力、物源增加,她與先生填平了菜園,又逐年在院子搭建高達七米八的鐵皮屋,犧牲了三合院的採光及視野,連廚房和客廳也開放給志工使用。

「家裏怎麼讓人堆放垃圾?」陳清雲回答父親:眼前堆放的,可是「黃金」呢!

陳清雲的先生在清潔大隊開垃圾車,二十年前她隨車到過掩埋場,看著工作人員以一層垃圾、一層土的方式掩埋堆積如山的垃圾,發酵所產生的沼氣經常引發火災;她也參觀過焚化爐,明白建造一座焚化爐得花上四十億,卻只能使用二十年。因此發願終身做環保,讓垃圾減量。

北區環保總幹事陳金海強調,做環保要有長遠心。「這不是『辦活動』,一年慶祝一次;要像『吃三餐』,每人每天都會製造垃圾,所以資源回收每天都要做!」

台中黎明新村環保站就是典型的例子。志工陳鳳釵利用住家門前十坪大的空間放置回收籃,社區一半以上的住戶會把回收物送到這裏;每天下午兩點半,志工集合在騎樓下做分類,天天保持淨空,小小空間發揮了最大效益!

志工有心,或借或租或買下,讓環保站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有了環保站,原本一個月做一次大型回收變成天天環保日;民眾只要看見環保站大門敞開,隨時就把物品送來,志工每天勤做環保,愈做愈起勁。

「做完分類一定要打掃、消毒。」志工林春煌說,環保站若座落在社區內,不能一大早就「開工」,避免擾鄰;高雄林園環保站旁正好有一座寺院,配合寺方作息,因此不開放夜間環保。

高雄苓雅區喜捨環保站位於高級住宅區,志工江淑清道出敦親睦鄰的重要性:「環保站要先獲得社區民眾的認同,志工人力才會出來。」

做環保沒有門檻,有心學、耐心做,人人都可以來盡一分心。環保站平常以老人家和主婦居多;大型回收日、夜間環保,則能吸引年輕人或上班族參加。

「我們不只呼籲鄰居回收資源,更希望邀請他們彎腰做環保。」陳秀英說,夜間環保讓更多有心人有機會參與,結束後透過茶會、讀書會,凝聚社區向心力。

「做環保不只是在撿垃圾。」江淑清說,要認真宣導「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邀請大家一起關心環境危機。

陳清雲經常接待團體參訪,她盡可能安排他們實做,從整理被丟棄的垃圾中,檢視自我生活習慣,改變觀念和行動。

當民眾看到志工冒著髒臭在環保站裏整理自己也會製造的垃圾,更能自我提醒——回收前一定要將瓶罐紙盒清洗乾淨、不將危險物品和回收物混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不再輕易製造垃圾,即使是一張舊報紙,也要搶救物命。

溫室效應讓地球溫度節節升高,全球暖化為人類帶來空前的災難和危機,也警示著環境保護工作勢在必行。

中國神話故事有女媧煉石補天,然而現代人何處找尋女媧填補天空的大洞?最務實的作法是——人人成為大地的園丁。

「台灣很美,可是大家有錢了,環境反而變差。」陳金海相信上人所說,環境變壞是人為因素,人們也可以將它變好。

環保是在挽救已造成的污染與破壞,無論多難推動都要做;志工愛護大地的雙手,也正在改寫人類未來共同的命運。

資料來源:慈濟月刊504期 網址:http://web.tzuchiculture.org.tw/?mp=837

Read more

環保當復健彎腰撿福氣

晚上八點過後,黃東嬌上街撿拾商店打烊清出的紙箱等雜物。環保當復健彎腰撿福氣  

◎撰文‧陳金香|攝影‧蘇妙昌 中風後重新站起來是如此辛苦,黃東嬌的視野和心境也不同了, 街頭做環保難免招來異樣眼光,身體左側也常力不從心; 但她卻不曾放棄。 「把垃圾化為助人資糧,人生還有什麼比這更有福氣的呢?」

 當夜色漸濃,鄰近吉隆坡鬧區的秋傑路,大馬路雖車水如龍,但兩旁商店已開始打烊,小巷一帶人潮漸漸稀少。一頭白髮、六十歲的黃東嬌走入僻靜的後巷,眼尖的她望見對面馬路有一個紙箱,加緊腳步衝向前彎腰撿起,彷彿拾到寶般。

黃東嬌住在這裏二十多年了,熟悉環境,每週有三、四天會出來做環保;上午,拿著大袋子上街撿拾鋁罐、玻璃瓶、寶特瓶,晚上八點後店家把紙箱等雜物置於門口,她也會出門收取。

撿到的資源,她都先搬上四樓家中。「我曾經為了多撿紙皮,上下樓梯共八趟。如果撿不到資源就很失落,好像失去什麼似的。」

老舊樓房,樓梯狹小,上樓吃力,下樓更是辛苦;對於因為中風導致左側身體麻痹無力的她來說,是多麼令人難以想像的路途……

不想躺在床上一輩子

人生最苦是病痛,這句話可說是黃東嬌這些年來的體會。

二十出頭的花樣年華,離開家鄉來到吉隆坡打拚,從事清潔工、洗碗工,靠勞力養活自己。四年前的某一日,在休息時間伏在餐館工作桌上睡覺,醒來卻發現自己嘴角歪斜;被送進醫院時,左半身已經毫無知覺。

中風加上有糖尿病、高血壓,她在醫院躺了一個多月才出院。然而左手臂無法舉起,需靠右手撐持,加上行走困難,讓她失去工作能力,只能成天臥床。生活漸漸拮据,仰賴鄰居、朋友送飯、幫忙打理。

這樣躺著的日子有多久?黃東嬌不復記得,唯一能肯定的是絕對超過半年。後來,她聽朋友說,中風的人如果不動,神經和肌肉就會萎縮,到時真的就要在床上躺一輩子。擔憂孑然一身,孤零零的自己會落得如此下場,黃東嬌開始強迫自己動手、動腳,伸展筋骨。「中風是剎那間就來了,但卻要很久很久,才會一點一點好起來……」

慈濟志工蘇金曄回憶兩年前首次拜訪黃東嬌時,只見她無助地躺在床上,雖能站起,但只能爬行前進。租來的屋子已積欠四個月租金,房東不想續租,要她盡快搬走。她無奈地表示,即使這個房間陳舊,每逢下雨就會漏水,但畢竟是個安身之處。

志工先補助她生活費,也向房東說情,讓她繼續住下去。可是沒多久,黃東嬌的鄰居來電,說她在屋子裏暈倒,已招來救護車送她進醫院。

「鄰居說她有時連開門的力氣都沒有,更何況要打理自己。於是我們想安排她去老人院住,至少有人可以照顧。」蘇金曄說。

志工陪伴她到老人院參觀,當她看到老人們除了吃就是睡,人生殘存的歲月彷彿只是在等入土的那天,頓時體認自己的人生不該只是如此,決心要重新站起來。

「幸好當初黃東嬌拒絕住老人院,今日我們才多了一位環保菩薩。」蘇金曄懺悔當初自以為是的「好意」;卻也欣慰黃東嬌在慈濟人的關懷及陪伴下,天天積極地復健,扶著牆壁學走路,靠著極大的毅力,終於能一步步走下樓,邁向嶄新的生活。

再困難也堅持彎腰付出

黃東嬌屋外的四樓樓梯,擺滿了綁得整齊的紙類;有時,樓梯處不夠疊放,就放在五樓露台。辛苦地將紙箱拖到家裏後,她會將之裁成一片片紙板,並摺疊成四方形,然後用小皮箱加砧板壓在上面;過了一夜,紙板跟四方形的豆腐干一樣整齊,不但節省存放空間,也方便搬運下樓。每月前來關懷的慈濟志工方榮華、陳慧寶,很是佩服黃東嬌的毅力和用心。

不只如此,黃東嬌在狹窄的走廊牆上掛著整排的塑膠袋,袋子裏滿滿都是分類好又洗得乾乾淨淨的瓶瓶罐罐。

「她的身體不方便,卻還是如此細心又用心做環保。每個月來探望時,我們順便將資源載去附近的環保站。」志工方榮華說。

身為律師,方榮華坦言,如果不是因為親見黃東嬌如此刻苦,他和妻子也沒機會做這樣特別的「運動」——從四樓及天臺搬資源下樓,上下樓梯至少五、六趟。他的轎車無法一次載完所有資源,還需載兩回,甚至三回。

搬載、運送資源,方榮華夫婦做得汗流浹背,遇到下雨時,更難免淋得一身溼,但兩人從不言苦,反而感到滿心歡喜,只因他們在愈來愈多的資源裏看到滿身病痛的黃東嬌的堅持,更覺得應該要成就她。

但對黃東嬌而言,她卻不覺得自己所做的事值得大家讚歎。她說,因為慈濟她才懂得做環保;也因為志工帶動,她才知道自己有能力幫助比她更苦的人。

她回憶一年多前,志工邀她參與環保站愛灑茶會,聽到「將垃圾撿起來就會變成有用的資源、變成愛心,不撿就是浪費資源」這句話,她深印在腦海。

茶會回來後,她上街看到路邊有紙箱、瓶罐,走了兩步,想起「不撿就是浪費資源」,很可惜,於是倒回頭彎腰撿起……她很聽醫師的話,每天按時吃藥控制高血壓和糖尿病;加上身體經常活動,愈來愈結實,步履愈來愈穩健。

當她和志工握手,志工笑稱她的手很有力了。她說,左手拿紙箱久了會痠麻,左腳也不能長時間走動,曾經走久癱軟跪倒地上……但這一切都無法阻止她撿資源的決心。

「以前,我從來沒捐過錢,沒想過要布施給需要的人。可是,接觸慈濟,慈濟幫助我,我才覺得自己也應該要幫助別人。」有零錢時,她就投竹筒,每月也省出一點點錢成為慈濟會員;遇到朋友,她會主動說慈濟、分享慈濟事,有兩位朋友聽了,也受感動成為會員。

黃東嬌體會到做好事、幫助人的快樂,每天都過得很開心;不像之前躺在床上時,一直覺得恐懼、煩惱和傷心。許是心境的開朗,她也不再是志工最初接觸時,一直用懷疑眼光和冷漠態度對待人的阿嬤了。

黃東嬌每天早起做運動,活絡經脈;每次上下樓梯、走路、彎腰撿資源、拖資源,無形中做了復健;儘管左手左腳有時會不聽話,但她已經很滿足了。

在環保站,她跟著大家分類紙類、踩扁鋁罐;不一會兒,她已汗流浹背,但笑瞇瞇地說:「可以和那麼多人一起撿福氣,這是何等高興的事呀!」

確實,對於她而言,做環保就是撿福氣,儘管在街頭巷尾常會遇到旁人鄙視的眼光,也有人叫她垃圾婆,但她從不理會人家怎麼看她,她只知道現在的自己是一個能做好事、過有意義生活的人!

人生經過了病苦、不如意,而今重新站起來還能助人,還有什麼比這更有福氣呢!黃東嬌用力踩扁鋁罐時,深鎖的眉頭不自覺地舒展開來,緊閉的嘴角也綻開絲絲笑意……

資料來源:慈濟月刊第563期 http://web.tzuchiculture.org.tw/?book=563&mp=3394
家住四樓的黃東嬌將紙箱拖上狹窄的樓梯,有時數量多,需上下樓梯多趟,她不以為苦,認為這是最好的復健。黃東嬌伸出左手,讓志工感受她的手勁與力道。她說中風後左手容易痠麻,左腳長時間走動也會痠軟無力,但這一切無阻她做環保的決心。(攝影/蔡永瑩)    
 

Read more

【合心協力救地球】20131202 - 創意商品 綠色消費

你聽過3R這個觀念嗎?Reduce-減量使用,就是用得少一點、Reuse-希望大­家重複使用、還有Recycle-廢棄後可以再生利用。這個3R不只是生活態度,更是­綠色商品設計的主要概念,很多廠商現在都會從原料、製造過程,還有包裝等各方面去思考­,如何用最少的地球資源、能源,製造一個對環境無污染的商品,這就是我們今天我們的主­題就是-綠在你身邊。 Read more

因付出而富足 環保之路堅定踏實

做環保,清淨大地也能改變心境!馬來西亞馬六甲一位單親媽媽黃銀娣,獨自扶養罹患肌肉萎縮的兒子,無法外出工作,慈濟從2011年開始提供房租補助,改善母子生活困境,也讓媽媽黃銀娣,天天做環保捐慈濟。前幾天,肌萎的兒子不幸過世,年僅29歲(2/09),志工相當不捨,及時給予喪子的黃銀娣關懷,鼓勵繼續做環保,把愛傳出去。 Read more

2014,2/11,業務合心共識暨教育訓練活動

【對象】大愛部門市師姑
【時間】2014年2月11日(二)09:00~16: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大愛心新聞: 合心共識齊精進  慈悲心路分享愛


20140214_3.jpg20140214_4.jpg
Read more

「富中之富」勤修善 實業風範利群生

圖說: 大愛感恩科技特別邀請到從馬來西亞短暫停留台灣的 林孝式師兄(右三),前來分享“不是典範也是一種典範”的幾個生命中重要轉折,並參訪大愛感恩科技的環保成果。(攝影者:蔡知穎)2月10日大愛感恩科技開春後的第一場人文講座,特別邀請到上週五甫從馬來西亞短暫停留台灣的實業家 林孝式師兄前來做分享,林師兄曾經是馬來西亞娛樂界大亨,錢賺得多,也常有生意上的應酬,他自己懺悔之前過的是:顛倒是非的人生,餐桌上無所不吃,皈依  上人並持素後,也讓原本已亮警示燈的身體恢復神清氣爽。一句靜思語“不是典範也是一種典範”更令他勇敢以生命幾個重要的轉折與大家分享成長,現在的他,見苦知福,懺悔過去,也改變自已的習氣,並且茹素,也鼓勵大家一起「晨鐘起、薰法香」,薰法香是增長自己的慧命,常注意自己身口意,身心法喜,平安健康,“做慈濟,積福報;吃素,得健康。”



圖說: 林師兄佈施豐富的人生經驗,以親身實證的故事來說明善念的重要,一念善心起,不僅僅提昇了自己生命的意義,同時也帶動了他人生命進入美善的循環。(攝影者:蔡知穎)講座分享過後也參訪了大愛感恩科技的低碳人文生活館,很肯定大愛感恩科技將寶特瓶回收製成環保紡織的成果,在研發部 洪碩廷博士的引導下,介紹目前已經成功利用塑膠製成的建築模版的成品,能夠比原始木材耐久使用次數更多,成本更低也更環保,林師兄覺得很有興趣,也認識一些建築界的友人,想回去後向他們大力推薦,林師兄也發心回去後捐場地護持大愛品牌環保理念,希望找機會將大愛感恩科技的環保人文帶回馬國,讓更多人了解  證嚴上人與大愛「環保愛地球」的精神理念,引領馬來西亞實業家投入友愛大地的行列,孝式師兄佈施豐富的人生經驗,以親身實證的故事來說明善念的重要,一念善心起,不僅僅提昇了自己生命的意義,同時,也帶動了他人生命進入美善的循環,成就「富中之富」,我們更感恩他於初春時遠渡重洋勤愛灑,分享人文大藏經,勤修善道廣恆持,實業風範利群生。

大愛感恩科技 蔡知穎 台北報導


Read more

「富中之富」勤修善 實業風範利群生

圖說: 大愛感恩科技特別邀請到從馬來西亞短暫停留台灣的 林孝式師兄(右三),前來分享“不是典範也是一種典範”的幾個生命中重要轉折,並參訪大愛感恩科技的環保成果。(攝影者:蔡知穎)2月10日大愛感恩科技開春後的第一場人文講座,特別邀請到上週五甫從馬來西亞短暫停留台灣的實業家 林孝式師兄前來做分享,林師兄曾經是馬來西亞娛樂界大亨,錢賺得多,也常有生意上的應酬,他自己懺悔之前過的是:顛倒是非的人生,餐桌上無所不吃,皈依  上人並持素後,也讓原本已亮警示燈的身體恢復神清氣爽。一句靜思語“不是典範也是一種典範”更令他勇敢以生命幾個重要的轉折與大家分享成長,現在的他,見苦知福,懺悔過去,也改變自已的習氣,並且茹素,也鼓勵大家一起「晨鐘起、薰法香」,薰法香是增長自己的慧命,常注意自己身口意,身心法喜,平安健康,“做慈濟,積福報;吃素,得健康。”



圖說: 林師兄佈施豐富的人生經驗,以親身實證的故事來說明善念的重要,一念善心起,不僅僅提昇了自己生命的意義,同時也帶動了他人生命進入美善的循環。(攝影者:蔡知穎)講座分享過後也參訪了大愛感恩科技的低碳人文生活館,很肯定大愛感恩科技將寶特瓶回收製成環保紡織的成果,在研發部 洪碩廷博士的引導下,介紹目前已經成功利用塑膠製成的建築模版的成品,能夠比原始木材耐久使用次數更多,成本更低也更環保,林師兄覺得很有興趣,也認識一些建築界的友人,想回去後向他們大力推薦,林師兄也發心回去後捐場地護持大愛品牌環保理念,希望找機會將大愛感恩科技的環保人文帶回馬國,讓更多人了解  證嚴上人與大愛「環保愛地球」的精神理念,引領馬來西亞實業家投入友愛大地的行列,孝式師兄佈施豐富的人生經驗,以親身實證的故事來說明善念的重要,一念善心起,不僅僅提昇了自己生命的意義,同時,也帶動了他人生命進入美善的循環,成就「富中之富」,我們更感恩他於初春時遠渡重洋勤愛灑,分享人文大藏經,勤修善道廣恆持,實業風範利群生。

大愛感恩科技 蔡知穎 台北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