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環保二十多年 與拾荒者互動佳


慈濟推動環保二十多年,斷斷續續都會有人質疑,會不會排擠了拾荒業者的生計,其實,不但沒有排擠,還產生更多良善的互動,以屏東為例,市政府邀約慈濟做回收,也因此認識了更多回收業者,白先生與蔡阿嬤,都是靠回收維生,對他們來說,做回收,可以愛護大地,也能兼顧生計,所以是職業也是志業,他們甚至會將收來的,比較不值錢的資源,交給慈濟處理,愛地球的一顆心,有志一同。

運著滿滿一車的回收物,白先生晚上七點,準時出現在回收點。
資源回收業者 白博文:「我去外面收(回收),搜集起來然後分類,有的給慈濟的,有的就拿去賣了,(要拿給慈濟的是什麼),就是(塑膠)盒,就是餅乾盒。」

哪些是要給慈濟的資源呢,一大包塑膠袋,還有其他塑膠製品,甚至還有破損的玩具,白先生,分門別類整理好,交給志工,而且,他還相當熱情。

帶著鏡頭,用幾乎小跑步的快走,來看看他忙碌一整天的回收成果。

資源回收業者,白博文:「(這邊是收多久的量),(一個禮拜的量嗎)沒有,不是一禮拜,一天而已,(這些都一天嗎)一天,一天就可以這樣多,
(過去)就是工作不穩定,有經濟壓力,然後就想說,有紙,什麼的可以撿,就想說多少可以貼補。」

年輕時,主要工作是清洗,抽油煙機,但業務量不穩定,後來白先生跟著平時就會撿回收的白太太,一起上街頭找資源。

不放過任何機會,白先生的回收,在社區中很徹底,從早到晚的穿梭,能賣錢的,不能賣錢的,他絲毫不含糊的整理分類,對他來說,賺錢和做公益,一點都不衝突。

七十七歲的蔡阿嬤,在自家門前的空地,整理笨重的玻璃瓶。


資源回收業者 蔡阿嬤:「這會受傷流血,有請我戴手套,可是我不習慣戴。」

蔡阿嬤的手,有著歲月的痕跡,二十幾年來靠雙手謀生,現在因為不想造成子女負擔,做回收,對蔡阿嬤來說,眼前這一堆物品中,不可以賣錢的不全然是垃圾,可以用的,就該好好利用。

資源回收業者 蔡阿嬤:「(慈濟)有收,我們多少可以撿來送去,如果可以發揮功能,這樣也很好,不然每樣都當垃圾丟,垃圾就一大堆。」

讓垃圾減量,阿嬤的出發點就是這麼簡單,而有相同理念的。

還有這位退休老師 吳錦珠:「這一袋是給你們慈濟的,最沒用的東西,真的一點價值都沒有),在生活中,注意細節做資源回收,看在吳老師眼中,把有變賣價值的瓶罐紙類,交給資源回收者,和慈濟宣導垃圾分類有牴觸嗎。」

退休老師 吳錦珠:「我覺得並沒有,慈濟又沒有硬性規定說,(民眾)一定要把資源都送過來,沒有,而且那些資源回收者,對慈濟做這一塊,沒有怨言。」

透過屏東市公所的數據,過去一年中,慈濟在當地的回收類別,玻璃容器是最大宗,加上不容易處理的塑膠製品,數量占了回收物的百分之五十,丟棄在街頭的,不一定是垃圾,慈濟志工用最溫柔的手法,和像白先生,蔡阿嬤,一樣的資源回收者,一起來愛護環境,珍惜資源,相互合作著,讓地球生生不息。

朱怡蓉 蕭宏澍 屏東報導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