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由我開始 埋下希望的種子


許多人環保意識薄弱,路上常看到滿地垃圾,慈濟志工楊小峰,是河南平頂山市的第一顆種子,她在自己所住的小區裡,用簡單行動推環保,退役軍人的先生 王鎖,也克服心中障礙,不畏他人目光,開始彎腰做分類,獲得越來越多人認同。 

白天熱鬧的市場,人來人往的街道,喧囂過後夜幕降下,留下的是滿地垃圾,其實在每個路口,都有像這樣子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分類桶,但很多民眾還是習慣,隨地亂丟,走沒兩步路隨處可見,吃完的零食包裝、衛生紙和塑膠袋,多數人,缺少垃圾分類、環保意識。 

根據統計,在河南省平頂山市,生活垃圾年產量,高達20萬噸,一人平均380公斤,其中能自然掩埋分化處理的,只占百分之50。 

要改變大家自掃門前雪的情況,總要有人開頭,54歲的楊小峰,是慈濟在平頂山市的第一顆種子,她在居住的社區,掛上黑板寫上自創詩句,用簡易的桶子,當分類工具。 

慈濟志工 楊小峰:「做環保當時心裡,感覺是沒有底氣也是很忐忑, 
好多人出於觀望的狀態,就說我們堅持做,因為這個是好事,並且在做的過程中,是修行自己的心,不是為別人做也不是為政府做,也不是為誰就是為自己做。」 

楊小峰在醫院擔任藥師工作,她認為坐而論之不如起而行之,平時也常跟同事分享環保理念,有越來越多人認同。 

志工 展玉萍:「我是在醫院做兒科大夫,平常也看到很多小孩,咳嗽發燒看到這個疾病,跟環境空氣汙染關係很大,所以說做環保這個事情,特別重要。」 

現在每到周末,大家都主動在環保站集合,有人負責疊紙板,有的把塑膠,保麗龍連串綁,更有學**電器)專業的,幫忙拆卸家電,詳細歸類。 

志工 胡相正:「這個有金屬的把它拆開,然後這個塑料的,包括這個電線就是分類,主要我以前拆過電磁爐,電器啊!銅絲、塑料、鐵, 
都分開。 」 

大家也許不是,來自同個社區,卻凝聚在一起,為地球環境盡一分心力,楊小峰的先生王鎖,是一名退役軍人,他放下身段,不畏他人目光,透過努力堅持,換來甜美果實。 

慈濟志工 王鎖:「剛開始做的時候,卻是從自己心理障礙上,我們存在的,總想著從一個部隊退下來的幹部,去做環保好像很丟面子,從這裡過的市民,看到以後有人都感覺,我們是在作秀,我笑笑跟他們說,我們做這個工作,能一直堅持下去,做這項工作我們感覺很光榮,也沒人給我們發工資。」 

社區的街道乾淨舒適,給人井然有序的感覺,街坊鄰居間也變得熱絡,有話聊,大家開始養成良好習慣,一顆環保小小種子,慢慢發芽茁壯,一傳十十傳百,靠點點滴滴慢慢累積,要讓垃圾不再滿地跑。 

黃奕傑 簡元吉 河南報導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