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感恩科技 第一家環保社會公益企業---遠見雜誌

20110531_2.jpg遠見雜誌2011年5月號第299期 作者:呂愛麗 

誰想得到,2004年南亞海嘯,竟意外催生了台灣第一家環保社會公益企業——大愛感恩科技。

     那年,基業船務公司創辦人李宗吉之子李鼎銘,跟隨慈濟國際人道援助會親臨受災最嚴重的印尼亞齊,看到不同膚色、信仰的人,從世界各地飛去,只為一個目的,觸發他反省,「身為實業家的我們,是否可以付出更多?」

     從亞齊回台後,李鼎銘和另外四位也是大愛志工的台灣企業家,包括味全董事長魏應充、德式馬董事長黃華德、東英建設董事長高明善,以及宏碁創辦人之一林家和,一起將設立於2003年的人援會進行更細緻的分工,下設五個小組,涵蓋食、衣、住、行、資訊,由五位實業家擔任召集人,人援會並開始以慈濟環保志工於全台所回收的寶特瓶,整合紡織業上、中、下游廠商,製成環保毛毯。這正是大愛感恩科技的雛形。從事紡織業逾30年的德式馬董事長黃華德擔任人援會總召集人,他傾全力支援,在公司內部設立專責部門,編列預算。

     但他很快就發現,「慈濟資源龐大,我愈做愈焦慮,發現不論投入多少經費、人力,都來不及,也做得不夠透徹」。於是,五人商討成立一家經營模式與一般營利企業截然不同的公司,獲利全數回饋「慈濟基金會」。集資7000多萬元後,向證嚴法師爭取了兩年始獲得首肯,大愛感恩科技終於2008年12月誕生。


寶特瓶化身100種生活用品
     過去,人援會將環保志工回收的寶特瓶製成賑災環保毛毯;如今,大愛感恩科技將寶特瓶化身成更多生活用品,包括一般的休閒服飾、服飾配件、生活織品、嬰兒織品等逾100種產品。

     自成立以來,不論回收市場行情如何,大愛感恩科技均以高出市場1元的價格收購寶特瓶。

     因此,外界質疑,大愛感恩科技是因為有堅強的環保志工做後盾,因此可免費拿到回收寶特瓶,「就算成功也沒什了不起」的說法,似乎不是很站得住腳。

     雖然從人援會開始,已經研發將寶特瓶製成布料的技術,黃華德率領的團隊,歷經兩年,成功將良率提高至80%。


50家廠商力挺 回饋1000萬
     只是開發一般休閒服飾產品,必須顧慮的問題更多。由於黃華德堅持不後染,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欠缺像一般服飾擁有色彩繽紛,在設計上更需費心。負責行銷的李鼎南透露,愈素愈貴,跟一般商品比較,成本多兩到三成。

     所幸獲得接近50家協力廠商的參與,願意將志工的愛心傳承下去。去年,一共回饋了1000萬元給慈濟基金會。

     除了網路銷售,產品去年正式在靜思書軒上架,今年下半年也將設立第一家實體店面。

     五位創辦人之中,魏應充算是最早加入慈濟的。在中國大陸市場打拚將近20年,他以循環經濟定位大愛感恩科技,將回收資源的價值發揮最大化,讓慈濟公益事業得以生生不息。

     為此,大愛感恩科技的每一件產品,都會註明採用多少支寶特瓶製成,以及節省了多少水和減碳量。「有些消費者很可愛,他們會問說,可不可以將家裡回收的寶特瓶帶來換取產品,」令李鼎南哭笑不得。顯然,一般消費者對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還是陌生的。今年3月,大愛感恩科技導入生產履歷,從Polo衫開始,希望往後能推廣至每一項產品。


二維條碼 增加產品感性訴求
     可是,生產履歷無法告訴消費者那些關於環保志工的動人故事。大愛感恩科技計畫接下來在產品上嵌入二維條碼(QR Code),只需要擁有智慧型手機,即可讀取關於這項產品的資料,還能連上YouTube,觀賞環保志工的故事短片,為產品增添更多感性訴求。

     環保志工的故事曾經感動不少人,黃華德和李鼎銘亦不例外。黃華德笑稱,自己加入慈濟前,是一名自以為小有成就,自視甚高的生意人。以前一年定做六套西裝才算體面,有一年到北京參與文化交流,看到李鼎銘半生投入慈濟志工行列的老父走在前頭,「鞋子灰灰的,褲子上還有三顆補釘,」差點流下淚來。

     李鼎銘記得,南亞海嘯發生,慈濟計畫運送三萬噸大米到亞齊。藉助李鼎銘在海運的專業,當年運送支出省下100萬美元。省下的經費,正好投入更多公益用途,讓李鼎銘成就感加倍。

     大愛感恩科技若證明公益企業的模式可行,相信將鼓舞更多人投入。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footprint_20110531_1.jpg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