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環保站 國際參訪熱絡

來自拉托維亞的JULJJA詢問:「台灣算是個高科技國家,為何還在用人工作分類?」志工回答,這是一個淨化人心的所在。(攝影者:簡宗隆 地點:慈濟內湖環保站 日期:2011/07/07)為落實推動文化外交及青年政策的理念,外交部舉辦「2011年國際青年臺灣研習營」,由駐外使節邀請來自歐洲、非洲、中南美洲國家,對亞洲文化有相關的官員、智庫、青年團、對中華文化有研究、或當地慈善團體等,前來認識台灣人文。

研習營課程豐富多元,7月7日則安排四十五位學員及臺灣有關歐盟學系二十三位學生,來到內湖環保教育站參訪,藉此了解臺灣環保的推行與人文。

多功能環保站 老少咸宜淨身心

為讓學員了解資源分類及愛心毛毯的製作,團員分為二組,由外語隊志工分別進行導覽與解說。看見每週四固定來園區協助踩寶特瓶的一群身心障礙者,奈及利亞籍的MARTHA與德國籍的GMILOVA同時好奇地詢問:「寶特瓶為何要踩?」經過志工的解說才知道,「喔!原來是為了要縮小體積。」

隨團到了紙類區,大家都訝異為何要這樣剪紙。「不就是紙分類嗎?怎麼會有年紀這麼大的志工,還有年輕的學生,他們不用上課嗎?這些賣的錢都是如何處理?」翻譯志工鄭振峰為大家解釋,剪下純白的部份,以減少再製過程中漂白造成環境污染,這些資源回收所得的經費,用來護持大愛電視台,因為大愛台是不以廣告營收的慈善電視台。

環保站是最好的輕安居,老人家每天來做環保不會整天在家看電視,身、心、靈,都得到清淨。他們覺得這樣的生命是外交部舉辦「2011年國際青年臺灣研習營」,四十五位學員及臺灣二十三位學生,來到內湖環保站參訪,藉此了解臺灣環保的推行與人文,學員此行反應熱烈。(攝影者:簡宗隆 地點:慈濟內湖環保站 日期:2011/07/07)有價值的,每天生活都很快樂。年輕學生因為剛好是暑假期間,所以他們也來環保站做環保,比在家中玩樂好,志工一一回答團員們的疑問。「這些老人家都七八十歲了還天天來」,大家聽了立即熱烈為這些年長志工拍手鼓勵。

樂付出非關金錢 來賓敬佩勤學習

從寶特瓶片、聚酯粒、抽紗、到織成布,MARTHE睜大眼用手向著志工吳月鶯比劃著,「寶特瓶變成瓶片,就可以做成衣服、毛毯。怎麼可能!材質還這麼細緻」。吳月鶯邊解說著,志工在旁翻譯:「沒錯,這些衣服、毛毯、帽子、襪子,的確是由回收來的寶特瓶所做成的。」吳月鶯還介紹巧藝坊的這片牆是用50%回收的塑料加瓶蓋所做成的,既防雨又環保。

MARTHA在奈及利亞從事慈善工作,一路參訪中,迫不及待想要把園區所見的複製起來,回去學習做。若不是親自來到這裡,她幾乎不敢相信自己所見。怎會有如此年長的志工,在這麼熱的天氣還在做環保,有年輕的學生,就連上班族也來做環保,好奇妙。是什麼力量,可以讓大家願意共同做好事,她很驚訝,也很敬佩大家的付出。

訪談之餘,她還向志工詢問慈濟基金會的網站,因為兩小時的時間對她來說,要認識慈濟真的不夠!回國之後她可以在MARTHA(中間,舉起手者)在奈及利亞從事慈善工作,她很敬佩志工的付出,這麼熱的天氣還願意來做環保。還向志工詢問慈濟基金會的網站,因為兩小時的參訪,要認識慈濟真的不夠!(攝影者:簡宗隆 地點:慈濟內湖環保站 日期:2011/07/07)網站上,好好了解慈濟是如何做環保、慈善等。

來自拉托維亞的JULJJA會說一些中文,她很疑或地說:「台灣算是個高科技國家,為何還在用人工做分類,老人家退休應該是做一些陶冶身心的消遣,學生求學階段應該努力在學業上,中年人應該把時間拿來陪家人,怎麼來做志工,她說,他們國家的年輕人都是要工作賺錢,很少人當志工。」

導覽志工林正元表示:「讓這麼多人來做資源回收,不是為了賺錢;這個道場是為了『淨化人心』,可以讓社會祥和,天下才會無災難。」

從今天參訪的國際青年團當中,了解到全球還有太多人不知道慈濟志業,大家不僅要菩薩大招生,也期盼來自歐洲的朋友們,這趟人文之旅已經種下善的種子。【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孫秀惠 臺北內湖報導 2011/07/07)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