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際MBA 讚訪內湖園區環保
- 詳細內容
- 發佈於:2011-04-17, 週日 09:49

學經營管理 環保站找答案
為了讓外國學生了解台灣在環保及志工志業上發展的狀況,接觸真正從台灣本土所發展出來的非營利事業,甚至啟發他們,對於自己國家非營利事業機構的發展,而產生不同的想法,主辦單位特別安排此行程。楊百川教授表示,透過這次的體驗,學生將瞭解人們的消費行為,或是一言一行,都跟整個地球的發展很有關係。
許多學生表示,環保站「巧藝坊」的慈濟志工介紹了寶特瓶變成布料、再織成衣物的過程,讓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當看到正在裁縫布料的志工,平均年齡八十歲,年紀最長的八十四歲,其中有人還要搭兩班公車才能來到環保站時,不由自主地給予志工們尊敬的掌聲。
看到慈濟內湖園區的寶特瓶山,羅乃非(Nephi Lopez)十分好奇地問道:「這些寶特瓶是怎麼來的?」在志工細心地回覆後,進一步表示,人們不斷鼓吹回收,卻不知道如何力行。能夠來到慈濟內湖環保教育站,瞭解整個回收的過程,甚至親身參與,羅乃非(Nephi Lopez)內心深受激勵,希望能夠讓更多人知道回收過程,進而減少使用寶特瓶。

幡然醒悟 茹素是行善
午餐時間,學員們享用了慈濟志工所做的美味素食。來自美國加州的艾培瑞(Perry Reid Arnold)從小在牧場長大,身邊很多人啖食肉品。他說:「雖然不知道這些是什麼蔬菜,不過因為姊姊吃素,所以很能適應。」艾培瑞進一步表示,「以吃素來減少商業肉品的產量是個很好的辦法,也是很好的善行。」
另一位學員駱理查(Richard Alexander Noctis)在看完證嚴上人的開示影片後,讓他想要深入「研究」蔬食者的生活,並嘗試吃蔬食,從中了解蔬食是否會缺少某些營養,是否要用其他東西來補充。
駱理查非常認同吃素對於環境保護是有幫助的,他表示:「牛是製造二氧化碳最多的動物,如果全世界大部分的人都是素食者,就不需要那麼多牛隻,畜牧業也就不會製造那麼多的二氧化碳。」
在實際體驗蔬食的美味,及理解減少食肉對環境的幫助後,這群碩士生將來可能是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社會菁英,今日在他們心中種下這顆善的種子,日後將會在地球村的各角落萌芽茁壯,延續善念的影響力。【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 周愷捷 台北內湖報導 201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