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柬埔寨等國佳賓 慈濟環保尋寶
- 詳細內容
- 發佈於:2011-04-20, 週三 09:21

付出無求為大地
儘管寒風刺骨,環保站分類區的志工們穿梭忙碌地整理,寶特瓶、紙張、書本及金屬物品等一一分類,來自奧地利的教授Willi Haas有許多疑問:「這些物品是如何運送到這邊?」「他們(志工)都是沒有拿薪水?」導覽志工涂明聲仔細地為教授說明,這些回收物都是居民自行送來,經由各地收集點匯整後運過來,或由環保站的志工們去載運回來。
外賓們表示,以經濟上考量,大部份國家的環保站都設立於偏遠地區,在大都會裡成立環保站令人難以置信;現今社會大多以自身利益為優先考量,更別說自願擔任環保志工。了解志工們全是無薪、付出無所求,紛紛表示不可思議。

清淨在源頭 杜絕髒亂根本
外賓們來到二樓佛堂前,得知佛堂的菩薩像是民眾捐贈時,不禁對於「Recycle Buddha」充滿驚歎!在獲悉「懷舊區」陳列過去生活方式的物品,是要讓下一代孩子認識老一輩的人生智慧時,又是一片驚呼!
柬埔寨的Sotha Ros及Huy Phew法師表示,許多國家因為經濟起飛,人民都把垃圾往外丟,政府並沒有派人整理,造成環境嚴重的破壞及汙染。
涂明聲藉機說明,環保站在成立之初,居民將未經分類或整理過的物品直接送來。經過志工們長期宣導證嚴上人的理念是要「清淨在源頭」,環保不是在回收物品,而是要教育民眾了解到每一個物品都有利用價值,應當惜福;若不需要的物品要淘汰,也會將物品整理乾淨,放在「惜福區」等待有緣人來再造福,這是心靈環保,進而可以保護地球。如此感動了許多的社區居民,投入志工來為社會服務。
外賓驚歎地紛紛表示,回國後要把這重要的訊息告訴他們的學生,期待孩子回家後能影響父母,進而帶動整個社會,最重要從自身開始做起,比如:外出買東西時,自備環保袋或使用植物的葉子,使用完畢後,還能直接回歸大自然,儘量減少使用塑膠袋的機會,才是杜絕髒亂的根源。
惜物造福 愛不止息
來自日本的菅由美子與來自柬埔寨的Sotha Ros及Huy Phew法師,積極地採購「惜福區」的鞋子及衣物,兩位表示,台灣衣服的材質非常地好,要將這些好東西帶回去,分享給柬埔寨、巴西等地窮苦的人家。
「園藝療法」是一種幫助人們走出傷痛的方法,這些園藝療法講師在出國參與學術交流時,仍惦記著遠方的苦難人民,這種為人設身處地著想的精神與慈悲,實在叫人感動,也讓「惜福區」的物品,發揮「再造福」的最大意義。【更多內容 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王靖嵐 台北中山報導201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