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老鎮 落實環保新思潮 - 轉變觀念,三輪車跑得勤

文章索引

轉變觀念,三輪車跑得勤

福鼎保有中國人「敬字惜紙」古風——有字的紙不可亂扔,要焚燒後放水流。據老一輩人解釋,是基於惜字、尊敬文化;也有人說焚燒有字的紙,燃起的煙霧上達天聽,可改善眼疾、保佑子孫更聰明……

過去,張桂榮撿到紙也拿去焚燒;直到有一天楊德釵知道了,勸她別再這麼做:「一來污染空氣,再則浪費了紙資源。紙張回收再製可以減少砍樹,賣的錢還可以救濟貧苦人!」

張桂榮聽了覺得有理,卻不免擔心:「拿紙去賣,應該沒罪吧?」楊德釵爽朗回答:「不但沒罪,還能積福呢!」

於是,張桂榮在每天往返「居士林」誦經的路上,提著袋子沿途撿紙。蓮友們最初覺得疑惑,之後了解她的用心,也開始把回收資源帶來「居士林」;數量之多,讓她得動用三輪車拖往慈濟環保站。

曾有人捐了四百來斤的書給張桂榮,三輪車承受不住而破胎;她一路使勁拉車,好不容易才將這批書平安送抵環保站。

有人看她做得如此賣力,問她是否領有工資?她明白地說,回收是自己甘願做的事,完全是志工服務。

「你生活也困難,怎麼不撿來賣呢?」也有人這樣問。張桂榮淡淡說:「我苦習慣了。回收資源賣的錢,要拿去幫忙更需要的人。」

對「苦」,張桂榮有深刻的體驗。先生酗酒,也會打人,女兒出生滿月,她便得挑水果出去賣、到市場當菜販,扛起家計。沉重壓力下,她曾兩次跳河自殺未遂;接觸佛法後,她理解人生一切都是因緣果報,漸漸化解心中的怨。婆婆、先生陸續往生,女兒赴外地念大學,如今她不再賣菜,省吃儉用,每月生活費一百五十元人民幣即足夠,生活重心全在環保。

無論是騎車或走路,張桂榮總會留意沿街垃圾,專注眼神像是進入禪定;天氣晴朗早出晚歸做環保,若遇雨天就在家誦經。她患有糖尿病與腎臟病,唯一的願望就是身體能健康,「念佛要有好身體,做好事也要有好身體!」


甘願忘我,雙騎快遞回收物

攝影:顏霖沼這天,楊德釵做完環保返家稍事休息,不一會兒,門鈴便響了起來,原來是鄰居陳阿珠阿嬤,將堆在家裏的紙箱送來,託楊德釵載去慈濟環保站。

「要別人響應環保,我們總要配合,不好讓他們來配合我們。」楊德釵說。因此,即使她在外奔波收取回收物,先生也會在家幫忙應門,讓好心送資源來的人不致撲空。

自幼父親早逝、母親改嫁,只讀過半年小學的楊德釵,跟著外婆挑年糕沿街兜售;也做過養豬、種田、扛柴等粗活兒。直到婚後隨先生白手起家,經營木材等生意,人生才擺脫貧窮。

「買衣服缺了褲子,買褲子又缺鞋子,隔天看看又不愛,拿去送人……」即便富裕了,每天逛街購物,她一樣感到人生無趣;直到參與慈濟,才發現比「鑽石」更值錢的東西。

「平時走在路上,她看到資源就像發現寶貝似的,趕緊上前去撿……」先生打趣說。

在先生眼中,太太脾氣比以前好多了。楊德釵說:「很謝謝先生支持我做環保,讓我信心倍增。忙著做環保,教人忘記生氣,無是非、無煩惱。」

穿梭人群中做環保,不如意的情境十有八九。「有人見我彎腰撿易開罐,會拋來白眼,也有人說一些不好聽的話……」楊德釵說:「當下我會想起大愛電視『人間菩提』節目片頭,上人那艱辛的腳步。我想再受委屈,也要『甘願做、歡喜受』。」

和楊德釵同樣騎摩托車做環保的黃家喜,也有個辛苦的童年。七歲父親往生後,與改嫁的母親搬進繼父家,和七位兄弟姊妹一起生活;家貧沒錢讀書,他撿拾路邊的桔皮曬乾販售。十歲起跟著繼父學習木工,及長以此維生。

許多人看到他做環保還戒酒戒菸,感動之餘捐回收物也捐錢;但要寫下捐款者的名字,可苦了勉強只認得「花」、「才」幾個簡單字的他。

黃家喜不識字,卻從環保中體會甚多;「做環保,其實是很深奧的。」如何「深奧」他難以描述,只說:「一旦做下去,常忙得不知該吃飯了……」

個兒不大的他,做完環保能扎扎實實吞下兩大碗白飯,明顯是位苦幹實幹型的做事人。

他東奔西跑載集回收物,一週油費十來元;為了這筆開銷,他會早起多做幾個洗衣板或木槌來賣,好攢點小錢。

只是已近耳順之年,視力也跟著差了,洗衣板賣相不佳,利潤又微薄……幸有孩子的支持;加上做環保後長年胃疾有了改善,黃家喜知足感恩地樂在付出。

24.4BD6?OpenElement&FieldElemFormat=jpg
福鼎每月一次的環保日,匯聚高人氣,許多家庭共襄盛舉。志工鄭小華記得第一次參與時,還以為只是一些靜態的「理論課程」,沒想到竟「做」得全身髒兮兮。

「但是,每每看到那些垃圾賣了五百元、八百元,然後轉變成濟助貧病者的白米或食油,我又會感到欣喜。」三番兩次做下來,就連母親也跟著做,一起到市場裏撿拾紙板與瓶罐。

甘欲寧回憶,她第一次參與環保日活動,回去後生活就跟著改變了——不但少買衣服,連飲食也跟著簡單了。「我連小紙屑都會撿起來回收,生活中更不敢浪費了。」

許多志工都像她一樣,從單純彎腰做回收,進而懂得疼惜物命、珍惜福氣,改變了過往不夠惜福、不夠用心的生活習慣,讓生活更加儉樸。

「當前的地球,處於危機之中;我們做環保護地球,應該感到很光榮!」有氣功底子的施柏華說,煩惱會影響氣血運行,形成病灶;做環保,正是最好的養生之道——身體忙於分類,心單純集中於當下,雜念煩惱自然不生。

就像一袋袋資源倒出來,氣味雖然不好聞,但埋首分類的志工說:「不臭,是香的。」或許那一雙雙手在整理與舞動間即擁有了魔力,一摸,垃圾就成寶了!

資料來源:取自慈濟月刊498期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