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老鎮 落實環保新思潮 - 口耳相傳,形成團隊力量大

文章索引

口耳相傳,形成團隊力量大

福鼎位於福建省東北方、閩浙交界處,背山面海,人口約五十七萬。歷史上多有貨郎小販肩挑麥芽糖走村串戶,同時收購破布、雞鴨毛、舊銅鐵等廢品。

今日的福鼎,房舍擁擠、巷弄狹隘,居民以農、漁業為主,外資企業不多。許多年輕人苦無工作機會,若非賦閒在家,就是到外地打工。

市區不大,以摩托車繞上一圈,花不了多少時間,在街頭巷尾遇見熟人聊上幾句,是稀鬆平常的事;因此慈濟志工於當地所行善事,也不脛而走——2004年慈濟援建的福鼎市立醫院醫療大樓啟用,院內設有「慈濟志工室」服務患者;慈濟每年也針對貧戶舉辦冬令發放與助學計畫。

2006年夏天,桑美颱風重創福鼎,慈濟在急難救助後,當地志工切身體會到環境保護的重要,開始思考如何推動環保工作,於2007年4月踏出福鼎的一大步——環保志業;醫院有鑑於方便會眾的需要,便提供醫院護理配送中心的一個角落作為環保站。

「鄉親口耳相傳著:慈濟不但膚慰貧病者,還無畏髒臭做環保。」福鼎在地志工王念蟬說。

「看到紙箱擱在路邊,就像看到白米灑在地上,多麼可惜啊!」王念蟬的老母親,用嶄新的眼光看待路上的垃圾。

雖然志工在福鼎帶動環保的時間僅年餘,但由於資源回收隨手可做、方法簡單,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做;也因此帶動街坊間愈來愈多人響應。

有些人在每日出門與返家路上,會順手撿拾可回收物資,待累積得夠多時,送來慈濟環保站;也有好心人提供住家庭院、樓梯空間、或社區倉庫暫存回收物,一段時間後再請志工前往載收。

客運駕駛鐘金泉常往返福鼎與上海,他習慣在車內放袋子,請乘客將喝完的飲料瓶罐投入,幾趟下來成果不錯。同樣在汽車運輸公司服務的志工趙美球,發現夏天時師傅們喜歡喝飲料,卻隨手棄置瓶瓶罐罐;經主管認同後,公司各單位設有回收簍,同仁們將可回收物收集起來,讓她用摩托車載送到環保站。

環保工作必然是團隊作業——廣大的會眾捐贈回收物,「上游」愛心源源不絕;「下游」也有志工群勤奮分類,火速交給回收商。一切都需要人力,而且是有心人,才能接力完成、持之以恆。


佛法興盛,以資源回收實踐慈悲喜捨

攝影:顏霖沼福鼎市自古就是佛教勝地,共有四百多間寺廟,皈依三寶者約六萬人。包括楊德釵、張桂榮、黃兆淦等人,即便不識字、不擅誦經,仍勤訪寺廟、常行布施,或為道場跑跑腿做些雜務。

正因學佛人普遍,當得知做環保可以救大地更能救人,也是「做善事」,居民紛紛響應;目前已有超過五十個家庭將家中回收資源捐到環保站。

志工周健的母親與婆婆,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常在街上撿拾資源;周健也開放住家一隅讓蓮友置放回收物。此舉感動隔壁的雜貨店,每月捐贈大批紙箱。

七十三歲的陳阿珠阿嬤,常出現在環保站幫忙分類,「我都是邊做環保邊念佛。」她總是將孩子給的孝養金存下捐出,還把家人喝完的飲料瓶罐蒐集交給志工。

二十六歲的陳小婷學佛多年,專注念佛、誦經;一次因緣讀到證嚴上人開示,提到每一個人生都是一篇大藏經。她深有所感:「原來佛法不離人間,是可以在生活中力行的!」

擔任營業員的她,決定在生活中力行環保,不使用一次性紙杯與筷子、多用手帕少用面紙;也邀請同事一起做,並且將廢紙、瓶罐收集給她帶往慈濟環保站。

王念蟬接觸慈濟後才發現,「佛法與生活那麼貼近」。他認為,福鼎向來的學佛氛圍以念佛為主,如今許多居士認同慈濟慈善理念,起而力行。「對他們來說,慈濟算是開啟了一種新的修行視野。」王念蟬說,做環保、做慈善,像是一條寬廣的佛法印證之路。

「原來愛心是可以被啟發的。」志工們得到了這個結論,也加深持續推動的信心。環保志工幹事鄭宣峰期待未來深入社區,成立更多回收點,讓環保可以普遍化、生活化。

攝影:顏霖沼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