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原生樹來造林 種樹還給大自然


台灣森林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保安林,做為國土保安、水土保持功用,嚴禁砍伐,另一為經濟林,可以開墾,進行林木資源的利用。目前的森林結構,天然林73%、人工林21%。而台灣政府和民間在「種樹」就是「森林保育」的錯誤觀念下,每年進行六千多公頃的人工造林,過程卻淪為砍原生樹種,種單一經濟林的方式,反而造成樹木和物種失去多樣性,影響水土保持功能,甚至危害生態。而過密的人工造林,卻因為環保人士的抗議疏伐而作罷,造成林相不佳,風倒漂流木增多,因此,砍樹一定是壞事嗎?一味種樹真的就好嗎?今天的「山林的聲音」專題,一起來探討。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這裡是大肚山的天然保安林,不過在記者所在的地方卻經過了人工造林,台中市政府在兩年前把原生樹種砍伐之後,種下這一大片的櫸木苗。」

2012年,「中龍鋼鐵」公司想在台中擴廠煉鋼,為了通過環評,捐款1257萬新台幣給台中市政府,做為「種樹綠化基金」,於是,政府和企業聯手進入天然林,砍樹再種樹。

靜宜大學生態系副教授 楊國禎:「我們的政府要補助你,他要規定你造林存活率要80%以上才會補助,所以他一定要把其他的樹把它砍掉。」

大肚山山陽坑這片20公頃森林,在2004年發現「台灣石虎」蹤跡,被政府列為「珍貴保安林」,但現在,連瀕危的原生種植物「狗花椒」,都遭到人為破壞。

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 蔡智豪:「這個是被(當成)雜草砍掉,它又冒出來(新芽)的,狗花椒,它在台灣,存活植株剩不到1000棵,它物種滅絕了,它不會再來一次了。」

砍天然林,種人工林,對於綠化減碳,真的有幫助?抑或是「國王的新衣」?

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 蔡智豪:「清掉了這些天然的樹,種上了這些他們企業要的所謂的「贖罪券」,來減空汙的樹,或是減二氧化碳的樹。」

森林被濫墾,山坡地失去保護層,政府推動「租地造林」,讓人民上山種樹領取補助,於是同一片森林,種下同一種類的樹木。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這處台灣杉的人工造林地,每棵樹的距離大概只有1公尺左右,距離這麼近,陽光無法照進來,使得植物無法生長,地表一片光禿禿,林相單一化,生態受到衝擊。」

東勢林管處處長 李炎壽:「常常有暴雨,這種單一林相,對於環境保護的效益,對於水土保持的效益,是比現有現在所看到的天然林,是遠遠落後的。」

這幾十年來,台灣投入造林經費超過一千億台幣,當初一公頃平均種2500~3000棵樹。

中興大學森林系教授 王升陽:「2500棵種下去之後,密密的森林往上長,你如果沒有適度的去疏伐它,去撫育它,去管理它,這些森林就會徒長,種了五、六十年,(樹木)胸徑還是小小的一棵,那個是不成材的。」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這裡是鞍馬山的人工紅檜林,可以看到這邊的紅檜樹長得是非常的密集,造成競爭,生長不易,所以林務局在最近準備砍伐其中1/3的數量。」

東勢林管處處長 李炎壽:「疏伐的對象,就是太密集(林木),而且長得比較不好的,經過人為的一個調整之後,它空間的分布就會比較均勻,也會促進它留存木的生長。」

學者說,一公頃600~900棵樹木,才能成林,變成有經濟價值的林木,換句話說,砍掉過密的樹,有助於剩下的樹,永續成長。

中興大學森林系教授 王升陽:「環保團體的壓力,認為只要一動樹砍樹,大家就群起而抗議。」

愛樹愛森林,是當今普世價值觀,然而一味種樹就是好事的觀念,恐怕已經過時。研究發現,台灣不同海拔的山區泥土,平均每一公斤含有一萬棵會發芽的種子,包括「灌木」、「喬木」和「草生植物」的種源。這告訴我們,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播種者,人類不需刻意進入山林種樹。

換個角度思考,用大自然的演替法,取代贖罪式的人工復育,才能還給山林豐富的生命力。

採訪撰稿:張澤人
攝影剪輯:廖學信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