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技術忽略在地需求 美意打折扣!


「擋不住的警汛」系列報導,今天要帶您來看的是都會區淹水問題出在哪裡?為了解決水患,立法院從2005年開始就以特別預算方式整治河川及排水系統,但專家指出,很多工程在做之前,並沒有全盤考量附近地理環境,愈做愈錯,究竟錯誤的工法,可能帶來什麼後遺症,以下是我們的分析報導。

每逢大雨必淹水,這是台中主要溪流筏子溪沿岸居民揮不去的惡夢,明明河川已經擴建整治,為何還是會淹水。

台灣生態協會顧問,張豐年:「堤防的堤孔,這堤孔就是說支流要排進去(主流)的地方,這個(堤)孔過小,(支流)大排水要往下流(進主流)的時候,它就出問題。」

原來支流排水溝的截面積容量,跟進入堤防的排水口大小不成比例,排水孔上還有防逆鈑造成大阻流,不必等到颱風,只要雨下大一點,想不淹水也很難。


台中烏日中興抽水站這做好的護岸,原是避免低窪地區淹水,2013年蘇力颱風一來,護岸外的水位卻高過裡面,大水排不出去,附近工廠被水淹沒、損失慘重,後來緊急在護岸上打洞,才解決窘境。


台灣生態協會顧問,張豐年:「大自然運作它不會遷就你的,我們只好就是用人為的力量,就是做了很多工程,一定要定期疏濬這些,來彌補這些問題。」

台中烏溪、大里溪與筏子溪的匯流處,水流量多,本來就易淹水,結果這裡竟蓋起中彰快速道路和高鐵,多達10列的落墩,一旦水流遇到這些阻礙,只會讓淤積跟淹水更加嚴重。

溪流整治若一味以水泥做堤防,往往違背了大自然原有疏洪方式,像雲林環球科技大學旁的崙仔溪,原是保育類諸羅樹蛙的棲息地,整治後,樹蛙消失了,淹水區只是更換地區。

雲林科技大學教授,張子見:「把原來很可愛的小野溪呢整成了大水溝,整成大水溝後呢果然不淹水了,但是結果是下游斗南虎尾地區就淹得更慘了。」

不斷加蓋堤防、挖寬河面,只會讓河川平時水流變慢、淤積更多、水質惡化,洪水一來,災害只是改變地區跟面貌。

雲林科技大學教授,張子見:「這幾年的整治工程讓很多地方橋梁跟堤防的損壞頻率是更高啦,因為它沖刷情況比以前嚴重非常多。」

張教授說,我們必須改變對洪水恐懼、敵對的態度,應該要跟水共存的思維,治水不該只是隔絕,應該要運用大自然原有的循環機制,不是強制圍堵而是疏導,或許才能讓水患惡夢不再重演。

許文玲 林道鳴 綜合報導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