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09 August 2016

2016,08/09 南京志工參訪

【對象】南京志工
【時間】2016年8月9日(二) 16:00-17:3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大愛心聞:
大愛環保蔭子孫 惜福造福真知福

20160809-14.jpg20160809-12.jpg20160809-13.jpg20160809-11.jpg 
Read more

廈門青年志工行 大愛人文感動心

圖說:「加入慈青更有活力,也能關懷其他需要幫助的年輕人,帶動身旁同學讓更多同齡人一起來。」廈門青年志工(慈青)花蓮慈濟醫院志工團,8月5日上午抵達台北,第一站先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參訪,學習「清淨在源頭‧環保精質化」,期望將環保帶回廈門大學落實。(攝影:曹書豪)「加入慈青更有活力,也能關懷其他需要幫助的年輕人,帶動身旁同學,讓更多同齡人一起來。」廈門青年志工(慈青)花蓮慈濟醫院志工團,8月5日上午搭船抵達基隆港,第一站先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參訪,學習「清淨在源頭‧環保精質化」,期望將環保帶回廈門大學落實。

透過簡報與影片,經營規劃室郭于禎與林慧萍分享當年參加慈青/慈青學長的時光和大愛感恩科技的核心價值,傳達公司理念,以及環保產品背後的感人故事。『簡單的道理』」環保菩薩的感人故事就是環保人文,『單純的心』大家聚集在一起就是愛心接力,不要猶豫,『做就對了』,就是完全回饋。大愛感恩科技產匯聚眾人的愛心,將人人視為垃圾的資源,重新再製成環保產品,期望藉著有形的產品,接引更多人加入愛護地球的行列。

「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大愛感恩志工 李鼎銘分享,藉由自己的父親、姪女和自身的故事,提醒現在的人勇於身體力行的去做,將自己的良能發揮,最重要,年輕人不要害怕壓力,壓力會把你的潛能發揮出來,「適當的壓力,是成長的泉源。」勉勵在座的同學,不要怕承擔事情,對的事,用心去做就對了。

圖說:透過簡報與影片,傳達大愛感恩科技核心價值、公司理念,以及環保產品背後的感人故事。「簡單的道理」環保菩薩的感人故事就是環保人文,「單純的心」大家聚集在一起就是愛心接力,不要猶豫,做就對了就是完全回饋。(攝影:曹書豪)廈門大學 許嘉祥同學分享:「來到這得到兩個啟示,第一把衣服給換了,換成大愛感恩科技做的環保衣服;第二做慈濟就要做一輩子,平時看慈濟舉辦的活動,看著、看著就哽咽了,很感動,得到很多啟發,用言語說不出來的,要用心去體會,就像影片中的,沒有什麼大道理,去做,把它一點一滴做出來,這次來臺灣多學習、多感受一些,回去多做,把這趟所學到的知識通通帶回去。」

廈門大學 何燁同學分享:「讓我印象深刻的兩句話,環保志工把『平凡』的事做到很『不平凡』,資源分類在大眾眼裡看來很簡單,可是將塑料瓶的瓶身、瓶環分類,每天做著重複的動作,真的是很不簡單的;第二句話就是將回收物生命的『終點』也是另一個生命的『起點』,將資源發揮到淋漓盡致,讓它有更好的價值。聽到鼎銘師伯所分享的三個故事,更啟發了我,真的是很感動,當我上船的那一刻,對自己說要將一切事情都放下來,讓自己的心裡(煩惱)空空,希望將這幾天所學習到的放進心理,讓心中裝滿愛的能量。」

最後,慈濟資深志工 郭純玲分享:「這趟旅行是廈門慈青專洋過海來台取經,利用暑假這段時間報名參與花蓮慈院志工,當踏下臺灣第一站就先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感受到大愛感恩科技的使命/願景,也給了我們身心靈的陪伴,了解大愛感恩科技如何化腐朽為神奇,將人人不要的垃圾化成有用的資源-『垃圾變成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清楚環保使命,來臺灣學習,重要的是我們要將今天所學帶回廈門、落實做環保,除了聞法、聽法,還要能說法、傳法,回去以後將所聽到的知識好好的傳承下去。」

大愛感恩科技 夏鈺琳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圖說:廈門大學 許嘉祥同學(左)分享:「來到這得到兩個啟示,發第一把衣服給換了,換成大愛感恩科技做的環保衣服,第二做慈濟就要做一輩子,平時看慈濟舉辦的活動看著看著就哽咽了很感動,得到很多啟發用言語說不出來的,要用心去體會,就像影片中的沒有什麼大道理,去做把它一點一滴做出來,這次來臺灣多學習、多感受一些,回去多做,把這趟所學到的知識通通帶回去。」 (攝影:曹書豪) 

Read more

廈門青年志工行 大愛人文感動心

圖說:「加入慈青更有活力,也能關懷其他需要幫助的年輕人,帶動身旁同學讓更多同齡人一起來。」廈門青年志工(慈青)花蓮慈濟醫院志工團,8月5日上午抵達台北,第一站先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參訪,學習「清淨在源頭‧環保精質化」,期望將環保帶回廈門大學落實。(攝影:曹書豪)「加入慈青更有活力,也能關懷其他需要幫助的年輕人,帶動身旁同學,讓更多同齡人一起來。」廈門青年志工(慈青)花蓮慈濟醫院志工團,8月5日上午搭船抵達基隆港,第一站先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參訪,學習「清淨在源頭‧環保精質化」,期望將環保帶回廈門大學落實。

透過簡報與影片,經營規劃室郭于禎與林慧萍分享當年參加慈青/慈青學長的時光和大愛感恩科技的核心價值,傳達公司理念,以及環保產品背後的感人故事。『簡單的道理』」環保菩薩的感人故事就是環保人文,『單純的心』大家聚集在一起就是愛心接力,不要猶豫,『做就對了』,就是完全回饋。大愛感恩科技產匯聚眾人的愛心,將人人視為垃圾的資源,重新再製成環保產品,期望藉著有形的產品,接引更多人加入愛護地球的行列。

「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大愛感恩志工 李鼎銘分享,藉由自己的父親、姪女和自身的故事,提醒現在的人勇於身體力行的去做,將自己的良能發揮,最重要,年輕人不要害怕壓力,壓力會把你的潛能發揮出來,「適當的壓力,是成長的泉源。」勉勵在座的同學,不要怕承擔事情,對的事,用心去做就對了。

圖說:透過簡報與影片,傳達大愛感恩科技核心價值、公司理念,以及環保產品背後的感人故事。「簡單的道理」環保菩薩的感人故事就是環保人文,「單純的心」大家聚集在一起就是愛心接力,不要猶豫,做就對了就是完全回饋。(攝影:曹書豪)廈門大學 許嘉祥同學分享:「來到這得到兩個啟示,第一把衣服給換了,換成大愛感恩科技做的環保衣服;第二做慈濟就要做一輩子,平時看慈濟舉辦的活動,看著、看著就哽咽了,很感動,得到很多啟發,用言語說不出來的,要用心去體會,就像影片中的,沒有什麼大道理,去做,把它一點一滴做出來,這次來臺灣多學習、多感受一些,回去多做,把這趟所學到的知識通通帶回去。」

廈門大學 何燁同學分享:「讓我印象深刻的兩句話,環保志工把『平凡』的事做到很『不平凡』,資源分類在大眾眼裡看來很簡單,可是將塑料瓶的瓶身、瓶環分類,每天做著重複的動作,真的是很不簡單的;第二句話就是將回收物生命的『終點』也是另一個生命的『起點』,將資源發揮到淋漓盡致,讓它有更好的價值。聽到鼎銘師伯所分享的三個故事,更啟發了我,真的是很感動,當我上船的那一刻,對自己說要將一切事情都放下來,讓自己的心裡(煩惱)空空,希望將這幾天所學習到的放進心理,讓心中裝滿愛的能量。」

最後,慈濟資深志工 郭純玲分享:「這趟旅行是廈門慈青專洋過海來台取經,利用暑假這段時間報名參與花蓮慈院志工,當踏下臺灣第一站就先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感受到大愛感恩科技的使命/願景,也給了我們身心靈的陪伴,了解大愛感恩科技如何化腐朽為神奇,將人人不要的垃圾化成有用的資源-『垃圾變成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清楚環保使命,來臺灣學習,重要的是我們要將今天所學帶回廈門、落實做環保,除了聞法、聽法,還要能說法、傳法,回去以後將所聽到的知識好好的傳承下去。」

大愛感恩科技 夏鈺琳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圖說:廈門大學 許嘉祥同學(左)分享:「來到這得到兩個啟示,發第一把衣服給換了,換成大愛感恩科技做的環保衣服,第二做慈濟就要做一輩子,平時看慈濟舉辦的活動看著看著就哽咽了很感動,得到很多啟發用言語說不出來的,要用心去體會,就像影片中的沒有什麼大道理,去做把它一點一滴做出來,這次來臺灣多學習、多感受一些,回去多做,把這趟所學到的知識通通帶回去。」 (攝影:曹書豪) 

Read more

Monday, 08 August 2016

中風患者做環保 另類復健滌心靈


大多數的中風病患,在生病後都會自怨自艾,對人生都抱有較為悲觀的想法;不過馬來西亞巴生吉膽島的郭瑞發,在志工屢屢邀約後,終究突破自己,每個星期都與妻子都到島上的環保點,踩踩瓶罐當復健。這樣的精神,也感動了中風互助會的醫師,希望他能鼓舞更多病患走出陰霾。 


扶著椅子借力使力,郭瑞發吃力地用雙腳踩著保特瓶也要做環保。 

環保志工 郭瑞發:「因為我一邊不方便,我中風嘛,一邊不方便。」 

三年前郭瑞發中風,慈濟志工陳秀蘭到家裡拜訪他,除了關懷也邀約他一起做環保,但他不斷拒絕。 

慈濟志工 陳秀蘭:「有時我早來環保站,我看他走過我就跟他招招手,可是他就是不願意進來。」 

環保志工 郭瑞發:「我就覺得很悶,(跟)老婆(說)不然我們去試試看,去了就一直來了。」 

從當初的拒絕到如今,郭瑞發的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吉膽島環保站每個星期的環保日總會看到他的身影,連妻子王舜霞也一起投入。 

環保志工 郭瑞發:「會比較輕鬆一點啦!也是運動當作治療,物理治療這樣子。」 

慈濟志工 陳秀蘭:「脾氣沒有這樣暴躁了,他們夫妻關係也比較好一點。」 

郭瑞發每個月都會到巴生義診中心參與中風互助會復建活動,志工希望他可以帶動更多病友走出來。 

馬來西亞慈濟人醫會醫師 林連水:「做環保對自己有益又益地球,那他是一個典範,讓我們其他中風患友去啟發他們。」 

雖然身體遭逢巨變,但郭瑞發的積極面對,也能讓他踩出人生另一個春天。 


劉海倫 戴輝達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慈悲科技軟實力 日內瓦展獲肯定


慈濟參加瑞士日內瓦展,以「淨斯福慧家具系列」獲得三金一銅的肯定,大會也特地頒發「發明教育貢獻獎」,感謝慈濟的慈悲科技,今日(6/2)台灣發明協會理事長陳宗台,至靜思精舍將獎項呈送給證嚴法師。 


慈濟首次參加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三金一銅殊榮,大會感激慈濟的慈悲科技,特地頒發「傑出發明教育家獎」給證嚴法師,2號上午台灣發明協會也親自將獎項呈給證嚴法師。 

台灣發明協會理事長 陳宗台:「 尤其對環保的議題這麼的重視, 對人、受難人的尊重做得這麼多, 今天有幸回來當面的,再一次呈獻給我們上人。」 

慈悲科技「淨斯福慧家具系列」的發明,結合愛與智慧,體貼災民也尊重每一個人,更與環保做結合,展現對地球的那一分尊重。 

美國慈濟志工 曾慈慧:「 日內瓦這些專業人士,對上人的一項,宗教情操的一項肯定,上人帶動我們所做的發明創作,都融合感恩、尊重、愛, 那這一分的感恩、尊重、愛, 就是一個發明教育家的,一個最重要的一分心念。」 

慈濟用愛付出,關懷苦難人,將愛融合在慈悲科技裡,傳遞人道互助的大愛精神。 

江家瑜 鄧明怡 花蓮報導 Read more

巧手動一動 廢鐵變身藝術品


很多人都覺得,廢鐵最後的去處,就是送到鋼鐵廠 重新熔煉;但是別在藝術家眼中,卻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寶貝,透過藝術家的巧手,賦予廢鐵,新的生命。 


從廢棄物中,尋找資源,足以打造城市的未來藍圖。 

鋼鐵業者 陳福進:「現在台灣的廢鋼根本自給都不足了,整體量的話來講,應該至少有三到四成這樣,要靠進口廢鋼。」 

包括台灣的捷運軌道,還有一半的新建大樓,所使用的材料,源頭都是廢鐵,但從回收選料、熔煉鑄造,處處都是學問。 

鋼鐵業者 黃炳樺:「像我們也做這樣的東西呀,這個全世界沒有幾家在做呀。」 
鋼鐵業者 黃炳樺:「但是我們賣到美國,賣到歐洲,賣到澳大利亞,賣到紐西蘭,我們的產品在那邊得到非常大的肯定,大家都喜歡使用再生材料做的鋼鐵。」 

利用廢鐵回收,再製建築鋼材,不但沒有所謂的浪費,更是獲利的來源。 

環保署廢管處長 吳盛忠:「用廢鋼來練鐵,已經跟我們從礦產出來,兩個等量了,都一千萬噸了,台灣目前電弧爐煉鋼,這個十幾家呀,產值四五千億都沒有問題。」 

把回收後的廢鐵,送進鋼鐵廠,重新熔煉,製成產品,彷彿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換個角度,經過風吹雨打,鏽蝕斑駁的這些廢鐵,也可能被重新注入,新的靈魂。 

四月底,桃園的文化局舉辦一場展覽,主題是用廢鐵做的雕塑,曾經被丟棄的廢鐵,在我們的眼前,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姿態。 

鐵雕家 葉步雲:「這個鐵是老鐵,它的早期的一些色彩的變化,我是保留著,它就像一個……剛發芽的一個種子,像這種裂痕,是最困難的地方。」 

用廢鐵當成媒材,以種子發芽,日夜循環、破殼而出等等意象,鐵雕家葉步雲希望能傳達,他對於環保議題、生態破壞的省思,希望能賦予廢棄物,新的生命。 

鐵雕家 葉步雲:「老鐵越來越少,你不去給它創造生命,它就是廢鐵廠收去,到熔鐵的大工廠,整個熔掉,很可惜。」 

利用廢鐵創作,每一件素材鏽蝕的形狀、跟肌理都不一樣,所以葉步雲的作品,完全無法複製。 

鐵雕家 葉步雲:「像是老鐵,這一塊也是老鐵,但是它沒有繡得很深的梨皮點,我也可以……用這個做成一個小作品。」 

對於年過六十的葉步雲來說,創作的過程並不輕鬆,不但是體力的勞動,也是傷痕的累積。 

鐵雕家 葉步雲:「當然有一些……像燒焊的時候火有一點點噴到手掌那邊,手臂那邊是難免的。這打造出來的話每件作品都是不一樣,不是像一般用翻模的,都是用石膏模還是用來翻的。」 

長期的打鐵,葉步雲從脊椎、手腳、甚至到眼睛,都有大大小小的老傷,聽力也變得遲鈍;但是他說,鋼鐵可以不斷的回收再利用,能藉此傳達保護土地的心情,傳承代代相傳,感恩惜物的精神。 

鐵雕家 葉步雲:「鐵的東西,自古以來喔,像幾百年的東西呀,你總不能說幾十年就報廢吧,像以前的水桶以前是用鐵,現在是用塑膠來代替,一點感覺都沒有。」 

一天的工作結束,陽光向晚,徐徐的微風,吹進工作室。相對於竭盡資源,大量製造的工業污染;我們或許該回頭想想,要如何學習前人的智慧,跟著大自然的腳步循環生息,留下一個乾淨的地球,才是這一代迫切的課題。 

文字撰稿:熊其娟 
攝影剪輯:謝啟泉 Read more

世界遺產大堡礁 危急存亡之冬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607-12_08_20160809.jpg澳洲的大堡礁是地球上最大的珊瑚礁群,豐富多元的自然生態,在198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近年來,卻因為氮肥汙染、導致會吃珊瑚的海星大量繁殖,還有水溫升高,造成珊瑚白化。四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開始考慮,要把大堡礁列入瀕危遺產,隨著全球暖化加劇,現在科學家發現,大堡礁中部和北部,35%的珊瑚,都出現嚴重白化現象。

資料來源: http://www.daai.tv/daai-web/news/content.php?id=977293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