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016
Tuesday, 17 May 2016
無私奉獻聚福慧 發願承擔傳法者
- Article Details
「真的非常高興,今天有這個機會來到大愛感恩科技,我個人是最後一個報名,差一點就錯失這麼好的學習機會。」慈濟志工 林淑惠感觸的說。有很多人都會問慈濟:『為什麼一個資源回收場要叫環保教育站/示範中心?』內壢剛好新建一座環保教育示範站,身為慈濟志工的我們,要能夠與會眾介紹環保示範中心效能,不單單只是資源回收而已,更要推動社區環保教育,每個人都成為一名『說法、傳法』者。5月6日,中壢大愛媽媽、慈誠委員、環保志工,一行42人北上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學習。
「大愛感恩科技的衣服不是只有請購,更要穿在身上與別人分享。」1990年慈濟從 證嚴上人呼籲『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到2008年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成立,將回收回來的寶特瓶再製成環保產品,而每一件衣服、給一項產品的背後,都蘊含著滿滿的祝福與感恩,一切都來自環保菩薩一念善心,為了減緩地球的毀滅,日復一日,不畏懼烈陽高照、寒冬刺骨,將可回收的資源帶進環保站分類,讓有用的資源再次利用,共同成就無私大愛,庇護眾生。
以前從事教職的林淑惠,今年發願要報名環保講師培訓,承擔起說法、傳法者:「很感恩鼎銘師兄詳細為我們介紹,如寶特瓶大愛衫是如何製成?又是多少支寶特瓶所製?要如何在賑災之上發揮良能等等......這都是我們所要知道的知識。今天所學到的一點一滴,帶回內壢,以前經常站講台、教書,當了這麼久的老師,退休後就不想再站講台教書。但今年很勇敢報名環保講師培訓,一切都要感恩內壢新建的環保教育示範中心,更感恩 證嚴上人特別給了我們這塊福田,我們一定要承擔起來、好好經營,今天的參訪真得獲益良多。」
本身是大愛媽媽的張如玉,在校園裡推廣環保、人文、靜思語,分享這是第二次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一次比一次收穫還多,更釐清觀念,之前都會覺得做一件衣服不就只需要14支寶特瓶,,今天看到大愛感恩科技不斷用心研發,善用地球的資源。大愛媽媽的我都會在校園裡推動環保、靜思語,今天所學的新觀念,一定要帶進校回裡,讓孩子們懂得更多、看得更深、也感受到更環保真實的一面。」
環保志工施玉,今天帶著孫女一起來到大愛感恩參訪學習:「因緣很好能帶著孫女一同來大愛感恩參訪、學習,(孫女)她原本今天要上課,剛好上週學校園遊會補假一天,爸爸媽媽都要上班,來到這裡不僅參訪,更能認識環保重要,原來回收回來的東西,可以再做成這麼好的產品。今天來這一趟,真的是入寶山,沒有空手而回。」
平時都到環保站做回收、因為師姊的邀約來到大愛感恩的詹美珍:「想說我既然是環保菩薩,大愛環保科技與環保相關,將回收的寶特瓶,再製成環保衣服、毛毯、鞋子等。對我來說今天的參訪是很新奇,環保站一般都是髒兮兮,可是到了這裡卻看到這麼好的產品,讓我的視野開闊。雖然這些都科技我們不是很懂,但透過今天的分享,稍有一點認識,原來請購大愛產品不僅可以廣結善緣、做好事,又能拯救地球,點滴都在回饋社會。」
最後,慈濟志工賴桂蘭,帶領大家以愛的鼓勵感恩大愛感恩科技團隊,並以三朵花來祝福,圓滿今天的大愛感恩科技參訪:「第一朵花-玫瑰花,祝福大愛感恩科技天天都有新點子;第二朵花-太陽花,祝福大愛感恩科技在研發創新當中突破困難;第三花-康乃馨,祝福所有大愛感恩科技、包含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幸福美滿,感恩大愛感恩科技為這個社會、地球的付出。」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大手牽小手! 環保淨山淨心田
- Article Details
在大陸陝西,慈濟志工利用戶外踏青登山的機會,進行淨山環保活動。參與的志工群有四十多人,從小學生到食品公司的副總,一個上午撿了十幾袋的垃圾和回收物,還給山林本來的面貌。
春天的陝西,氣候宜人,很多人選在這個時節到戶外踏青,這四十多位慈濟志工,也是如此,只不過他們在登山過程中,把淨山當成了主要任務。
志工 何達行:「這個淨山,因為一年來不了幾次,我覺得這個時機是一定要抓住的,(和志工)一塊淨山以後,我覺得非常值得。」
不管是草叢堆裡,還是小溪旁,只要有不屬於這山林裡的一部分,志工都把它撿拾出來,還加以分類。
志工 張映紅:「比如今天來說吧,這個路上好像沒有垃圾,但是垃圾都在這個山縫、溝下面,咱們那些志工很認真很認真地站在溝裡面,好不好搆的,都給搆出來了,我覺得很好。」
小志工 張宸豪:「今天和媽媽來參加慈濟的環保活動。 (感覺怎麼樣?開心不?) 開心。(以後回去應該怎麼做?) 就是不要亂扔垃圾。」
小朋友透過實際參與,有所體悟,志工也把握機會,利用淨山後的時間,透過手語,宣導垃圾不留山林,讓美麗的自然景觀能夠維持她本來的面貌。
真善美志工 陝西報導 Read more
大學生營隊充電 環保是唯一主題
- Article Details
馬來西亞一群大學生,假日沒有睡到自然醒,選擇到慈濟的青年營隊充實自己,沒想到營隊一開始就發生了火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帶您來看。
超過60位大學生,利用假日來參加「雪隆慈濟青年營隊」。
剛上課就遇到火災,原來這是一連串情境模擬的課程,希望讓學員體驗不同災難帶來的恐懼感,帶出這次營隊的教學主軸「環保」。
慈青 鄭志勇:「讓這些學員他們體驗了,我們還沒有經歷過的這些天災,讓他們知道其實原來,如果我們繼續破壞這個地球的話,其實我們也會面臨這些天災。」
學員 林延耀:「有一個遊戲我們玩來種樹的,那邊開始我就開始發覺到,喔原來駕車都會樹會減少,可以的話,我們用多一點腳(踏)車走路。」
學員 李欣怡:「最大的收穫就是,可以了解到更多環保的知識,還有愛護地球不要再傷害地球,因為地球只有一個。」
三天兩夜的生活營,學生藉此開闊視野,也認知到守護大地環境,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黃照峰 何永康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減塑行動救海洋 呼籲眾人齊響應
- Article Details
塑膠製品充斥我們的生活環境,塑化劑不僅危害人體健康,到了海洋的塑膠袋更是海洋垃圾的罪魁禍首,關心環境教育的「呼叫妙博士」決定發起「全國小學減用塑膠袋」的活動,從3月14號開始,為期一個月,邀請所有大朋友小朋友拒絕使用塑膠袋,一起愛護地球。
擱淺的鯨魚肚子裡因為誤食過多的海洋垃圾,導致死亡,塑膠瓶、塑膠袋等塑膠製品,塞滿了鯨魚的胃,難過的消息凸顯環境教育的重要,「呼叫妙博士」決定發起「全國小學減用塑膠袋」的活動。
呼叫妙博士節目主持人 方菊雄:「因為這些塑膠劑,很不容易分解到了大海以後,其他的生物吃到了以後,也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如果你要把它燒掉,又會產生戴奧辛,對環境的危害又更大。」
節目製作人 莊桂梅:「針對小朋友的話,我們就邀請小朋友,最喜歡的哥哥姊姊,用行動劇,戲劇的方式,然後進校園來跟小朋友宣導,減塑的重要性。」
打破被動的電視傳播方式,節目中的哥哥姐姐主動走進校園宣,並化身海洋動物,演出行動劇,用視覺和行動讓小朋友們更能感同身受減少使用塑膠的重要。
泡芙姊姊 施岱伶:「可是如果每個人都這麼做,每天少用塑膠袋,一天一個人少用兩個就好,那這樣子好多台灣的人,就少用好多好多。」
助理主持人 孟辰星:「其實海洋上面有非常多的垃圾,這些海洋生物非常可憐,因為沒有東西可以吃,也不會分辨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東西不可以吃,然後就吃了這些垃圾,然後導致自己生病或是死亡。」
出門使用環保袋,裝水買豆漿可以自備環保杯,看似小小的動作,卻能給地球帶來大大的環境改善,愛護地球從自身做起。
雷雅 李明華 台北報導 Read more
慈濟五十環保忍痛教育
- Article Detail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zu Chi volunteers not only dedicate themselves to recycling, but also encourage the public to take responsible actions. Only if more people learn the correct ways to sort recyclables, reduce garbage and reuse materials, can the miss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 carried out properly. Let’s take a look at how the volunteers raise the public’s awareness.
為保護環境,慈濟志工不只是投入環保回收,也鼓勵民眾要做負責任的行動,只有更多人學習正確分類物資的方法,減少垃圾與重複使用物資,環保志業才能更順利推動,讓我們來看看,志工如何教育民眾環保觀念。 Read more
匯聚善念善循環 儲蓄幸福播善種
- Article Details
「各位大愛網路電台聽眾午安。大愛感恩科技的〈綠菩提〉雜誌,每一季發行一次,最新一期、第17期,也就是2016年春季號已經發刊,您可以在大愛感恩科技的門市,或是官方網站都看得到,而且有中文與英文,今天邀請虞珊明師兄為我們介紹這一期的精彩內容。…」主持人點點甜美的聲音,開啟4月1日《點亮心光》環保愛地兒 (IDEA)單元。今天的受訪者大愛感恩虞珊明談到,〈綠菩提〉雜誌這期以「匯聚善念」為主題,主要來自年初台南地震之啟示。「人生無常,國土為脆」,當2月6日清晨三點五十七分,發生規模6.4級之強震,震央位於高雄美濃地區,造成大臺南地區有多棟大樓倒塌、數百位民眾受困。正逢春節前夕,又遇寒流來襲,鄉親飽受驚嚇,慈濟志工送暖與關懷,溫暖鄉親的心。全臺慈濟志工、慈濟醫療體系、人醫會均動員,包括整備醫療用品、大愛感恩毛毯、圍巾、靜思香積飯、福慧床等相關物資集中,前往災區支援救災工作。救人的人、關懷的人,都從四面八方湧進來,上人說:「這就是臺灣社會的美。許許多多救難英雄的努力,見證人間雖有苦難,處處皆有真情,救難隊、軍人、警察消防等第一線救災人員日夜不懈,把握黃金時間搶救生命。」當災難來臨時,唯有匯聚善念,用愛與信心引領我們面對考驗;唯有互助與付出能帶領我們突破困境。
小年夜的南臺灣大地震,海外也有許多人紛紛捐贈善款與祝禱,本期主題「以應去應度 善循環」的內容。源自上人在薰法香曾解釋過《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經文:古時候交通不發達,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山川阻隔,需要靠有經驗、認識路的嚮導帶路,才能找到避免危險、安全到達的路。諸佛菩薩就如來來回回對這條路很熟悉的嚮導、為我們接引帶路。但是有的人,上路了,開始起步時很歡喜,走久了就會喊累、沒有耐心、很懈怠,不想再向前精進,半路就想要停下來。但是帶路的人就要用種種方法來鞭策、來勉勵,所以要用方法,用法度。「應去應度」,就是諸佛菩薩的使命,不忍眾生苦,心如慈父、慈母一樣,所謂「應去」,去與這些眾生群眾,用方法,「應度」去度化他們。
這一次南臺灣地震的災情,見證人間雖有苦難,但也處處顯現真情。上人說:「臺灣人無私奉獻心力、海內外曾接受幫助的人受啟發、以回饋的愛心的付出,以最虔誠的心念為臺灣而祈禱,這分善的共振,給臺灣帶來很大的祝福。」這就是「善的循環」。
周邊家戶「安心家訪」之啟動,乃證嚴上人考慮到年假一結束就是各級學校開學,台南此次受災鄉親孩子就學註冊費用有無著落?所需各種急難救助補助能否及時收到?於是虞珊明非常感恩能有機會在大年初四、2月11日出發到台南,與北中南各地訪視志工代表約1千多人,參加由慈濟台南合心防災協調中心規劃、以各災難現場為中心,進行之「安心家訪」,訪視、慰問及彙集受災狀況與建議,供本會社服同仁迅速啟動各項適當之補助方案。
虞珊明分享到:「我所分配到永康區維冠大樓周邊訪視,這個地區的訪視志工分成69組,每8至9人為一組,由一位當區志工帶領,逐戶拜訪、並致贈上人靜思語及慰問品。」所幸該區除了災情最嚴重的維冠大樓,住戶大多屬輕災、或受驚嚇,對於慈濟人第一時間關懷,大家都是心存感恩。與鄉親互動時,聽到很多感慨:「維冠大樓住戶多是來自外地,要是地震能晚一天發生、他們回老家過年團圓,或許罹難災情就不會那麼嚴重…」,但是『無常』甚麼時候降臨,無人可知、無法可擋。
本期還有舒壓襪介紹、心芽故事:貪吃的小鹿也很有趣,以及與北區教聯會合作之環境教育教案研習等內容。主持人點點談到:「大愛感恩科技的同仁很有愛心,也為需要的人儲蓄幸福。請虞珊明師兄介紹〈綠菩提〉大愛人文提到『儲蓄幸福善念 傳遞愛與溫暖』的詳細內容。」
四年多來的敘利亞內戰,已經造成了成千上萬敘利亞人民的奔走逃難、流離失所。難民孩童的就學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因為教育是孩子與社會的希望。大愛感恩同仁響應大愛台發起「為需要的人儲蓄幸福」竹筒,為敘利亞的難民孩童募集教育基金。希望將這一份「善的漣漪、愛的效應」擴大,為苦難眾生與社會弱勢,傳遞一份關懷的溫暖。同仁每天持續的儲蓄幸福與發好願,願天下無災無難,也為需要的人儲蓄幸福。 希望透過這一份的關懷與訊息的傳遞,能夠帶動人人的善念與愛心,幫助地球村另一端孩童們得以復學,讓這一群身陷戰亂蹂躪、愁雲慘霧的苦難災民們重現生機,因為「人間有愛」。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匯聚善念善循環 儲蓄幸福播善種
- Article Details
「各位大愛網路電台聽眾午安。大愛感恩科技的〈綠菩提〉雜誌,每一季發行一次,最新一期、第17期,也就是2016年春季號已經發刊,您可以在大愛感恩科技的門市,或是官方網站都看得到,而且有中文與英文,今天邀請虞珊明師兄為我們介紹這一期的精彩內容。…」主持人點點甜美的聲音,開啟4月1日《點亮心光》環保愛地兒 (IDEA)單元。今天的受訪者大愛感恩虞珊明談到,〈綠菩提〉雜誌這期以「匯聚善念」為主題,主要來自年初台南地震之啟示。「人生無常,國土為脆」,當2月6日清晨三點五十七分,發生規模6.4級之強震,震央位於高雄美濃地區,造成大臺南地區有多棟大樓倒塌、數百位民眾受困。正逢春節前夕,又遇寒流來襲,鄉親飽受驚嚇,慈濟志工送暖與關懷,溫暖鄉親的心。全臺慈濟志工、慈濟醫療體系、人醫會均動員,包括整備醫療用品、大愛感恩毛毯、圍巾、靜思香積飯、福慧床等相關物資集中,前往災區支援救災工作。救人的人、關懷的人,都從四面八方湧進來,上人說:「這就是臺灣社會的美。許許多多救難英雄的努力,見證人間雖有苦難,處處皆有真情,救難隊、軍人、警察消防等第一線救災人員日夜不懈,把握黃金時間搶救生命。」當災難來臨時,唯有匯聚善念,用愛與信心引領我們面對考驗;唯有互助與付出能帶領我們突破困境。
小年夜的南臺灣大地震,海外也有許多人紛紛捐贈善款與祝禱,本期主題「以應去應度 善循環」的內容。源自上人在薰法香曾解釋過《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經文:古時候交通不發達,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山川阻隔,需要靠有經驗、認識路的嚮導帶路,才能找到避免危險、安全到達的路。諸佛菩薩就如來來回回對這條路很熟悉的嚮導、為我們接引帶路。但是有的人,上路了,開始起步時很歡喜,走久了就會喊累、沒有耐心、很懈怠,不想再向前精進,半路就想要停下來。但是帶路的人就要用種種方法來鞭策、來勉勵,所以要用方法,用法度。「應去應度」,就是諸佛菩薩的使命,不忍眾生苦,心如慈父、慈母一樣,所謂「應去」,去與這些眾生群眾,用方法,「應度」去度化他們。
這一次南臺灣地震的災情,見證人間雖有苦難,但也處處顯現真情。上人說:「臺灣人無私奉獻心力、海內外曾接受幫助的人受啟發、以回饋的愛心的付出,以最虔誠的心念為臺灣而祈禱,這分善的共振,給臺灣帶來很大的祝福。」這就是「善的循環」。
周邊家戶「安心家訪」之啟動,乃證嚴上人考慮到年假一結束就是各級學校開學,台南此次受災鄉親孩子就學註冊費用有無著落?所需各種急難救助補助能否及時收到?於是虞珊明非常感恩能有機會在大年初四、2月11日出發到台南,與北中南各地訪視志工代表約1千多人,參加由慈濟台南合心防災協調中心規劃、以各災難現場為中心,進行之「安心家訪」,訪視、慰問及彙集受災狀況與建議,供本會社服同仁迅速啟動各項適當之補助方案。
虞珊明分享到:「我所分配到永康區維冠大樓周邊訪視,這個地區的訪視志工分成69組,每8至9人為一組,由一位當區志工帶領,逐戶拜訪、並致贈上人靜思語及慰問品。」所幸該區除了災情最嚴重的維冠大樓,住戶大多屬輕災、或受驚嚇,對於慈濟人第一時間關懷,大家都是心存感恩。與鄉親互動時,聽到很多感慨:「維冠大樓住戶多是來自外地,要是地震能晚一天發生、他們回老家過年團圓,或許罹難災情就不會那麼嚴重…」,但是『無常』甚麼時候降臨,無人可知、無法可擋。
本期還有舒壓襪介紹、心芽故事:貪吃的小鹿也很有趣,以及與北區教聯會合作之環境教育教案研習等內容。主持人點點談到:「大愛感恩科技的同仁很有愛心,也為需要的人儲蓄幸福。請虞珊明師兄介紹〈綠菩提〉大愛人文提到『儲蓄幸福善念 傳遞愛與溫暖』的詳細內容。」
四年多來的敘利亞內戰,已經造成了成千上萬敘利亞人民的奔走逃難、流離失所。難民孩童的就學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因為教育是孩子與社會的希望。大愛感恩同仁響應大愛台發起「為需要的人儲蓄幸福」竹筒,為敘利亞的難民孩童募集教育基金。希望將這一份「善的漣漪、愛的效應」擴大,為苦難眾生與社會弱勢,傳遞一份關懷的溫暖。同仁每天持續的儲蓄幸福與發好願,願天下無災無難,也為需要的人儲蓄幸福。 希望透過這一份的關懷與訊息的傳遞,能夠帶動人人的善念與愛心,幫助地球村另一端孩童們得以復學,讓這一群身陷戰亂蹂躪、愁雲慘霧的苦難災民們重現生機,因為「人間有愛」。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Monday, 16 May 2016
淡邊訪甲環保站
- Article Details
In Malaysia, 47 recycling volunteers from Tampin recently visited a recycling station in Malacca. During the visit, they picked up recycling techniques as well as better ways to run a recycling station. The visit has helped strengthened their commitment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Let’s join them there.
在馬來西亞,47位來自淡邊的環保志工,到馬六甲喜捨環保站參訪,學習別人做環保的方式與經驗,這趟參訪互相揣摩,加強守護環境的一念心,一起來看看。 Read more
大愛村環保站取經 孩童收穫滿滿
- Article Details
雅加達姆迪亞拉邦沙學校的學童,前往慈濟大愛村的環保站,進行校外教學!透過影片和輕鬆的遊戲,不僅讓孩子知道環保的重要,也經由環保實作,讓孩子知道如何呵護地球!
校外教學,不是前往風景優美的地方踏青,姆迪亞拉邦沙學校的學生,選在慈濟大愛村的環保站,50個孩子在師長的帶領下,用實際行動體驗環保。
校長 德薇:「感謝慈濟提供這麼好的場地,讓我們可以帶學生來做環保,我看到這些學生收穫很多,不只是知識上的吸收,動手做之後,印象更深刻。」
在紙類分類區,孩子們細心地將有色紙和白紙分開,透過志工的解說,這才了解仔細的分類方式,能夠讓可回收資源得到有效的再次利用。
學生 馬利宥:「我今天學到要關懷環境,不可亂丟垃圾,資源要回收分類。」
除了動手做,孩子們也進行環保站巡禮,志工更透過手語歌曲和簡單的問答,讓孩子對環保更有興趣。
慈濟志工 羅伯特:「小朋友他們在學校的課程,應該有教過要做環保,來到這裡就是加強他們的觀念,告訴他們該怎麼分類,回收。」
志工一步步引導,呵護地球的觀念,已經深植孩子的心,現在起,人人都是守護地球的小小尖兵!
嘉朗 瑛莉 印尼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