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0 May 2016

Thursday, 19 May 2016

茶餘飯後做環保 拉近鄰里間距離


高雄鳳山地區的慈濟志工在正義活動中心以及中崙國小前空地,號召社區居民做夜間環保,帶動許多家庭主婦、當地居民,甚至小學生,一起利用吃飽飯的空檔,動手做環保! 


晚上八點,正義里活動中心的大門口,慈濟志工拉電線、架電燈,夜間環保站,開工了! 

其實,不只這一邊有夜間環保站,另一個時段,是在中崙國小門口! 

都是利用晚上兩個小時,在臨時搭起的定點上,眾人動手分類做環保。飯後的環保聚會,對很多婆婆媽媽來說,特別有感觸! 

環保志工 王月桃:「 可以撿的, 我們都要盡量撿起來, 不像以前, 只會針對紙, 或者覺得特定的才可以回收, 其他的我都當做垃圾 。」 

環保志工 鄭素嬌:「 有改變, (什麼改變), 我會更加勤快的煮飯 。」 

勤快煮飯,是為了減少外帶製造出垃圾,做了環保,讓負責料理家務的主婦,有不同認知;不過,對老長輩來說,也有收穫! 

環保志工 黃秀英:「 在家沒事情做, 也是浪費人生和時間, (不用去養老院)對 。」 

社區小朋友 陳致廷:「 我喜歡來做環保的原因是, 因為可以為大家幫忙服務, 而且, 可以讓地球, 不會受很多汙染。」 

老少齊心,都是希望貢獻一己之力,不要虛度光陰,夜間環保點,或許不像白天環保站定點的設備完善,但是能夠做出的付出,一樣珍貴。 

真善美志工-高雄報導 Read more

「食」在好味道健康 蔬食調和身心


素食,減少碳排放也有益健康。在美國加州,很多上班族中午用餐,為了節省時間,會選擇速食,慈濟志工將「速食」改成推行「周一無肉日」的運動,第一階段先從聖瑪利諾(SanMarino)市政府開始推廣。 


推廣周一無肉日,美國加州慈濟志工,從聖瑪利諾(SanMarino)市政府作為起點。 

慈濟志工 張恭逢:「一個禮拜吃一次素食,主要是希望能夠讓這個城市對吃素、對我們的健康還有對環保的好處有一個認識。」 

在中午用餐時間,志工帶著各式各樣親手製作的素食餐點,邀請市政府員工一起享用。 

市府經理 約翰:「這些蔬食味道都很棒,我剛剛吃了綠色的豆子很好吃,所有的食物都好吃,很感謝志工帶了這麼多好吃的素食來跟我們分享。」 

市議員 史蒂芬:「我認為一個禮拜吃一天的素食是非常好的,因為我們需要這些蔬菜才可以淨化我們的身體裡面,我們要靠這些纖維。然後第二,這個對我們環境來講是非常地環保,所以我們非常感謝慈濟,今天辦了這個非常有意義的活動。」 

雖然沒有肉類,但志工運用巧思在食材上多點變化,有益健康的蔬食,相信能一步步成為大家的最愛。 


真善美志工 高銘哲 美國報導  Read more

婆婆媽媽說環保 驚覺高手在民間


慈濟日本分會最近舉辦環保茶會,對象是社區的家庭主婦,大家聚在一起,擁有無限的生活巧思。 


慈濟志工 郭惠珍:「我們自己能做得到的,最簡單比如說:買東西自備購物袋,其他的還有哪些?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做得到的事。」 

大家正在腦力激盪的同時,主持人突然發現。 

慈濟志工郭惠珍與民眾 伊東喜美代:「這袋子觸感好好(這是我做來要送給朋友的禮物)!真好呀!下次請教我們做(好啊就這星期二)!」 

慈濟日本分會推動環保觀念,邀請婆婆媽媽來喝茶聚會。結果不只台下的民眾臥虎藏龍,上台的慈濟志工,也各個都是環保高手。 

慈濟志工 洪惠娟:「六分滿加水,然後一杯的,一米杯的糖加下去。」 

這一桶桶環保酵素,不但氣味芳香、又具有溫和的清潔效果,虜獲在座每個家庭主婦的心。 

慈濟志工 王美玲:「想把這些訊息可以很正確的傳給大家,讓他們對這個地球真正的危機感,提高他們的危機感,他們才知道說,這個環保實在是不做不行。」 

現場也準備素食佳肴供大家品嘗,只能說為了挽救地球生態、宣導對環境更友善的生活方式,日本慈濟人、可是煞費苦心。 


真善美志工 張馨云 水谷瑞芳 日本報導 Read more

星組屋環保


In 2012, a day time Tzu Chi recycling point was set up in Bukit Ho Swee, a Chinese dominated residential community in Singapore. In the years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people would bring out their recyclables before heading to work every Thursday. Now some neighbors even pre-sort at home to make the job easier. 


2012年慈濟志工開始,在華人地區「河水山」,設立日間環保點,成立以來,上班族每周四,都會把家裡收集的回收物帶來,現在一些鄰居學會在家先如何分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