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015
Thursday, 10 December 2015
環保科技傳大愛 天津名品「讚」起來
- Article Details
在天津的梅江展覽會館堪稱是眾多台灣名品博覽會中最大的一個場館,每天可以有高達十萬人次的民眾前來,而大愛感恩科技這個以環保為出發的社會企業,這次是第三次前去參展,在這次參展當中一樣有當地的慈濟志工一起來參與,而且還有志工不嫌路程遙遠只為了圓滿這四天的展出。邀請到大愛感恩科技的林立騏師兄來跟我們分享這次天津台灣名品博覽會中,一些志工們的小故事。
台灣名品博覽會是由經濟部國貿局主辦,外貿協會所承辦的一個活動,大愛感恩科技因為有許多產品在台灣獲得台灣精品獎的榮譽,所以都會受邀一同前去中國大陸各地參加展出。這次我們是以慈悲科技系列的產品為展出重點,讓當地民眾了解到做環保不只是救地球而已,還可以更進一部利用製作成產品後,運用在救災上。
承擔此次展出志工窗口的張連師兄是來自100多公里遠、薊縣的一顆種子,在展場隨時補位、協助推廣說明。只要看到民眾駐足在我們的展位前面,便用心及詳盡的推廣珍惜地球資源,最好不要用寶特瓶,資源不浪費,要讓他們知道寶特瓶可以變衣服,同時還是宣導多使用自己的環保餐具,不是鼓勵大家用寶特瓶,是慈濟非常重要的一個環保理念。
另外老家在湖北的母子檔人文真善美付傳蓮、付雄濤。是【彩繪人文地圖】20150125 - 阿郎理髮廳的本尊。只見他們母子二人在展場中不停的穿梭,用心的用相機及攝影機把每位志工用心付出的身影給紀錄下來,並在做完紀錄的當下,就立刻看剛才拍攝下來的內容,一起討論有哪裡可以再做的更好。
來自南投的人醫會蔡蕙伃中醫博士,1999年來到天津學中醫,並定居。是天津地區人醫組的窗口,帶動天津地區醫護人員,不只做義診,更希望大家可以職志合一。師姊於佈展當天就立刻請購了一套傳薪系列的服飾,並於展會期間天天都穿著這套服裝來協助推廣,讓當地民眾了解,原來寶特瓶經過回收再製後,也可以做出這麼精美的服飾來。
此次最大的收穫就是:在現場的天津老鄉聽完塑料瓶回收可做環保衣物,豎起大拇指。說親眼看到這些包括太陽能LED 照明的高科技製品,要為慈濟比個『讚』。讓大愛感恩科技會更加用心推動環保人文而努力。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 《環保愛地兒》 (IDEA) **
【本週專訪】廖慧玲師姊
【節目時間】 2015/12/10(四) 15:30~15:50
【訪談主題】海外展覽感人分享
【線上收聽】《環保愛地兒》(IDEA)
線上收聽:http://www.daai.tv/daai-web/live/radio.htm
Read more
專注環保創價值 單腳撐起新人生
- Article Details
來自馬來西亞士拉央的王亞九,因為糖尿病的併發症而截肢。十年來少了一條腿的他,生活雖然不便,但卻無阻王亞九做環保,平時都是自己開車到環保站。回想當初剛截肢的時候,心裡有萬般的不甘心,以為那是他的世界末日;後來開始做環保,從中找到了生命的價值。
滿臉專注,做起環保來就是這副模樣。他是王亞九,志工口中的電器達人。
慈濟志工 孫雪珠:「一來到,就坐在他的位子,一直做,做到我們收工的時候他才收工,所以他非常的用心,而且很細心。」
將可以回收的銅線拆解,平坦的桌面被敲打成凹陷。五年前王亞九開始參與環保,從每月一次的環保日,到後來每星期三天。做環保,讓他找到生命的價值。
環保志工 王亞九:「來到這裡拆這些,我很開心,師父說有空要來做環保。」
王亞九曾經是一名汽車維修技術人員,十年前糖尿病引發併發症,奪走他一條腿,也打亂家人的生活。
慈濟志工 孫雪珠:「截肢當時,他自己不大能接受,就由士拉央醫院來提報給我們慈濟,我們到他家做了關懷之後,知道他還有兩個小孩在求學中,然後他本來是經濟的來源,後來他因為不能再去工作,就沒有了經濟來源。」
慈濟志工走入王家關懷援助,兩年後他們一家已經有能力,無需再領取慈濟援助金。如今王亞九每個星期都會自己開車到環保站報到,利用自己的雙手繼續為人群付出。
賴龍民 黃鉅程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改變自己做起 聲色柔軟家庭和樂
- Article Details
上人行腳台南,下午以海外慈濟人的一念心與志工互勉,希望人人恆持初心,莫忘竹筒歲月的精神。北門區第一顆慈濟種子胡春娥和陳山中,因為進入慈濟改掉習氣,包容對方,不但家庭變和諧,夫妻倆同行菩薩道,也帶動起社區慈濟志業。
慈濟志工 胡春娥:「我聽上人說 要改變別人, 不如改變自己,回來 師兄起無明,我也是說失禮失禮 抱歉抱歉。」
因為進入慈濟,胡春娥聽上人的話,從柔和聲色做起,堅定一念心,帶動先生一起做環保,不但兩個人習氣都改了,夫妻關係也變好了。
慈濟志工 陳山中:「在慈濟裡面可以做二十幾年,我一定會好好把握這個因緣。」
陳山中夫妻倆是台南北門區的第一顆慈濟種子,一步一腳印在社區帶動起慈濟志業,就像海外慈濟人,從無到有,步步踏實。
證嚴上人開示:「現在過了五十年 這個時間,我們看見全球慈濟人,在他們的國家 在他們的僑居地,是這樣做得那麼認真,做得能夠一粒種子產生無量數。」
一念善起,一生無量,慈濟走過五十個年頭,上人期許志工,莫忘竹筒歲月的精神,合心和氣共同努力,將慈濟的美善遍布全球。
台南綜合報導 Read more
醫材也含塑!食衣住行無所不在
- Article Details

塑化劑會傷害兒童的智能,科學研究也證實,還會影響小孩和大人的生殖和神經系統。一般人以為塑化劑只會從「嘴巴食入」,或是「皮膚觸入」,被人體吸收,但事實上還有另外三種管道,也就是可以從「鼻子吸入」、「母體胎盤進入」,以及「血液注入」。國內外學者近年來發現,長期注射營養液和藥物的早產兒和重症孩子,甚至是慢性病患,像洗腎病人,他們血液中塑化劑含量都遠高於正常人,原因是台灣大多數的注射軟管和血袋,是PVC(聚氯乙烯)材質,雖然彈性和柔軟度都比其他塑膠好,但PVC塑膠的塑化劑(鄰苯二甲酸脂)添加量也是所有塑膠之冠,因此塑化劑溶出量相對增加許多。
這名提早四個月出生的早產兒,全身插滿維生用的注射軟管。
中國附醫毒物科主任 洪東榮:「一些重病的新生兒,因為年紀很小,體積很小,他因為重症,所以他的(塑膠注射)管子用得很多,這樣子他塑化劑的負荷會比較重。」
瀕危的嬰幼兒,醫護人員把救命擺第一,至於注射軟管內,有多少塑化劑進入病患體內,因而被忽略了。研究發現,長期注射營養液和藥物的重症嬰幼兒,體內塑化劑含量是正常小朋友的幾倍到數十倍。
中興大學化學系教授 李茂榮:「在加護病房住愈久的,尿液出來的塑化劑含量愈高。」
打點滴,為什麼體內會打進塑化劑?主要原因是國內的注射軟管和血袋,幾乎全是PVC材質。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 凌永健:「要讓它(軟管和血袋)比較軟,就會用塑化劑,塑化劑它裡面添加的量,一般可能會40%,甚至有些會高到50%。」
添加大量塑化劑的PVC醫材,儘管醫療界和衛福部都已經發現,它對長期注射的嬰幼兒來說,可能引起「生殖」 和「神經系統」 的健康威脅。但這種塑膠材質的「彈性」、「密合」和「柔軟性」,都比其他塑膠好,因此台灣絕大多數廠商,還是進口PVC醫材。
食藥局醫妝組科長 吳正寧:「提醒醫療專業人員,對於敏感族群(長期接觸PVC醫材病患),在使用產品時,將DHP(塑化劑)的健康風險疑慮納入他們臨床治療的考量。」
「消基會」最近檢測國內18種醫材,發現其中12種含有塑化劑,讓人更擔心的是,不合格的醫材,有三項同時含有三種不同的塑化劑。
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孫偉孜:「洗腎的人,他就會每天他的血,必須要從那些PVC的軟管出去,然後再回來,當中攝取一些塑化劑。」
國際間尚未限用PVC醫療器材,只有「法國」訂定2015年起,禁用於兒童、新生兒和婦產科的注射導管。無形的塑化劑,藉由不同方式,登堂入室。
不論塑膠杯,還是保麗龍杯,製造塑形時,都必須添加塑化劑,其中極少量溶入飲料裡。
中國附醫毒物科主任 洪東榮:「台灣的老百姓裡面的小便,它的塑化劑的濃度,跟國外的比,都是高出好幾倍。」
那麼,消費者不用塑膠容器,改用拋棄式的紙杯和紙餐盒,就能和塑化劑說BYE BYE嗎?
中國附醫毒物科主任 洪東榮:「這紙碗內膜,它也會鍍上一層,一樣是塑膠的成分在裡面。」
消基會抽驗,台灣25種香水產品,其中8種,塑化劑(DEP)超標。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 凌永健:「一般我們(廠商)會加所謂的『定香劑』,就是『塑化劑』,塑化劑它也是一個揮發性的物質,所以當你在聞到香味的時候,你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也吸入了塑化劑。」
媽媽床頭,擺滿香水。孩子經常吸,危害健康,孕婦聞久了,影響下一代。
成功大學環境微毒中心主任 李俊璋:「羊水如果我們測到有塑化劑,事實上代表這個化學分子(塑化劑),它就可以穿透胎盤,就會影響胎兒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
孩子的細嫩肌膚,一點一滴吸收了塑膠地板和玩具的塑化劑。
搭上塑膠產品的順風車,塑化劑無所不在,也許無法遠離,但您我依賴塑膠的習慣,現在開始改變,還來得及找回健康。
採訪撰稿:張澤人
資料來源:http://www.daai.tv/daai-web/news/topic_content.php?id=967547&cls=1022 Read more
高中校園青春洋溢 推廣健康茹素
- Article Details
澳洲黃金海岸的慈濟志工,在伊普市持續關懷互動。在市長保羅建議下,慈濟第一次到低收入戶偏多的「古納區」發放食物。另外,伊普市高中校長賽門,很期待學校成為「澳洲第一所綠化環保高中」,因此再度邀請慈濟志工到學校分享環保,也進行一場素食教學。
不是型男當主廚,但觀眾一樣捧場。因為慈濟志工的素食料理,已經名揚伊普市高中。
伊普市高中教師 曇雅:「感恩你們撥空來關懷學生,也謝謝你們教學生一些,素食料理方式。」
由於賽門校長期待伊普市高中,成為「全澳第一所綠化環保高中」,因此一回接著一回,邀請黃金海岸慈濟志工,到學校分享。
這次還有一個大竹筒,搶盡風頭,因為學生知道是為敘利亞難民而募。
伊普市高中學生 法阿斯帕:「在我內心,我很想存竹筒,讓慈濟幫助其他國家,也祝福苦難眾生的生活好轉,希望上帝保佑他們。」
跨海送祝福、社區也要多關懷,在伊普市長保羅的建議下,慈濟志工第一次到低收入戶偏多的「古納區」發放食物。
滿滿一大袋食物,讓有需要的居民感受「人間有愛」,單親媽媽麗莎,忍不住哽咽。
民眾 麗莎:「這是我第一次來,我們真的很需要這些食物,真的很感恩,藍天使非常的棒,非常感謝您們。」
雖然與慈濟人初次相見,但人人本具愛心,也聽到竹筒響叮噹。
真善美志工 彭慈含 洪濟德 羅濟堯 邱佩宜 -澳洲報導 Read more
環保教育站義診 為志工健康把關
- Article Details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其中的重災區漢旺鎮,逐漸有了正面改變,上百位鄉親加入環保志工行列,大部分都是年邁長輩,慈濟選在漢旺環保教育站,為漢旺鎮四個村十幾個社區的120位環保菩薩舉辦義診,照護大家的健康。
藍帳棚,為大陸四川漢旺鎮,一百二十位環保志工,撐起健康照護傘。
環保志工 韓秀珍:「做夢都沒有夢到有這一天,11月22號這一天,華西醫院(醫護)幫我們檢查身體,關心我們環保志工做好環保。」
來接受檢查的慈濟環保志工,大部分都是七年前,汶川地震後湧出的菩薩,默默耕耘當地。
慈濟志工 任時香:「我們希望他們在做環保的同時,也有一個好的身體,也讓他們的兒女放心。」
義診分為眼科、骨密度測試、超音波及基本問診區等,由在地醫療品質最有口碑的華西醫院,醫護人員承擔。儘管戶外場地克難,視力檢查表,也直接黏在鐵捲門上,但醫護的專業.用心,讓義診毫不遜色,還多了志工陪伴,過程多了歡喜。
真善美志工 葉萍 四川報導 Read more
哈佛醫生 養心養身法
- Article Details
「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財富,然而現代人不僅忙碌於工作,就連飲食也十分不正常,這樣的生活習慣,將為身體帶來了極大的負擔,長久下來,抵抗力會降低,便容易感到疲勞不適,如果忽視了身體發出的警訊,那很快的疾病便會找上門來。12月7日,大愛感恩科技暨德式馬聯合週會人文講座,邀請花蓮慈濟醫院許瑞云醫生,來跟我們分享如何「養心、養身」。
花蓮慈濟醫院一般內科主治醫師許瑞云曾任哈佛大學醫學院講師、哈佛附屬麻省總醫院內科主治醫師,除了學西醫之外,也接觸中醫,進而研究自然療法、能量醫學等不同領域。許醫師分享,人的身體不斷在新陳代謝,七十兆個細胞不斷更換,為了不讓自己老化太快,就是要靠食物跟對的心念來帶動身體,從年輕就要注意飲食,到老的時候體態就不會變太多,許醫生以影星阿諾史瓦辛格過去和現在的相片來做比對,體態的改變,令人慨嘆連連。
人生病了,會到醫院看病尋求醫生開個藥吃,讓自己的病情好轉,其實吃下去的藥,往往是治「標」不治「本」。許醫生把人的身體,比喻成一條能量的河流,當上游、中游不斷倒『垃圾』、囤積『廢棄物』的時候,容易造成下游的阻塞。大多數的人只會把下游阻塞的部份(開刀)清除乾淨,假使沒有處理上游跟中游的問題,下游還是會有阻塞的問題,如果再次發生阻塞的情形,可能一次比一次來的嚴重,應該找尋最初的「根源」,尤其許醫師認為,人體應該比較適合蔬果素食,所以應該改變飲食來調整身體。
聽了許醫生的分享,大愛感恩科技同仁李艾錚了解到:「我們總是『有病去看醫生』,只是初步的將病症暫時醫治並非痊癒。要如何治療完整,都是要從我們生活習慣調整、身心調養做起,並非只是靠藥物治療就可以,而是要從根本開始調整。」同仁楊竣翔表示:「許瑞云醫師分享中的『調身先調心』一點很有共鳴。許醫師提到看恐怖片時,即使知道是假的,仍會感到害怕的例子,來講解身體反應來自於所接觸到的事物所產生的心理,而最根源來自心念。因此要調整『身』,須從最根源的『心』開始,一切唯心造。這次週會分享再次應證佛法是很科學的,要我們從最根本的地方去除貪、嗔、癡、慢、疑等負面的心念,自然保有健康的心靈與身體。」
「心念」的力量是不可限量的,雖然看不見,卻具有影響力。心裡的每一個念頭、每一個感覺、每一個信念,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我們生老病死的過程。我們身體裡的細胞無時無刻不在竊聽我們的想法,細胞的狀態隨時也因想法的不同而改變。因此我們如果想要有健康身體、正向思考的話,必須先從我們的「飲食」、「心」開始調整及改變,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健康身體及正向思考。
大愛感恩科技 姜郁雯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哈佛醫生 養心養身法
- Article Details
「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財富,然而現代人不僅忙碌於工作,就連飲食也十分不正常,這樣的生活習慣,將為身體帶來了極大的負擔,長久下來,抵抗力會降低,便容易感到疲勞不適,如果忽視了身體發出的警訊,那很快的疾病便會找上門來。12月7日,大愛感恩科技暨德式馬聯合週會人文講座,邀請花蓮慈濟醫院許瑞云醫生,來跟我們分享如何「養心、養身」。
花蓮慈濟醫院一般內科主治醫師許瑞云曾任哈佛大學醫學院講師、哈佛附屬麻省總醫院內科主治醫師,除了學西醫之外,也接觸中醫,進而研究自然療法、能量醫學等不同領域。許醫師分享,人的身體不斷在新陳代謝,七十兆個細胞不斷更換,為了不讓自己老化太快,就是要靠食物跟對的心念來帶動身體,從年輕就要注意飲食,到老的時候體態就不會變太多,許醫生以影星阿諾史瓦辛格過去和現在的相片來做比對,體態的改變,令人慨嘆連連。
人生病了,會到醫院看病尋求醫生開個藥吃,讓自己的病情好轉,其實吃下去的藥,往往是治「標」不治「本」。許醫生把人的身體,比喻成一條能量的河流,當上游、中游不斷倒『垃圾』、囤積『廢棄物』的時候,容易造成下游的阻塞。大多數的人只會把下游阻塞的部份(開刀)清除乾淨,假使沒有處理上游跟中游的問題,下游還是會有阻塞的問題,如果再次發生阻塞的情形,可能一次比一次來的嚴重,應該找尋最初的「根源」,尤其許醫師認為,人體應該比較適合蔬果素食,所以應該改變飲食來調整身體。
聽了許醫生的分享,大愛感恩科技同仁李艾錚了解到:「我們總是『有病去看醫生』,只是初步的將病症暫時醫治並非痊癒。要如何治療完整,都是要從我們生活習慣調整、身心調養做起,並非只是靠藥物治療就可以,而是要從根本開始調整。」同仁楊竣翔表示:「許瑞云醫師分享中的『調身先調心』一點很有共鳴。許醫師提到看恐怖片時,即使知道是假的,仍會感到害怕的例子,來講解身體反應來自於所接觸到的事物所產生的心理,而最根源來自心念。因此要調整『身』,須從最根源的『心』開始,一切唯心造。這次週會分享再次應證佛法是很科學的,要我們從最根本的地方去除貪、嗔、癡、慢、疑等負面的心念,自然保有健康的心靈與身體。」
「心念」的力量是不可限量的,雖然看不見,卻具有影響力。心裡的每一個念頭、每一個感覺、每一個信念,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我們生老病死的過程。我們身體裡的細胞無時無刻不在竊聽我們的想法,細胞的狀態隨時也因想法的不同而改變。因此我們如果想要有健康身體、正向思考的話,必須先從我們的「飲食」、「心」開始調整及改變,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健康身體及正向思考。
大愛感恩科技 姜郁雯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Wednesday, 09 December 2015
2015,12/9 北京寶馬來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5年12月9日(三) 15:00~17: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堅定一念環保心 關渡菩薩勤願行
- Article Details
繼九月初,『大愛感恩之旅』走訪了宜蘭嵐峰、東港及羅東環保站,記錄蘭陽平原環保菩薩的身影及感動的故事。12月2日,『大愛感恩之旅』來到關渡園區的環保站。慈濟關渡園區位於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旁邊,當初園區這塊土地是兩位『善女人』發心所捐贈。上人說關渡是『關』懷有情、『渡』化眾生。與人文志業中心-大愛台相互輝映,國內外參訪團體、慈濟大型活動經常在這裡舉辦。牆壁上張貼著可回收塑膠袋種類的看板,讓參訪來的團體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回收來的塑膠類物有哪些分類,同時在環保站看到了環保菩薩們的用心、細心分類,每個人臉上都露出歡喜的笑容來做環保,就是為了守護地球的一念心。
以前在園區對面高爾夫球場當教練、環保做了約12年的李長吉表示,其實他很早就進入慈濟了,「最初的時候,是小姨子在這邊做環保做很久了,她邀我也來這裡做環保,我說好阿~!來做環保之後,就沒有去高爾夫球場當教練了。現在每天都在來這邊做環保,做最多的是寶特瓶分類,每天都來做,越做越健康。」
固定週一至週三來關渡,平常就近在自己的社區做環保的羅華珍說:「希望大家一起來救地球,節省資源的過度開發,透過回收,如果再利用、使用,地球能長遠生息。做環保做的身體健康、做的很高興,自己還有一點點微薄的力量,做一點點的貢獻,自己也高興。」
環保做了3年的李辛妹:「原本住在其他地方,心裡有想說要來做環保,後來因緣就遇到了!很歡喜來這裡,大家都非常歡喜,我覺得非常感恩,心中充滿著感恩與安慰,同時也改變我的生活的方式、去除不好的習氣。」旁邊的志工回想,以前李辛妹剛來到這裡的時候,可能無法融入,與人相處會有排斥的問題,薰法香、聽 證嚴上人的法語之後,改變了李辛妹,慢慢的現在她學會接納別人,還會主動邀請周遭朋友一起來做環保,成為人見人愛的菩薩。
平常都在觀音環保教育站做環保的劉桂花,每個月一次會到關渡園區領取功德款收據,分秒不空過,利用時間留下來在關渡做環保,劉桂花說:「我有發願要做環保,越做越有心得。幾年前有憂鬱症,經常都睡不著、睡不好、吃不下,有一次參加歲末祝福,跟 證嚴上人發願『如果(病)有好了,就要做慈濟』,於是就開始做(環保)下去了。做環保,好像有心靈的寄託。」
14年前的一場車禍,讓蔣惠芬昏迷不醒:「在我昏迷不醒的時候,有一位身穿藍色的師姊,帶我『上去』之後,聽到很吵的聲音,於是師姊輕輕一拍我就『下來』了!醒來之後,我的心理一直在想,她到底是誰?後來我看大愛台劇場,有一位師姊在垃圾桶撿回收,我看了她穿的衣服,像我夢裡面的那種情形,然後就到大愛台這邊問:『請問一下做環保在哪裡?』大愛台警衛一句『在後面』,但我找了幾趟都沒有找到。在(莫拉克)八八淹水那年,我七月底開刀,看到電視上的新聞,想捐錢,打電話都打不進去,所以親自到大愛台捐款,再一次詢問『做環保的在哪裡?』這次終於讓我找到了,很高興可以做環保了,但我的鄰居說:『妳剛開完刀,妳怎麼能能現在去這邊做!你在拖摩托車的時候,會用力,怕會傷到你的開刀處,過幾天再過去吧!』我聽他的話,過了幾天之後才去,就一直做到現在了。做環保做了六年,騎摩托車的時候會小心一點,不要傷到開刀的地方。到這邊心裡很舒服、很開心,可以跟大家講自己的苦處、自己好的地方,像這樣子日子過的很快樂。」
證嚴上人讚歎,節能減碳的良方,環保菩薩們都知道也做得到, 證嚴上人曾經慈示:「就像你們收回來的東西,你們都分得很乾淨、分得很清楚。我常常讚歎,在環保站隨便問一位老菩薩,『你知道這個塑膠是哪一類?』他手上拿著,搓一搓就說,『我知道,這PP啦、這PC啦!大家都知道,我怎麼不知道!』環保菩薩的智慧比師父還高,你們都比我清楚。因為你們分得很清楚,送去給廠商,廠商知道我們是經過愛心分類過,就可以不用很多的水洗,甚至不用洗,所以我們不只是省能源,連水源也省。」今天的社會工、商業發達,不就是這一群老年人在年輕時付出為家庭、為社會打穩了基礎,年紀大了、老了,還不停歇為社會、為大地無私地奉獻,無時無刻來做環保。無怪乎 上人讚歎環保菩薩是『大地的農夫』,感恩環保菩薩把握生命的良能,時時刻刻為大地付出,是人人學習的典範,也是為自己的生命寫下豐富的歷史。
大愛感恩科技 姜郁雯 新北市北投區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