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5 December 2015

綠色創新述源起 環保精質化造極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用一張圖來介紹在『綠色創新及企業社會責任』 的努力,作具體落實的說明。(大愛感恩科技提供)「話不在多,話好就是誠與情。」接待一場又一場的參訪、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分享之後,有人請教大愛感恩科技是否能如同跨國企業皆能用一張圖來介紹在『綠色創新及企業社會責任』 的努力作具體落實的說明 ?儘管英文有此一說”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天底下最難與最簡單的事,通常只是在一線之隔、一念之間。大愛感恩科技2008年12月10日成立迄今,時間不長、恰滿七周年整,但若真正要追本溯源、述及七年來歷經總總、感恩參與貢獻的每一個人,三言兩語道不盡,實在不是用一張『圖』能蔽之。

大愛感恩科技秉持證嚴法師慈悲的理念,為的不是利己與營利,而是期望能永續實踐 證嚴法師 『與地球共生息』的願景,推動『續物命、造福慧』的修行,細想真正要感恩的絕對是北、中、南、東各區環保菩薩們,不畏色身辛勞,堅守本願初衷。以建築工程來說,地基最重要,環保菩薩如同愛心平台結構中的地基、做出重大奉獻的承重基層。如果說『小錢行大善』是『竹筒歲月』的精神,『積沙可成塔』可以是『環保回收』的詮釋,兩者所憑藉的都是一股堅定的毅力。檢視人類文明數千年的時間裡,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物,慈濟環保站就如金字塔基座每一方巨石、環保菩薩堪稱凝聚巨石渺小的一粒沙。因此以圖表達大愛感恩科技『綠色創新』的努力,首先要感恩『清淨在源頭』的全台5637個環保教育站、近20萬定期/不定期環保菩薩們,不畏異味、孜孜不倦,烈日風雨、星夜不懈。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2008年12月10日成立迄今,恰滿七周年整,感恩愛心接力的每一個人。(大愛感恩科技提供)證嚴法師疼惜環保菩薩,考慮到人員安全、空間的運用及節省時間等需求,慈濟大愛感恩科技,與工研院合作開發 『環保減容壓縮機』。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曾針對二十四個慈濟環保站,計算2013年度從環保站載至寶特瓶集中區、再從寶特瓶集中區載至瓶磚廠商,壓縮減容讓回收資源體積減少92% ,因此增加環保車每趟載運能量,其他排放源暫不列入下,評估得出運輸過程碳排放量數據減少,製程中貢獻減少碳排放至少8%。

慈濟環保站回收清洗的 (飲用水) 寶特瓶,經大愛感恩科技整合購入,運用科技,研發再製成織品,再生原料減少石油開採。截至2015年11月止,共使用回收寶特瓶4.6億支,中和二氧化碳2,924萬公斤;省水12億;節省石油748萬公升。以大愛感恩灰色環保毛毯為例,通過德國萊因TUV全世界第一張毛毯水足跡/碳足跡認證;毛毯產品系列通過德國萊因「ISO 14045產品系統生態效率評估」認證。更上層樓,大愛感恩全公司通過英國BSI『ISO 9001(品質)及14001(環境)管理系統』公司基本體質認證。研發實驗室符合TAF『ISO 17025實驗室專業認證』標準。以『精質化』之100%環保再生產品成果,除了具體實現證嚴 上人對『環保精質化』之勗勉,並連續四年獲得台灣精品獎肯定。堅持含再生寶特瓶原料至少50%以上及不後染為努力的目標。

為精益求精綠色研發,2014年投入11%以上研發費用,大愛感恩研發中心實驗室,跟一般實驗室不同的地方,就是推動『搖籃到搖籃C2C』(Cradle to Cradle)的設計理念,實踐『回收到回收R2R』(Recycle to Recycle) 永續製程。

大愛感恩科技曾榮獲國家環境教育獎,每年海內外參展、受邀分享、2014年接待參觀超過426場以上。時時以環保綠色典範自許,不僅推廣環保教育,更積極豎立環保人文而努力,成為推動環境教育的平台。身為盈餘100%回饋慈濟慈善之社會企業,處處展開自我檢視、精進,因此早在塑膠中心輔導、「2013企業社會責任CSR年度報告書」通過 BSI 的查證, 2011、2012年度報告書已自發性分別完成。

大愛感恩科技對於『垃圾』的定義是:城市礦產,也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透過回收再利用,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產品走在綠色產業最前端。當接受經濟部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推薦參選、並榮獲瑞士GCCA『廢棄物管理』類項世界第一名(Best in Waste Management)國際的肯定。看著底座天然石材、上端3D科技列印、依阿爾卑斯山脈馬特洪峰(最後被征服的主峰)形狀呈現之獎盃,以馬特洪峰攀登技術上的種種困難,象徵大愛感恩科技將環保與科技帶上世界的巔峰。因為來不及,所以要更積極,大愛感恩科技愛心平台誠摯邀約,希望聚眾志,一起實現小螞蟻轉動須彌山之志願。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綠色創新述源起 環保精質化造極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用一張圖來介紹在『綠色創新及企業社會責任』 的努力,作具體落實的說明。(大愛感恩科技提供)「話不在多,話好就是誠與情。」接待一場又一場的參訪、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分享之後,有人請教大愛感恩科技是否能如同跨國企業皆能用一張圖來介紹在『綠色創新及企業社會責任』 的努力作具體落實的說明 ?儘管英文有此一說”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天底下最難與最簡單的事,通常只是在一線之隔、一念之間。大愛感恩科技2008年12月10日成立迄今,時間不長、恰滿七周年整,但若真正要追本溯源、述及七年來歷經總總、感恩參與貢獻的每一個人,三言兩語道不盡,實在不是用一張『圖』能蔽之。

大愛感恩科技秉持證嚴法師慈悲的理念,為的不是利己與營利,而是期望能永續實踐 證嚴法師 『與地球共生息』的願景,推動『續物命、造福慧』的修行,細想真正要感恩的絕對是北、中、南、東各區環保菩薩們,不畏色身辛勞,堅守本願初衷。以建築工程來說,地基最重要,環保菩薩如同愛心平台結構中的地基、做出重大奉獻的承重基層。如果說『小錢行大善』是『竹筒歲月』的精神,『積沙可成塔』可以是『環保回收』的詮釋,兩者所憑藉的都是一股堅定的毅力。檢視人類文明數千年的時間裡,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物,慈濟環保站就如金字塔基座每一方巨石、環保菩薩堪稱凝聚巨石渺小的一粒沙。因此以圖表達大愛感恩科技『綠色創新』的努力,首先要感恩『清淨在源頭』的全台5637個環保教育站、近20萬定期/不定期環保菩薩們,不畏異味、孜孜不倦,烈日風雨、星夜不懈。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2008年12月10日成立迄今,恰滿七周年整,感恩愛心接力的每一個人。(大愛感恩科技提供)證嚴法師疼惜環保菩薩,考慮到人員安全、空間的運用及節省時間等需求,慈濟大愛感恩科技,與工研院合作開發 『環保減容壓縮機』。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曾針對二十四個慈濟環保站,計算2013年度從環保站載至寶特瓶集中區、再從寶特瓶集中區載至瓶磚廠商,壓縮減容讓回收資源體積減少92% ,因此增加環保車每趟載運能量,其他排放源暫不列入下,評估得出運輸過程碳排放量數據減少,製程中貢獻減少碳排放至少8%。

慈濟環保站回收清洗的 (飲用水) 寶特瓶,經大愛感恩科技整合購入,運用科技,研發再製成織品,再生原料減少石油開採。截至2015年11月止,共使用回收寶特瓶4.6億支,中和二氧化碳2,924萬公斤;省水12億;節省石油748萬公升。以大愛感恩灰色環保毛毯為例,通過德國萊因TUV全世界第一張毛毯水足跡/碳足跡認證;毛毯產品系列通過德國萊因「ISO 14045產品系統生態效率評估」認證。更上層樓,大愛感恩全公司通過英國BSI『ISO 9001(品質)及14001(環境)管理系統』公司基本體質認證。研發實驗室符合TAF『ISO 17025實驗室專業認證』標準。以『精質化』之100%環保再生產品成果,除了具體實現證嚴 上人對『環保精質化』之勗勉,並連續四年獲得台灣精品獎肯定。堅持含再生寶特瓶原料至少50%以上及不後染為努力的目標。

為精益求精綠色研發,2014年投入11%以上研發費用,大愛感恩研發中心實驗室,跟一般實驗室不同的地方,就是推動『搖籃到搖籃C2C』(Cradle to Cradle)的設計理念,實踐『回收到回收R2R』(Recycle to Recycle) 永續製程。

大愛感恩科技曾榮獲國家環境教育獎,每年海內外參展、受邀分享、2014年接待參觀超過426場以上。時時以環保綠色典範自許,不僅推廣環保教育,更積極豎立環保人文而努力,成為推動環境教育的平台。身為盈餘100%回饋慈濟慈善之社會企業,處處展開自我檢視、精進,因此早在塑膠中心輔導、「2013企業社會責任CSR年度報告書」通過 BSI 的查證, 2011、2012年度報告書已自發性分別完成。

大愛感恩科技對於『垃圾』的定義是:城市礦產,也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透過回收再利用,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產品走在綠色產業最前端。當接受經濟部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推薦參選、並榮獲瑞士GCCA『廢棄物管理』類項世界第一名(Best in Waste Management)國際的肯定。看著底座天然石材、上端3D科技列印、依阿爾卑斯山脈馬特洪峰(最後被征服的主峰)形狀呈現之獎盃,以馬特洪峰攀登技術上的種種困難,象徵大愛感恩科技將環保與科技帶上世界的巔峰。因為來不及,所以要更積極,大愛感恩科技愛心平台誠摯邀約,希望聚眾志,一起實現小螞蟻轉動須彌山之志願。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永續台灣串連世界 環保綠化開創新機

圖說:「2015永續台灣 串連世界」開幕式&授證典禮,本次活動以「永續台灣 串連世界」為主軸,邀請本年度計畫受輔導廠商上台分享該公司在綠色設計、綠色行銷、綠色生產與節能減碳等推動的經驗。(攝影者:陳品穎)台灣有高達98%的中小企業,一直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近年來不斷面臨全球性競爭,包括國際法規指令擴大的要求、綠色供應鏈的要求、節能減碳的要求以及綠色消費商機的挑戰等等,產業如何創新轉型,對中小企業未來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的課題。為此,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中小企業綠色小巨人輔導計畫」及「提升中小企業節能減碳能力輔導計畫」以永續營運、企業社會責任及節能環保等領域為主軸,扮演推手之角色,協助更多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掌握綠色永續商機。

本次活動以「永續台灣 串連世界」為主軸,邀請本年度計畫受輔導廠商上台分享該公司在綠色設計、綠色行銷、綠色生產與節能減碳等推動經驗。主要販售茶葉的文湯(股)公司的湯家鴻執行長說明,影響茶風味最重要的就是那3%,在分享「3%影響力」的議題時,湯執行長表示文湯不只販售茶葉,還教育消費者喝茶文化,把喝茶帶進生活,常常開班授課「講茶」,讓大眾了解喝茶也是一門學問。相關的茶葉議題從吧檯式的講解,一字排開所有烘培程度,讓消費者了解什麼是好茶;從肥料→成品→包裝都做到水足跡及碳足跡的認證;推出公益禮盒,販售也不忘做社會公益;建立老茶儲存系統及茶佐餐系統規劃;與其他茶業者建立微組織,部份資源可共享還可共同採購等等的作法,都為傳統的茶葉生態,注入一股清新轉型的發展契機。

受邀廠商茂系亞(股)公司總經理饒允政先生分享「喚起千年竹林產業甦醒」的議題,竹子為生長速度快的自然植物,比起木材更是環保之選擇,不只販售竹地板,竹製系統櫃都可製作,並且有綠建材主題館精美陳列竹製居家,呈現舒服柔和的環境,因此,透過整合綠建材、綠設計、綠工程的平台,建立一系列都為無毒、低臭、速乾之水性接著劑與無甲醛、低有機逸散物之建材產品,可以建議顧客挑選適合的設計師及工班進行規劃施工,同時,還可以結合相關計畫幫助弱勢家庭鋪設綠化地板。

另外,分享「綠色環保,低碳生活」議題的惠新實業(股)公司的趙大煒經理則表示,旗下多元的品牌中,較著名的品牌為「豪門內衣」及「小YG」,惠新實業產品不種功能性的組織特色為:「異形斷面纖維、遠紅外線纖維、Tactel+Lycra、抗菌加工、奈米竹炭纖維、負離子纖維、純天然纖維、有機天然棉、PIMA棉、竹纖維、大豆纖維及海藻纖維有機棉」,這次還特別加入「木醣醇系列」與「竹纖維系列」申請碳標籤,增加其產品的綠色價值。

在這一次的分享交流中,在各個領域大家除了發揮所長,也不忘讓自身產品及環境更加環保,他們都提到現今環保意識越來越高,讓自身企業增加環保概念是非做不可的趨勢,在看了這麼多的廠商案例,末學認為文湯公司的茶文化值得學習,讓我們深思是否能讓環保紡織的文化深根,在宣導方面可以用不同方式讓環保有更高的素質;茂系亞公司的竹製商品發展從頭到尾都是安全安心的氛圍,讓人印象深刻,整體寧靜有質感的概念館也值得我們學習,感恩公司給設計部機會上此課程學到不一樣的面向與觀點。

大愛感恩科技 陳品穎 台北市中正區報導

Read more

永續台灣串連世界 環保綠化開創新機

圖說:「2015永續台灣 串連世界」開幕式&授證典禮,本次活動以「永續台灣 串連世界」為主軸,邀請本年度計畫受輔導廠商上台分享該公司在綠色設計、綠色行銷、綠色生產與節能減碳等推動的經驗。(攝影者:陳品穎)台灣有高達98%的中小企業,一直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近年來不斷面臨全球性競爭,包括國際法規指令擴大的要求、綠色供應鏈的要求、節能減碳的要求以及綠色消費商機的挑戰等等,產業如何創新轉型,對中小企業未來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的課題。為此,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中小企業綠色小巨人輔導計畫」及「提升中小企業節能減碳能力輔導計畫」以永續營運、企業社會責任及節能環保等領域為主軸,扮演推手之角色,協助更多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掌握綠色永續商機。

本次活動以「永續台灣 串連世界」為主軸,邀請本年度計畫受輔導廠商上台分享該公司在綠色設計、綠色行銷、綠色生產與節能減碳等推動經驗。主要販售茶葉的文湯(股)公司的湯家鴻執行長說明,影響茶風味最重要的就是那3%,在分享「3%影響力」的議題時,湯執行長表示文湯不只販售茶葉,還教育消費者喝茶文化,把喝茶帶進生活,常常開班授課「講茶」,讓大眾了解喝茶也是一門學問。相關的茶葉議題從吧檯式的講解,一字排開所有烘培程度,讓消費者了解什麼是好茶;從肥料→成品→包裝都做到水足跡及碳足跡的認證;推出公益禮盒,販售也不忘做社會公益;建立老茶儲存系統及茶佐餐系統規劃;與其他茶業者建立微組織,部份資源可共享還可共同採購等等的作法,都為傳統的茶葉生態,注入一股清新轉型的發展契機。

受邀廠商茂系亞(股)公司總經理饒允政先生分享「喚起千年竹林產業甦醒」的議題,竹子為生長速度快的自然植物,比起木材更是環保之選擇,不只販售竹地板,竹製系統櫃都可製作,並且有綠建材主題館精美陳列竹製居家,呈現舒服柔和的環境,因此,透過整合綠建材、綠設計、綠工程的平台,建立一系列都為無毒、低臭、速乾之水性接著劑與無甲醛、低有機逸散物之建材產品,可以建議顧客挑選適合的設計師及工班進行規劃施工,同時,還可以結合相關計畫幫助弱勢家庭鋪設綠化地板。

另外,分享「綠色環保,低碳生活」議題的惠新實業(股)公司的趙大煒經理則表示,旗下多元的品牌中,較著名的品牌為「豪門內衣」及「小YG」,惠新實業產品不種功能性的組織特色為:「異形斷面纖維、遠紅外線纖維、Tactel+Lycra、抗菌加工、奈米竹炭纖維、負離子纖維、純天然纖維、有機天然棉、PIMA棉、竹纖維、大豆纖維及海藻纖維有機棉」,這次還特別加入「木醣醇系列」與「竹纖維系列」申請碳標籤,增加其產品的綠色價值。

在這一次的分享交流中,在各個領域大家除了發揮所長,也不忘讓自身產品及環境更加環保,他們都提到現今環保意識越來越高,讓自身企業增加環保概念是非做不可的趨勢,在看了這麼多的廠商案例,末學認為文湯公司的茶文化值得學習,讓我們深思是否能讓環保紡織的文化深根,在宣導方面可以用不同方式讓環保有更高的素質;茂系亞公司的竹製商品發展從頭到尾都是安全安心的氛圍,讓人印象深刻,整體寧靜有質感的概念館也值得我們學習,感恩公司給設計部機會上此課程學到不一樣的面向與觀點。

大愛感恩科技 陳品穎 台北市中正區報導

Read more

資源回收動手做 環保觀念植心田


環保要從哪裡做起,生活中浪費資源,又會對環境造成什麼影響?馬六甲培風中學師生一行48人,到慈濟愛極樂環保教育站參訪,從中深入了解環保概念,也動手做環保,以實際行動保護地球。 


慈濟志工 黎才武:「天氣熱才想開(冷氣)對不對?可是開冷氣為什麼還要蓋被啊?」 

少開冷氣,隨手的一個動作,就可以節能減碳。 

培風中學學生 姚熙源:「減少使用冷氣,不要浪費電源。」 

培風中學學生 林俊鴻:「地球暖化加劇過後,我們生活也不會好過,就會越來越嚴重。」 

知道,還要做到,馬六甲培風中學,48位師生參訪慈濟環保教育站,了解環保,也動手做回收。 

培風中學學生 蔣庭豐:「先把那些東西先分類好,然後再把它們整理好來,然後就拿去回收。」 

培風中學學生 林錦沅:「如果我們沒有從個人做起的話,周圍的人看到你沒有做,就有樣學樣,就最後沒有人做環保。」 

培風中學老師 蘇妏婷:「如果我們現在還不帶動學生來做,然後下一代甚至是孩子的下下一代,真的是地球已經不能再住了,已經來不及了,所以要趕快帶動學生去做這一塊(環保)。」 

環保從自己做起,每個人小小的一個舉動,就能改善地球環境。 


饒于潤 池秋慶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全球聚焦氣候峰會 各國圖謀共識


正當巴黎氣候變遷會議還在討論各國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有學者就認為全球氣溫仍可能會升高1.5到2℃。不過,德國氣候研究權威宣胡博卻認為情況可能會更糟。依他所見,到了本世紀末,全球均溫度會上升4℃。暖化現象除了造成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海拔地區,到時候也將會出現新一批氣候變遷引發的難民潮。 


氣候變遷問題影響人類住居環境,195個國家正致力在大會結束前,共同簽署一份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大協議。德國氣候研究博士宣胡博,認為全球溫度上升問題不容忽視。 

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創辦人 宣胡博:「如果全球溫度上升4℃,我們的海平面會上升10米,如果繼續使用石油,可能會上升8到12℃,海平面將會上升50米,沿海、低海拔地區將會被淹沒。」 

宣胡博博士希望巴黎氣候變遷會議結束時,可以出現最好的結果,否則世界將會出現另一波災難。 

資料來源:http://www.daai.tv/daai-web/news/content.php?id=968174 Read more

頭髮花白不識字 經藏演繹道氣足

{youtube}7kFJ5ov5WZw{youtube}
台南區功能場次歲末祝福,由環保菩薩擔綱法海及立願文經藏演繹,平均年齡超過六十五歲,投入環保也超過二十年,他們年紀雖然大,也不太識字,卻絲毫不受影響,道氣十足。 


頭髮花白,身形彎曲,仍然一次又一次練習,期盼在歲末祝福上完美呈現,這幾位環保老菩薩,年紀大,不識字,甚至聽不懂國語,用心投入,比誰都專業。 

慈濟志工 游孟雅:「平均年齡都在65歲以上,都已經在環保有22年,甚至還有24年的。」 

環保志工 陳姜杉:「脊椎比較禁不起,這都是人工的,不是我的脊椎骨了啦。」 

擔心動作記不住,做環保的空檔,老菩薩們抓緊機會練習,支持他們的動力,是來自二十多年的環保付出,改變了自己,也影響家人歡喜投入。 

環保志工 郭不:「怎麼這樣越做越歡喜,滿面歡喜,就自己進來做,我都沒有鼓勵他喔,現在出來做(環保),他就自己吃素食。」 

環保志工 郭松葉:「人家叫我就走,我也有固定在載的點,一整個星期都安排起來了。」 

總彩排現場,環保老菩薩演繹立願文,肢體語言也許比不上年輕人動作柔美,展現的卻是恆持不退的堅定心。 

真善美志工 台南報導 Read more

運用Google找資訊 了解環保好安心

圖說:搜尋大愛感恩科技,搜尋「DA.AI」、「大愛」、「感恩」、「科技」就可以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官網。在官網裡有充足的資訊,可以點閱例如每樣環保背後人品典範的感人故事,即看-「看誰在做環保」、想自己動手做環保,即可看-「環保DIY」了解日常大愛感科技的所作所為,即點-「大愛心聞」、要了解靜思的生活智慧,即選擇-「心聞‧靜思語」,也可以直接透過「購物網」來請購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讓生活由心到身都充滿環保,保護大地。(擷取Google搜尋)現今網路世界發達,將資訊放於網路雲端上已是現今趨勢,雲端上的傳遞已超越國界疆域達到零時差性,只要在電腦前輸入要尋找的項目,甚至是幾個關鍵字,即有數筆相關資料映入眼簾,提供訊息。而今環保,也是一股趨勢,更是一股勢在必行,唯一能保護地球的生存之道。

網路資訊與環保所迸出的火花,在大愛感恩科技參與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中堅企業合作案中發現,統計出英美語系國家,在全球搜尋龍頭Google上與環保有關,社會大眾所搜尋的關鍵字統計,排名第一是Dress Fabric服飾織品,後兩項即是與環保有關的polyester聚酯纖維、waste recycling 資源回收,從這三個關鍵字裡,可見環保紡織與服飾的結合深受重視,代表著環保紡織是普世價值,也說明了環保紡織的資料,包括科學、試驗等安全無慮,從所搜尋的資料裡都可以找到答案。

可見透過網路上的搜尋,關於環保的資訊,都可以最及時迅速的找出來,透過資訊透明而更能了解環保的真義和實際參與。然而,在一開始,環保觀念還尚未普及之時,有些人正剛生起環保念頭,知道資源能回收再利用,而不是進入垃圾掩埋焚燒,會開始尋問身邊朋友,或上網找尋,尋求資源回收的管道;而當這股觀念漸深,則會再加已詢問,例如自己動手「環保DIY」參與社區環保,更重要的是養成了知福、惜福的心。

而在華人世界,更容易搜尋找出「環保」搜尋關鍵字「大愛」「感恩」「科技」就可以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官網。在官網裡有充足的資訊,可以點閱,不只是環保在這無私的平台上,更可以看見「人文、國際觀以及倫理孝道等」例如每樣環保背後人品典範的感人故事,即看-「看誰在做環保」、想自己動手做環保,即可看-「環保DIY」了解日常大愛感科技的所作所為,即點-「大愛心聞」、要了解靜思的生活智慧,即選擇-「心聞‧靜思語」,也可以直接透過「購物網」來請購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讓生活由心到身都充滿環保,保護大地。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運用Google找資訊 了解環保好安心

圖說:搜尋大愛感恩科技,搜尋「DA.AI」、「大愛」、「感恩」、「科技」就可以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官網。在官網裡有充足的資訊,可以點閱例如每樣環保背後人品典範的感人故事,即看-「看誰在做環保」、想自己動手做環保,即可看-「環保DIY」了解日常大愛感科技的所作所為,即點-「大愛心聞」、要了解靜思的生活智慧,即選擇-「心聞‧靜思語」,也可以直接透過「購物網」來請購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讓生活由心到身都充滿環保,保護大地。(擷取Google搜尋)現今網路世界發達,將資訊放於網路雲端上已是現今趨勢,雲端上的傳遞已超越國界疆域達到零時差性,只要在電腦前輸入要尋找的項目,甚至是幾個關鍵字,即有數筆相關資料映入眼簾,提供訊息。而今環保,也是一股趨勢,更是一股勢在必行,唯一能保護地球的生存之道。

網路資訊與環保所迸出的火花,在大愛感恩科技參與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中堅企業合作案中發現,統計出英美語系國家,在全球搜尋龍頭Google上與環保有關,社會大眾所搜尋的關鍵字統計,排名第一是Dress Fabric服飾織品,後兩項即是與環保有關的polyester聚酯纖維、waste recycling 資源回收,從這三個關鍵字裡,可見環保紡織與服飾的結合深受重視,代表著環保紡織是普世價值,也說明了環保紡織的資料,包括科學、試驗等安全無慮,從所搜尋的資料裡都可以找到答案。

可見透過網路上的搜尋,關於環保的資訊,都可以最及時迅速的找出來,透過資訊透明而更能了解環保的真義和實際參與。然而,在一開始,環保觀念還尚未普及之時,有些人正剛生起環保念頭,知道資源能回收再利用,而不是進入垃圾掩埋焚燒,會開始尋問身邊朋友,或上網找尋,尋求資源回收的管道;而當這股觀念漸深,則會再加已詢問,例如自己動手「環保DIY」參與社區環保,更重要的是養成了知福、惜福的心。

而在華人世界,更容易搜尋找出「環保」搜尋關鍵字「大愛」「感恩」「科技」就可以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官網。在官網裡有充足的資訊,可以點閱,不只是環保在這無私的平台上,更可以看見「人文、國際觀以及倫理孝道等」例如每樣環保背後人品典範的感人故事,即看-「看誰在做環保」、想自己動手做環保,即可看-「環保DIY」了解日常大愛感科技的所作所為,即點-「大愛心聞」、要了解靜思的生活智慧,即選擇-「心聞‧靜思語」,也可以直接透過「購物網」來請購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讓生活由心到身都充滿環保,保護大地。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無聲無息的侵害 高密度塑膠微粒

{yoututbe}hAXzxTvWSto{/youtube}
塑膠垃圾氾濫,入侵海洋,已經不是新聞,然而在陸上的水域河川,塑膠微粒大舉入侵,成了新的危機!國外科學家發現:塑膠微粒在陸上的密度,可能比海洋更高。台灣海岸堆積了大量的保麗龍和塑膠微粒,並且隨風飄揚,被吃進或吸入人類和生物體內。今天的「塑化年代」專題,實地調查保麗龍產品、分解成塑膠微粒後,所帶來的生態危害。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這裡是台南的黃金海岸,不過沙灘並沒有像名稱這樣美麗,在我腳底下,充斥著保麗龍碎屑,滿地塑膠垃圾,養殖業的保麗龍浮球,堆得跟小山一樣高。」 

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 晁瑞光:「你看這邊還有很多(塑膠碎屑),是很粉(狀),跟沙子一樣那個小屑屑。」 

中國附醫毒物科主任 洪東榮:「如果是很小顆的(塑膠微粒),(塑膠微粒)很可能就會吸進去,可能會到肺部去,造成一些慢性肺部的發炎。」 

台灣海岸、好像蒙上一層白霜,這些隨風飄揚的保麗龍碎屑,卻不似一朝露水,而是萬年不滅。 

中興大學化學系教授 李茂榮:「保麗龍根本不會分解,不會分解,就只是顆粒變小,看不到,並不是它不存在。」 

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專員 胡介申:「台南、高雄,或者是新北市某些沙灘,1平方公尺裡面,就有2000~3000片保麗龍的碎片。」 

「保麗龍」和「塑膠微粒」,會吸附「塑化劑」、「有機汙染物像殺蟲劑」、「多氯聯苯」、「電子廢棄物的阻燃劑」、「雙酚A致癌物」這些有毒物質。 

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孫瑋孜:「這些塑膠微粒已經小到說,這些浮游生物,它就可以把那些塑膠微粒,給吃到肚子裡面去。」 

經由食物鏈,回到人類體內。研究調查:喜歡吃海鮮的歐洲人,每人一年吃進11000顆塑膠微粒,不常吃海鮮的歐洲人,每年也會吃進1800顆塑膠微粒。台灣沒有這項研究,但學者認為,國人吃下肚的塑膠微粒,比歐洲人還多。 

潮水退去,沙灘上、是一層又一層的塑膠微粒分布線。 

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 晁瑞光:「塑膠微粒比較輕,所以它會浮在水上。」 

塑膠微粒、飄洋過海,台灣離島、難逃一劫。 

廢棄保麗龍、進入生活圈,追根究柢:是人類自己造成的。 

台南市環保局廢管科長 邱瑞基:「保麗龍一旦使用之後,它其實就會附著很多的海藻,所以要回到再生體系,其實不太可行。」 

台灣的回收業者、只收PP和PE塑膠類,其他像保麗龍、PVC都不收,因此最終命運、進入焚化爐,成了空氣汙染源。 

還好近年來、化工科技進步,以往沒人要、隨地丟的保麗龍產品,逐漸被回收。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在記者背後的廢棄保麗龍,堆積如山,並且被壓縮成塊,裡面包含了手搖杯的杯子和食品的容器。」 

巨大的保麗龍磚,從輸送帶、進入粉碎機。 

保麗龍碎屑、經過人工篩選、去除非塑膠雜質,接下來、高溫處理。 

保麗龍再生公司課長 陳天正:「保麗龍碎屑,經過熱熔機溫度在200℃左右,產生來的粒子。」 

製成的保麗龍顆粒,依照品質和顏色,再製成產品。 

保麗龍再生公司董事長 莊義隆:「像這個最好(品質)PS,A料來講,做這個絕對沒有問題,湯匙,這個比較差一點的(保麗龍顆粒),顏色稍微差一點的,我們直接做碎盤,電子包裝材料的碎盤。」 

台灣有2家保麗龍再生公司,讓棄置自然界的塑膠毒害,獲得減緩。 

消基會董事長 陸雲:「這個問題基本上,是要用的人跟製造業者,要相互的配合,政府在管制上,恐怕要注重這源頭的管理。」 

清淨在源頭,避免塑毒汙染的根本方法,是減少您我對塑膠製品的依賴。 

採訪撰稿:張澤人 攝影剪輯:郭繼宗 Read more

PLA可分解?辨識不易回收亂象


大愛台連續播出幾天的「塑化年代」專題,介紹了台灣市面分類的七大類塑膠,其實在編號七號、其他類的塑膠當中,除了傳統塑膠PC之外,還有一種叫做「PLA」的塑膠,也被歸納為七號。不過,「PLA」的分子組成,和傳統塑膠的石化原料完全不同,它們由玉米澱粉、或是乳酸等生質材料、聚合而成,又稱為「綠色塑膠」。在堆肥環境下,50天就能完全分解掉,不像傳統塑膠、萬年不滅,影響生態。台灣廠商在環保署鼓勵下,陸續使用PLA材質的食品容器,但因為PLA和傳統塑膠的模樣、相當接近,消費者使用後,還是丟棄在塑膠類,環保人員不但不易回收,更可能混入傳統塑膠,降低再生品質。今天的「塑化年代」專題,一起來了解。 


走進大賣場,生鮮食物的包裝盒,琳瑯滿目,但看起來像塑膠的,就一定是塑膠嗎? 

大賣場經理 胡志光:「它的軟硬度其實都跟塑膠會相近,它會有一個所謂的PLA的這個標示,7號環保回收。」 

提煉「石油」製成的「塑膠」,千萬年不能被分解,業者因而製造出可分解的「生質塑膠」,英文簡稱PLA(Biomass Plastics)。 主要材料是「玉米澱粉」,或是「聚乳酸」和「纖維蛋白質」,組成分子和「傳統塑膠」完全不同。 

中國附醫毒物科主任 洪東榮:「(生質塑膠)它燒了,大概就是二氧化碳,比較不會有這些有毒的氣體。」

「傳統塑膠」燃燒,產生世紀之毒「戴奧辛」,不過,「生質塑膠」焚燒,不會釋出毒性物質,因此稱為「綠色塑膠」。 

「生質塑膠」在台灣市占率不到0.01%,廠商進口「生質塑膠粒」,加工塑形,做成食品容器和袋子。這些原料以往在國內並沒有合成製造,直到近年來,「核能研究所」轉型,開發綠能。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這裡是核能研究所的工廠,在我背後這個巨大的桶子,裝滿了不要的稻草和木屑,經過處理之後,變成了生質塑膠。」 

核能研究所化學組工程師 陳文華:「把(稻草)裡面的糖提取出來,經過菌株生物的發酵,產生我們可以用的乳酸,這個乳酸經過聚合之後,可以變成這個聚乳酸。」 

類似塑膠顆粒的「聚乳酸」,經過加工,成了各種食物容器。 

民眾 丁先生:「(市面上常用的接觸到的,哪些是生質塑膠?) 分不出來。」 

便利商店的冰品杯、連鎖咖啡店的外帶杯、生鮮和麵包產品的部分包裝盒,還有早餐店的提袋,都是「生質塑膠」。 

民眾 王小姐:「(生質塑膠用完,你會怎麼處理?) 基本上我們塑膠還是會進行分類回收。(所以一樣丟到傳統塑膠(回收桶)?) 對,目前是這樣子。」 

想降低環境汙染,政府鼓勵業者使用「生質塑膠」容器,但後端的回收工作變了調。 

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 晁瑞光:「我們現在的飲料杯有那麼多種材質,你要好好去做分類,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來到回收廠,很多生質塑膠和傳統塑膠,摻雜不清。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經過人工處理完全分類成功的,可以變成PE、PS和PVC這種塑膠類,但是有很多複合性的塑膠材質無法再分類,最後變成了這種廢棄物。」 

中興大學化學系教授 李茂榮:「你到後面又混在一起的時候,PLA可以分解,有些東西(塑膠)不能分解,或者有些用燒的(進焚化爐),整個和在一起,就等於已經失去了意義。」 

「生質塑膠」的回收,出了紕漏,環保署從2011年3月1號起,修法將「生質塑膠」納入「資源回收廢棄物」。 

事實上,「生質塑膠」在柏油路面很難分解,但在堆肥土壤的厭氧環境下,50天左右,就能分解成「二氧化碳」和「甲烷」,回歸大自然。 

先進國家禁用拋棄式塑膠袋,台灣政府順應民情,只禁止賣場和超商提供免費塑膠袋,但很多民眾習慣難改,寧願花錢購買,以價制量的政策,成效不彰。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謝和霖:「一次性的產品或包裝,本身就是不環保的,你用再環保的東西(PLA),這整個結果,還是不環保的。」 

當大眾焦點集中「綠色塑膠」能否減緩環境汙染,卻忽略了人類超量使用塑膠產品的問題。其實,真正的良方,是「減塑」,而非「綠塑」。   

張澤人 郭繼宗 綜合報導 Read more

姑嫂做環保 Zhu-Cai Suying and Zhu Minzi are do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ext, we head to a recycling station in Taichung’s East District and meet some of the recycling volunteers helping to protect Mother Earth. Zhu-Cai Suying and Zhu Minzi are sister-in-laws who are deeply bonded. Both in their 70s, the Zhus not only encourage each other in volunteering, they also inspire people around them to join in the effort. 


接下來我們前往台中東區的環保站,認識幾位環保志工,朱蔡素英與朱敏子,是小姑和嫂嫂的關係,感情好,兩人都已經七十多歲了,但是總是相邀約,一起做環保,也邀約其他人一起來付出。 Read more

休假日不在空過 做環保樂趣多


心富大幸福專題,今天帶您來看到一名環保志工簡慶豐,平時是一名零售業員工,當初因為發現休假都在到處花錢,覺得沒有好好運用時間,偶然接觸了環保工作,負責到各個環保點運送回收物,樂在其中,路線上的住戶都認得他洪亮的笑聲,做環保也成為他上班以外的重心,最希望能透過身教,當孩子的榜樣。


慈濟志工 簡慶豐:「要出發了,七點半從家裡出發,就是到環保站去開車,在幾個小點先收。我在繳功德款的時候跟師姊說,師姊,真的很無聊,禮拜天都去花錢,看有什麼可以給我做事的。她說我帶你去一個好地方,是做環保的地方,這樣做一做,做了也快十幾年。就是去收回來,差不多五六趟吧。這樣做一做身體會比較健康,讓我們下一代的小孩子能學習到我們為了做環保,有什麼的用途這樣。」 

慈濟志工 陳明清:「大街小巷他都很熟,他一方面上班,一方面會抽空來這邊做環保。」 

慈濟志工 簡慶豐:「這是第一個師姊的家。慈濟做資源回收喔!好,謝謝!(也沒袋子可以裝。) 這個也是認識了十幾年,這個阿嬤,你去看他們的時候,大家都健健康康,不是說我們去那邊只是為了收回收,順便去跟他們問候一下,跟祝福他們一下。怎麼沒看到伯父?看得到伯父伯母說你們身體還滿硬朗的、滿健康的,我們自己就很高興。」 

慈濟志工 易鄭招娣:「是(幫)很大的忙,因為我們就是一部車在運作,全部載完之後他們還要回去我家載點心過來。」 

慈濟志工 簡慶豐:「我們易師姊有準備,她有時候都會準備豐富的點心讓他們先吃飽。快點!快點!辛苦了!快點!禮拜一到禮拜六都要上班,就上班這樣很累。做這個(環保)可以流汗,可以流很多汗。做環保就是把那個壓力都釋放出來。假如說我沒有加班的時候,第二個禮拜、第四個禮拜我都會出來做。不管下雨來是大太陽,我都還是都要出來。」 

慈濟志工 易俊宇:「由他帶我一個一個點去認識,那熟了以後現在他就變成是他叫我去開車,他會協助我這樣子。」 

慈濟志工 簡慶豐:「來這邊你做環保,又不用去花錢,又可以得到快樂,又可以身體力行,身體會健康。我希望就是自己能步步踏實做,一步一步一腳印的,就是很踏實的在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