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1 December 2015

寶馬基金訪大愛 綠色環保護大地

圖說:寶馬愛心基金12月7日至11日來臺灣與慈濟基金會交流學習,希望了解台灣慈濟與相關志業體,走訪花蓮靜思精舍、大愛電視台、大愛感恩科技等。(攝影者:姜郁雯)中國寶馬 (BMW) 總部與慈濟基金會結識於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為了更進一步認識慈濟基金會,中國寶馬總部發起學習旅程,由寶馬愛心基金的專案經理張穎帶隊,12月7日至11日來臺灣交流學習,走訪花蓮靜思精舍、大愛電視台、大愛感恩科技等。9日下午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參訪環保志業、環保精質化。

2008年5月在短短幾秒震盪,汶川大地震造成許多的生命結束、無數家庭流離失所,來自全球的愛心擁入中國四川,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同時也走入災區援助賑災,開啟「慈濟川緬膚苦難‧大愛善行聚福緣」,啟發人人的愛心善行,匯聚善的共振、愛的福緣。

汶川大地震後,慈濟以「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精神協助災民重建家園,先搭設簡易屋、教室,提供災民有一個可以遮風、躲雨、驅寒、避熱之處,用溫暖感動災民,鼓勵災民,讓鄉親看見希望、走出陰霾。並接續投入「希望工程」援建大愛永久屋及校園重建。張穎開始接觸慈濟,當時聽了一位接受援助大學生的分享:一位年長的慈濟志工以九十度的鞠躬遞上救助金。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被尊重,所以期許自己以後也能回饋社會。除此之外,慈濟特別空運飯盒(環保餐具)到災區,不使用一次性免洗餐具,避免造成二次汙染。雖然有聽到許多人議論:花這麼多運費、成本到底值不值得?但張穎認為「這不是錢的問題,是觀念問題,對慈濟所做的,自己特別贊同與敬佩,很想向慈濟好好學習。」

圖說:研發實驗室導覽,大愛陳意容博士分享大愛感恩科技搖籃到搖籃,大愛感恩將寶特瓶回收再製成環保產品,但產品總有一天會壞掉,總有會被丟棄命運,但大愛感恩回收再回收(R2R),將廢棄的毛毯、下腳料再製成毛毯,希望減少地球垃圾,朝零廢願景前進。 (攝影者:曹書豪)寶馬愛心基金之宗旨以「秉持合力、實效、持續、透明的原則,倡導“行有道、愛無界”的精神,致力於教育支持、社會關愛、災難救助、文化促進等方面,開展慈善和公益,包括童悅之家、助學金發放項目、玉樹物資援助項目、緊急救災。基金發展成為寶馬全方位的企業社會責任平台,為包括企業員工、經銷商和愛心車主在內的志願者建立起一個持續匯聚愛心的平台。

「覺得大愛感恩品有很意義,這次在台灣幫家人買了一些大愛環保產品,但一直納悶寶特瓶如何變成衣服?」張穎分享:「今天有幸能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學習,真的是大開眼見。自己十多年前就是環保志願者,從事生態和動物保護,對環保很關注,雖然自己平常在生活中倡導環保,環保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小到自己吃東西時不要吃太多、不要浪費,平常可以不喝瓶裝水,盡量少用一次性物品,出門自己帶飯盒、水杯,這都是環保愛護地球的小舉動。」

圖說:中國大陸近幾年經濟發展比較快,但對於環保、地球關注度,還有社會責任感稍微欠缺,尤其北京霧霾問題嚴重。大愛同仁楊竣翔透過空氣偵測板分享會議室空氣品質。(攝影者:曹書豪)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大愛感恩科技,將環保理念推廣出去,如果每個人有環保概念、買自己需要的物品,盡量使用環保產品,不用一次性物品,就能減少地球的破壞,久了就能行成一鼓良性清流,相信我們的地球、世界一定會變得更美好。張穎表示:「在自己經濟能力可負擔下,會盡量選購環保產品,今天請購一個拉桿行李箱,剛好是需要,因為原本的拉桿箱壞了,請購回去,也能現身說法和別人分享這個是什麼做的、背包是什麼做的,告訴他們這都是廢棄寶特瓶回收做的,相信都會很驚奇,進而支持環保。」

圖說:張穎:「在自己經濟能力可負擔下,會盡量選購環保產品,今天請購一個拉桿行李箱,剛好是需要,因為原本的拉桿箱壞了,請購回去,也能現身說法和別人分享這個是什麼做的、背包是什麼做的,告訴他們這都是廢棄寶特瓶回收做的,相信都會很驚奇,進而支持環保。」(攝影者:曹書豪)杭州寶榮寶馬副總經理 胡雅慧,因為公司內部有位廠長是慈濟會員,經常邀請同事參與慈濟活動,每次尾牙都有感恩手語表演,每年都會有的,平時也受到他的影響,胡雅慧表示:「感受公司內廠長的愛是無私,令我很感動,自己本身也有環保概念、愛心概念,且是公司的愛心大使,所以希望透過他介紹,能更了解慈濟為社會所付出。昨天下午到今天早上到花蓮慈濟交流,看到花蓮精舍真的很感動,付出的愛比我想像的還要多、更廣,原本以為慈濟基金會只有濟貧愛心捐贈為主,藉著這一次慈濟志業體巡禮,深刻體會到慈濟除了濟貧,還有環保、醫療等,共有(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社區志工、環保)八大方向進行,明天將要前往大愛電視台、環保站參訪,這一趟慈濟志業巡禮非常值得。」胡雅慧平時也在生活中落實環保,不喝礦泉水或飲料,都自備環保杯喝水,希望能帶動身旁的人一起響應環保,進行守護大地。

中國大陸近幾年經濟發展比較快,但對於環保、地球關注度,還有社會責任感稍微欠缺,尤其北京霧霾問題嚴重,不僅造成空氣品質,也影響著環境、國人健康,要如何把環保理念落實在每個人生活?需要你我一份力量,將環保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意識環境的重要。大愛感恩科技提倡「綠色心生活」,不鼓勵消費「回收好,不用更好。」告訴消費者,環保要「清淨在源頭」減少不必要的花費,將省下來的金錢,化做愛心回饋社會,營造善的循環。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寶馬基金訪大愛 綠色環保護大地

圖說:寶馬愛心基金12月7日至11日來臺灣與慈濟基金會交流學習,希望了解台灣慈濟與相關志業體,走訪花蓮靜思精舍、大愛電視台、大愛感恩科技等。(攝影者:姜郁雯)中國寶馬 (BMW) 總部與慈濟基金會結識於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為了更進一步認識慈濟基金會,中國寶馬總部發起學習旅程,由寶馬愛心基金的專案經理張穎帶隊,12月7日至11日來臺灣交流學習,走訪花蓮靜思精舍、大愛電視台、大愛感恩科技等。9日下午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參訪環保志業、環保精質化。

2008年5月在短短幾秒震盪,汶川大地震造成許多的生命結束、無數家庭流離失所,來自全球的愛心擁入中國四川,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同時也走入災區援助賑災,開啟「慈濟川緬膚苦難‧大愛善行聚福緣」,啟發人人的愛心善行,匯聚善的共振、愛的福緣。

汶川大地震後,慈濟以「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精神協助災民重建家園,先搭設簡易屋、教室,提供災民有一個可以遮風、躲雨、驅寒、避熱之處,用溫暖感動災民,鼓勵災民,讓鄉親看見希望、走出陰霾。並接續投入「希望工程」援建大愛永久屋及校園重建。張穎開始接觸慈濟,當時聽了一位接受援助大學生的分享:一位年長的慈濟志工以九十度的鞠躬遞上救助金。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被尊重,所以期許自己以後也能回饋社會。除此之外,慈濟特別空運飯盒(環保餐具)到災區,不使用一次性免洗餐具,避免造成二次汙染。雖然有聽到許多人議論:花這麼多運費、成本到底值不值得?但張穎認為「這不是錢的問題,是觀念問題,對慈濟所做的,自己特別贊同與敬佩,很想向慈濟好好學習。」

圖說:研發實驗室導覽,大愛陳意容博士分享大愛感恩科技搖籃到搖籃,大愛感恩將寶特瓶回收再製成環保產品,但產品總有一天會壞掉,總有會被丟棄命運,但大愛感恩回收再回收(R2R),將廢棄的毛毯、下腳料再製成毛毯,希望減少地球垃圾,朝零廢願景前進。 (攝影者:曹書豪)寶馬愛心基金之宗旨以「秉持合力、實效、持續、透明的原則,倡導“行有道、愛無界”的精神,致力於教育支持、社會關愛、災難救助、文化促進等方面,開展慈善和公益,包括童悅之家、助學金發放項目、玉樹物資援助項目、緊急救災。基金發展成為寶馬全方位的企業社會責任平台,為包括企業員工、經銷商和愛心車主在內的志願者建立起一個持續匯聚愛心的平台。

「覺得大愛感恩品有很意義,這次在台灣幫家人買了一些大愛環保產品,但一直納悶寶特瓶如何變成衣服?」張穎分享:「今天有幸能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學習,真的是大開眼見。自己十多年前就是環保志願者,從事生態和動物保護,對環保很關注,雖然自己平常在生活中倡導環保,環保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小到自己吃東西時不要吃太多、不要浪費,平常可以不喝瓶裝水,盡量少用一次性物品,出門自己帶飯盒、水杯,這都是環保愛護地球的小舉動。」

圖說:中國大陸近幾年經濟發展比較快,但對於環保、地球關注度,還有社會責任感稍微欠缺,尤其北京霧霾問題嚴重。大愛同仁楊竣翔透過空氣偵測板分享會議室空氣品質。(攝影者:曹書豪)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大愛感恩科技,將環保理念推廣出去,如果每個人有環保概念、買自己需要的物品,盡量使用環保產品,不用一次性物品,就能減少地球的破壞,久了就能行成一鼓良性清流,相信我們的地球、世界一定會變得更美好。張穎表示:「在自己經濟能力可負擔下,會盡量選購環保產品,今天請購一個拉桿行李箱,剛好是需要,因為原本的拉桿箱壞了,請購回去,也能現身說法和別人分享這個是什麼做的、背包是什麼做的,告訴他們這都是廢棄寶特瓶回收做的,相信都會很驚奇,進而支持環保。」

圖說:張穎:「在自己經濟能力可負擔下,會盡量選購環保產品,今天請購一個拉桿行李箱,剛好是需要,因為原本的拉桿箱壞了,請購回去,也能現身說法和別人分享這個是什麼做的、背包是什麼做的,告訴他們這都是廢棄寶特瓶回收做的,相信都會很驚奇,進而支持環保。」(攝影者:曹書豪)杭州寶榮寶馬副總經理 胡雅慧,因為公司內部有位廠長是慈濟會員,經常邀請同事參與慈濟活動,每次尾牙都有感恩手語表演,每年都會有的,平時也受到他的影響,胡雅慧表示:「感受公司內廠長的愛是無私,令我很感動,自己本身也有環保概念、愛心概念,且是公司的愛心大使,所以希望透過他介紹,能更了解慈濟為社會所付出。昨天下午到今天早上到花蓮慈濟交流,看到花蓮精舍真的很感動,付出的愛比我想像的還要多、更廣,原本以為慈濟基金會只有濟貧愛心捐贈為主,藉著這一次慈濟志業體巡禮,深刻體會到慈濟除了濟貧,還有環保、醫療等,共有(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社區志工、環保)八大方向進行,明天將要前往大愛電視台、環保站參訪,這一趟慈濟志業巡禮非常值得。」胡雅慧平時也在生活中落實環保,不喝礦泉水或飲料,都自備環保杯喝水,希望能帶動身旁的人一起響應環保,進行守護大地。

中國大陸近幾年經濟發展比較快,但對於環保、地球關注度,還有社會責任感稍微欠缺,尤其北京霧霾問題嚴重,不僅造成空氣品質,也影響著環境、國人健康,要如何把環保理念落實在每個人生活?需要你我一份力量,將環保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意識環境的重要。大愛感恩科技提倡「綠色心生活」,不鼓勵消費「回收好,不用更好。」告訴消費者,環保要「清淨在源頭」減少不必要的花費,將省下來的金錢,化做愛心回饋社會,營造善的循環。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榮耀與責任!環保志工領證典禮


慈濟基金會在新竹地區最新一批的環保志工,於最近領證了,這些年過半百的老菩薩,經過一年的學習,滿心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排隊領好制服,這是新竹環保志工,最榮耀的時刻。 

跟著靜思精舍常住師父,禮拜法華經,接著就是領證的儀式。 

慈濟志工 呂超龍:「環保志工領證,是必須要經過參加一年、一年當中至少要八次大型回收的參加。那到了領證的時候,是希望他是茹素的部分。」 

經過重重的考驗與學習,環保志工要繼續履行與大地的約定,守護環境。 


真善美志工 黃其益 馬仕傑 林信言 新竹報導  Read more

馬校園宣環保 Malaysian schools


Moving to Malaysia, Tzu Chi volunteers from Kota Tinggi, recently visited two local schools to teach students ways to implement green practices in their daily lives and why recycling is so important in this day and age. 


轉到馬來西亞,哥打丁宜慈濟志工,走入當地兩所小學,教學生如何綠色觀念,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環保為何那麼重要。 Read more

柔珠產品受歡迎 危害生態不可逆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57-12_20151211.jpg
近年來,坊間的「柔珠洗面乳」和「磨砂膏」等去角質的產品,琳瑯滿目,一邊洗臉,一邊有柔珠顆粒按摩肌膚的感覺,廣受消費者歡迎。不過,不說您可能不知道:大多數的柔珠洗面乳,裡頭的柔珠,其實是人工合成的塑膠粒。這些柔珠微粒,已經引起國內多起卡在眼皮的結膜炎病例,最近讓環保團體更擔心的是:這些塑膠微粒、經由洗手台到下水道,汙水處理廠無法處理,流入河川和大海,被海洋生物誤食,透過食物鏈,再回到人體內。今天的「塑化年代」專題,帶您了解「柔珠塑膠粒」帶來的健康和環境危害。


民眾 駱小姐:「想針對去角質 才會選柔珠(洗面乳)。」 

用力搓揉,臉上的柔珠成分,消費者知道嗎? 

民眾 黃小姐:「((柔珠)顆粒是什麼成分?) 我不知道 (如果告訴你,那是塑膠,你還會選購嗎?) 不會。」 

洗面乳的柔珠,竟然是「塑膠顆粒」,您可能不太相信,我們實地來驗證。 

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孫瑋孜:「試著把裡面柔珠的成分 過濾出來。」 

把整瓶洗面乳、擠入量杯,加水稀釋後,攪拌均勻。 

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孫瑋孜:「用這種掛耳式的咖啡濾紙 就是這樣拿著 然後經過它這樣倒下去。」 

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孫瑋孜:「這些一顆一顆的 就是留在濾紙上面的塑膠微粒。」 

塑膠柔珠,顆粒大小從150~1000微米,相當於頭髮直徑的2~12倍。 

民眾 駱小姐:「洗臉的時候 (塑膠柔珠)跑到眼睛裡面 會感覺很不舒服。」 

台灣發生多起民眾洗臉時,塑膠柔珠引發結膜炎的病例。 

中國附醫毒物科主任 洪東榮:「(塑膠柔珠)停留在眼睛裡面 鼻孔裡面 
它可能會在那邊 慢慢的被分解 可能塑化劑的(吸收)部分 會比較大量。」 

別以為洗面乳的柔珠量不多,過濾萃取,結果令人訝異。 

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孫瑋孜:「它這個空瓶 超過1/4以上的重量 是裡面塑膠微粒的重量。」 

「看守台灣協會」調查市面210種洗面乳和沐浴乳,發現其中90種、含有塑膠微粒。 

看守台灣協會 調查 台灣市面 210種 各種品牌的洗面乳和沐浴乳 其中90種 含有塑膠微粒。 

光是美國,每年進入汙水處理廠的塑膠柔珠,高達1200公噸,台灣雖然沒有調查數據,汙染情況、卻不遑多讓。 

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孫瑋孜:「(台灣)汙水處理廠 也完全沒有辦法 處理這些塑膠微粒。」 

中興大學化學系教授 李茂榮:「(塑膠柔珠)到下水道以後 小魚吃到以後 再(被)大魚吃 最後人類終端的話 也會吃到這些塑膠的成分。」 

塑膠柔珠、如滾雪球方式,衝擊地球生態,近年來、先進國家陸續對柔珠產品、展開規範。美國8個州禁止,加拿大全面禁用,反觀台灣,塑膠柔珠產品、如雨後春筍。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謝和霖:「我們不容許人們 亂丟塑膠袋 但是我們怎麼會容許 我們直接把塑膠微粒這種東西 丟到海洋裡面呢 政府應該要趕快管制。」 

政府還沒把關,少數業者、卻展開自律行動,柔珠洗面乳全面不再使用塑膠顆粒,改用天然物質代替。 

以「矽酸鹽」和「雲母粉」這些「無機鹽」為原料,加入「玉米」和「纖維素」當做「黏合劑」,製成「非塑膠柔珠」。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這是一般的塑膠微粒 而這是非塑膠微粒 兩者摸起來 看起來很相近 但是放在顯微鏡下 差異很大。」做個實驗,加水搓揉,觀察兩者分解情況。 

1分鐘後,傳統的塑膠柔珠、怎麼搓、都還在,但「非塑膠柔珠」在鏡頭前、消失了。 

花王公司研究部處長 陳威志:「它(非塑膠柔珠)就跟大自然的礦物 是一樣的 排放出去 就像回歸大自然。」 

塑膠柔珠洗面乳,在台灣市占率、超過6成,消費者如何分辨柔珠產品,是否含有塑膠成分?可以利用App程式「Beat The Micro BEAD」。 

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孫瑋孜:「利用這個App 掃它(柔珠產品)的條碼 它(平板電腦)就會出現說 這個產品裡面 含有塑膠微粒。」 

台灣自製的塑膠柔珠,占市面總量30%左右,換句話說:歐美在自己國家、禁止販買塑膠柔珠產品,卻大量傾銷亞洲國家。 

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孫瑋孜:「這些東西在國外 有非常多非常多篇的研究 都已經證實(危害)。」 

美麗的代價,是多少環境的犧牲?繼續濫用塑膠柔珠產品,到頭來的傷害、是自己和下一代。 

採訪撰稿:張澤人 
攝影剪輯:郭繼宗 

資料來源:http://www.daai.tv/daai-web/news/topic_content.php?id=967567&cls=1022 
Read more

榮董聯誼啟良能 恆持初心信願行

圖說:高雄榮董召集人顏子傑:「之前高雄榮董開始運作時有到台北取經學習,他們在經營上面沒有特別的方法,就是一步一腳印的做。以誠以情與大家互動,『以上人的德‧以團隊的合』在經營,沒有任何秘訣只有實在做。」(照片:倪啟鳳) 證嚴上人鼓勵慈濟人要「合和互協」,合心,慈心平等最吉祥;和氣,寬心宏願最大福;互愛,純心無量最輕安;協力,攝心能捨最自在。人與人之間以「誠」以「情」相待,以「合」供養,透過聯誼會方式,彼此分享經驗、開啟慧根,在菩蕯道上互相鼓勵,扣住法親之間你我的心,結深一層的法緣。12月3日由北區榮董聯誼會召集人黃華德帶領北區榮董團對代表一行40人,藉由參加高雄 證嚴上人歲末祝福場次南下與高雄榮董團隊聯誼交流學習。

什麼是榮董?十多年前,證嚴上人為了在花東後山籌建醫院,呼籲十方善士募心募愛,歷經千辛萬苦地奔走勸募,為了感恩許多發心的大德,所以給予最榮耀的名稱為「慈濟榮譽董事」並以慈濟榮董的善行義舉做為大家的典範。更希望榮董們可以發揮自身影響力,帶動更多人成為回饋社會的人間菩薩。

圖說:北區榮董召集人也是大愛感恩科技董事長 黃華德分享:「很感恩有這機會與高雄榮董家人相互交流學習,從您們的身上我們學習到很多,未來我們也會運用在北區團隊上。而大愛感恩科技也是由五位榮董實業家一起發心成立,發揮自己的所長。」(照片:倪啟鳳)高雄榮董召集人顏子傑師兄:「之前高雄榮董開始運作時有到台北取經、學習,高雄在經營上面沒有特別的方法,就是一步一腳印的做。以誠以情與大家互動,『以上人的德‧以團隊的合』在經營,沒有任何秘訣,只有實在做。」

有高雄『三見客』之稱的方漢武、潘機利、王獻聰,該開始投入時,每天早、中、晚三餐不間斷的關懷榮董家人,後來以「信願行」為眾人表率,現在以「食衣住行」全方位的照顧關懷高雄榮董家人。從新發意菩薩們進入培訓就一路相陪關懷,讓這種子慢慢的發芽茁壯,並且帶領著榮董團隊一起「做」,對的事,做就對了!

2014年7月31日晚上,高雄發生氣爆災難,高雄地區慈濟志工於第一時間總動員,在收容安置地點附近成立關懷服務站,提供熱食、醫療服務,及關懷慰問。高雄榮董聯誼會也發揮良能、放下身段投入志工,承擔香積,方漢武、潘機利、王獻聰一路上陪伴照顧法親的身心靈,更以「法」顧好他們的心,因此高雄榮董茁壯成長,這一切都要感恩 證嚴上人指引、也感恩慈濟法親關懷與陪伴。

圖說:12月3日由北區榮董聯誼會召集人黃華德帶領榮董團隊代表一行40人,與高雄榮董團隊交流學習。(照片:倪啟鳳)北區榮董召集人也是大愛感恩科技董事長 黃華德師兄表示:「很感恩有這機會與高雄榮董家人相互交流學習,從您們的身上我們學習到很多,未來我們也會運用在北區團隊上。而大愛感恩科技也是由五位榮董實業家一起發心成立,發揮自己的所長,今天特別以大愛感恩科技的環保圍巾與大家結緣,這裡面除了有大家的用心也是充滿環保菩薩的祝福,希望未來北區榮董團隊以高雄為榜樣,越來越茁壯。」

北區榮董、華碩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魏杏娟分享:「很感恩高雄家人不藏私的分享,讓我們獲得很多的妙法,北區團隊也會越來越好。」

最後,高雄榮董吳佳霖 (慈同)師姊帶領眾人清唱「因緣」這首歌,祝福在場所有的慈濟家人平安順心,圓滿這一次聯誼交流會。

證嚴上人期許弟子們要「佛心師志」,貼近佛陀的心,佛陀的心是大慈悲心、大覺悟心,發心立願,願做人間菩薩,同志願膚慰苦難眾生。「大愛之道廣披寰宇‧長情之路古往今來。」慈濟五十年一直都在,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心存「感恩、尊重、愛」溫暖眾生;榮譽董事/實業家更要在富有之餘,奉獻己力、為人群付出,為天下群生之「利」,祈求天下祥和,無災無難。

大愛感恩科技 高雄報導

Read more

榮董聯誼啟良能 恆持初心信願行

圖說:高雄榮董召集人顏子傑:「之前高雄榮董開始運作時有到台北取經學習,他們在經營上面沒有特別的方法,就是一步一腳印的做。以誠以情與大家互動,『以上人的德‧以團隊的合』在經營,沒有任何秘訣只有實在做。」(照片:倪啟鳳) 證嚴上人鼓勵慈濟人要「合和互協」,合心,慈心平等最吉祥;和氣,寬心宏願最大福;互愛,純心無量最輕安;協力,攝心能捨最自在。人與人之間以「誠」以「情」相待,以「合」供養,透過聯誼會方式,彼此分享經驗、開啟慧根,在菩蕯道上互相鼓勵,扣住法親之間你我的心,結深一層的法緣。12月3日由北區榮董聯誼會召集人黃華德帶領北區榮董團對代表一行40人,藉由參加高雄 證嚴上人歲末祝福場次南下與高雄榮董團隊聯誼交流學習。

什麼是榮董?十多年前,證嚴上人為了在花東後山籌建醫院,呼籲十方善士募心募愛,歷經千辛萬苦地奔走勸募,為了感恩許多發心的大德,所以給予最榮耀的名稱為「慈濟榮譽董事」並以慈濟榮董的善行義舉做為大家的典範。更希望榮董們可以發揮自身影響力,帶動更多人成為回饋社會的人間菩薩。

圖說:北區榮董召集人也是大愛感恩科技董事長 黃華德分享:「很感恩有這機會與高雄榮董家人相互交流學習,從您們的身上我們學習到很多,未來我們也會運用在北區團隊上。而大愛感恩科技也是由五位榮董實業家一起發心成立,發揮自己的所長。」(照片:倪啟鳳)高雄榮董召集人顏子傑師兄:「之前高雄榮董開始運作時有到台北取經、學習,高雄在經營上面沒有特別的方法,就是一步一腳印的做。以誠以情與大家互動,『以上人的德‧以團隊的合』在經營,沒有任何秘訣,只有實在做。」

有高雄『三見客』之稱的方漢武、潘機利、王獻聰,該開始投入時,每天早、中、晚三餐不間斷的關懷榮董家人,後來以「信願行」為眾人表率,現在以「食衣住行」全方位的照顧關懷高雄榮董家人。從新發意菩薩們進入培訓就一路相陪關懷,讓這種子慢慢的發芽茁壯,並且帶領著榮董團隊一起「做」,對的事,做就對了!

2014年7月31日晚上,高雄發生氣爆災難,高雄地區慈濟志工於第一時間總動員,在收容安置地點附近成立關懷服務站,提供熱食、醫療服務,及關懷慰問。高雄榮董聯誼會也發揮良能、放下身段投入志工,承擔香積,方漢武、潘機利、王獻聰一路上陪伴照顧法親的身心靈,更以「法」顧好他們的心,因此高雄榮董茁壯成長,這一切都要感恩 證嚴上人指引、也感恩慈濟法親關懷與陪伴。

圖說:12月3日由北區榮董聯誼會召集人黃華德帶領榮董團隊代表一行40人,與高雄榮董團隊交流學習。(照片:倪啟鳳)北區榮董召集人也是大愛感恩科技董事長 黃華德師兄表示:「很感恩有這機會與高雄榮董家人相互交流學習,從您們的身上我們學習到很多,未來我們也會運用在北區團隊上。而大愛感恩科技也是由五位榮董實業家一起發心成立,發揮自己的所長,今天特別以大愛感恩科技的環保圍巾與大家結緣,這裡面除了有大家的用心也是充滿環保菩薩的祝福,希望未來北區榮董團隊以高雄為榜樣,越來越茁壯。」

北區榮董、華碩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魏杏娟分享:「很感恩高雄家人不藏私的分享,讓我們獲得很多的妙法,北區團隊也會越來越好。」

最後,高雄榮董吳佳霖 (慈同)師姊帶領眾人清唱「因緣」這首歌,祝福在場所有的慈濟家人平安順心,圓滿這一次聯誼交流會。

證嚴上人期許弟子們要「佛心師志」,貼近佛陀的心,佛陀的心是大慈悲心、大覺悟心,發心立願,願做人間菩薩,同志願膚慰苦難眾生。「大愛之道廣披寰宇‧長情之路古往今來。」慈濟五十年一直都在,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心存「感恩、尊重、愛」溫暖眾生;榮譽董事/實業家更要在富有之餘,奉獻己力、為人群付出,為天下群生之「利」,祈求天下祥和,無災無難。

大愛感恩科技 高雄報導

Read more

老菩薩環保愛地 遇劫不起退轉心


在馬來西亞馬六甲,有這麼一對環保老夫妻,他們是80歲的賴佛水,和77的戴玉英,三年前在女兒的鼓勵下,每日在社區附近晨運時,順便撿拾回收物,做著做著,就成了習慣,不過今年年初遭劫,子女們為了父母的安全,讓他們搬到了治安較好的公寓社區之後,他們依舊維持晨運做環保的習慣,他們說,要做到不能做為止。 


環保志工 戴玉英:「看到有紙箱我就要拾了,他(歹徒)前面坐摩托車來,然後他就推我了。」 

回想起年初遇劫的經過,77歲的戴玉英,神色從容,做環保的腳步一點也沒退縮。 

環保志工 戴玉英:「(不會想說遇到這樣不好的事情),(我就不要做(環保)了),沒有 沒有這樣想,(為什麼不會) 看到東西就想要拿。」 

賴佛水阿公在垃圾桶撿回收物 

環保志工 賴佛水:「(阿公 你不會怕很髒),不會不會。」 

三年來,繞著住宅區,撿拾回收物,是這對老夫妻每天的運動,看不出80歲的賴佛水阿公,曾經中風。 

環保志工 賴佛水:「我現在做環保 所以可以說,我的身體可以說越來越健康。」 

鄰居 謝有妹:「阿公阿嬤來拾(回收物),後來人家知道了就(拿來)放這邊。」 

賴佛水女兒 賴桂蘭:「他(爸爸)很喜歡看那些,草根菩提的那個(節目),他講很佩服他們,我講是囉 每天這樣子拾,我講你們也是可以,後來就慢慢這樣子,就他們就有那種領悟,就加入我們的行列。」 

賴佛水 與 戴玉英:「我越做越開心,有得拿(回收物)就開心,有時走到 哎呀 沒有了。」 

後來老夫妻搬到了治安較好的社區,依舊堅持每天做環保 

環保志工 賴佛水:「做完了再拿到樓上去,下來又拿上去 下來又拿上去,最少好像 早上這趟最少要走三次,你有心做東西(環保),不感覺辛苦。」 

賴佛水的女兒 賴桂蘭:「他們心情開朗了,就不會有一股悶氣,我們做子女的 就會覺得很開心的。」 

徐瑋婷 鍾健明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