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015

Tuesday, 09 June 2015

長春再續大愛緣 把握分秒究根柢

圖說:張新明師姊分享,這輩子做得最對的一件事情就是「認識慈濟、進入慈濟、跟隨  上人腳步」,願意深入承擔,將慈濟大愛種子扎深,把握因緣勤耕福田,讓東北亮起來。杜伯陽總結:到大愛感恩,看到慈濟大愛感恩的環保法門,從『相』到『心』,今後將攜手長春團隊,發無量心、從『心』出發。(攝影者:人文真善美)從涼冽的北地長春,經過兩千公里飛行,來到地處亞熱帶的台灣,長春慈濟團隊在杜伯陽師兄、張新明師姊帶領下,一行9人,行囊還沒卸下,就被接到大愛感恩內湖低碳概念館。這麼好的因緣要追溯到上(5)月初,大愛感恩與長春團隊那一場轟轟烈烈的環保約會,因為結緣甚深,當得知此次長春團隊六月來台訊息,特將長春團隊營前行程,安排到大愛感恩科技做半日參訪交流。

長春慈濟家人經過五月份長春佛事展推廣之洗禮,對於環保回收再製成衣服或用品,雖然已經知之甚詳,但精進的長春家人謙虛的認為,一定還有許多地方是他們還不懂,唯有透過更深入了解、加深印象,才能真正貫通慈濟環保25年、 上人「與地球共生息」的悲智願行。也才能深植慈濟環保理念與推廣在長春。


圖說:從涼冽的北地長春,經過兩千公里飛行,來到地處亞熱帶的台灣,長春慈濟團隊在杜伯陽師兄、張新明師姊帶領下,一行9人,行囊還沒卸下,就被接到大愛感恩內湖低碳概念館。這麼好的因緣要追溯到上(5)月初,大愛感恩與長春團隊那一場轟轟烈烈的環保約會,因為結緣甚深,長春團隊六月來台營前行程,特別安排到大愛感恩,做半日參訪交流。(攝影者:許育仁)一般人觀念中「祖德流芳」是希望祖先能恩澤後代,也給予子孫祭祀的意義。李鼎銘以「祖德『留』芳」闡釋如何流傳有意義的人生及慧命在人間。鼎銘師兄說父親李宗吉 – 慈濟人稱「李爺爺」對他的影響,在於用身教、言教來教養子女。父親用伺奉親長的孝心,全力投入慈濟護持 證嚴上人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以自身的身體力行來為慈濟永續經營貢獻一點心力也是善盡企業的社會責任、永續之同時,對慈濟的護持善心也是生生世世。更捐出大體供醫學院學生解剖,讓未來的大醫王在他身上學習人體之構造、真正體現 " 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 的真諦。在當時保守的社會,立了『移風易俗』之典範,當部分骨灰回歸海洋、自然,讓一生『望海』的李爺爺,用灑脫人生來教化後人。

圖說:研發部主管洪碩廷博士說明,紡織品包括人纖與自然纖維兩大類,其中人纖又以聚酯材料佔8成以上。因此研發聚酯成份紡織品回收再製成衣服為重點項目。大愛感恩從搖籃到搖籃的研發,也是創工業設計潮流,善用分解廢棄紡織品,廢棄衣物從減廢、到零廢。(攝影者:虞珊明)研發部主管洪碩廷博士說明:紡織品包括人纖與自然纖維兩大類,其中人纖又以聚酯材料佔8成以上。因此研發聚酯成份紡織品回收再製成衣服為重點項目。大愛感恩從搖籃到搖籃的研發,也是創工業設計潮流,善用分解廢棄紡織品,廢棄衣物從減廢、到零廢。

雖然難得有4個多小時的互動,但是精進的長春家人把握分分秒秒交流的機會。分享圓緣時張萍師姊分享,這次的參訪拉近了距離、更深入了解大愛感恩研發背後愛的傳遞。呂金花師姊也表示:感動慈濟愛心菩薩網遍及各地,回家的感覺真好。大愛感恩科技正是運用 證嚴上人的法,善的循環、以及用科技讓廢棄再利用。張春元師姊分享:不要忽視每一個人的力量。感動之餘不忘自己的志願『要做大愛代言人』,也談出發前幾天穿著大愛的環保織品接引了一位朋友,還邀約他參與長春竹筒回娘家,用行動獻愛心。李雅萍每天穿著大愛衫薫法香,雖然地處松遠無法即時連線僅能看大愛台靜思晨語,但體會到 證嚴上人所講:知福、惜福、再造福。相信在大愛感恩愛的平台,正傳遞生命的力量丶環保大愛。尊重生命膚慰大地。

遼寧大連的王雪媛師姊第一次跟團隊回家,因為是回家,所以心很淡定。知道 證嚴上人蓋醫院是聚眾人之力。2014年跟緊步伐。也想用大愛環保織品端莊、簡約、高雅,來接引菩薩。人文真善美文字的陶睿師姊表示,家人溫馨的陪伴,把心中想問的問題,一個一個解開。這趟了解到慈濟及大愛感恩回收再利用範圍將不僅限寶特瓶,而研發中『塑膠袋做重油』是理念問題、不是技術問題,正好與自己工作的單位相關,雖然自己是財務人員,但可以將這些觀念帶回長春與單位技術人員回饋建議。揹著相機忙著拍照的竇宇翔師兄說,李爺爺「祖德『留』芳」的故事,正是 證嚴上人教我們的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的心法。北京馬駒橋會所前來會合的王月光師兄表示,自己也是從事服裝產業,在從北京只想到要「代理」產品,這次參訪徹底扭轉自己的想法,現在要發心成為愛心接力之一環,張新明師姊分享,大家因為慈濟因緣而相聚,這輩子做得最對的一件事情就是「認識慈濟、進入慈濟、跟隨 證嚴上人腳步」,願意深入承擔,將慈濟大愛種子扎深,把握因緣勤耕福田,讓東北亮起來。最後,杜伯陽師兄總結:到大愛感恩,看到慈濟大愛感恩的環保法門,從『相』到『心』,今後將攜手長春團隊,發無量心、從『心』出發,尤其在日前的長春佛事展已召募百名願意參加慈濟志工,杜師兄及團隊規畫於返回長春於六月中旬舉辦相見歡,相信慈濟在長春的志業會因為大德們的加入而更加發光發亮 。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長春再續大愛緣 把握分秒究根柢

圖說:張新明師姊分享,這輩子做得最對的一件事情就是「認識慈濟、進入慈濟、跟隨  上人腳步」,願意深入承擔,將慈濟大愛種子扎深,把握因緣勤耕福田,讓東北亮起來。杜伯陽總結:到大愛感恩,看到慈濟大愛感恩的環保法門,從『相』到『心』,今後將攜手長春團隊,發無量心、從『心』出發。(攝影者:人文真善美)從涼冽的北地長春,經過兩千公里飛行,來到地處亞熱帶的台灣,長春慈濟團隊在杜伯陽師兄、張新明師姊帶領下,一行9人,行囊還沒卸下,就被接到大愛感恩內湖低碳概念館。這麼好的因緣要追溯到上(5)月初,大愛感恩與長春團隊那一場轟轟烈烈的環保約會,因為結緣甚深,當得知此次長春團隊六月來台訊息,特將長春團隊營前行程,安排到大愛感恩科技做半日參訪交流。

長春慈濟家人經過五月份長春佛事展推廣之洗禮,對於環保回收再製成衣服或用品,雖然已經知之甚詳,但精進的長春家人謙虛的認為,一定還有許多地方是他們還不懂,唯有透過更深入了解、加深印象,才能真正貫通慈濟環保25年、 上人「與地球共生息」的悲智願行。也才能深植慈濟環保理念與推廣在長春。


圖說:從涼冽的北地長春,經過兩千公里飛行,來到地處亞熱帶的台灣,長春慈濟團隊在杜伯陽師兄、張新明師姊帶領下,一行9人,行囊還沒卸下,就被接到大愛感恩內湖低碳概念館。這麼好的因緣要追溯到上(5)月初,大愛感恩與長春團隊那一場轟轟烈烈的環保約會,因為結緣甚深,長春團隊六月來台營前行程,特別安排到大愛感恩,做半日參訪交流。(攝影者:許育仁)一般人觀念中「祖德流芳」是希望祖先能恩澤後代,也給予子孫祭祀的意義。李鼎銘以「祖德『留』芳」闡釋如何流傳有意義的人生及慧命在人間。鼎銘師兄說父親李宗吉 – 慈濟人稱「李爺爺」對他的影響,在於用身教、言教來教養子女。父親用伺奉親長的孝心,全力投入慈濟護持 證嚴上人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以自身的身體力行來為慈濟永續經營貢獻一點心力也是善盡企業的社會責任、永續之同時,對慈濟的護持善心也是生生世世。更捐出大體供醫學院學生解剖,讓未來的大醫王在他身上學習人體之構造、真正體現 " 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 的真諦。在當時保守的社會,立了『移風易俗』之典範,當部分骨灰回歸海洋、自然,讓一生『望海』的李爺爺,用灑脫人生來教化後人。

圖說:研發部主管洪碩廷博士說明,紡織品包括人纖與自然纖維兩大類,其中人纖又以聚酯材料佔8成以上。因此研發聚酯成份紡織品回收再製成衣服為重點項目。大愛感恩從搖籃到搖籃的研發,也是創工業設計潮流,善用分解廢棄紡織品,廢棄衣物從減廢、到零廢。(攝影者:虞珊明)研發部主管洪碩廷博士說明:紡織品包括人纖與自然纖維兩大類,其中人纖又以聚酯材料佔8成以上。因此研發聚酯成份紡織品回收再製成衣服為重點項目。大愛感恩從搖籃到搖籃的研發,也是創工業設計潮流,善用分解廢棄紡織品,廢棄衣物從減廢、到零廢。

雖然難得有4個多小時的互動,但是精進的長春家人把握分分秒秒交流的機會。分享圓緣時張萍師姊分享,這次的參訪拉近了距離、更深入了解大愛感恩研發背後愛的傳遞。呂金花師姊也表示:感動慈濟愛心菩薩網遍及各地,回家的感覺真好。大愛感恩科技正是運用 證嚴上人的法,善的循環、以及用科技讓廢棄再利用。張春元師姊分享:不要忽視每一個人的力量。感動之餘不忘自己的志願『要做大愛代言人』,也談出發前幾天穿著大愛的環保織品接引了一位朋友,還邀約他參與長春竹筒回娘家,用行動獻愛心。李雅萍每天穿著大愛衫薫法香,雖然地處松遠無法即時連線僅能看大愛台靜思晨語,但體會到 證嚴上人所講:知福、惜福、再造福。相信在大愛感恩愛的平台,正傳遞生命的力量丶環保大愛。尊重生命膚慰大地。

遼寧大連的王雪媛師姊第一次跟團隊回家,因為是回家,所以心很淡定。知道 證嚴上人蓋醫院是聚眾人之力。2014年跟緊步伐。也想用大愛環保織品端莊、簡約、高雅,來接引菩薩。人文真善美文字的陶睿師姊表示,家人溫馨的陪伴,把心中想問的問題,一個一個解開。這趟了解到慈濟及大愛感恩回收再利用範圍將不僅限寶特瓶,而研發中『塑膠袋做重油』是理念問題、不是技術問題,正好與自己工作的單位相關,雖然自己是財務人員,但可以將這些觀念帶回長春與單位技術人員回饋建議。揹著相機忙著拍照的竇宇翔師兄說,李爺爺「祖德『留』芳」的故事,正是 證嚴上人教我們的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的心法。北京馬駒橋會所前來會合的王月光師兄表示,自己也是從事服裝產業,在從北京只想到要「代理」產品,這次參訪徹底扭轉自己的想法,現在要發心成為愛心接力之一環,張新明師姊分享,大家因為慈濟因緣而相聚,這輩子做得最對的一件事情就是「認識慈濟、進入慈濟、跟隨 證嚴上人腳步」,願意深入承擔,將慈濟大愛種子扎深,把握因緣勤耕福田,讓東北亮起來。最後,杜伯陽師兄總結:到大愛感恩,看到慈濟大愛感恩的環保法門,從『相』到『心』,今後將攜手長春團隊,發無量心、從『心』出發,尤其在日前的長春佛事展已召募百名願意參加慈濟志工,杜師兄及團隊規畫於返回長春於六月中旬舉辦相見歡,相信慈濟在長春的志業會因為大德們的加入而更加發光發亮 。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急難救災展大愛 慈悲科技啟良能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希望與工研院持續研發救災設備,因應災區的考驗。6月3日工研院材化所資深研究員陳建宏師兄,前來內湖大愛感恩科技拜訪。陳建宏師兄讚歎大愛感恩科技為社會付出的努力:「在國際上願意全心全意、百分之百投入做社會公益的企業真的不多,大愛感恩科技不斷研發精進,不斷成長、不斷創新,用新的方式貢獻社會;剛剛也看到大愛感恩科技研發實業事規模、設備,已經超越一般傳統企業企業、學校實驗室,藉由這一點可以看出大愛感恩科技的用心,真的對社會奉獻自己最大的力量。因為不斷研發創新,才能在做到更好的應用。」  (攝影者:曹書豪)溫室氣體不斷排放,造就全球暖化、極端氣候,因應氣候變遷造成的複合式災害,6月3日至5日臺北科大舉辦「急難救災設備研發成果展」。此次成果展結合產、官、學、研等單位參加,由於國際上災難現場,總能看到慈濟團體協助賑災發放,展現藍天白雲強大救災、組織能力,因此主辦單位特別邀請慈濟基金會一同協辦、國際慈濟人道援助會、大愛感恩科參加此次展覽。

「食、衣、住、行」是人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在災區更是迫切的問題,因此,大愛感恩科技「慈悲科技系列」考量救災的困難情境下,災區沒水沒電,以保護、安全及減少資源的消耗而研發出太陽能LED帽、太陽能LED拉桿後背包等產品,透過太陽能板,可以即時充電、提供緊急用電,完成救災行動;防穿刺神奇白布鞋承受112公斤以下不會被鐵釘、鋼釘穿刺;灰色賑災毛毯為受寒的災民獻上最溫暖的膚慰。

圖說:溫室氣體不斷排放,造就全球暖化、極端氣候,因應氣候變遷造成的複合式災害,6月3日至5日臺北科大舉辦「急難救災設備研發成果展」。大愛感恩科技提供太陽能LED帽、太陽能LED拉桿後背包、防穿刺神奇白布鞋、灰色賑災毛毯等多項賑災救災用品參加此次展覽。 (攝影者:廖惠玲)除了大愛感恩科技慈悲科技產品外,靜思精舍師父所研發「香積飯」,保有原本米飯的營養,只需注入120cc沸騰開水,靜置二十分鐘後即可食用,冷水則需要靜置五十至六十分鐘,讓受災民眾可以補足營養。此外,慈濟基金會與工研院合作開發之淨水法船、淨水雨傘等救災設備一一展出。

淨水法船是一部為水患災區設計的淨水器船隻,就地抽取災區髒水,經過淨化系統外加活性碳的過濾及紫外線殺菌後產生淨水,一天可以製造生飲水五噸,同時可產生一百五十公升熱水,方便香積飯的製作,一小時可立即供應三百份熱食,因應災區在野地或水上的環境,淨水法船本體可以浮航於水患災區,加裝輪子,利於「水陸兩用」增加機動性,大幅提升救災效率。

近年來全球溫度不斷攀升,天災一次比一次嚴重,複合式災難考驗著救難人員的應變,為了因應災區突如其來的變化,大愛感恩科技希望與工研院持續研發救災設備,因應災區的考驗。6月3日上午工業技術研究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陳建宏師兄,前來內湖大愛感恩科技拜訪。

工研院材化所致力於新世代電子材料、綠色能源材料及元件相關材料、相關技術開發,提升台灣產業國際競爭力,為了人類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陳建宏師兄讚歎大愛感恩科技為社會付出的努力:「在國際上願意全心全意、百分之百投入做社會公益的企業真的不多,大愛感恩科技不斷研發精進,不斷成長、不斷創新,用新的方式貢獻社會;剛剛也看到大愛感恩科技研發實業事規模、設備,已經超越一般傳統企業企業、學校實驗室,藉由這一點可以看出大愛感恩科技的用心,真的對社會奉獻自己最大的力量。因為不斷研發創新,才能在做到更好的應用。」

普天之下四大不調,五濁惡世,苦難偏多,氣候變遷造成各地災難四起,可以從媒體報導中看到災情,如佛陀所說「苦集滅道」,證嚴法師慈示:「因為地、水、火、風、空是『五大』,因為地、水、火、風都發生在這個大空間,我們地球這一大片天,這樣的氣候全部都在變遷,氣候變遷不只是哪一個國家,是全球籠罩在這樣的氣候變遷中。」人人要共同守護大地、戒慎防災,虔誠祈禱天下無災無難,更重要的是要做好防範措施。亦即災難來臨前,提早進行防護準備工作,叫做『戒慎』;盡心力去付出、盡人事,就是『虔誠』。

大愛感恩科技每一樣產品的開發,都有它背後動人的故事,慈悲科技系列則是考量救災的困難情境下,更重要的是所有研發的產品都是以回收寶特瓶所製造而成,大愛感恩科技一切的努力,就是希望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以「環保人文‧愛心接力‧環全回饋」接以更多企業/實業家一同守護大地。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報導

Read more

急難救災展大愛 慈悲科技啟良能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希望與工研院持續研發救災設備,因應災區的考驗。6月3日工研院材化所資深研究員陳建宏師兄,前來內湖大愛感恩科技拜訪。陳建宏師兄讚歎大愛感恩科技為社會付出的努力:「在國際上願意全心全意、百分之百投入做社會公益的企業真的不多,大愛感恩科技不斷研發精進,不斷成長、不斷創新,用新的方式貢獻社會;剛剛也看到大愛感恩科技研發實業事規模、設備,已經超越一般傳統企業企業、學校實驗室,藉由這一點可以看出大愛感恩科技的用心,真的對社會奉獻自己最大的力量。因為不斷研發創新,才能在做到更好的應用。」  (攝影者:曹書豪)溫室氣體不斷排放,造就全球暖化、極端氣候,因應氣候變遷造成的複合式災害,6月3日至5日臺北科大舉辦「急難救災設備研發成果展」。此次成果展結合產、官、學、研等單位參加,由於國際上災難現場,總能看到慈濟團體協助賑災發放,展現藍天白雲強大救災、組織能力,因此主辦單位特別邀請慈濟基金會一同協辦、國際慈濟人道援助會、大愛感恩科參加此次展覽。

「食、衣、住、行」是人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在災區更是迫切的問題,因此,大愛感恩科技「慈悲科技系列」考量救災的困難情境下,災區沒水沒電,以保護、安全及減少資源的消耗而研發出太陽能LED帽、太陽能LED拉桿後背包等產品,透過太陽能板,可以即時充電、提供緊急用電,完成救災行動;防穿刺神奇白布鞋承受112公斤以下不會被鐵釘、鋼釘穿刺;灰色賑災毛毯為受寒的災民獻上最溫暖的膚慰。

圖說:溫室氣體不斷排放,造就全球暖化、極端氣候,因應氣候變遷造成的複合式災害,6月3日至5日臺北科大舉辦「急難救災設備研發成果展」。大愛感恩科技提供太陽能LED帽、太陽能LED拉桿後背包、防穿刺神奇白布鞋、灰色賑災毛毯等多項賑災救災用品參加此次展覽。 (攝影者:廖惠玲)除了大愛感恩科技慈悲科技產品外,靜思精舍師父所研發「香積飯」,保有原本米飯的營養,只需注入120cc沸騰開水,靜置二十分鐘後即可食用,冷水則需要靜置五十至六十分鐘,讓受災民眾可以補足營養。此外,慈濟基金會與工研院合作開發之淨水法船、淨水雨傘等救災設備一一展出。

淨水法船是一部為水患災區設計的淨水器船隻,就地抽取災區髒水,經過淨化系統外加活性碳的過濾及紫外線殺菌後產生淨水,一天可以製造生飲水五噸,同時可產生一百五十公升熱水,方便香積飯的製作,一小時可立即供應三百份熱食,因應災區在野地或水上的環境,淨水法船本體可以浮航於水患災區,加裝輪子,利於「水陸兩用」增加機動性,大幅提升救災效率。

近年來全球溫度不斷攀升,天災一次比一次嚴重,複合式災難考驗著救難人員的應變,為了因應災區突如其來的變化,大愛感恩科技希望與工研院持續研發救災設備,因應災區的考驗。6月3日上午工業技術研究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陳建宏師兄,前來內湖大愛感恩科技拜訪。

工研院材化所致力於新世代電子材料、綠色能源材料及元件相關材料、相關技術開發,提升台灣產業國際競爭力,為了人類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陳建宏師兄讚歎大愛感恩科技為社會付出的努力:「在國際上願意全心全意、百分之百投入做社會公益的企業真的不多,大愛感恩科技不斷研發精進,不斷成長、不斷創新,用新的方式貢獻社會;剛剛也看到大愛感恩科技研發實業事規模、設備,已經超越一般傳統企業企業、學校實驗室,藉由這一點可以看出大愛感恩科技的用心,真的對社會奉獻自己最大的力量。因為不斷研發創新,才能在做到更好的應用。」

普天之下四大不調,五濁惡世,苦難偏多,氣候變遷造成各地災難四起,可以從媒體報導中看到災情,如佛陀所說「苦集滅道」,證嚴法師慈示:「因為地、水、火、風、空是『五大』,因為地、水、火、風都發生在這個大空間,我們地球這一大片天,這樣的氣候全部都在變遷,氣候變遷不只是哪一個國家,是全球籠罩在這樣的氣候變遷中。」人人要共同守護大地、戒慎防災,虔誠祈禱天下無災無難,更重要的是要做好防範措施。亦即災難來臨前,提早進行防護準備工作,叫做『戒慎』;盡心力去付出、盡人事,就是『虔誠』。

大愛感恩科技每一樣產品的開發,都有它背後動人的故事,慈悲科技系列則是考量救災的困難情境下,更重要的是所有研發的產品都是以回收寶特瓶所製造而成,大愛感恩科技一切的努力,就是希望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以「環保人文‧愛心接力‧環全回饋」接以更多企業/實業家一同守護大地。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報導

Read more

Monday, 08 June 2015

面山教育(三)山區救難機Will the tragedies never end?


Mother Nature is beautiful but also deserves respect. When people become too arrogant and believe they can conquer nature, that is when disasters typically strike. As pointed out by the volunteer mountain rescue team in Liugui, Kaohsiung, people need to be humble, respectful and prepared when they go hiking no matter how fit or experienced they are. 

大自然很美麗,但也需要敬畏,不管是進行哪種休閒活動,或許在海邊游泳,或許去山上爬山,都應該做好準備,當人們太粗心大意,認為能征服大自然時,意外也就往往發生,就如容高雄六龜的救難協會所指出,人們外出爬山前,應該對大自然保持著尊重敬畏的態度,並做出適當的準備,不管自己體能有多好,經歷有多厲害,都要做好。 

Read more

台南建醮環保+南昌以茶代酒Recycling at Taoist ceremony & tea is better for healthy


In Taiwan, Tzu Chi volunteers seize different opportunities to advocate wholesome behavior across the island. For example, as they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drinking of tea instead of alcohol in various indigenous communities, they’ve inspired residents to stay away from alcohol at a recent concert in Hualien’s Nanchang community. But, let’s first take a look at how Tzu Chi volunteers provided reusable utensils at a Taoist pilgrimage event in Tainan to reduce garbage and thus better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在台灣,慈濟志工把握各種機會宣導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他們持續在原住民社區,推動以茶代酒的健康觀念,他們也在花蓮南昌社區舉辦的一場音樂會中,鼓勵居民遠離酒,但是讓我們先來看看慈濟志工,如何在一個位於台南的建醮大典中,提供可重複使用的餐具,以減少垃圾並且保護環境。 

Read more

2015,06/08,【人文週會】林家和師伯分享

【對象】大愛感恩科技同仁
【講師】大愛感恩科技發起人之一 林家和師兄

【時間】2015年6月8日(一) 8:30~10:00
【地點】德式馬交誼廳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5號3樓)

大愛心聞:
慈濟志言為願文  慈悲心解擁藍天


20150608_3.jpg20150608_2.jpg
Read more

MERS肆虐 環保站勤消毒護健康


隨著韓國MERS疫情拉緊報,遠在另一個國度的台灣,雖然相隔甚遠,不過,擔心病毒跟著旅行人口而帶入,慈濟各地環保站也都繃緊神經,因為每天投入環保的志工,多達數十甚至上百人。像是台北市慈濟塔悠環保站,平日除了固定的環境消毒,最近也提供口罩,給每位前來的志工戴上,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做環保,戴口罩,可不是怕髒怕臭。

環保志工 劉秀香:「(為什麼要戴口罩?) 韓國的SARS,跟SARS一樣,比SARS還嚴重的,叫MERS嗎?」

環保志工 林冠秀:「就是我們平常該預防的要預防,戴口罩勤洗手,注重衛生,這最重要。」

雖然韓國MERS疫情,相隔台灣一個海域,但隨著飛機進進出出,慈濟北區各個環保站都不敢輕忽。平日也都會使用自製的環保酵素,噴灑消毒環境,也是保護每天數十位環保志工的健康。

慈濟志工 黃琪玲:「這個都是蔬菜水果(皮)做成的酵素,自然的酵素,所以說(對人體)沒問題,有時候我們洗碗也是拿酵素,譬如說我們洗手間,那個汙垢黃黃的,我們給它噴噴,待會再洗的時候,它也是很亮亮的。」

酒精洗手液,維護雙手清潔,在宣導和配合之下,志工以身作則,將疫情防護徹底落實在每天的環保中。

蕭志傑 張竣瑋 台北報導

Read more

做環保洗滌心靈 方春英自新回饋


做環保,不僅是淨化大地,也就像是心靈的洗滌。對於花蓮水源部落的「方春英」來說,這更是貼切的形容,過去的她嗜酒成性,更造成猛爆性肝炎,差點連性命都丟了,不過也因為這一場病,讓她覺悟人生,決定要好好改過自新。她在花蓮慈濟醫院被救回來後,決定以行動回饋慈濟,投入環保。

慈濟志工 方春英:「過去的我,以前就是嗜酒,常常打牌賭博,甚至跟先生吵架,還甚至打架,無常到來的時候,我才發現到,真的我的過去是這麼的那麼的荒唐,我想說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習慣,也把自己的習性也改掉。」

慈濟志工 方春英:「我沒有想過,會生這一場病的時候,我完全都沒有想到,後來在這當中,因為很多師姑師姊他們都來關懷我,就一直陪伴我,後來我慢慢慢慢恢復好之後,我感恩慈濟的救命之恩,我自己心裡就想說,我沒有什麼可以給你們,我的命是你們救回來的,我好像等於欠你們一條命,一條人情,那我說,那這樣好不好,我可以加入做慈濟嗎?」

慈濟志工 方春英:「過去我都沒有這樣做過,我沒有想到說會,會想要去做這個環保,就想說會不會讓自己心裡會比較好一點,想改變過去的一生,把我一切過去的那種習性改掉,然後我想說,好,我就從部落開始,跟部落就是打成一片,能夠跟(讓)他們起歡喜心,一起做環保,我每一家,挨家挨戶這樣收,收將近30到40戶,就一直做一直做啊,反正就覺得說,這好像是我的工作,我就越做越歡喜。」

慈濟志工 方春英:「有時候我就開玩笑,我都跟,有時候會跟師兄師姊他們開玩笑,我們這邊不是水源村,我們這是酒瓶村,每一次送去環保站,師兄師姊就嚇到說,哇,你一台車怎麼都是酒瓶,沒有環保嗎,有啊,有一兩袋而已,全部都酒瓶啊。」

方春英的先生 陳增光:「比較沒有時間,沒有時間,她比較沒有時間吵架,再來就是,她已經把她以前壞的那個毛病,喝酒,尤其是喝酒,打牌,都沒有時間,她也不會往那個地方去想,就盡量做環保。」

慈濟志工 方春英:「慈濟怎麼救我,我也要怎麼樣去救別人,也去幫助許多那種貧困的人,我的心念上就是想要幫助很苦很苦的人,就像我 我以前的生活也不是很好,既然慈濟把我救回來,這種感恩,這種救命之恩,我就是做到,做到我終身為止。」

採訪撰稿:陳信羽
攝影剪輯:翁國嘉 鄧明怡

Read more

慈青拉長情 感恩擴大愛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推行綠色環保理念不遺餘力,更是透過各門市讓個多人看見環保的力量,每個門市的合和互協,成就更好的長情大愛,今天是由大愛感恩科技負責全省門市業務的許孟津師姊來分享職志合一的心路歷程。大愛感恩科技推行綠色環保理念不遺餘力,更是透過各門市讓個多人看見環保的力量,每個門市的合和互協,成就更好的長情大愛,今天是由大愛感恩科技負責全省門市業務的許孟津師姊來分享職志合一的心路歷程。在身為慈青時, 因為師伯的一句話:「我們與慈濟都有一條線, 線的長短由自己決定。」也常聽 上人分享到來不及了, 還記得大四那一年曾參與慈濟營隊, 與大家一起許下一個願希望將來有一天可以回歸志業體來工作。由於本身已在職場上有五年的時間, 在幾位也是身為慈青學姊的號召與鼓勵下, 希望可以一起回歸志業體來工作, 也正好有這份好的因緣, 來到大愛感恩科技的業務部, 在這裡不但可以實現當初的約定, 更是有機會可以職志合一。

因慈青時代有擔任過幹部, 培養文書建檔和活動企劃的經驗, 這些經驗也使我可以有效的運用在工作上。在辦活動的同時, 也學習到籌備活動時人事的協調、場地的安排,活動中的每個環節也是環環相扣、起承轉合。當然也有活動後的記錄,不只是文字圖片更重要的是那些經驗的記錄, 可以讓下次的活動更加精進。也由於有這些豐富的經驗,讓我在工作上面可以更加的順手,也把以前學到的精神感恩、尊重、愛融入我的工作裡。
也因目前承擔全省門市人力窗口, 需要協調各點排班, 感恩慈青時代和師姑們的相處經驗, 也相信每個人相遇都是有一段因緣,所以在與門市同仁互動協調時, 也會用同理心體諒慈濟家人。

在溝通協調上利用真誠的心與人相處, 讓對方感受到尊重,是夢津師姊在工作上最大的收穫。雖然時常會遇到語言不通的顧客, 但只要用真誠的心對待他人, 沒有語言也是可以溝通。在大愛感恩科技工作真的有感受到回家的感覺, 以前在求學時還不瞭解這種心境, 但在社會上工作之後, 才發現這種歸屬感真的得來不易,也格外珍惜。未來在工作上也期許自己可以藉事練心, 學習在工作中能夠處變不驚、冷靜處理、積極面對。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