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015
Tuesday, 14 April 2015
花慈小掃街+南幼兒清掃Students learn about giving
- Article Details
We begin the second part of our program with Tzu Chi stories in Taiwan. Students who attend Tzu Chi schools learn about selfless giving from a young age. In Tainan, a group of Da Ai Kindergartners brought cleaning supplies over to the local Jing Si Hall to help keep the place dust free. Meanhile second and third graders in the elementary division of Tzu Chi Senior High School Affiliated with Tzu Chi University in Hualien hit the streets to clean up their environment.
下半段節目,我們來看看臺灣的慈濟新聞,就讀慈濟學校的學生,從小都會體會付出與服務的精神,在台南,一群大愛幼兒園的學童,帶著清掃的工具前往靜思堂打掃,另外一群慈大附中國小部的二三年級的師生,也走出校門,沿著學校周圍的社區掃街,一起來看看。 Read more
花清潔隊關懷Tzu Chi volunteers visited the countless men and women that make up the sanitation crew of the Hualien city, bringing gifts of love and appreciation
- Article Details
Staying in Hualien, Tzu Chi volunteers visited the countless men and women that make up the sanitation crew of the city, bringing gifts of love and appreciation. In the past, the city produced 100 tons of trash per day, but now the number has been reduced to 52 tons a day thanks to the citizens working together towards bettering the environement. That’s all the time we have for today,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a Ai Headlines. Goodbye.
節目最後,在花蓮,慈濟志工感恩清潔隊全年無休的為居民付出,帶來結緣品前往表達感謝,以往花蓮市每天100噸的垃圾,現在降到52噸,清潔隊也感恩慈濟環保志工一起為環境努力,一起來看看,感恩收看,再會。 Read more
與水共生(3)河殼菜蛤The golden mussel
- Article Details
Taiwan’s reservoirs are not only troubled by sedimentation but also the invasion of a non-native species- the golden mussel. As the mussels grow quickly and are small in size, they can easily block the flow of water by building colonies along canals and gateways. Also, when the mussels die, they can seriously effect water quality. Here’s more in our report.
台灣的水庫不只有長期淤積的問題,還要面對外來入侵生物「河殼菜蛤」,由於菜蛤成長迅速,體積又小,能夠堵住進水口,而牠們死亡時又會影響水質,一起來了解。 Read more
2015,04/14,製衣公會第十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傑出會員頒獎)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5年4月14日(二)
【地點】製衣公會
大愛心聞: 大愛感恩獲榮耀 無染環保護大地

大愛『心』設計 落實『心』生活
- Article Details
在生活中如何落實環保?選擇採用環保訴求的生活用品,可以讓自己在消費的同時也體恤大地。大愛感恩科技針對於產品設計的特色區分出許多系列,主要為:傳薪、修賢、心芽、心品四大系列。大愛感恩科技成立滿六週年,產品不但追求環保、品質,也追求實用性。設計部資深設計師 廖惠玲師姊在《點亮心光》環保愛地兒單元 訪問中提到:「大愛感恩提倡環保低碳生活概念,將環保商品取代日常生活用品,將商品融入慈濟人文故事,提昇品質,增加商品功能性及實用性,讓商品有人文價值和生命力,不再只是單純的商品,主要的價值觀是:回收資源再生『續物命』,將物資用於需要的人『造福慧』,商品不只是商品,是愛的呈現。」
其中,今天特別介紹心品系列,此系列分成四大類: 慈悲科技類、旅人善行袋包類、居家用品類、家飾織物類。慈悲科技商品加入許多科技的設計,像是LED、太陽能、紅外線等。讓商品更實用,同時也是針對賑災而設計,讓志工在賑災時更安全。例如慈濟志工執行賑災與偏鄉發放任務,災區地形險惡,為了保護志工的雙腳,大愛感恩科技設計了一款「防穿刺神奇白鞋」,其研發技術與功能性結合上人智慧與慈悲,是一雙兼具保護雙腳與環保愛地球的布鞋。鞋面、鞋底超輕EVA發泡、橡膠RUBBER組合大底,能吸收衝擊力且耐磨,獨特『排水溝』底紋設計增加止滑效果。達到歐盟標準的防穿刺中底布,能通過約112kg的金屬異物不穿透的測試。加厚及符合腳形的活動鞋墊能分散壓力,久站不易累。
此外,主持人也提到:在大愛感恩從事設計工作,與一般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司,設計的理念與重點有何不同?廖惠玲師姊也回答:「一般公司注重利潤回收。但大愛感恩著重在品質、功能、實用性,將真正好的商品落實生活裡。公司投資在研發實驗室或是新的布種開發,都是,結合產官學界各方的頂尖專業人士指導,接觸面相當廣泛,是無法與一般公司比擬的。」
大愛感恩科技不僅在環保上不遺餘力,也希望將這份心傳遞給大眾,用「心」的生活思維,落實在生活中,來真正關懷我們的地球。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報導
Read more大愛『心』設計 落實『心』生活
- Article Details
在生活中如何落實環保?選擇採用環保訴求的生活用品,可以讓自己在消費的同時也體恤大地。大愛感恩科技針對於產品設計的特色區分出許多系列,主要為:傳薪、修賢、心芽、心品四大系列。大愛感恩科技成立滿六週年,產品不但追求環保、品質,也追求實用性。設計部資深設計師 廖惠玲師姊在《點亮心光》環保愛地兒單元 訪問中提到:「大愛感恩提倡環保低碳生活概念,將環保商品取代日常生活用品,將商品融入慈濟人文故事,提昇品質,增加商品功能性及實用性,讓商品有人文價值和生命力,不再只是單純的商品,主要的價值觀是:回收資源再生『續物命』,將物資用於需要的人『造福慧』,商品不只是商品,是愛的呈現。」
其中,今天特別介紹心品系列,此系列分成四大類: 慈悲科技類、旅人善行袋包類、居家用品類、家飾織物類。慈悲科技商品加入許多科技的設計,像是LED、太陽能、紅外線等。讓商品更實用,同時也是針對賑災而設計,讓志工在賑災時更安全。例如慈濟志工執行賑災與偏鄉發放任務,災區地形險惡,為了保護志工的雙腳,大愛感恩科技設計了一款「防穿刺神奇白鞋」,其研發技術與功能性結合上人智慧與慈悲,是一雙兼具保護雙腳與環保愛地球的布鞋。鞋面、鞋底超輕EVA發泡、橡膠RUBBER組合大底,能吸收衝擊力且耐磨,獨特『排水溝』底紋設計增加止滑效果。達到歐盟標準的防穿刺中底布,能通過約112kg的金屬異物不穿透的測試。加厚及符合腳形的活動鞋墊能分散壓力,久站不易累。
此外,主持人也提到:在大愛感恩從事設計工作,與一般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司,設計的理念與重點有何不同?廖惠玲師姊也回答:「一般公司注重利潤回收。但大愛感恩著重在品質、功能、實用性,將真正好的商品落實生活裡。公司投資在研發實驗室或是新的布種開發,都是,結合產官學界各方的頂尖專業人士指導,接觸面相當廣泛,是無法與一般公司比擬的。」
大愛感恩科技不僅在環保上不遺餘力,也希望將這份心傳遞給大眾,用「心」的生活思維,落實在生活中,來真正關懷我們的地球。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報導
Read moreMonday, 13 April 2015
馬國首相次子 訪環保站了解慈濟
- Article Details
馬來西亞首相納吉的次子,莫哈馬‧那基夫丁,與友人一同參訪慈濟吉隆坡增江環保站,希望能多了解慈濟環保志業的運作,並且向馬來西亞的青年推廣環保運動。現年31歲的莫哈馬‧那基夫丁,是名年輕的企業家,平日忙碌於商業活動,但是業餘時不忘關注城市與郊區青年的發展,他創立了非政府組織Youth on Unity(YOU),想要團結青年的力量,培養現今青年服務社會的志願。
YOU創辦人 莫哈馬‧那基夫丁:「資源回收讓環境變得更好,希望你加入我們的行動,到慈濟環保站來付出。」
馬來西亞首相納吉的次子,莫哈馬‧那基夫丁,帶著攝製隊伍來到慈濟吉隆坡增江環保站,通過錄製短片,鼓勵馬來西亞的青年行善回饋社會。
YOU創辦人 莫哈馬‧那基夫丁:「我想要了解慈濟是什麼組織,又如何幫助了馬來西亞的社區,我們想把訊息傳達出去,呼籲青年參與,讓他們了解慈濟的理念。」
莫哈馬‧那基夫丁出自馬來西亞兩任首相的家庭,更是多所在地和國際企業的董事長或執行長,忙碌之餘,他創辦了Youth On Unity(YOU)非政府組織,關注青年的發展,並培育青年投入社會服務工作。
YOU創辦人 莫哈馬‧那基夫丁:「我很讚歎這裡的志工,他們志願性的付出和服務,還有全程地投入,志工抱著熱忱把工作做好,他們心思細膩、確保無誤,當然有高品質的成果。」
和吉隆坡增江環保站比鄰的,是全馬第一所惜福站。從環保站回收來的資源,如果還能夠再被使用,志工就整齊地把物品展示出來,供民眾以低價購買回家。
慈濟志工 蘇祈逢:「我們也帶他到惜福區,讓他更明白延長物命的意義,就是要惜福愛物,不要亂丟。」
YOU創辦人 莫哈馬‧那基夫丁:「馬來西亞慈濟展示了很好的典範,特別是把(回收)資源加工再生,還把物品的壽命延長許久,不會造成浪費,更可以幫助保護環境。」
回收很好,不用更好。栽培青年關注環境保育課題之外,更要灌輸未來的青年節約資源,減低個人慾望,從環保教育的根本開始努力。
林英意 林偉德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氣爆火警家園毀 以愛伴行重建路
- Article Details
上個月26號,紐約曼哈頓東村發生氣爆,並且引發火警,造成2死25傷。由於許多住宅受損,受災民眾迄今仍無家可歸,當地慈濟志工因此舉辦發放,總計有12戶27人領到了毛毯與慰問金。
氣爆後九天,紐約街頭已經恢復平靜,「慈濟紐約華埠聯絡處」則為氣爆受災戶舉辦發放。
由於氣爆引發了火警,造成許多人目前仍無家可歸,志工除了致贈毛毯,也發送慰問金。
受災戶 柯莉爾:「越是在生命黑暗的時候,越是能看到人性光輝。」
徬徨焦急的居民,因為人們彼此的互助,更懂得放下傷痛,正向以對。
劉家添 美國報導
Read more廣告取景吸引遊客 衍生垃圾問題
- Article Details
台東縣池上鄉是著名觀光景點,為了提升環境整潔,鄉公所邀請慈濟志工,為當地居民,舉辦環保與省水宣導,讓正確的觀念落實生活,也希望呼籲遊客,一起維護美景,減少垃圾量。
伯朗大道、金城武樹、沒有電線桿的稻田,台東池上鄉美景,近幾年聲原本遊客一年不到1萬人次,2013年開始暴增到35萬人次,伴隨而來的垃圾量也從一個月120噸增加到150噸。
不讓垃圾量累積成為問題,池上鄉公所邀請慈濟志工,舉辦環保講座,讓10個村的村民,瞭解資源回收與分類,第一站來到福原村,鄉親踴躍參與。
福原村長 劉亦松:「 街頭巷尾我都邀請, 因為這個環保分類 非常的重要,此後你如果沒有好好分類,我們的環境會被破壞,垃圾場已經都滿了。」慈濟志工 林素月:「現在電池鎘汙染很嚴重, 對地球會很大傷害, 希望能做回收。」
運用簡單口訣,詳細講解,居民從日常生活開始身體力行,帶頭減少垃圾量,也希望能影響觀光客,正視環境議題,一起愛護好山好水,留下自然風光,不留垃圾。
邱于庭 劉玫足 林素月 真善美志工-台東報導
(2015.04.13)
海洋垃圾隨海飄 美麗島嶼不再美
- Article Details
國際研究:過去40年間,太平洋東北海域的塑膠廢棄物,增加100倍。根據統計:每年有上千萬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海洋,絕大多數來自亞洲,其中最嚴重的國家,就是大陸,估計每年丟棄130萬到350萬公噸塑膠垃圾。而來自大陸的海漂垃圾,隨著季風和洋流,漂到台灣離島「金門」和「馬祖」地區,原來是美麗島嶼,如今成了「塑膠垃圾海岸」。今天的「離島變色錄」專題,第一集的鏡頭,帶您了解金門現況,當地每天幾乎都有10公噸的海漂垃圾,永遠清不完,居民和塑膠廢棄物,生活在一起。,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這裡是金門的劉澳海堤,映入眼簾的,不是沙灘和礁岩,而是滿地的塑膠垃圾物,除了大量的保麗龍,還有許多民生物品,像拖鞋,寶特瓶,還有許多飲料罐,它們唯一的特色都是簡體字,
來自於大陸的漂流物。」
無止盡的海漂廢棄物,金門環保局斥資400多萬,購買這台「自走式沙灘車」。金門縣環保局廢管科長 黃杏玲:「比較大型的(海漂垃圾),我們先用人力清除,剩下一些比較小型的,垃圾在沙灘上,我們就用這台自走式沙灘車,只要走過去以後,它就會自動把沙灘上,這些比較小型的垃圾捲起來。」金門縣環保局淨灘車司機 黃奕泰:「 (清理)兩趟差不多一千公斤,清都清不完。」
金門公部門說:過去10年,花在清理海漂垃圾的經費,超過5000萬台幣,今天清完,明天漂來,有如燒錢的無底洞,費用由台灣全民買單。,
大金門加上俗稱小金門的烈嶼,總面積152平方公里,只有台灣的千分之四大,雖然地方小,海岸線卻曲折多變,近年來一年四季,難逃海漂垃圾侵襲,我們搭船到「烈嶼」實地調查。大愛台記者,張澤人:「這裡是烈嶼的黃厝沙灘,在我左手邊,是正在施工,連接烈嶼和金門的金門大橋,而在我右手邊,是跟金門大橋一樣長,卻綿延海岸兩、三公里的,海漂垃圾。」烈嶼保育人士 洪清漳:「到東北季風的時候,這個垃圾量更大,到夏天颱風季節,那個垃圾量,更是暴增。」
冬天吹東北季風,金門和烈嶼的迎風面海岸線,堆滿海漂垃圾;到了夏天風向和洋流轉變,換成這兩個島嶼的西南方變成迎風面,湧入大量的塑膠廢棄物。
金門縣環保局長 傅豫東:「一天大概有10噸的垃圾,10噸的垃圾是海漂漂過來的,只要大陸洋流的部分一帶,一出來就到我們金門來了。」大大小小的保麗龍塊和塑膠碎片,卡在石縫,汙染海域。
烈嶼保育人士 洪清漳:「因為孔隙被塞住了,它們就會占據動物的生存空間。」日益汙染的金門海域,環保人員、定期採樣海水和底泥化驗。水質採樣人員 吳先生:「要來檢測大海,它有沒有受到重金屬的汙染。」
海漂垃圾問題,引起金門人的高度關切。在烈嶼當了32年國小老師,「洪清漳」退休後,成為保育紀錄片工作者,問他為何退而不休,一分來自鄉土的悲憫。金門保育人士 洪清漳:「唯有了解,你才會去關心,因為你關心了,你才會去行動。」
從海岸線撿來的塑膠垃圾,環保人士發揮創意,製成便當模樣。塑膠顆粒、當成米飯,浮球和保麗龍、成了配菜,這些海漂廢棄物,可能淪為海洋生物的垃圾食物。居民開玩笑說:過去中共47萬顆砲彈、沒有擊垮金門,如今卻被大陸海漂垃圾、層層包圍,傷透腦筋。
張澤人 郭繼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