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015

Thursday, 05 March 2015

參訪水庫見證旱象 珍惜水資源


南台灣缺水嚴重,台南慈濟志工帶著社區親子成長班的學員,造訪曾文水庫,並設計課程讓學員對大自然有更深一層的了解,愛護水資源。

爬上觀景樓,清楚可見曾文水庫水位下降得好嚴重,四周山壁 裸露出一大塊,也才明白省水真的刻不容緩。

家長 楊雅惠:「我們沒有來看,我們聽了,也就不會有感覺,實際上,看到這麼可怕,我覺得自己回去,會有那個動力想要去做。」

曾文水庫解說員 周均展:「如果再持續不降雨的話,其實,民眾如果再不節約用水的話,我們(水庫)有可能進入第一階段(限水),這個第一階段算是最危急的。」

用環保的觀點來看水資源,小朋友明白水龍頭一開就有水,並不是理所當然,也才瞭解到人類的行為和生活的態度,直接影響環境,也願意從生活中來改變。

親子班學員 陳慈惠:「洗手的時候,水就要關小一點,洗米完的水,可以利用來澆花,或是拖地。」

親子班學員 陳彥嘉:「會把水龍頭檢查看有沒有關緊。」

慈濟志工 陳良青:「環境教育包括環保,就在我們身邊,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達到的。」

親近大自然,了解它、關心它,進而在生活上用心,就能守護地球資源,與地球共生息。

林明月 沈士結 真善美志工-台南報導

Read more

馳援防『依』同攜手 環保理念共交流

圖說:美國慈濟總會安排希利基金會總裁 希利與夫人、執行長 帕洛、聯合國秘書長高階幕僚尤姆凱拉博士夫人羅蜜娜‧尤姆凱拉女士,及美國慈濟獅子山專案負責人史蒂芬佛巴等來台,由慈濟基金會 邱定彬師兄陪同,其中一站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深入了解慈濟環保人文。(攝影者:曹書豪)伊波拉病毒(英語:Ebola Virus,大陸稱埃波拉)1976年首次出現在非洲中部剛果(舊稱薩伊)伊波拉河附近之部落,故以此命名,並常於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間歇性流行。這一次的爆發,源於2013年12月的幾內亞、散播至賴比瑞亞及獅子山、並蔓延至奈及利亞,病例及死亡人數快速增加,此為西非首度發生疫情,且規模為歷年之最。

病毒蔓延,不僅造成居民健康受到威脅,導致農作人口不足、糧食短缺,影響當地民生、經濟。秉持國際賑災『直接、重點』的原則,早在一月,慈濟基金會與國際慈善組織「希利國際救濟基金會」及「明愛天主教基金會」合作,將包括香積飯、環保餐具、毛毯和福慧床等台灣物資愛心馳援,運往距離臺灣將近一萬兩千公里西非洲獅子山共和國,預定能於三月中,送到最需要的災民手中。

圖說: 希利賑災基金會總裁 希利(圖中)說道:「從一開始回收的源頭到大愛感恩終端產品,參訪過程中,我完全感受到慈濟人的熱情,不只是在做一份工作,而是用熱情與生命的投入。真的是非常了不起!」(攝影者:曹書豪)為了能夠更認識慈濟的四大志業,在美國慈濟總會安排下,希利基金會總裁 希利 (Robert Healey Jr.) 與夫人、執行長 帕洛 (Benjamin Parra),聯合國秘書長高階幕僚尤姆凱拉博士夫人羅蜜娜‧尤姆凱拉(Philomena Yumkella)女士,及美國慈濟獅子山專案負責人史蒂芬佛巴 (Stephen Fomba) 等來台,由慈濟基金會 邱定彬師兄陪同,其中一站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深入了解慈濟環保人文。

除了慈濟環保理念交流,也參觀低碳人文概念館暨研發實驗室,貴賓們皆印象深刻。希利基金會總裁 希利 說道:「Amazing!大愛感恩不但將廢棄寶特瓶轉化成衣物,而且是很漂亮的衣物,不僅如此,你們所做的一切背後有著一個正確的出發點 – 從一開始回收之源頭、到大愛感恩終端產品,除了自立自足,你們更將所有盈餘回饋(慈善)。參訪過程中,我完全感受到慈濟人的熱情,不只是在做一份工作,而是用熱情與生命的投入。真的是非常了不起!」

圖說: 大愛感恩以『搖籃到搖籃』作為產品開發之概念,從推動『減廢』,更進階到實踐『零廢』。執行長班傑明帕洛(圖中)對於搖籃到搖籃這一塊感到興趣,更感動慈濟和大愛感恩創造社會的影響力,不但環保,更能經由國際賑災的腳步造福人群。(攝影者:曹書豪)大愛感恩以『搖籃到搖籃』作為產品開發之概念,從推動『減廢』,更進階到實踐『零廢』。希利基金會執行長 帕洛 對於『搖籃到搖籃』這一塊感到興趣,更感動慈濟和大愛感恩創造社會的影響力,不但環保,更能經由國際賑災的腳步造福人群。聯合國秘書長高階幕僚尤姆凱拉博士之夫人羅蜜娜‧尤姆凱拉女士更表示要回去與朋友分享,期待他們也能同樣受感動,並將大愛感恩所做的能在當地複製推行。

透過這次雙方交流,不僅讓增進彼此相互認識,也讓未來合作奠下良好默契基礎。同時也期待獅子山的居民,可以獲得妥善協助,恢復健康早日重建家園。

圖說:伊波拉病毒(英語:Ebola Virus,大陸稱埃波拉)1976年首次出現在非洲中部剛果(舊稱薩伊)伊波拉河附近之部落,故以此命名,並常於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間歇性流行。這一次的爆發,源於2013年12月的幾內亞、散播至賴比瑞亞及獅子山、並蔓延至奈及利亞,病例及死亡人數快速增加,此為西非首度發生疫情,且規模為歷年之最。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馳援防『依』同攜手 環保理念共交流

圖說:美國慈濟總會安排希利基金會總裁 希利與夫人、執行長 帕洛、聯合國秘書長高階幕僚尤姆凱拉博士夫人羅蜜娜‧尤姆凱拉女士,及美國慈濟獅子山專案負責人史蒂芬佛巴等來台,由慈濟基金會 邱定彬師兄陪同,其中一站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深入了解慈濟環保人文。(攝影者:曹書豪)伊波拉病毒(英語:Ebola Virus,大陸稱埃波拉)1976年首次出現在非洲中部剛果(舊稱薩伊)伊波拉河附近之部落,故以此命名,並常於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間歇性流行。這一次的爆發,源於2013年12月的幾內亞、散播至賴比瑞亞及獅子山、並蔓延至奈及利亞,病例及死亡人數快速增加,此為西非首度發生疫情,且規模為歷年之最。

病毒蔓延,不僅造成居民健康受到威脅,導致農作人口不足、糧食短缺,影響當地民生、經濟。秉持國際賑災『直接、重點』的原則,早在一月,慈濟基金會與國際慈善組織「希利國際救濟基金會」及「明愛天主教基金會」合作,將包括香積飯、環保餐具、毛毯和福慧床等台灣物資愛心馳援,運往距離臺灣將近一萬兩千公里西非洲獅子山共和國,預定能於三月中,送到最需要的災民手中。

圖說: 希利賑災基金會總裁 希利(圖中)說道:「從一開始回收的源頭到大愛感恩終端產品,參訪過程中,我完全感受到慈濟人的熱情,不只是在做一份工作,而是用熱情與生命的投入。真的是非常了不起!」(攝影者:曹書豪)為了能夠更認識慈濟的四大志業,在美國慈濟總會安排下,希利基金會總裁 希利 (Robert Healey Jr.) 與夫人、執行長 帕洛 (Benjamin Parra),聯合國秘書長高階幕僚尤姆凱拉博士夫人羅蜜娜‧尤姆凱拉(Philomena Yumkella)女士,及美國慈濟獅子山專案負責人史蒂芬佛巴 (Stephen Fomba) 等來台,由慈濟基金會 邱定彬師兄陪同,其中一站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深入了解慈濟環保人文。

除了慈濟環保理念交流,也參觀低碳人文概念館暨研發實驗室,貴賓們皆印象深刻。希利基金會總裁 希利 說道:「Amazing!大愛感恩不但將廢棄寶特瓶轉化成衣物,而且是很漂亮的衣物,不僅如此,你們所做的一切背後有著一個正確的出發點 – 從一開始回收之源頭、到大愛感恩終端產品,除了自立自足,你們更將所有盈餘回饋(慈善)。參訪過程中,我完全感受到慈濟人的熱情,不只是在做一份工作,而是用熱情與生命的投入。真的是非常了不起!」

圖說: 大愛感恩以『搖籃到搖籃』作為產品開發之概念,從推動『減廢』,更進階到實踐『零廢』。執行長班傑明帕洛(圖中)對於搖籃到搖籃這一塊感到興趣,更感動慈濟和大愛感恩創造社會的影響力,不但環保,更能經由國際賑災的腳步造福人群。(攝影者:曹書豪)大愛感恩以『搖籃到搖籃』作為產品開發之概念,從推動『減廢』,更進階到實踐『零廢』。希利基金會執行長 帕洛 對於『搖籃到搖籃』這一塊感到興趣,更感動慈濟和大愛感恩創造社會的影響力,不但環保,更能經由國際賑災的腳步造福人群。聯合國秘書長高階幕僚尤姆凱拉博士之夫人羅蜜娜‧尤姆凱拉女士更表示要回去與朋友分享,期待他們也能同樣受感動,並將大愛感恩所做的能在當地複製推行。

透過這次雙方交流,不僅讓增進彼此相互認識,也讓未來合作奠下良好默契基礎。同時也期待獅子山的居民,可以獲得妥善協助,恢復健康早日重建家園。

圖說:伊波拉病毒(英語:Ebola Virus,大陸稱埃波拉)1976年首次出現在非洲中部剛果(舊稱薩伊)伊波拉河附近之部落,故以此命名,並常於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間歇性流行。這一次的爆發,源於2013年12月的幾內亞、散播至賴比瑞亞及獅子山、並蔓延至奈及利亞,病例及死亡人數快速增加,此為西非首度發生疫情,且規模為歷年之最。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Wednesday, 04 March 2015

回收量暴增三倍 勤加分類再善用


不只過年前夕,家家戶戶大掃除,環保回收量暴增,從過年到現在,彰化自強環保站的回收量持續增加,回收爆量是平日的三倍,78歲的慈濟志工徐日松,天天監守崗位來付出,整個過年都沒休息。

回收物堆積滿滿,像座小山,從年後到現在,彰化自強環保站的回收量持續增加,是平日的三倍。

慈濟志工 陳淑英:「沒事,也沒出去玩,我就都來做,我覺得很好。」

搶時間,負責不同的工作區塊,效率比較高。

慈濟志工 徐日松:「廠商跟我們買,一定要我們挑選好,他才要。」

把塑膠袋集中在一塊,78歲的徐日松,投入慈濟二十多年,最喜歡到環保站付出,一年365天幾乎都沒休息,這個年,他也是天天來報到。

慈濟志工 徐日松:「(環保站)積了很多量,才會每天來做,也是覺得很快樂,有快樂才會來這裡做。」

付出的快樂,陳暘谷感受深。

慈濟志工 陳暘谷:「多運動啦,要活就要動啦。」

回收量暴增,做的事比平日多很多,不怕辛勞不怕苦,滿滿的法喜讓身心靈輕安自在。

黃子玲 楊俊亭 彰化報導

Read more

安平惜福會Tzu Chi volunteers organized a charity bazaar to give second-hand items an extended lease of life in Anping Liaison Office


We go to Tzu Chi Anping(安平) Liaison Office in Tainan(台南), Taiwan at the end of the show, where Tzu Chi volunteers organized a charity bazaar to give second-hand items an extended lease of life. Furthermore, the proceeds from the sale were donated to the Buddhist NGO’s international relief mission. We will leave you with these image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a Ai Headlines. Goodbye. 
節目的最後來到台灣,慈濟在台南安平的聯絡處,這裡舉辦新春惜福會,讓二手物品能夠延續物命,所得捐助國際賑災。我們一起來看看,感謝您的收看,再見。

Read more

內湖Q&A(三)Why do you insist on developing?


Dahu Shangzhuang大湖山莊, the residential community adjacent to the Tzu Chi Neihu Grounds floods easily and was severely flooded twice in the past. Residents blame the Neihu Grounds for it sits on top of the nearby conservation area. But the truth is even though the two areas are right next to each other, they are actually governed by two different river systems. Here’s more on our report. 
慈濟內湖園區隔壁的大湖山莊容易淹水,過去曾嚴重被淹過兩次,居民認為跟慈濟園區座落在保護區有關係,但雖然緊鄰著彼此,兩個區塊卻屬與不同的集水區,一起來看看我們的報導。

Read more

內湖Q&A(二)保護區定義There was nothing but farms back then


Today we bring you more facts surrounding the controversial development of the Tzu Chi Neihu Grounds. What most people may not be aware of is that a conservation area that lies within a city’s limits can be legally rezoned and developed. This is why the Neihu District has explod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with all the lands around the Tzu Chi Grounds having already been turned into either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or business districts. Let’s find out more. 
今天為您帶來看更多與倍受爭議慈濟內湖園區開發案相關的事實,許多人或許不清楚市區內的保護區是可以合法變更開發的,這也是為什麼過去20年來,內湖區整個繁榮了起來,當時鄰近內湖園區的保護區,如今都已是住宅區或商業區,一起來了解。 

Read more

計畫依法行使 盼活化土地還綠意


慈濟內湖園區如果想要進行改善,該怎麼做才是最好的?在各方的期望下,其實慈濟多年來也一直努力在尋找最好的計畫方案,並且不斷與當地居民及政府溝通,最重要的是,慈濟內湖計畫案一切都符合現有法令規定,善盡社會責任。

慈濟內湖園區自從民國八十六年購入,已經維持了十八年既有樣貌,基於鐵皮屋的安全考量,以及柏油地面排水不良的問題,必須改善現有空間。 根據法令規定,五千平方公尺以上的保護區,若想改建或增設建物,必須辦理變更。至於怎樣將這片保護區做最好的改善,各方看法不同,學界甚至建議,應該還地於湖。

台大地質系教授 陳文山:「第一點 我恢復你原來的環境, 下面是湖面對不對, 那我建築物上來講, 基礎當然還是在地下, 但是我建築物是在湖面以上, 可能兩層樓 三層樓, 是一個高的建築物, 所以我的建築物是在上方的, 那這樣子的話, 整個環境衝擊就不會那麼大 。」
慈濟營建處主任 林敏朝:「事實上這個意見, 在過去我們跟市政府, 多次的討論裡面, 也曾經討論過這樣的方式, 討論完之後會發現說, 我們依法的部分, 來處理就OK了, 就沒有問題了, 這個是有正式的公函喔, 我們是在法規的條件之下, 那原來把它架高這個部分, 我們就把它取消了 。」
慈濟志工 蔡明勳:「慈濟當初 (民國)八十六年, 來買這塊地的時候, 它是一個 破壞得很嚴重的環境, 北基地我們看到, 整片都是柏油路跟鐵皮屋, 其實對周遭的環境來講, 它生態不存在了, 它整個滯洪的功能, 也都沒有了, 那景觀其實都很差, 慈濟是希望說把這個部分, 如果申請通過的話, 把它變成一個環保的生態園區, 所以它兼有環保, 資源回收跟教育的功能。」

慈濟推出的計畫案,以「叢林道場」為主題,配合台北市都委會的建議,將容積率從120%降到100%,維持低度開發原則,結合綠建築與叢林、水池,與環境共生。
慈濟營建處主任 林敏朝:「前幾任的副市長(林崇一), 他看到這個規畫圖, 他非常地喜歡, 他覺得我們慈濟, 整個把它綠化出來, (這是我們最早的規畫圖) 對, 可是我們後來 更進一步地發展, 把這邊的迴廊也都取消, 變成綠地了。」

慈濟內湖計畫案以65%的綠地、35%的建蔽率為原則,將北基地上原有的鐵皮屋拆除,改建為弧形的靜思堂,做為急難救助時的救災調度中心、志工訓練中心,以及及環保教育中心。而南基地上原有的廢棄幼兒園則改建為社福空間,設有幼教中心、長青學苑、閱覽中心,以及社區文康與推廣中心。
慈濟營建處主任 林敏朝:「(北基地)這邊教室有從七樓, 然後五樓 三樓, 它是漸層 中間比較高, 然後漸層地退 往下, 我們為什麼採用這個方式, 是考慮說 通風, 因為我們善用這個(地形)鼓形, 它會有風 我們希望把風引到, 我們的教室群裡面, 或者講經堂裡面, 我們希望兼具採光跟通風, 而且是自然的。」
慈濟志工 蔡明勳:「除了35%的建蔽率的部分, 會有建築物以外, 剩下65%都會變成是綠地, 包括生態的園區, 包括有生態滯洪池, 都會在園區裡面被實現, 所以以後就會看到, 整片綠油油的園區, 那剛好跟對面大湖公園, 互相對映。」

新計畫可以增加23311平方公尺的綠地,綠建築加上重建的生態,可望將原本被破壞的綠色空間再度活化起來。

許斐莉 余國維 柯信志
台北報導

Read more

慈濟人關懷鼓勵 注生機逆轉命運


成大畢業的翁先生,曾經是高薪的台商大陸主管,因為中風而回臺灣醫治,老婆卻因右手失能無法復原而和他離婚,帶著二個孩子離開,身無分文的翁先生一時無法找到固定的工作而淪為街友,牙齒也因牙周病而掉光,慈濟補助他裝假牙,也陪伴他再度走入人群,現在翁先生找到清潔公司的工作,也會利用時間到環保站做環保。

慈濟志工再度走進翁先生家,傾聽他內心的苦。

翁先生:「(醫生)說我手可能有問題,我太太聽到這樣說離一離,最後就跟我太太離婚。」

翁先生原本是高薪的大陸台商主管,卻因突然其來的一場中風,被迫回到台灣,而這場病不但讓他失去工作,也失去老婆孩子,淪為街友,慈濟志工獲報深入關懷。

慈濟志工 林麗月:「他右手一直抖,左腳就一直顫抖,他這樣(出去)(人家)看到會怕,怎麼去上班,不如先讓他去適應人群。」

「翁先生你準備好沒,我今天開始帶你到環保場。」

慈濟志工 許元芳:「我就跟他分享說謝坤山師兄,甚至連手都沒有。」

因為志工的鼓勵,翁先生慢慢找回信心,也透過職訓找到了大樓清潔的工作,人生終於有了轉機。

翁先生:「真的很感恩慈濟,給我幫忙很多,給我鼓勵還給我有得吃有得住。」

現在的翁先生,工作雖然辛苦薪水也不高,但他感恩這份工作,讓他可以有安定的生活,還有餘力繼續到環保站付出,做個手心向下的人。

真善美志工 李儀祿 劉青燕 俞柏清 王貴南 台南報導

Read more

惜水如金不浪費 滯洪調節護大地


只要用心,愛心就無處不在。為了成就莊嚴的社區道場,基隆慈濟志工更是想盡辦法,善用每一滴水資源。繼續來看志工的用心與智慧!

景觀綠化,更是少不了水。

慈濟志工 李日:「 可以減少很多自來水的浪費, (善)用天然的資源。」

茂密樹林間,隱藏著一座大水池,橢圓形狀,儲水量高達三百噸,透過這條集水道,將雨水做最大利用,成了志工口中好用的天然資源。

慈濟志工 王文崇:「工程開始的時候有討論, 他說我們回收雨水, 所有的廢水 提供園區廁所沖洗,還有園區所有的花花木木要澆水 。」

當初一個念頭,只為了省水,卻意外成了社區滯洪池。(照片)定期清理時,清出的淤泥,成了見證。

慈濟志工 王文崇:「以前沒有這個滯洪池的時候, 所有的泥巴都流到下面社區去。」

複雜的管線,難以想像,王文崇卻是從外行變專業。建築物屋簷下,粗細水管交雜,同樣都是用心的成果。

慈濟志工 王文崇:「整個靜思堂所有的屋頂上的雨水, 下雨的水 都排水排到這邊來, 然後會引進到廚房,廁所來使用。」

雨水集水池,收集老天爺賜與的每一滴禮物,環目所視,綠意盎然,草木漸漸扶疏,對王文崇來說,就是最大的成就感。

蕭志傑 簡元吉 基隆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