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015
Sunday, 08 March 2015
內湖園區規畫 用於社福急難救助
- Article Details
一個高度發展的城市或國家到底需要多少社會福利空間?事實上,學者指出,即使是先進國家也沒有辦法在都市計畫當中明確規畫出一定的比例,做為社福用地,這是因為在社會發展的過程當中,舉凡是人口的變化、信仰的改變或是經濟發展,都會影響社福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民間團體主動規畫的社福用地,其實都需要專案處理與理性討論,才有辦法順應民眾需求,做出最好的規畫。
隨著社會的高度發展,社會福利空間也變得更為重要,但是在現有的都市計畫法當中,並沒有針對社福空間或用地,提出一定的保留比例。
復興實驗高中 莊老師:「社會福利空間,它是屬於比較在地化的一個設施,不管是公共設施,或是私人提供的設施也好,比如像老人院,也是屬於社會福利空間,因為它跟在地會有很密切的關係。」
民眾 李女士:「我是覺得真的是,我們的針對老人的社福機構,實在是比較欠缺。」
建築師 謝欽宗:「就都市來講,一定要在適當地點,要有適當的社會福利空間,來做社區性的,或者是城市性的服務,而且就以後的發展,城市愈發達,這種空間愈重要。」
民眾需要透過在地化的社福空間,獲得社會的支持,只不過,學界認為,即使是先進國家,也無法在都市計畫當中,規畫出一定比例的社福用地。
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長 林建元:「大家都有遭遇到相同的問題,就是真實社會的發展,或經濟的發展,社會福利或包括宗教用地的需求,這一類的,常常都很難有效或準確地去預測。」
受到人口、經濟、信仰發展等許多因素的影響,社福空間必須隨時順應需求,有所調整。
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長 林建元:「大概都要走這個叫做個案許可的方向,也就是說,每個案子我們個別來看看,讓它變更成那樣的使用行為或方式,到底妥不妥當,或還有其他更適當的方法,所以它要用個案許可,個別審查的方法。 (所以不是只有台灣有這個問題。) 全世界都有這個問題。」
然而在寸土寸金的台灣,願意主動規畫社福空間做為公眾利益使用的私人業主,並不多見。
建築師 謝欽宗:「很少(社福用地)的理由就是,第一個,它必須要夠誠信的能夠去走下去;第二個,它要能夠足夠的人力,去做經營維護跟管理;第三,它要有夠吸引人進來,它創造它的價值;第四,要永續。能夠辦到這一些,不那麼簡單。」
慈濟深入社區的各個道場,除了是宗教共修的場域,其實也是開放給大眾的社福空間。慈濟內湖計畫案延續這樣的理念,做為「社會福利專用區」,除了在北基地靜思堂規畫了急難救助中心之外,南基地現址更是廣開大門,在一到三樓設有幼教中心、長青學苑、社區文康中心、社會推廣中心、閱覽中心、文藝展演中心…等等。
這些空間慈濟主動開放給社區居民使用,以實際行動展現對社區社福需求的善意回應與誠意。
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長 林建元:「需求因為無法去估計,或無法正確地去估計,所以我們假如希望用傳統的方法,去解決這樣的用地問題,還是無解,所以簡單來講,假如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回到說 我們要建立一個機制,或者那個制度,是對個案審查這件事情,會讓社會更能夠去了解,或更透明,或者更客觀的一個方法去處理。」
台灣在世界的定位,已經從科技島國同步發展成為充滿愛心的慈善國度,如何運用這次的慈濟內湖計畫案,讓各界正視社會福利發展的用地問題,需要更理性的思維。
許斐莉 余國維 台北報導
Read more台中慈院旁遺址 維持原貌從未變
- Article Details
台中慈濟醫院開院到現在,邁入第九個年頭,但今天有民眾在網路上留言,質疑當初開發時,在預定地裡發現了文化遺址,慈濟卻置之不理,強行興建醫院,院方下午提出說明,對於文化遺址,完全保留,沒有開發,醫院還將這塊區域保留,開放成為民眾健康休閒的區域,附近民眾常來爬山,散步,呼吸新鮮空氣。
從台中慈濟醫院的後山往下看,可以看見第一醫院區和第二院區,其他後山一大片區域,雖然都屬於慈濟基金會,但目前大部分還都是保持像是這樣子原始自然的樣貌,
針對網友指出,當初醫院開發初期,在預定地的這兩處地方,發現了遺址,其中南側的遺址,雖然靠近院區,但上面不興建建築物,保留原貌,至於北側的遺址,也不做運用。
台中慈濟醫院副院長 莊淑婷:「這個都是經過三階段, 文化資產保護法的一些規定, 作三個階段的檢測, 遺址是一個已經在豐興路了, 一個是在很後方, 我們這些地方其實都沒有去動它, 都保留原來的樣子。」
這一大片的相思樹林,變成了民眾的健康園區,園區對外開放,民眾會到這裡散步,運動,享受大自然。
民眾 劉瑞麟:「這附近都是樹, 對於我們散步 空氣都非常好, 我們附近的居民, 包含我 我們的家人, 有空也都會來這邊 覺得很棒。」
當年在園區內發現聚興遺址,是許多的紅色瓦片,當時的台中縣政府文化局也委託專門教授現場會勘,確定慈濟基金會已經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規定程序辦理,不會因為興建醫院,而破壞文化遺址。
台中綜合報導
Read more小小孩童齊步走 學習環保愛地球
- Article Details
慈濟北海幼兒園的老師,帶領小朋友到北海慈濟環保教育站,實做資源分類。孩子們把家裡已經收集的回收物帶來,依序分好。為了讓幼兒園後方空地能夠種植花草樹木,小朋友也協助清理。
一群小朋友,走在街上,像是遠足,目的地卻是北海慈濟環保教育站。
教師 林美珍:「報紙 你們就放報紙, 紙皮 你們就放紙皮 。」
老師講解分類的方式,北海慈濟幼兒園的小朋友,動作迅速、沒人空閒著。
來到幼兒園後方空地,小小手,拿小小夾,撿垃圾,人手多 速度快。
這個地還可以做什麼呢, (種花 種菜) 種菜 還有呢, (種花) 種花 還可以種什麼, 種磨菇
掃除塵垢 維護環境清潔與衛生,赤子之心,把這樣的勞動服務,已經視為生活中的一項責任。
林霞君 陳慧潔 陳瑞文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Saturday, 07 March 2015
環保足跡獲肯定 善影響無遠弗屆
- Article Details
慈濟推動環保的成效,國際間有口皆碑,更吸引各國人民,甚至官員前來觀摩交流;這種環保外交的方式,讓台灣有機會,和他國建立起友好的關係。
專注的看著志工做環保,這群青年來自,國民環保意識缺乏的島國;走進慈濟關渡園區才知道,愛護大地好重要。吉里巴斯來的Dona,感受最深,因為海平面上升,她的家鄉正,逐漸沉沒。(資料畫面2014/10/28)
吉里巴斯青年 多娜:「那些資源回收的 還有清潔隊員, 他們就直接收走而已, 但我希望我們國家, 也有回收機制, 而不是把垃圾送到別的地方處理。」
吉里巴斯國內,隨處是垃圾,嚴重污染耕地和用水;知道台灣有豐富的環保經驗,農業部長特地帶著幹部來取經。他想不到,寶特瓶居然能變毛毯。(資料畫面2014/03/25)
吉里巴斯農業部長 鄺席瑞:「來到這邊看到的, 讓我很訝異,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的高科技, 竟然能將寶特瓶, 重新再利用。」
慈濟的環保外交,已經是台灣和全球,締結善緣的重要管道;加上各國志工,每年藉著來台參訪,認識台灣;更讓國際知道,把愛傳向全世界的是,台灣人。(資料畫面2013/08/21)
台北綜合報導
內文轉載自:
大愛新聞 '> 台灣慈濟 '> 環保足跡獲肯定 善影響無遠弗屆
環保足跡獲肯定 善影響無遠弗屆
- Article Details
慈濟推動環保的成效,國際間有口皆碑,更吸引各國人民,甚至官員前來觀摩交流;這種環保外交的方式,讓台灣有機會,和他國建立起友好的關係。
專注的看著志工做環保,這群青年來自,國民環保意識缺乏的島國;走進慈濟關渡園區才知道,愛護大地好重要。吉里巴斯來的Dona,感受最深,因為海平面上升,她的家鄉正,逐漸沉沒。(資料畫面2014/10/28)
吉里巴斯青年 多娜:「那些資源回收的 還有清潔隊員, 他們就直接收走而已, 但我希望我們國家, 也有回收機制, 而不是把垃圾送到別的地方處理。」
吉里巴斯國內,隨處是垃圾,嚴重污染耕地和用水;知道台灣有豐富的環保經驗,農業部長特地帶著幹部來取經。他想不到,寶特瓶居然能變毛毯。(資料畫面2014/03/25)
吉里巴斯農業部長 鄺席瑞:「來到這邊看到的, 讓我很訝異,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的高科技, 竟然能將寶特瓶, 重新再利用。」
慈濟的環保外交,已經是台灣和全球,締結善緣的重要管道;加上各國志工,每年藉著來台參訪,認識台灣;更讓國際知道,把愛傳向全世界的是,台灣人。(資料畫面2013/08/21)
台北綜合報導
內文轉載自:
大愛新聞 '> 台灣慈濟 '> 環保足跡獲肯定 善影響無遠弗屆
夫逝捐出慰問金 堅定行善做環保
- Article Details
心富大幸福,帶您認識環保志工郭麗閃,做資源回收超過10年,而多年前丈夫的去世,她認為要延續丈夫的善緣,不只把慈濟發給她的慰問金,自己再貼一些錢,捐病床給醫院,也更堅定她做環保的心念。
慈濟志工 郭麗閃:「大部分都是我在管理,大家都幫忙做這樣子。以前那個舊車子有一次就壞在馬路中間,擔心危險,因為師兄去幫忙回收,很感恩。要睡覺的時候房間剛好在前面,有看到我就探頭看一下,環保車回來了沒。(那這台新環保車是怎麼來的?) 募款,全部的人,大家都很有心,45萬,兩天就有了。有分類好的就整包就好,像這包大概就好了,有的好了,他那位師姊很捨不得,他都盡量回收,可能來不及(垃圾)分類。
曾經當過急難救助三個月,當時我先生生病,缺氧引起的,然後變成植物人,送到醫院已經救不好,又傷到語言神經,不會講話,他發病到死亡剛好五個月。來,還有嗎?來,這撿到這裡就好。跌跌撞撞就撞進來(做環保)了,剛好我先生那個緣對不對,(慈濟)他給我慰問金,我就再加進去就捐了一個病床在大林(慈濟)醫院,我大兒子就說,如果你可以的話,不要太累的話,你就去慈濟多少弄一弄,他就這樣子講。
他們員工跟我就6個,我來我就要開始,準備(煮飯菜)就忙,我現在把它(書店)改變很多,盡量都把它弄成素的湯,炒菜就是盡量都炒清淡一點,就炒素的。(書店老闆)他有說,也好,現在大家吃清淡一點。吃飽飯收拾乾淨大概將近一點鐘,我就回去,回家,回環保站都有,有時候環保站還有事,我就還會去看一下。環保是,對,是我想說最能做得到的。」
採訪撰稿:周思妤
攝影剪輯:張竣瑋
放下名利修福慧 積德行善利群生
- Article Details
慈濟志工「穆傳傑」是位虔誠的基督教徒,進而加入慈濟,他每天晨起薰法香,他認為佛教與基督教的精神與宗旨都是相同,並不衝突。證嚴上人在今天(3/7)志工早會開示:「宗教都是共同一個方向,那就是愛,愛人類、愛大地,能利益大地,眾生付出,都是最大愛。」。
身為基督徒的「穆傳傑」,過去在澳洲,因為觀看《父母恩重難報經》演繹,對於孝道精神,深受感動。回到台灣後,參與慈濟志工培訓,甚至每天晨起聽聞佛法,他認為,佛教與基督教並沒有差別。
慈濟志工 穆傳傑 :「走這一條路,不管你稱呼它是菩薩道或是十字架的道路,但基本上這條路就是能夠自修、能夠自度,然後可以度人。」
證嚴 上人開示 :「宗教都是共同的一個方向,那就是愛,愛人類、愛大地,這都是宗教的宗旨,所以這就是我們人人,應該要用超越宗教的心態,不分宗教、不分種族、不分國界,總是能利益大地眾生、都付出,這都是最大愛。」
利益大地眾生,屏東東港的「洪正雄」,過去擔任許多要職,頭銜多到數不清,「養殖業」興盛時,他也投入魚塭事業。後來加入慈濟,不但放下身段,投入環保,更將自家的魚塭改成環保站,接引人間菩薩。
證嚴 上人開示 :「社會的祥和就是要心中有法,把心靈的垃圾、無明、不好的念頭,一定要從內心掃出去,不要有不平衡的心態,我們要吸收來的善念,台灣善與愛為寶,這都是我們台灣的寶。」
不只身體力行做環保,洪正雄夫妻,更致力「心靈環保」,引法水入心,從付出中,改變習氣,做到身心環保。
陳信羽 劉泓志 花蓮報導
Read more彩色風車繽紛點綴 環保站添童趣
- Article Details
住在彰化市自強環保站附近的尤傳爐,今年七十六歲,因為住家距離環保站很近,三不五時會到環保站裡頭撿寶,像是壞掉的時鐘,透過巧手,延續物命,他還利用選舉廣告看板做風車,佈置環保站,美化環境,是慈濟的好鄰居。
彩色風車,隨風轉動,看起來美不勝收,把自強環保站點綴的別有一番風味。
鄰居:「覺得很好看,很漂亮。」
尤傳爐:「鄰居小孩喜歡看就來看,很有趣。」
言談間的笑容,不自覺透露出成就感,風車是尤傳爐巧手創作,住家距離環保站只有幾步之遙。
慈濟志工 趙錦綢:「其實他之前也不是很同意我們在這邊做,到幾年前,他就陸陸續續一有空就做(風車) ,認同又幫我們美化環境,所以我們是很感恩他。」
看到志工努力回收受到感動,尤傳爐屏除舊有成見,三不五時到環保站走走,他撿選舉看板做風車,也帶回其他廢棄物
尤傳爐:「這也是環保站人家丟掉不要的,我撿來整理,(也很漂亮)會轉。」
還有收音機,維修最多的是時鐘。
尤傳爐:「在那(環保站)有人丟掉,我就撿回來,撿回來可以整理,我就整理美美的,有人要,就大家拿去用。」
免費結善緣,不少人自發性又把金額捐回環保站,善的循環愛的綿延不停止。
黃子玲 楊俊亭 彰化報導
Read more拚命回收減少垃圾 保麗龍最棘手
- Article Details
號稱永不腐化的保麗龍,被視為是破壞環境的公敵。在馬來西亞,保麗龍被普遍使用,餐飲業、家電等等都免不了使用保麗龍。有沒有辦法,除了丟棄之外,讓保麗龍,回收循環再利用。我們從檳城州的垃圾掩埋場,帶您關心。
這裡是馬來西亞,高淵的浮羅勿隆(PulauBurong)垃圾掩埋場。全檳城州的垃圾,都送來這裡。每天要處理,約1800噸垃圾。掩埋場啟用至今,近十五年。
掩埋場經理 莫朗薩:「其實浮羅勿隆掩埋場,從一開始掩埋到現在,平均高度已經有三十公尺,今年年底就面臨飽和。」
透過再循環計畫,像塑膠袋、寶特瓶、紙皮,能回收,藉此來延長掩埋場使用壽命。不過,回收物品中,保麗龍排除在外。
北海這一家電器行,開業五十年。家電防撞,包裝材料少不了保麗龍,每天都有大量的保麗龍等待處理。
萬發電器公司老闆 倪清才:「我根本沒有想到這個東西,是應該要這樣回收,我的人(員工),(以前)拿去丟在垃圾桶罷了。」
號稱萬年都不會腐爛的保麗龍,倪清才的電器行,不再丟棄。大約一年前開始,店裡的保麗龍,轉而送到北海莫哈末沙亞,慈濟環保教育站,這是全檳城,唯一有回收保麗龍的環保站。
慈濟志工 林美珍:「從2004年就開始,回收保麗龍到現在,其實一路來我們都是當塑膠賣,我們不是為了錢來付出的。」
由於在初期,無法找到願意回收保麗龍的廠商,因此縱然比照塑膠,回收價格低,數年來,林美珍始終如一的堅持。直到兩年前,找到一家專門回收保麗龍的廠商,回收成效,民眾反應,也漸漸增加。
慈濟志工 林美珍:「這幾個月,因為我們有做了傳單出來,我們分給很多民眾,變成反應很大,現在收的保麗龍量真的很多,一個月應該是有兩三百公斤,其實兩三百公斤是屬於很多了。」
萬發電器公司老闆 倪清才:「我感覺也是應該要這樣做,不然的話你拿去丟,要不然就是燒了,對我們的身體也是不好。」
愛護環境,不是口號,是責任。慈濟志工林美珍,十一年前,一股傻子般的堅持與衝勁,如今帶給這塊土地,不一樣的轉變。
林霞君 陳瑞文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疼惜大地一念心 廣植福田結善緣
- Article Details
印尼慈濟學校舉辦人文周活動,以愛護大地為主題,一周下來,展現成果,家長們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孩子的改變。
看著孩子在台上表演,台下的家長,急著拿手機錄影拍照,留下的不只是可愛的身影,在演出中,感受得到,愛護大地萬物的理念。
家長:「這樣很好能讓孩子們知道,不能亂丟垃圾,懂得愛護環境和衛生。」
印尼慈濟學校舉辦人文周活動,透過繪畫比賽,實際體驗,讓孩子,在生活中,就能落實。
家長 莉莉:「我的孩子在家也懂得,洗手用肥皂時要關水龍頭,她已經在生活中落實環保,看到寶特瓶會撿起來帶到慈濟。」
印尼慈濟學校幼稚園長 游嘉英:「今年的主題剛好是,靜思語的大愛,所以在人文周以大愛為主旨,讓學生關注生活的環境。」
孩子的改變,有家長的認同,也把正確的觀念,帶入家庭
菲爾莉 陳賢利 印尼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