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015

Sunday, 29 March 2015

大愛邀善士 菩薩傳美善

圖說:施錦場師兄(左)在印尼海外推廣慈濟環保,同時廣邀天下善士、接引各各實業家及企業體一同參與慈濟活動,在這次訪台行程,邀請好友黃麗君師姊、黃鄉富師兄姊弟倆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 (攝影者:許育仁)印尼知名企業家施錦場師兄,今年年初回台尋根及受證,當時聆聽過大愛感科技李鼎銘總經理分享後深受感動,深深認同慈濟環保理念與大愛感恩科技為地球所做的一切,希望能承擔起在印尼靜思堂內建置低碳人文概念館,藉著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產品,向會眾募心、募愛、推廣環保,廣邀更多人間菩薩一起投入做慈濟。

藉由自己也是印尼施氏宗親會會長、華裔總會副理事長、印尼工商會館中國委員會副秘書長等多重管道與身分,施師兄希望善盡 證嚴上人好弟子的責任,在印尼推廣慈濟環保理念,同時廣邀天下善士、接引實業家們及企業體認識及參與慈濟活動,於是在這次訪台行程中,邀請好友黃麗君師姊、黃鄉富師兄姊弟倆結伴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黃麗君師姊從單純的慈濟會員,在一次參與慈濟人醫會義診活動的因緣中,進一步認識了慈濟。2003年並來到花蓮靜思精舍,見到慈悲為懷的 證嚴上人,發願茹素,願意承擔使命接引更多人參與慈濟,也希望能將環保帶入社區,接引更多的人一起來做資源回收。

圖說:研發部陳意容師姊分享C2C (搖籃到搖籃),一般來說商品是搖籃到墳幕,而大愛感恩期許自己做到「搖籃到搖籃」,將產品回收再製成環保產品,減少地球資源的消耗。 (攝影者:許育仁)在這一次的參訪,黃麗君師姊除更了解慈濟環保及大愛感恩科技外,更看到大愛感恩科技嚴格把關每一項的產品的品質、國內外獎項及認證肯定,大愛感恩科技,在一次次考驗、不斷精進。黃麗君師姊分享:「今天來到大愛感恩科技,感覺寶特瓶也都可以製成良好的環保產品,剛剛也參訪過實驗室,真正感覺大愛感恩科技的用心,一樣產品不是只有製做完後就算了。平常在外面賣東西就完、就好了,不會管你對產品是否有敏感,但大愛感恩科技,一一檢測每項布料及產品,以確保寶特瓶製成的環保產品之良好品質。」弟弟黃鄉富師兄也讚歎:「看到大愛感恩科技真的是做的很好,真的是用心就是專業。」

誠如 證嚴法師期許人人:「用心就是專業、凡事多用心。」佛陀經典中敘述「人有二十難」,但 上人告訴弟子:「有心就不難」,只要有心,自然能夠克服種種的困難,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面對外界質疑,每個人要發揮整體愛的能量,因為人人連心互動,以誠、以情傳遞美善,所以在志業體工作同仁,更要堅定道心、抱持著『越做越熱誠』,因為對的事情,做就對了。

大愛感恩時時刻刻用心在當下,把握分秒勤精進,藉由這個無私的愛心平台、推廣環保人文、愛惜地球資源、使用環保織品,更希望廣邀天下善士、接引更多人間菩薩,共同成為『掘井人』,共同為愛護大地盡心力,讓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無難。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大街小巷勤穿梭 回收物涓滴匯愛


緬甸南區的「達克韃社區」,去年十月開始積極推動環保,志工林偉強與媽媽謝淑芬為了讓慈濟人方便做資源分類,提供了自家門前的小空地。林媽媽謝淑芬也因為熟悉社區環境,初期是陪伴慈濟人去收集可回收資源,五個多月後,她也已經是個快樂的環保志工,而且街坊鄰居四十多戶響應,每個月把家裡的報紙、瓶瓶罐罐收集起來,交給慈濟志工。

拜訪鄰居,熟門熟路,這是志工 五個月用雙腳走出來的成果。 從家裡拿出東西送人,家家戶戶心甘情願。

志工 謝淑芬:「居民說 他們的回收物少少的,去賣 也沒有多少錢,和大家這樣匯聚起來賣,就能做到每月行善,大家平時也不能捐太多,就只要每天點滴收集瓶瓶罐罐,等於是每天都有做善事。」

謝淑芬是緬甸南區 達克韃社區的居民,支持兒子林偉強參加慈濟,把自家門前小空地 提供給慈濟人做環保回收分類。

志工 謝淑芬:「這是做好事 我當然很開心,歡迎慈濟來我這邊做環保。」

志工 林偉強:「我在培訓上課時,看到影片警告大家要少用塑膠袋,要少用一次性(餐具),我本身也隨身帶筷子,也少用了塑膠袋。」

目前有四十多戶響應資源回收之外,慈濟志工更希望「節約資源」。

慈濟志工 曾玉華:「最重要是 我們要給他們一個訊息,就是要少用水 少用電,我們需要的東西才買,不需要的東西就不要買。」

回想五個多月前(2014.10),沒有環保點、也沒有人,慈濟志工從路邊開始,逢人說環保、敲敲門 勤宣導。如今每個月一次的環保日,街坊鄰居的心得越來越多,理念也越推越廣。

王慮綿 茂昂白 緬甸報導

Read more

探討食品添加物 基因改造危害


食安問題頻傳,經典雜誌記錄農耕、加工經銷與消費等三個面向,深入探討食品添加物和基因改造危害,在台南文化中心舉辦攝影展,成大環境醫學系的王應然教授參觀後,給予肯定。

浮躁的心,在輕柔的舞蹈和悠揚的音樂中沈靜下來。

經典雜誌在台南文化中心廣場,舉辦攝影展,從食物的源頭,探討食安問題。

成大環境醫學系教授 王應然:「我覺得很吸引人,一般大眾平常就努力在耕耘,在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讓我們的飲食更健康的這些人,他們有一個背後,有一個支持的力量。」

經典雜誌總編輯 王志宏:「像這樣的照片,比寫很多的文字更明顯。」

透過鏡頭,一張照片是一段里程,也是一個故事,圖文相映,帶著民眾近距離認識並且思考我們關心的議題。

民眾 黃月秀:「我覺得是促進社會,讓下一代更認識我們台灣。」

經典雜誌總編輯 王志宏:「從我們的食安,從我們對人文地理,社區上的關懷,來見證過去一年半來,經典雜誌對本土的深入的探尋。」

從艷陽高照,到夜幕低垂,民眾卸下一天的疲勞,放慢腳步,透過攝影展,對我們的環境與本土人文也多了一分守護的責任。

真善美志工 黃美華 洪淑真 王淑樺 台南報導

Read more

經商失利頻埋怨 環保付出心念轉


家住苗栗的慈濟志工黃梅櫻,多年前因為家人經商失利負債累累,讓她心生埋怨,天天以淚洗面,之後因緣進入慈濟,開始做環保,讓她體悟,人生要懂得付出,於是她跟先生承擔環保,有空就開環保車出門回收,現在她滿心歡喜,樂觀面對人生。

志工黃梅櫻固定時間,就會來回收環保。

慈濟志工 黃梅櫻:「支持我們大愛台,都是你給我,已經好幾年了。」

她總是開朗又親切,跟大家結好緣,每天她都會跟先生一起開著環保車外出回收,有時晚上也會出門回收,但她跟先生總是歡喜付出。

慈濟志工 黃梅櫻:「去回收場回來的時候,就把錢包好放在上人前面。」

她回想,多年前因為家人經商失敗,她天天埋怨,非常不快樂,後來有因緣加入慈濟,來到環保站做環保,人生才有了新的體悟。

慈濟志工 黃梅櫻:「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為了地球為了下一代,希望大家出來做環保。」

現在做環保成了她的生活重心,心裡越來越踏實,原來付出的人生才是最快樂的!

真善美志工 張維志 李文善 許玉譁 苗栗報導

Read more

以愛止災助重建 環保觀念入校園


聖馬刁,一個位於菲律賓陌生的城鎮,慈濟2009年,起於凱莎娜風災,用援助走進這個地方,也同步把善念與環保帶入社區,今年是第二年,頒發環保回收績優獎,給前三名學校(3/23-24)。這些學校,由老師發起,帶動學生的環保回收工作,資源量相當可觀,也讓這些普遍貧窮的孩子,有能力靠自己,幫助別人。

菲律賓慈濟志工,頒發第二屆,友善環境績優獎,給聖馬刁獲獎的學校和班級。

榮獲前三名的學校,一整年的資源回收量,高達6200到快八千公斤,當中包含老師學生的共同心力。

獲獎班導師 佛蘿黛麗茲:「這是我們班第二年獲獎,我常跟學生說,金錢不是唯一助人的管道,我們不需富有,一樣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

獲獎學生 丹娜:「能捐出這些回收物,真的很有成就感,同時可以愛護環境,又可以幫助別人。」

獲獎學生 丹妮卡:「凱莎娜颱風那時,我開始認識慈濟也領到物資。」

女孩口中,2009年的凱莎娜風災,慈濟志工輕輕踏上受傷土地,啟動關懷。之後更提供兩千名營養不良學童免費午餐,還帶動心靈淨化,推廣環保與竹筒歲月。

老師 麗爾絲:「我班上有兩位學生,接受慈濟提供營養午餐,孩子每天都會投一菲幣到竹筒。」

獲獎的學生,領到慈濟贈與的禮物包,裡頭包含文具和食物。也為了獎勵老師以身作則的用心,志工為前三名的班級導師,準備洗衣機、熱水瓶或烤箱等家電用品。實實在在的祝福,是一分,鼓勵繼續環保愛地球的驅動力。

娜燕莎 亞關 菲律賓報導

Read more

2015,03/29,台南歸仁環保菩薩感恩會

【對象】台南歸仁環保菩薩
【時間】2015年3月29日(日)15:30-17:30
【地點】台南歸仁紅瓦厝環保站

20150401_1.jpg20150401_2.jpg 
Read more

Saturday, 28 March 2015

環保積福德 人文傳清流

圖說:會場外連日綿綿霪雨,會場內,喬秋萍師姊、黃嘉儒師姊、林宗明師兄等蘇州、無錫、常州的慈濟人,甚至許娟娟師姊也從上海前來,為這場人文饗宴敲了響鑼,第二屆海峽兩岸蘇州佛事文化用品展揭幕了。仲春時節,江南煙雨淅淅瀝瀝,連著幾日綿綿霪雨,蘇州金雞湖碧波粼粼,或許影響眾人出遊的興頭,但近鄰之蘇州國際博覽中心,喬秋萍師姊、黃嘉如師姊、林宗明師兄等蘇州、無錫、常州的慈濟人,甚至許娟娟師姊也從上海前來,為這場人文饗宴敲了響鑼,第二屆海峽兩岸蘇州佛事文化用品展揭幕了。

此番,為推廣『續物命、造福慧』之環保理念,大愛感恩專程跨海而來,一方面用環保科技之實際產品為證明,另一方面也將衣著人文心時尚融入其中。 證嚴上人提醒大家:衣服的『服』,也代表了福氣,穿衣既要穿出對別人的尊重,也要穿出對自己的祝福,而裡面更包藏了敬天愛地的環保用心。展會四天期間,大愛感恩科技與靜思書軒的展位總是吸引了最多會眾駐足品評、嘖嘖盛贊,志工們也用人文講座、心品走秀等最直觀的方式向來訪者傳播清流。

參觀會眾李娜表示:我覺得大愛感恩這個應用很了不起啊,可以把塑料瓶做的這麼好!真的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心裡暖暖的,所以無論如何要支持一下!

圖說:展會四天期間,大愛感恩科技與靜思書軒的展位總是吸引了最多會眾駐足品評、嘖嘖盛讚,志工們也用人文講座、心品走秀等最直觀的方式向來訪者傳播清流。更多的會眾出於接受這種比較環保、式樣也挺好的寶特瓶再生織品,更重要的關鍵是喜歡它的很簡單、實用的。環保樸素的大愛感恩產品,也吸引了隔鄰展位的慎洪雨先生,十五年前他在新加坡就了解到慈濟,從之前的一直關注,到今天的忍不住用實際行動支持。

圖說:證嚴上人提醒大家:衣服的『服』,也代表了福氣,穿衣既要穿出對別人的尊重,也要穿出對自己的祝福,而裡面更包藏了敬天愛地的環保用心。慎洪雨展示今天自己購買的大愛產品,包括遮陽帽、襯衫、袋包等用品,因為認同大愛感恩是用最熱愛環保的這顆慈悲的心、用最環保的技術,為我們的地球、為我們的社會、為我們的人類創造了另一份生存的可能。

大愛感恩科技洪若岑設計總監表示,蘇州的人文氣息,與大愛感恩『傳薪系列』服飾非常契合,穿起來襯托出個人氣質、分外端莊,所以廣受參觀者之喜愛。也藉著產品的展示,讓大家知道,回收塑料瓶是一個放錯地方的資源,利用這個資源,能讓我們又有這麼多好用的產品,用在日常生活。

不僅在大愛感恩展位感受到福慧增長,靜思人文展位也飄散出濃濃的人文香。西安長安漢唐書畫院的兩位老師,自從在西安文博會接觸過慈濟,感動於 證嚴法師的宏願及靜思語對人生之激勵,此次專程來到蘇州佛事展會場贈送慈濟志工們兩人用靜思語所作之字畫作品,以表感恩。

三默老師印象深刻的一句靜思語是:平安就是福、助人就是慧。透過字畫,也表達對 證嚴法師話語的一個深刻的理解,用書法、用古文化的形式,把 證嚴法師的語錄推廣給世人。

靜思語有云:福,不是外求得來,是從做中修來。動手做環保、將環保落實在生活中,是積福德最好的方式。希望人人懂得用清流法水洗滌自己無明貪念,減少對地球資源的浪費,這樣才能做到『與地球共生息』。

大愛感恩科技 蘇州報導

 

Read more

環保積福德 人文傳清流

圖說:會場外連日綿綿霪雨,會場內,喬秋萍師姊、黃嘉儒師姊、林宗明師兄等蘇州、無錫、常州的慈濟人,甚至許娟娟師姊也從上海前來,為這場人文饗宴敲了響鑼,第二屆海峽兩岸蘇州佛事文化用品展揭幕了。仲春時節,江南煙雨淅淅瀝瀝,連著幾日綿綿霪雨,蘇州金雞湖碧波粼粼,或許影響眾人出遊的興頭,但近鄰之蘇州國際博覽中心,喬秋萍師姊、黃嘉如師姊、林宗明師兄等蘇州、無錫、常州的慈濟人,甚至許娟娟師姊也從上海前來,為這場人文饗宴敲了響鑼,第二屆海峽兩岸蘇州佛事文化用品展揭幕了。

此番,為推廣『續物命、造福慧』之環保理念,大愛感恩專程跨海而來,一方面用環保科技之實際產品為證明,另一方面也將衣著人文心時尚融入其中。 證嚴上人提醒大家:衣服的『服』,也代表了福氣,穿衣既要穿出對別人的尊重,也要穿出對自己的祝福,而裡面更包藏了敬天愛地的環保用心。展會四天期間,大愛感恩科技與靜思書軒的展位總是吸引了最多會眾駐足品評、嘖嘖盛贊,志工們也用人文講座、心品走秀等最直觀的方式向來訪者傳播清流。

參觀會眾李娜表示:我覺得大愛感恩這個應用很了不起啊,可以把塑料瓶做的這麼好!真的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心裡暖暖的,所以無論如何要支持一下!

圖說:展會四天期間,大愛感恩科技與靜思書軒的展位總是吸引了最多會眾駐足品評、嘖嘖盛讚,志工們也用人文講座、心品走秀等最直觀的方式向來訪者傳播清流。更多的會眾出於接受這種比較環保、式樣也挺好的寶特瓶再生織品,更重要的關鍵是喜歡它的很簡單、實用的。環保樸素的大愛感恩產品,也吸引了隔鄰展位的慎洪雨先生,十五年前他在新加坡就了解到慈濟,從之前的一直關注,到今天的忍不住用實際行動支持。

圖說:證嚴上人提醒大家:衣服的『服』,也代表了福氣,穿衣既要穿出對別人的尊重,也要穿出對自己的祝福,而裡面更包藏了敬天愛地的環保用心。慎洪雨展示今天自己購買的大愛產品,包括遮陽帽、襯衫、袋包等用品,因為認同大愛感恩是用最熱愛環保的這顆慈悲的心、用最環保的技術,為我們的地球、為我們的社會、為我們的人類創造了另一份生存的可能。

大愛感恩科技洪若岑設計總監表示,蘇州的人文氣息,與大愛感恩『傳薪系列』服飾非常契合,穿起來襯托出個人氣質、分外端莊,所以廣受參觀者之喜愛。也藉著產品的展示,讓大家知道,回收塑料瓶是一個放錯地方的資源,利用這個資源,能讓我們又有這麼多好用的產品,用在日常生活。

不僅在大愛感恩展位感受到福慧增長,靜思人文展位也飄散出濃濃的人文香。西安長安漢唐書畫院的兩位老師,自從在西安文博會接觸過慈濟,感動於 證嚴法師的宏願及靜思語對人生之激勵,此次專程來到蘇州佛事展會場贈送慈濟志工們兩人用靜思語所作之字畫作品,以表感恩。

三默老師印象深刻的一句靜思語是:平安就是福、助人就是慧。透過字畫,也表達對 證嚴法師話語的一個深刻的理解,用書法、用古文化的形式,把 證嚴法師的語錄推廣給世人。

靜思語有云:福,不是外求得來,是從做中修來。動手做環保、將環保落實在生活中,是積福德最好的方式。希望人人懂得用清流法水洗滌自己無明貪念,減少對地球資源的浪費,這樣才能做到『與地球共生息』。

大愛感恩科技 蘇州報導

 

Read more

為了做環保 八樓搬到一樓不辭苦


江蘇昆山環保志工呂宛蔚,為了在社區推動環保,把住家從八樓搬到一樓,增加與社區民眾互動的機會,這次更進一步,帶著社區民眾來到昆山環保教育站,在做中體會,資源回收,清淨在源頭的重要。

呂宛蔚的家門口,就是上海公館的社區環保點,當初為了邀約居民來做環保,她刻意從八樓搬到一樓來,增加互動的機會,不只是如此,她還帶著左鄰右舍,到昆山環保教育站,要在做中體會。

慈濟志工 呂宛蔚:「這樣看起來我們製造的垃圾很少,但事實上集中在一起,我們可能會有更大的發現,這些東西放錯地方,它就是大量垃圾,放在一起就是一個大筆資源。」

昆山環保教育站,果然不同於社區環保點,資源回收量多,分類也更仔細,光是寶特瓶回收,就不簡單。

慈濟志工 呂宛蔚:「好臭對吧,所以我們師父真的有智慧,他說清淨在源頭。」

志工 蔣松:「戴著口罩也能聞到這味道。」

慈濟志工 呂宛蔚:「一方面是我的失誤,沒有給大家準備口罩,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也發現,這是歪打正著的機會,因為透過這樣子聞到臭味,我們才知道,回去才要清淨在源頭。」

倒掉瓶裡的汙水,還要再清洗,瓶蓋和瓶身,又不同類,慈濟做回收的用心,再次讓社區志工印象深刻。

志工 張楹:「沒有把它喝完,還會造成二次汙染,也會給我們去回收垃圾時,有一定負擔,如果沒有這水可能效率會更快。」

能夠感受清淨要在源頭的重要,愛護地球的腳步,會更踏實。

童茹棠 真善美志工-江蘇報導

Read more

實業家帶動員工 落實回收勤造福


實業家張京財,致力於推動環保,不但在公司設有環保點,清楚分類,回收物送到環保站不必再二次分類,除了減少環保菩薩的負擔,也讓員工有機會力行環保,不但如此,還利用上班時段,帶員工到慈濟環保站做環保,希望員工也可以更落實環保,自己則是隨時補位,協助慈濟環保站的勤務,舉凡載環保,分類總是隨時補位,完全沒有老闆架子。

張京財:「來,然後我們上車,我們到環保站做環保,來,現在請上車。」

張京財:「偉哥到門口車子很多,要注意什麼,要慢慢的出來,然後,左右看清楚喔,園區跟環保站是大家的啦。」

張京財:「菩薩師姊他們真的是,天天看見他們在這邊忙,想說怎麼樣幫他們分擔,多分擔一些啦,所以就找一些員工來幫忙一下。」

張京財:「寶特瓶放這裡,放那個,經過這幾個月下來,我發現說只要大家多花一點心思,多花一點點時間把它分類好,直接就往我們的站裡面放了,那個回收車來直接一夾就走了,這樣可以節省很多的人力以外,的環保資源回收教育站,這兩個教育的字,才能夠有辦法把它落實。」

張京財:「三天的靜思生活營,其中一個片段就是說,各位親愛的朋友,你現在還在賺財產還是賺遺產,上人(說)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那兩句話也一直在心裡面激盪,看到我們很多的資深的師兄師姊。」

張京財:「為我們台灣社會,為全球社會做出那麼大的一個貢獻,三天把一些眼淚都流光了,所以是感動進來的,以前的觀念就是說,慈濟人很多,資源也很多,不差我們一個,進來之後發現,哇,人多資源很多,
可是工作更多,如果太大聲的時候,我們就是這個,音量的開關,再給它調一下,看到很多時下的年輕人的一些,工作學習態度,跟我們這一輩的,有一點相當的落差,所以一個月,排一次到兩次,小學那邊也是,兩個禮拜一次,希望說校園,甚至更早,小的時候,經常不斷的在他觀念裡面,讓他有這個印象跟警惕,還能夠去關心更多的同學跟朋友,也讓這個社會更祥和更安定。」

張京財:「小心喔,小心一點,好,師姊那邊先幫我看一下,英師姊,紙箱先疊上去,然後這些再疊在上面,雖然也許生意會少接一點,可是覺得說這邊工作的,所謂的那個法喜嘛,真的不一樣,做我們喜歡做的事情,我想這個是,有幸福的感覺就是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