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015
Thursday, 08 January 2015
2015,01/08,宗教處蔡昇倫師兄參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5年1月8日(四)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大愛心聞: 慈悲科技展良能 大愛防疫做屏『帳』


產地到餐桌!地產地銷安心食材
- Article Details
而台灣的農民,該如何讓自己的產品,具有競爭力!!專題報導,今天來看的本土產銷履!!其實,現在有許多年輕的小農回鄉,專攻 農委會 推廣的 「產銷履歷」!!從源頭開始管理,生產 無毒健康 又 安全的農產品,而這也是國外進口產品,無法做到的優勢。
簡單的飯局,富足的料理,自己種菜自己吃,是農家生活的一大樂事。
農民 王建竣:「我們本地自產的蔬菜非常的多,所以我們通常是,自給自足。」
自給自足,地產地銷,新鮮料理的安心食材,香氣四溢。
農民 王建竣:「我們都是有履歷的噢,履歷的番茄,拿來用做番茄豆腐,這個番茄炒蛋,這個都非常的好吃。」
三十一歲的王建竣驕傲地說,他們的作物,小到連番茄,都有履歷,因為他回鄉務農,專攻的就是產銷履歷。
看得到的葡萄,就是沒有剪下來的,那可以吃對不對,都可以吃。)(我直接吃囉,這都可以直接吃。
走進他的葡萄園,在樹上熟成的葡萄,摘下來就可以放進嘴裡,因為用草生栽培,沒有用藥,地上都是草。
農民 王建竣:「好處是說,土地保溼,我們不會去破壞土壤,不用除草劑嘛,相對的就是要花更多的人力。」
放棄慣行農法,建立完整透明的產銷履歷,王建竣甚至開放生產流程,讓配合的業者隨時採驗,以落實安全把關。
我們有很多歐盟的標準,一般的農民沒辦法接受,很嚴格的一些東西,他們如果可以通過這些關卡,把這個品質做出來,我們給你通路,不管你好,你好我們就收,不好,我們也收。
透過跟通路的合作,王建竣的葡萄收成後,不必經過盤商,而是直接整理,包裝出貨,送到通路的物流中心。
通路業者 何默真:「這幾板就是今天上午,從彰化溪湖過來的,我們自己作產銷履歷的葡萄。當天採收,它可能隔天,就到我們的倉庫來了。所以我們在台灣,其實能夠吃到,熟度最完整的葡萄。」
通路物流站長 詹文卿:「正常的(甜度)19.7度來講,算是高甜度,一般的水果通常在12度。」
本地產的作物新鮮,熟度高,是最大的競爭力,但是跟進口農產品相比,最大的好處,是有機會從源頭開始追溯,揭露資訊。從產地到生產者,還有種植過程中的詳細資訊,只要透過盒子上貼的小小貼紙,用手機掃描,全部一目了然。
通路業者 何默真:「有這個像他什麼時候做修剪,什麼時候做剪枝,什麼時候曾經有做過施肥,甚至澆水,透過這個二維條碼,你在賣場裡面,你就可以自己很清楚的理解到,你今天吃進去的是什麼東西。像這樣子有產銷履歷的水果,在我們的賣場,大概有兩到三成,讓客人透過一個二維條碼,他可以查到產地所有的資訊。」
現在王建竣的葡萄,在架上的價格,比一般的葡萄貴上了兩成,歷經食安風暴,消費者更想了解自己吃的是什麼,產地究竟在哪裡。
台大農經系主任吳榮杰:「溯源制度這個原則,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是食品安全,最基本的一個要求。」
除了標明食材是進口的,或是本地產的,可能還不夠,生產、通路,加上消費,如果大家都願意多一點點努力,就能夠創造三贏的局面。
Read more逾25億人口 接觸不到純淨飲水
- Article Details
守護初心不退轉 恆持善念精進行
- Article Details
大愛感恩科技人才濟濟,其中也不乏許多優秀的畢業慈青,日前親臨大愛廣播《環保愛地兒》節目現場的受訪人,是加拿大的慈青學長 楊竣翔師兄,現在已是受證慈誠。另外,他也是「大愛感恩有話說」當中飾演大愛狗配音,他要與大家分享『我的慈濟路』及職志合一的感想。
參加慈濟的起源在加拿大 溫哥華,2002年念大學的暑假,身為慈濟委員的外婆剛好去溫哥華,偷偷幫他報名暑期生活營,「當知道已完成報名、也繳好錢,只好去參加。那時還不認識慈濟,也不是很認同慈濟,而且那時吃素對他來說非常不能接受。」不過慢慢的從慈青的生活模式中覺得很特別,明明都是愛玩的年紀,但他們的對話卻是與保護地球、吃素等等話題及活動,此時才開始就對這個團體很有興趣,並在 證嚴法師以及慈濟理念的感動下決定留下來。
但踏入慈濟後,其實也沒有走的很順遂,中間也曾經不太精進,甚至完全沒有參加與慈濟有關的任何活動,那是大學畢業回台灣住2年時。唯一的一次還是穿著便服以會眾的名義參加慈濟的浴佛。直到認識同修師姊 (現在服務於大愛台) 的,2人相約一起回花蓮精舍,當再回多倫多唸碩士時,才又與慈濟接軌,至此就一直努力精進,也更能有所體會和感觸,畢竟有過離開慈濟一段時間(的經歷),如今已見習培訓完成,並在2013年底回來台灣受證慈誠。
出社會後,發現大多的時間都在工作上,經深思熟慮覺得自己應該要找一份有意義且可以善用生命良能的工作。在參加幹訓營和志工營時,很多講師都在邀約慈青學長姊回志業體工作,同時在受證慈誠時,也認識了大愛感恩科技。原本在大學時就已有 (回志業體工作) 這個想法,覺得所學之行銷管理對大愛感恩科技應該能有所貢獻,所以馬上就投了履歷。在因緣俱足情況下,進入了大愛感恩科技,目前擔任職務雖為業務協力組,負責海外的業務,但在志業體工作其實職務名稱不重要,因為你什麼都要學、都要做,所以像行銷、企劃等也是他所要去承擔的事。進入志業體工作以來,覺得雖然要做的事情很多、很辛苦,但是現在的生活卻是充實有目標及方向。
上人慈示:「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雖然志業體的薪資比起外面公司的薪資少了點,但至少不會讓我們餓肚子。當慈青與在志業體當職工不一樣,慈青是可以很輕鬆的;而職工會遇到人我是非,也會遇到職場壓力與不順心,所以重要的是:如何結合職志的心念,用做志工的心來做職工。清楚明白自己回來是為了什麼,才不會起退轉心,相信在認同理念下一定會更努力去做到職志合一。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報導
** 《環保愛地兒》 (IDEA) **
【本週人物專訪】 林慧萍 師姊
【節 目 時 間】 1/8(四) 15:30~15:50
【訪 談 主 題】 職志合一
【線 上 收 聽】《環保愛地兒》(IDEA)
http://radio.newdaai.tv/newdaai_radio_wp/radio09/?p=4929
守護初心不退轉 恆持善念精進行
- Article Details
大愛感恩科技人才濟濟,其中也不乏許多優秀的畢業慈青,日前親臨大愛廣播『環保愛地兒』節目現場的受訪人,是加拿大的慈青學長 楊竣翔師兄,現在已是受證慈誠。另外,他也是「大愛感恩有話說」當中飾演大愛狗配音,他要與大家分享『我的慈濟路』及職志合一的感想。
參加慈濟的起源在溫哥華,2002年念大學的暑假,身為慈濟委員的外婆剛好去溫哥華,偷偷幫他報名暑期生活營,「當知道已完成報名、也繳好錢,只好去參加。那時還不認識慈濟,也不是很認同慈濟,而且那時吃素對他來說非常不能接受。」不過慢慢的從慈青的生活模式中覺得很特別,明明都是愛玩的年紀,但他們的對話卻是與保護地球、吃素等等話題及活動,此時才開始就對這個團體很有興趣,並在 證嚴法師以及慈濟理念的感動下決定留下來。
但踏入慈濟後,其實也沒有走的很順遂,中間也曾經不太精進,且完全沒有參加與慈濟有關的任何活動。那是大學畢業回台灣住2年時,唯一的一次還是穿著便服以會眾的名義參加慈濟的浴佛。直到認識現在 (服務於大愛台) 的同修師姊,2人相約一起回花蓮精舍,再回多倫多唸碩士時,才又與慈濟接軌,至此就一直努力精進,也更能有所體會和感觸,畢竟有過離開慈濟一段時間(的經歷),如今已見習培訓完成,並在去年底回來台灣受證慈誠。
出社會後,發現大多的時間都在工作上,經深思熟慮覺得自己應該要找一份有意義且可以善用生命良能的工作。在參加幹訓營和志工營時,很多講師都在邀約慈青學長姊回志業體工作,同時在受證慈誠時,也認識了大愛感恩科技。原本在大學時就已有 (回志業體工作) 這個想法,覺得所學之行銷管理對大愛感恩科技應該能有所貢獻,所以馬上就投了履歷。在因緣俱足情況下,進入了大愛感恩科技,目前擔任職務雖為業務協力組,負責海外的業務,但在志業體工作其實職務名稱不重要,因為你什麼都要學、都要做,所以像行銷、企劃等也是他所要去承擔的事。進入志業體工作以來,覺得雖然要做的事情很多、很辛苦,但是現在的生活卻是充實有目標及方向。
上人慈示:「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雖然志業體的薪資比起外面公司的薪資少了點,但至少不會讓我們餓肚子。當慈青與在志業體當職工不一樣,慈青是可以很輕鬆的;而職工會遇到人我是非,也會遇到職場壓力與不順心,所以重要的是:如何結合職志的心念,用做志工的心來做職工。清楚明白自己回來是為了什麼,才不會起退轉心,相信在認同理念下一定會更努力去做到職志合一。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報導
**環保愛地兒 (IDEA)**
1/8(四) 15:30~15:50
本週人物專訪: 林慧萍 師姊
訪談主題: 職志合一
「環保愛地兒(IDEA)」線上收聽:
http://radio.newdaai.tv/newdaai_radio_wp/radio09/?p=4929
Wednesday, 07 January 2015
環保賀廖秀琴Finding light in darkness
- Article Details
In Taichung, Taiping volunteer He-Liao Xiuqin joined Tzu Chi after her husband`s passing and currently is a committed recycling volunteer. The husband of Xiuqin`s sister has also passed away, and thus Xiuqin has invited her to also start walking on the bodhisattva path to find a light in the darkness.
台中太平的慈濟志工 賀廖秀琴,因為先生往生因緣走入慈濟,也投入環保,她的妹妹,因為喪夫之痛走不出來,她接引妹妹走入菩薩道,找到光明。 Read more
2015,01/07,濟南沃特佳環保公司參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5年1月7日(三) 15: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大愛心聞: 大愛接引善士 清流淨化人心

Read more
天地失調災禍頻 菩薩心利濟蒼生
- Article Details
愛的能量來自人人付出一己之力,在福建的外海有一個座「崳山島」,是中國大陸十大觀光勝地,人潮旅遊帶來垃圾,慈濟志工在當地帶動環保。面對無常的世間,唯有把握生命,殷勤付出,不論是在肯亞或波士尼亞也都出現大樓倒塌或山崩的意外,證嚴上人在今天(1/6)志工早會開示:「人生苦難偏多,假如人人能懂得世間財是怎麼用,自己能溫飽想到別人飢餓苦,人人用一點點愛,應該苦難人得救機會就多」。
肯亞首都「奈洛比」,上個月才發生大樓倒塌意外,4號又傳出公寓崩塌,初步研判是因為違法增建所造成;而在「波士尼亞」,也發生嚴重山崩,土石淹沒違章建築,貧困家庭,生活雪上加霜。
證嚴 上人開示,:「人生苦難偏多,假如我們人人能懂得世間財是怎麼用的,好好的能,自己能溫飽,想到別人的飢餓的苦,人人用一點點的愛,應該苦難人得救機會就多。」
愛心就是最大的財富,在「福建」沿海,有一座「崳山島」,它是中國十大最美麗的海島之一,觀光人潮,也帶來大量垃圾,嚴重汙染環境,慈濟志工在當地推動「資源回收」,人人挑著扁擔做環保。
證嚴 上人開示,:「很佩服的就是這一群環保菩薩,他們在你丟我撿,從海上撈起還有在大地撿,這種愛的能量,你看這樣挑、這樣挑,挑回來就開始要做分類,好在有慈濟在那裡呼籲,所以有一群愛惜大地的菩薩,開始啟動了,愛的能量是大家一起來創造的。」
環保的足跡,也擴及鄰近小島,幾位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婆婆、媽媽,穿梭在礁岩上,撿拾回收物,讓這座無人小島,可以恢復原有的風貌。
陳信羽 劉泓志 花蓮報導
Read more家庭主婦組隊伍 撿拾塑袋獲支持
- Article Details
桃園市八德區大湳市場裡,攤販留下的塑膠袋,這些垃圾誰來清理呢?過去都是丟到焚化廠,自去年四月起,慈濟志工吳素珠,號召大家一起做環保,將資源回收再利用。
手拿垃圾袋,走進大湳市場,他們,不是要買菜,而是彎腰撿垃圾。臉上掛著笑容,誰也看不出,她曾罹患乳癌。
環保志工 林秋屘絹:「我就這樣想說,要去做,我身體這樣有比較好的話,我就每天來做我就發這念心。」
天空下著雨,連附近87歲的老婆婆,也不畏風雨,主動送來資源。
民眾 吳女士:「沒有啦,我是想說,我家也有就都拿來,這樣就好了不然要怎麼辦,不然我也是丟垃圾車,就把它撿一撿放一放就好。」
上面挑芭樂,下面撿垃圾,去年四月才成立的環保隊,在志工吳素珠的邀約下,天天來大湳市場報到。
慈濟志工 吳素珠:「但是想得很簡單做起來卻不簡單,起初來市場撿的時候,大德和老闆店面的老闆,有的人不認同,都說做生意很忙很忙沒辦法,沒辦法幫你撿怎麼樣。」
如今已受到攤商肯定,有人提供推車,有人送水果結緣。
服飾攤商 劉春嬌:「就感覺說用塑膠袋,有的拖得亂七八糟,我想說我家就有一台推車,拿過來給他們這樣,拖得比較方便,很感動很感恩你們的,大家都很有愛心。」
水果攤商 朱秀美:「我們算小攤商啦,然後在這邊我們有剩下的水果,就給你們師姊,還有時候師兄他們,都滿不錯的相處得很融洽。」
老舊的傳統市場,除了叫賣聲,還有因為環保,互道感恩的聲音。
真善美志工 李美儒 林宏祈 桃園報導
Read more大愛灑播全球 牛津教授感佩
- Article Details
十月底曾前來參與「第三屆慈濟論壇」專題演講『國際慈善組織的理念與治理』的牛津大學薩伊德商學院John Hoffmire教授,感佩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遍及全球,不分宗教,族群的愛心,感受到無數的愛與和平。再度來台,希望能把握時間到慈濟各志業親臨參訪。在慈濟基金會文發處褚于嘉師姊的安排下1月6日排定到位於內湖科技園區的大愛感恩科技低碳概念館參訪。
一大早,李明瑩師姊與陳意容師姊,便在內湖港墘捷運站等待『搭大眾交通工具、身體力行節能減碳』的John Hoffmire教授到來。在步行到公司的路上,John Hoffmire教授對於兩位師姊為何加入大愛感恩、加入多久等,提出了很多問題,因為教授本身對人道主義與商業學的研究,認為慈濟人的慈悲與奉獻的精神是世界上絕無僅有,但西方世界知道的人卻不普及,為了能更進一步了解慈濟精神,讓更多人有慈濟精神,促成了此次拜訪慈濟各志業體之旅。
明瑩師姊先用簡報向教授介紹大愛感恩科技的緣起,雖短短成立六年,但背後所擁有的人文,環保價值是不可取代的。教授在參觀低碳人文館,摸著環保紡織品時,即說道:「從來沒想過環保織品可以做得如此精緻」,更建議「如果可以與原住民的創意坊做結合,將環保帶入,相信也將因此提升他們的產品品質和價值。」John Hoffmire教授說:「我看見了慈濟志工內心的謙卑和愛心,十分感動,可以感受到 上人的精神和理念,和慈濟愛的力量。」當John Hoffmire教授開心的拿起大愛感恩科技志工背心,表示碰見你們佛教徒,都很和平、和善,這是很好的感受,雖然自己不是佛教徒,也感到對我的愛,也期待明天走進環保站,與環保志工們同做環保。
經由參訪過程及與同仁深入對談,了解到,不同於一般企業僅以營利為主要目的,大愛感恩科技是為了環保教育推廣,並以邁向『搖籃到搖籃』的綠色永續發展為目標。誠如教授讚揚,慈濟大愛精神在現世普世價值深具意義,同時,大愛感恩科技是成功的社會企業,不但匯聚『商機』,做到完全回饋,並且創造『善機』,傳播善法、引導人人付出愛心,讓世界更美好。
大愛感恩科技 許育仁 台北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