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014

Monday, 15 December 2014

永續治理實踐 大愛再獲殊榮

圖說:BSI邀請到臺灣證券交易所 林火燈總經理蒞臨頒贈獎盃。包括大愛感恩科技在內,今年共有15家廠商獲得「永續治理實踐獎」此項殊榮。獲獎單位多來自於大型製造業、金控或國際性企業等上市、上櫃公司。 (攝影者:陳讚國)大愛感恩科技獲得英國標準協會 (BSI) 台灣分公司頒發「永續治理實踐獎」,並在12月11日「2014 BSI GRC管理策略年會」中,接受臺灣證券交易所 林火燈總經理頒贈獎盃,以表揚大愛感恩科技在公司治理、環境永續、企業承諾、社區參與、企業聲譽及風險管理等方面之努力。包括大愛感恩科技在內,今年共有15家廠商獲得「永續治理實踐獎」此項殊榮。

本次獲獎單位多來自於大型製造業、金控或國際性企業等上市、上櫃公司,大愛感恩成立才剛滿六年,時間不算長,但早在兩年多前,便針對企業永續經營及企業社會責任等相關議題,展開自我檢視、精進,並自發性的完成第一版「CSR年度報告書」。翌年,一方面積極進行實驗室籌辦,另一方面對於CSR議題仍精進不輟、及完成第二版「CSR年度報告書」。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在英國標準協會 (BSI) 台灣分公司所舉辦之「2014 BSI GRC管理策略年會」中,獲頒「永續治理實踐獎」。以表揚大愛感恩科技在公司治理、環境永續、企業承諾、社區參與、企業聲譽及風險管理等方面之努力。 (攝影者:陳讚國)今年更在塑膠中心團隊的協助下,首次藉由外部專家諮詢的方式,完成大愛感恩科技CSR年度報告書及接受認證單位查核。並於8月25日通過極具公信力的第三方認證單位BSI的查證。CSR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完成查證後,公司內部依據製作及驗證過程中持續精進,及規劃後續揭露項目並且維持定期揭露之永續目標。

企業依止於人,「企」字隱含「無人則止」的意思,企業與人關係密切。非僅於此,企業也如自然人,是有生命的。學者將企業初創、成長、成熟、衰退,直至死亡的過程,稱為企業的「生命週期」。而「永續經營」則是近年來逐漸形成之重要思潮,並已成為現代企業應追求的目標與責任,GRC管理策略年會研討的是從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和法規遵守 (Governance, Risk management, and Compliance, GRC) 等面向談「如何實踐永續經營這個目標」。

企業生命一方面取決於企業「外部環境」,另一方面取決於企業「內部條件」。英特爾公司總裁葛洛夫先生曾說過:「當一個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就會面臨一個轉折點。」就是說,必需要改變自己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組織機構。否則仍用過去的辦法,就難以駕馭和掌控企業,更不用說永續經營。這也正如 證嚴法師勉勵慈濟人要「反省自己、常存懺悔」之道理相同,因為這一分靜思和反省的功夫,是發覺智慧的泉源。

而企業外部環境,通常指的是全球的經濟,隨著環境因素,面臨許多無法預測的挑戰。就如人生的無常,是難以捉摸及預測。外部環境雖然無法預測,但操之在我的仍是「主動精進」,透過不斷學習與經驗轉化,從力行中運用生命,才能持續茁壯、並實踐企業永續經營這個目標。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報導

Read more

【得獎】2014年12月 BSI AWARD 永續治理實踐獎

圖說:BSI邀請到臺灣證券交易所 林火燈總經理蒞臨頒贈獎盃。包括大愛感恩科技在內,今年共有15家廠商獲得「永續治理實踐獎」此項殊榮。獲獎單位多來自於大型製造業、金控或國際性企業等上市、上櫃公司。 (攝影者:陳讚國)大愛感恩科技獲得英國標準協會 (BSI) 台灣分公司頒發「永續治理實踐獎」,並在12月11日「2014 BSI GRC管理策略年會」中,接受臺灣證券交易所 林火燈總經理頒贈獎盃,以表揚大愛感恩科技在公司治理、環境永續、企業承諾、社區參與、企業聲譽及風險管理等方面之努力。包括大愛感恩科技在內,今年共有15家廠商獲得「永續治理實踐獎」此項殊榮。

本次獲獎單位多來自於大型製造業、金控或國際性企業等上市、上櫃公司,大愛感恩成立才剛滿六年,時間不算長,但早在兩年多前,便針對企業永續經營及企業社會責任等相關議題,展開自我檢視、精進,並自發性的完成第一版「CSR年度報告書」。翌年,一方面積極進行實驗室籌辦,另一方面對於CSR議題仍精進不輟、及完成第二版「CSR年度報告書」。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在英國標準協會 (BSI) 台灣分公司所舉辦之「2014 BSI GRC管理策略年會」中,獲頒「永續治理實踐獎」。以表揚大愛感恩科技在公司治理、環境永續、企業承諾、社區參與、企業聲譽及風險管理等方面之努力。 (攝影者:陳讚國)今年更在塑膠中心團隊的協助下,首次藉由外部專家諮詢的方式,完成大愛感恩科技CSR年度報告書及接受認證單位查核。並於8月25日通過極具公信力的第三方認證單位BSI的查證。CSR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完成查證後,公司內部依據製作及驗證過程中持續精進,及規劃後續揭露項目並且維持定期揭露之永續目標。

企業依止於人,「企」字隱含「無人則止」的意思,企業與人關係密切。非僅於此,企業也如自然人,是有生命的。學者將企業初創、成長、成熟、衰退,直至死亡的過程,稱為企業的「生命週期」。而「永續經營」則是近年來逐漸形成之重要思潮,並已成為現代企業應追求的目標與責任,GRC管理策略年會研討的是從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和法規遵守 (Governance, Risk management, and Compliance, GRC) 等面向談「如何實踐永續經營這個目標」。

企業生命一方面取決於企業「外部環境」,另一方面取決於企業「內部條件」。英特爾公司總裁葛洛夫先生曾說過:「當一個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就會面臨一個轉折點。」就是說,必需要改變自己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組織機構。否則仍用過去的辦法,就難以駕馭和掌控企業,更不用說永續經營。這也正如 證嚴法師勉勵慈濟人要「反省自己、常存懺悔」之道理相同,因為這一分靜思和反省的功夫,是發覺智慧的泉源。

而企業外部環境,通常指的是全球的經濟,隨著環境因素,面臨許多無法預測的挑戰。就如人生的無常,是難以捉摸及預測。外部環境雖然無法預測,但操之在我的仍是「主動精進」,透過不斷學習與經驗轉化,從力行中運用生命,才能持續茁壯、並實踐企業永續經營這個目標。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報導

Read more

2014,12/15,【人文講座】蔡天勝師兄、林朝清師兄分享

【對象】大愛感恩科技同仁
【講師】
蔡天勝師兄、林朝清師兄

【時間】2014年11月15日(一) 8:30~10:00
【地點】德式馬交誼廳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5號3樓)

大愛心聞: 
破浪而出轉迷津 人生回收覺有情


20141216_9.jpg20141216_7.jpg


Read more

Sunday, 14 December 2014

心富大幸福!由迷轉悟嶄新人生


嘉義慈濟志工陳昭宗,過去從事水泥工程,累到一身病痛,他才頓悟,應該轉換人生目標,尋找心靈道場,來到慈濟後,他天天做環保、薰法香,找到人生新價值,過得歡喜自在。

天還未亮,陳昭宗夫婦倆,就騎著機車,到共修處薰法香。

(聲音)慈濟志工 陳昭宗:「如果有辦法,希望找他們(環保志工)一起來聽,有時候我會把我聽到的,薰法香聽到的故事跟他們分享。」

(聲音)慈濟志工 余慧華:「他聽上人的法之後人人好,他在家會幫我做一點家事,洗碗拖地都會幫我做。」

同樣的用心,陳昭宗也落實在資源回收的分類教育上。

慈濟志工 陳昭宗:「要耐心去跟他(民眾)解釋,去跟他好好的溝通,盡量去溝通。」

慈濟志工 廖全成:「昭宗師兄他做人很精進,做事也很負責。」

過去從事水泥工程,為了賺錢,累到肢體病痛,但陳昭宗義不容辭,貢獻所長,打造鹿草環保共修處,身體不累,心裡更歡喜。

(聲音)慈濟志工 陳昭宗:「我所能夠的,就是去做而已,就把對的事情一直做。」

過去,陳昭宗勤賺世間財,現在,他把握機會付出,為眾生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聲音)慈濟志工 陳昭宗:「祈求諸佛菩薩加持,能讓這個初心不變。」

真善美志工 王憲政 魏清和 王翠雲 劉淑貞 嘉義報導

Read more

草根菩提願力堅 守護大地篤志行


證嚴上人行腳到台南歲末祝福,環保志工分享夫妻同心,精進付出做環保,上人鼓勵這樣的風氣能更盛行,讓和諧氣氛能從個人家庭擴展到社會。

功能組演繹,法入心,法入行,鏗鏘有力!上人行腳台南第二天,環保志工還分享了做環保的點滴!

蘇玉雲的先生 林周管:「跟隨著上人的法力來精進,家裡的事情我會照顧好,請你放心。」

慈濟志工 蘇玉雲:「感恩。」

環保志工 高玉蓮:「 我們大家趕快來做環保。」

九十三歲的高玉蓮,天天做環保,還不忘提倡要子孫也一同愛護地球,而另外的夫妻檔,先生支持太太凌晨三點就開始忙著環保回收,家事不用操煩,上人聽了,好感動!

證嚴上人開示:「這位先生和太太說,你認真做(慈濟),我家庭來照顧,兩人一起照顧家庭,兩人一起來做慈濟,這種夫妻同修,同精進,同心,這樣來做慈濟,來為這個家付出,能夠讓這個家更開心,全家歡樂。」

夫妻同心,照顧家庭也做慈善環保,和諧氣氛從個人到社會,上人鼓勵這樣的風氣能更盛行!

結束台南的行程,上人到了岡山環保教育站,關心塑膠袋回收情況!環保志工為了地球,善用時間做分類,動腦筋讓資源有最好的利用,歲末年終,上人的關懷,也帶給他們滿滿溫暖。

朱怡蓉 蕭宏澍 台南 高雄報導

Read more

月撿50噸玻璃瓶 巷弄穿梭愛大地


玻璃瓶,有重量,但是卻賣不了什麼錢!台南慈濟志工蘇玉雲,她每天清晨三點出門撿玻璃瓶,颳風下雨甚至車禍腳受傷了,也都沒有休息,一個月能回收的玻璃瓶五十幾噸!蘇玉雲說,做慈濟入宗門一定要堅持,要有毅力,承擔是一種責任也是使命,要像掌舵者一樣堅持毅力,愛護我們的地球保護大地。

清晨三點的台南市街頭,蘇玉雲騎著機車四處張望,她說,她在尋寶!

慈濟志工 蘇玉雲:「這一趟載滿了,就要先回去定點,然後再出來載,這樣才可以載得多。」

一罐一罐的酒瓶,即使沒有盛裝液體,還是有份量,蘇玉雲的機車,從這條大路換到那條巷弄,一趟又一趟!

慈濟志工 蘇玉雲:「 每天那麼早起去搬這樣重的東西,精神上 長期下來,會是一種負擔,承擔是一種責任也是使命,像我們是掌舵者,開著一艘法船,我們不行先退轉,那後面的人怎麼辦。」

曾經想過要放棄,但承擔是一種責任更是使命,蘇玉雲的回收工作,從黑夜到白天,白天又到了夜暮低垂。

慈濟志工 蘇玉雲:「睡飽了 精神有了,就生龍活虎 想要出門了,沒有出門覺得怪怪的,做慈濟 如果沒有這樣,就不像在做慈濟。」

睡醒了又是生龍活虎,即使有任何的病痛,也堅持不懈,身材嬌小的蘇玉雲,用毅力扛起每一樣回收物,也撐起愛護地球的那張保護傘!

真善美志工-台南報導
徐麗華 林碧枝 許鴻男

Read more

放棄免洗塑膠業 歡喜心疼惜大地


心富大幸福,來看這一位慈濟志工,葉添貴,原本他做的是免洗碗盤塑膠製品的生意,加入慈濟之後,有感於地球的珍貴,毅然決然放棄了20多年的免洗事業,現在他在回收工作中獲得很大的滿足,也用他的專業知識,推廣正確的分類回收概念,葉添貴說,根本的環保之道,就是教育。

慈濟志工 葉添貴:「我們還有一位師兄,還有一位師兄,做太少了啦,多做一點就好了。來上車,做久了反而就變成一種責任跟使命,不做就覺得很難過,就是覺得說,做了就會滿心歡喜的感覺,破壞的速度是很快的,回收的速度是很慢的,這個工作如果我們現在不做,將來就會後悔,那如果我們不做,誰來做?你一台(電梯)也裝不太下,你知道嗎?英俊的你沒地方站了,這樣今天塑膠袋比較多,紙比較少,再一包就好,最後一包,最後一包,最後一包。OK,這樣好了好了。

其實這種豐收是很不好的,那種感覺是很不好的,因為塑膠袋它是千年不化的東西嘛,對不對,我們是希望它能用得越少越好,因我本身以前就是做塑膠袋的啊。

做免洗餐具啊、塑膠袋類、包裝材料的,產品大概有一兩百樣,開始接觸到慈濟的時候,我就覺得說,我一方面在製造垃圾,製造那麼多的垃圾,然後我又想到說,上人要我們做回收,那我想到說,這樣子好像有一點點相抵觸,有一點矛盾,然後內心就會很糾結,後來我就想說,那不然呢,我是不是可以不要做(免洗事業),像它有一些那個什麼,塑膠的飲料杯子啊,那個都很不錯的,但是問題是用一次就丟掉,如果把它回收回來的話,它可以融化,可以再製造,還是可以再做。

之前呢,製造這麼多的垃圾啊,那我看能不能藉這樣的時間點,把它回收,做回收,然後把心靈上的這個,一點點感覺上是一點點的歉疚,把它補償過來這樣子。昨天晚上喉嚨又痛,好像還有一點發燒,現在又流汗了,會覺得感覺比較好,而且我覺得做下去以後,讓汗流一流,排毒以後,我相信我的感冒等一下就會好了。

再來再來,好,我們可以跟會眾結好緣,主要做環保的意義在哪裡,然後慢慢跟他們這樣互動,讓他們去了解,也希望藉這個機會,能帶動他們一起來做環保。

感恩喔,感恩喔!基本上來講如果我們可以把大家都教育好的話,每個人都知道怎麼去做這個環保,怎麼樣去把這個把它分類。

它複合材料就是,一層喔,譬如說PP的對不對,然後再貼一層上去,再貼一層不一樣的上去,那這一層就不能用了,如果你把它撕開是兩層,它這是兩層的。

從每個家庭,從每個人做起,那我們大家就不用去,不用替這個地球的未來去擔心,我們也不用替下一代去擔心。(這三年少賺了這三百萬,你多賺了什麼?)歡喜,就是歡喜。」

採訪撰稿:李宛真
攝影剪輯:徐英豪

Read more

手舞足蹈迎志工 物資發放暖心扉


慈濟在賴索托的足跡,又往前跨出一步,最近志工來到了四個從未接觸過的農村發放大米、毛毯,共有810戶貧困的民眾獲得幫助,這些村民迫不及待地將毯子披在身上,手舞足蹈,喜不自勝。

最美的笑容、最動聽的歌聲,在賴索托,還有最動人的故事。

慈濟志工 慮亞:「我們來自慈濟,一個很大的組織。」

故事需要從頭說起,因為「馬拉賓」、「哈雷塔莎」、「馬吉諾」、「凡如意」這四個農村,慈濟志工是第一次接觸,他們動用大型貨車載來1620包米、810條毛毯,分批發送給當地鄉親。

村民忘我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因為這些貧困的農村,都感受到了來自台灣的愛心。

慈濟,台灣,感恩。

真善美志工 陳美娟 賴索托報導

Read more

Saturday, 13 December 2014

慈技學子品人文 感恩科技談社企

圖說:這是一堂為慈濟技術學院行銷管理系二年級同學所開設、關於企業社會責任的人文課程,課後全體選修同學一起大合照。(攝影者:郭又銘)曾經,無肉不歡的青年,是什麼因縁改變了他?
曾經,吃素後,因愛吃壽司醋飯,自創「海鮮素」、開方便門,一度陷入「胖劫」不復之深淵。
曾經,大學、研究所在加拿大主修行銷管理,工作後,每天起床都在想著「如何讓顧客買東西?」
他,為什麼會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工作?今天的他「行旅匆匆為學子,素齋果腹樂分享!」
他,就是現在的楊竣翔師兄。當初聽到有這麼一家公司,並不是在「鼓勵消費」,非常訝異也非常欽佩,毅然決然地放棄國外優渥高薪,與志同道合的女友回台,一個進入大愛感恩、一個進入大愛台,展開兩人職志合一的生涯。

這是一堂為慈濟技術學院行銷管理系二年級同學所開設、關於企業社會責任的人文課程,多位沒有選修這門課的同學,風聞課程精彩可期,主動前來旁聽。一開場,在竣翔師兄的引導之下,每個人先依序説出自己「曾經的願望、想過的生活」。年輕人的夢想果然是純潔而簡單,多半是企盼著生活中的「小確幸」。竣翔師兄說他自己也「曾經」是如此。

圖說:曾經,吃素之後,因愛吃壽司醋飯,自創「海鮮素」、開方便門,一度陷入「胖劫」不復之深淵。聽到有這麼一家公司,並不是在「鼓勵消費」,非常訝異也非常欽佩,毅然決然地放棄國外優渥高薪,與志同道合的女友回台,一個進入大愛感恩、一個進入大愛台,展開兩人職志合一的生涯。(攝影者:虞珊明)12月10日,恰好是大愛感恩成立之日,竣翔師兄引領大家回到六年前的那一天: 證嚴法師的五位實業家弟子共同發起,開始這一段回收寶特瓶再生的環保科技之歷程。這是宗教家的悲憫之願、是實業家的力行之願,應該可以算是台灣的「大確幸」。大愛感恩應用商業模式,成功解決一個社會的問題 – 將放錯地方的資源,回收、再利用。並且成為台灣之光、亮點企業、綠色典範。經由竣翔師兄説明大愛感恩科技在各種系列產品之人文意涵,同時展示此次專程帶來慈悲科技系列的產品,包括防潑水白褲、LED太陽能登機箱,同學們均感到嘖嘖稱奇。



圖說:一開場,在竣翔師兄的引導之下,每個人先依序説出自己「曾經的願望、想過的生活」。年輕人的夢想果然是純潔而簡單,多半是企盼著生活中的「小確幸」。竣翔師兄說他自己也「曾經」是如此。(攝影者:虞珊明)第二位上台的虞珊明師兄恰好是本班的慈誠爸爸之一,孩子們對他相當熟悉。但今天換了個角色跟同學們一起學習。在與孩子們簡單討論「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企業」的意思、以及《讓愛轉動整個宇宙》單元後,即用《贏越多越好》遊戲做為今天分享成果的驗收。只見孩子們在黑、白之間,加分與減分中思索、抉擇。這班的同學非常團結,最後為了怕跑票,第十回合決定以「全黑」做收。珊明爸爸帶領大家省思時說道:這個遊戲測試大家彼此的信任感,雖然孩子們這番行為符合這個遊戲「共享」精神,但是還是鼓勵大家,如果要突破企業管理「零和遊戲」的魔咒、創造共好的生活環境,需要每一個人發揮「使命感」與需要「道德勇氣」。課後晚間,在家族Line群組中,勉勵孩子們不應只是「有難同當」,要體會、實踐 證嚴法師教大家的那句話:「信己無私、信人有愛。」,創造「有福同享」。也許課堂上的一節課已經結束,但真實人生課題還有許多,需要大家來「大愛眾生、感恩天地」、發揮「科技人文」。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花蓮報導

Read more

遊客如織生垃圾 崳山島環保新貌


在中國大陸有一句話說,醉美不過海上天湖,比喻福建的崳山島。這是中國十大最美麗海島之一,平常遊客如織,但也為這座島帶來不少垃圾。最近,不到一年時間,海島吹起環保風,山巔海濤之間,都能看到居民做環保身影。而帶動這股風潮的,起源於一名女子的決心。

中國大陸十大最美麗海島之一,崳山島。另一種風景,美在人心。

崳山島居民:「早一點沒有太陽,搞這個東西很好。」

這是清晨六點,巡視沙灘的夫妻。

崳山島居民:「(漁民)他不要了,不要就丟在這底下,壞掉的就丟在這邊。我們就把它撿回來了。 」

這是禮完佛後一起拜佛的老人家,從自家附近開始做資源回收。

崳山島居民:「做環保好喔。」

而這是崳山島最美的天湖,由她們的雙手,來守護。

崳山島居民 林瑞香:「以前不會,哪有,不知道做環保,我們只看到滿天都是垃圾,整個山上都是垃圾。 」

垃圾,的確是這座美麗島嶼難以承受之重。

東角村書記 林組進:「以前(釣魚)放下去是魚,現在拉上來是垃圾。以前的話,他們反正就是說隨便丟下去,丟到就像這邊門口的溪邊,一沉澱下去的情況下,如果是春天到,暴雨一到的情況下,反正也是兩條溪下來,(垃圾)還是到沙灘。」

試圖把環保帶入崳山島的,是小診所的醫師夫人,殷麗蓉。而她,是因為陪伴孩子求學,往返崳山島和太姥山之間,在異地,認識慈濟環保。

崳山島志工 殷麗蓉:「我剛進來也不知道,怎麼分類也不知道。」

太姥山志工 童海燕:「然後她本來是個很愛乾淨的師姊,期間她也克服了這個,覺得做這個資源回收確實也很髒,有時候還有異味,但是她慢慢地克服,克服到現在,她覺得也不怕髒,也不怕累,也不怕苦。」

崳山島志工 殷麗蓉:「這個做環保也可以幫助別人,也可以救人,這樣子,也是算做一件好、很大的好事,是這樣子跟他們說,他們七、八個也聽得很歡喜。」

不到一年的時間,崳山島,全島六個村,已有一半都開始做環保。山巔海濤之間,依山而建的村落。在這裡,環保,真的是人力接龍,板車、扁擔全出籠。

崳山島志工 殷麗蓉:「(師姊,妳挑得動啊?) 我挑30斤,反正這麼多師姊做了,我多少也要挑一點吧。」

太姥山志工 童海燕:「因為這邊的地形,不像我們,在我們(太姥山)社區裡面,很平坦,只要電瓶車啊,環保車就可以進進出出,他們都要用扁擔來挑,都是一擔一擔捆,並且要很扎實,如果沒扎實的話,通過搬運,中間路上,都會,比如說衣服,什麼都會散亂掉,所以說他們都要很有力氣地在那邊綁得很結實,然後把它們一袋一袋挑到碼頭。」

美麗海島,垃圾漸漸少了。純樸人心是最大功臣,當初一個心念,殷麗蓉,環保夢,全島大事。

崳山島志工 殷麗蓉:「做好事,肯定要這麼多人幫忙,我們才做得起,如果沒有這麼多人幫忙,我們肯定做不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