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014

Tuesday, 25 November 2014

士林拾金不昧An expensive discovery


Here in Taiwan, at the Tzu Chi recycling station situated on Wenchang Road in Taipei’s Shilin District, while sorting recyclables, volunteers stumbled across a parcel that contained two red envelopes and gold jewelry estimated to be worth around 15,000USD.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found in the bag, volunteers managed to return the valuables to its rightful owner. 

在臺灣台北士林區文昌路上的環保站,環保志工在做分類的時候,發現兩個紅包,以及一個裝滿金飾的小木盒,總價值大約一萬五千塊美元,透過袋子裡的線索,志工們找到了失主,東西也順利歸還。 

Read more

【得獎】2014年12月 GCCA Later Stage獎『Waste Management廢棄物管理』類全球第一名

圖說:2014年GCCA Later Stage Awards選拔,入圍名單10月底出爐,大愛感恩科技經『經濟部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提名,在全球超過100家被提名的企業中,入圍前30名,並競爭最後10家大獎。2014年GCCA Later Stage Awards選拔,全世界超過100家被提名的企業中,大愛感恩科技受經濟部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推薦參選,決選名單於12月3日在瑞士洛桑揭曉,大愛感恩科技秉持 證嚴上人「與地球共生息」的理念而於今年歲末榮獲此獎『廢棄物管理』類項世界第一名(Best in Waste Management),代表我們的努力獲得國際的肯定。該獎項獎盃為最新3D科技列印製出,底座為天然石材,依阿爾卑斯山主峰之一馬特洪峰形狀呈現,將地理與環境作結合,馬特洪峰是阿爾卑斯山脈中最後一個被征服的主要山峰,意味著攀登技術上的種種困難,更象徵大愛感恩科技將環保與科技帶上世界的巔峰。

GCCA (Global Cleantech Cluster Association) 是由關心全球綠能源技術發展應用之芬蘭、瑞士創投業者發起成立的協會,針對全球從事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等「清潔能源Clean-Tech」領域的企業,評估及研究,以及提供公開表揚,必要時並將投入企業發展所需之資金,以鼓勵企業對於綠能技術開發之努力。

圖說:本屆GCCA Later Stage Award,台灣共3家企業入圍,大愛感恩科技參選『Waste Management廢棄物管理』類榮獲全球第一名。Later Stage是創投業者針對所投資的事業階段區分之一,被創投公司列為Later Stage的『標的企業』有幾個要件,第一,為該公司集資本成立後、首次公開發行(IPO)前,且產品或服務已推出上市、商業運行中。第二,該公司展示了顯著的收入增長、呈現利潤(但或可能尚無利潤),它通常是在業務三年以上。依創投業者慣例,此階段投資期可長可短,大約二至三年,由於企業已有經營績效,投資風險較平穩,因此創投投入最多。


圖說:該獎項獎盃依阿爾卑斯山主峰之一馬特洪峰形狀呈現,此峰是阿爾卑斯山脈中最後一個被征服的主要山峰,意味著攀登技術上的種種困難,更象徵大愛感恩科技將環保與科技帶上世界的巔峰。本屆GCCA Later Stage Award經濟部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提名,台灣共3家企業入圍,大愛感恩科技參選『Waste Management廢棄物管理』類項,得獎就是榮譽與最好的肯定。大愛感恩科技對於『垃圾』的定義是:垃圾是城市礦產,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透過回收再利用,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產品走在綠色產業最前端,不僅全系列產品以回收寶特瓶為原料,更以原色及不後染為目標,落實節能減碳節水製程。為達綠色永續,未來更朝完全工業循環再利用搖籃到搖籃®的藍圖邁進。

大愛感恩科技李鼎銘總經理說:「環保菩薩彎腰撿拾放錯地方的資源,看似小動作,卻能讓世界因而改變。只要每個人身體力行,讓善的力量變大,美好的未來是可以期待的」大愛感恩期盼帶動更多有心人士與團體投入環保,一起用愛和智慧,守護我們的大地。

註:

馬特洪峰(德語:Matterhorn,義大利語:Monte Cervino,法語:Mont Cervin)也稱切爾維諾峰,是阿爾卑斯山脈中最著名的山峰。馬特洪峰的位置在瑞士、義大利邊境。馬特洪峰的名稱是由德語「Matt」(意為山谷、草地)和「horn」(意為山峰呈錐狀像一隻角)。馬特洪峰是一個有四個面的錐體,分別面向東南西北。每一個面都非常陡峭,因此只有少量的黏在表面。馬特洪峰是阿爾卑斯山脈中最後一個被征服的主要山峰。原因不只在於攀登技術上的種種困難,也在於此峰陡峭的外形給予早年攀山者的心理恐懼。

 

Read more

綠色能源新趨勢 城市礦產善循環

圖說:2014年GCCA Later Stage Awards選拔,入圍名單10月底出爐,大愛感恩科技經『經濟部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提名,在全球超過100家被提名的企業中,入圍前30名,並競爭最後10家大獎。2014年GCCA Later Stage Awards選拔,全世界超過100家被提名的企業中,大愛感恩科技受經濟部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推薦參選,決選名單於12月3日在瑞士洛桑揭曉,大愛感恩科技秉持 證嚴上人「與地球共生息」的理念而於今年歲末榮獲此獎『廢棄物管理』類項世界第一名(Best in Waste Management),代表我們的努力獲得國際的肯定。該獎項獎盃為最新3D科技列印製出,底座為天然石材,依阿爾卑斯山主峰之一馬特洪峰形狀呈現,將地理與環境作結合,馬特洪峰是阿爾卑斯山脈中最後一個被征服的主要山峰,意味著攀登技術上的種種困難,更象徵大愛感恩科技將環保與科技帶上世界的巔峰。

GCCA (Global Cleantech Cluster Association) 是由關心全球綠能源技術發展應用之芬蘭、瑞士創投業者發起成立的協會,針對全球從事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等「清潔能源Clean-Tech」領域的企業,評估及研究,以及提供公開表揚,必要時並將投入企業發展所需之資金,以鼓勵企業對於綠能技術開發之努力。

圖說:本屆GCCA Later Stage Award,台灣共3家企業入圍,大愛感恩科技參選『Waste Management廢棄物管理』類榮獲全球第一名。Later Stage是創投業者針對所投資的事業階段區分之一,被創投公司列為Later Stage的『標的企業』有幾個要件,第一,為該公司集資本成立後、首次公開發行(IPO)前,且產品或服務已推出上市、商業運行中。第二,該公司展示了顯著的收入增長、呈現利潤(但或可能尚無利潤),它通常是在業務三年以上。依創投業者慣例,此階段投資期可長可短,大約二至三年,由於企業已有經營績效,投資風險較平穩,因此創投投入最多。


圖說:圖說:該獎項獎盃依阿爾卑斯山主峰之一馬特洪峰形狀呈現,此峰是阿爾卑斯山脈中最後一個被征服的主要山峰,意味著攀登技術上的種種困難,更象徵大愛感恩科技將環保與科技帶上世界的巔峰。本屆GCCA Later Stage Award經濟部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提名,台灣共3家企業入圍,大愛感恩科技參選『Waste Management廢棄物管理』類項,得獎就是榮譽與最好的肯定。大愛感恩科技對於『垃圾』的定義是:垃圾是城市礦產,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透過回收再利用,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產品走在綠色產業最前端,不僅全系列產品以回收寶特瓶為原料,更以原色及不後染為目標,落實節能減碳節水製程。為達綠色永續,未來更朝完全工業循環再利用搖籃到搖籃®的藍圖邁進。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李鼎銘總經理說:「環保菩薩彎腰撿拾放錯地方的資源,看似小動作,卻能讓世界因而改變。只要每個人身體力行,讓善的力量變大,美好的未來是可以期待的」大愛感恩期盼帶動更多有心人士與團體投入環保,一起用愛和智慧,守護我們的大地。大愛感恩科技李鼎銘總經理說:「環保菩薩彎腰撿拾放錯地方的資源,看似小動作,卻能讓世界因而改變。只要每個人身體力行,讓善的力量變大,美好的未來是可以期待的」大愛感恩期盼帶動更多有心人士與團體投入環保,一起用愛和智慧,守護我們的大地。

Read more

綠色能源新趨勢 城市礦產善循環

圖說:2014年GCCA Later Stage Awards選拔,入圍名單10月底出爐,大愛感恩科技經『經濟部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提名,在全球超過100家被提名的企業中,入圍前30名,並競爭最後10家大獎。2014年GCCA Later Stage Awards選拔,全世界超過100家被提名的企業中,大愛感恩科技受經濟部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推薦參選,決選名單於12月3日在瑞士洛桑揭曉,大愛感恩科技秉持 證嚴上人「與地球共生息」的理念而於今年歲末榮獲此獎『廢棄物管理』類項世界第一名(Best in Waste Management),代表我們的努力獲得國際的肯定。該獎項獎盃為最新3D科技列印製出,底座為天然石材,依阿爾卑斯山主峰之一馬特洪峰形狀呈現,將地理與環境作結合,馬特洪峰是阿爾卑斯山脈中最後一個被征服的主要山峰,意味著攀登技術上的種種困難,更象徵大愛感恩科技將環保與科技帶上世界的巔峰。

GCCA (Global Cleantech Cluster Association) 是由關心全球綠能源技術發展應用之芬蘭、瑞士創投業者發起成立的協會,針對全球從事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等「清潔能源Clean-Tech」領域的企業,評估及研究,以及提供公開表揚,必要時並將投入企業發展所需之資金,以鼓勵企業對於綠能技術開發之努力。

圖說:本屆GCCA Later Stage Award,台灣共3家企業入圍,大愛感恩科技參選『Waste Management廢棄物管理』類榮獲全球第一名。Later Stage是創投業者針對所投資的事業階段區分之一,被創投公司列為Later Stage的『標的企業』有幾個要件,第一,為該公司集資本成立後、首次公開發行(IPO)前,且產品或服務已推出上市、商業運行中。第二,該公司展示了顯著的收入增長、呈現利潤(但或可能尚無利潤),它通常是在業務三年以上。依創投業者慣例,此階段投資期可長可短,大約二至三年,由於企業已有經營績效,投資風險較平穩,因此創投投入最多。


圖說:該獎項獎盃依阿爾卑斯山主峰之一馬特洪峰形狀呈現,此峰是阿爾卑斯山脈中最後一個被征服的主要山峰,意味著攀登技術上的種種困難,更象徵大愛感恩科技將環保與科技帶上世界的巔峰。本屆GCCA Later Stage Award經濟部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提名,台灣共3家企業入圍,大愛感恩科技參選『Waste Management廢棄物管理』類項,得獎就是榮譽與最好的肯定。大愛感恩科技對於『垃圾』的定義是:垃圾是城市礦產,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透過回收再利用,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產品走在綠色產業最前端,不僅全系列產品以回收寶特瓶為原料,更以原色及不後染為目標,落實節能減碳節水製程。為達綠色永續,未來更朝完全工業循環再利用搖籃到搖籃®的藍圖邁進。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李鼎銘總經理說:「環保菩薩彎腰撿拾放錯地方的資源,看似小動作,卻能讓世界因而改變。只要每個人身體力行,讓善的力量變大,美好的未來是可以期待的」大愛感恩期盼帶動更多有心人士與團體投入環保,一起用愛和智慧,守護我們的大地。大愛感恩科技李鼎銘總經理說:「環保菩薩彎腰撿拾放錯地方的資源,看似小動作,卻能讓世界因而改變。只要每個人身體力行,讓善的力量變大,美好的未來是可以期待的」大愛感恩期盼帶動更多有心人士與團體投入環保,一起用愛和智慧,守護我們的大地。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報導 

Read more

大愛地球日活動 廣募人間菩薩


澳洲慈濟阿德雷德聯絡處,在中國城舉辦大愛地球日活動,推廣環保,也菩薩大招生。(11/1)

敲響愛心鑼,慈濟志工在中國城舉辦大愛地球日活動,義賣創意手工藝品,募集建設基金,更重要是菩薩大招生,許多人是不請自來。

民眾:「(你怎麼知道慈濟的),因為廈門也有我好幾年(前),就有去看過報父母恩的。」

民眾:「聽過慈濟我很有興趣,我沒轉很久我一看到就走進來。」

認同慈濟理念,僑胞響應熱烈,尤其這次要宣導環保,還有民眾特地拿寶特瓶來回收,志工熱情邀約,到會所來坐坐。

慈濟志工:「這條街直直過去,往右一拐就是了,那個路邊上142號,歡迎有時間過去坐一下。」

走入人群,傳播善理念,也和眾人結好緣。

真善美志工 李嵩青 王俊堯 澳洲報導

Read more

環保人文深入校園 講座現身說法


台北科技大學舉辦勞作教育,人文講座,慈濟志工是第三年受邀,同學們也開始在生活中落實。

慈濟志工陳阿桃,做環保二十多年,一口台灣國語,有親切感,也很有說服力。

台北科技大學,舉辦環保人文講座,慈濟是第三年受邀。

台北科技大學教官 陳鳳隆:「慈濟的資源把它落實到 , 勞作教育這門課 , 然後結合再推展開來 , 讓每個孩子心裡面都是清淨的 , 掃地掃地掃心地。」

蔡明睿,從小就看著阿嬤在回收站做環保,台上的阿桃師姊,更常聽家人提起,現在來到台北讀書,他就在宿舍落實資源回收。

台北科技大學學生 蔡明睿:「針對寶特瓶還有塑膠類和紙類 , 牛奶盒之類去做簡單分類 , 到晚上十點垃圾車來時 , 再去丟各個回收箱。」

做環保救地球,已經是共識,講座中,有分享,也有知識,透過一問一答,學生也更有行動力。

台北科技大學學生:「環保杯大家可以隨時帶一個 , 可以更加環保 , 大家也不用花錢這樣子。」

台北科技大學學生:「東西應該要好好珍惜 , 不管是不是垃圾 , 可能在別人眼中這是垃圾 , 但在他人眼中是件很好的樣品。」

懂得愛惜物命,珍惜所有,共同為愛護大地盡心力。

林金龍 鄭詩瀚 江孟倩真善美志工-台北報導

Read more

打造環保教育館 志工向專家請益


科技掛帥時代,數位多媒體創造無限想像,而慈濟志工重視的環保志業,也搭上了這輛科技列車。像在內湖慈濟園區志工,為了打造一棟裝設有互動科技的「環保教育館」,彼此研究多時,也請了工研院專家來上課。(11/20)

慈濟志工 許麗薰:「看到高雄的布展結合科技,非常地讚歎,那我們內湖也很想來跟進,所以我們內湖的師兄師姊,大家就在8月底的時候,就啟動這樣的一個布展。」

連證嚴上人也讚嘆的環保互動科技,讓志工也想在內湖慈濟園區、依樣畫葫蘆。

但想打造「環保教育館」,首要得掌握創意設計和科技概念,於是志工發起研習課程,邀請工研院「創意博士」傳授經驗。

工研院創意中心主任 薛文珍:「我們如何能夠把慈濟,打造成為一個平台,那這個平台它能夠去吸引全國,或甚至於全世界的創意人,所以我們如何在運用新媒體,運用科技去布展的題材上面,可以去讓更多的,年輕的志工們參與。」

除了新創意,也少不了本身就有專業經驗的老志工。

科技日新月異,開啟無限可能,但是在創新背後,與地球共生息才是核心價值。

真善美志工 台北報導

Read more

防治登革熱疫情 環保站動員清掃


預防登革熱,也提升回收站的環境品質,北市的木柵環保站,動員近四十位志工進行大掃除。

天花板的角落、儲藏室的暗角,常常被志工忽略。減去可回收的,留下來的,也擦拭乾淨,能夠再利用的,更要珍惜,木柵環保站進行大掃除工作,一邊打掃,一邊分類。

慈濟志工 賴子嘉:「醫療器材可以再送回使用。」

一個上午的時間,環保站有了新氣象,鄰近的屈尺環保站,還特地送來環保酵素,協助消毒環境。

慈濟志工:「直接消毒,不要稀釋,不夠再來拿。」

預防登革熱,減少蚊蟲,也讓清淨大地的工作更清淨。

真善美志工 吳燕萍 沈瑞源 台北報導

Read more

Monday, 24 November 2014

廢家電搬運困難 志工智慧化解


環保志工做資源回收,有時會收到廢棄的家電用品,像是冷氣機、冰箱,這類的大型器具,常常得要好幾個人合力搬下樓。慈濟志工黃金來就花巧思設計了一些器材,往後志工在搬家電的過程,不僅省時省力,也安全許多。

慈濟志工 黃金來:「兩個L型,一個小管、一個大管,冰箱有高有低,我們透過它可以,可以伸縮,把冰箱夾起來。走樓梯的話,我們就利用溜滑梯原理,由上往下溜,我們就不必用很多力氣,去抬那個物體,冰箱那麼重啊,七八十公斤,你看我們要怎麼抬,一沒有那個力量,二危險,最主要是危險,所以我們就去用這個東西,來讓我們安全的,可以把那個東西搬下來。那時候有人受傷,然後鐵梯它是掛在這裡,它是固定的,它是垂直的,我就說這樣還是不安全啊,你既然是垂直的,重心會往後仰,一定的,回來我就說,做一種鐵梯,說起來沒什麼,只是做一個小小的改變而已。

這鐵梯,它有勾勾,我們就把它架住,架設好,我們把它勾住,有一個斜度,我們這幾些方法,想起來應該也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至少這樣做,已經是安全很多了,一個環保站要成立就是要有地方,要有東西嘛,就到處去找,找回收物。

素珠師姊,她要我開車,從那時候就一直做,做到現在,因為車子既然放到我那邊,我就是要負責去愛護它、去保養它。剛開始人不是這樣子,剛開始她看到我就生氣,現在不會,看到我就笑,嘴要笑、腰要軟,這幾種都做得到,人家對我們印象又好,那就是說多結善緣。

這些以前我都不會講,但是你看來了薰法香,還要跟大家互動,還有很多善知識來,讓我們學習啊,資源回收可以做到全民運動,當然是由我們開始去帶起來,因為我是做生意嘛,就覺得塑膠袋,真的用得也太多了,那是萬年垃圾嘛,如果說不回收的話,我們的土地,永遠都是被汙染了,所以我們慈濟人要來收,我們為了大地好,我們一定要做。」

Read more

慈濟教育服務力 見苦知福助弱勢


慈濟教育,除了培養專業技能,也重視社會服務,以慈濟大學來說,在101學年度,共開設了38門服務學習課程。而2008年的大陸汶川地震,也帶動慈大志工團學生們,跨海來到四川,學習見苦知福,手心向下的奉獻精神。

帶領小朋友,進行團康活動,他們是慈濟大學川愛志工團隊,30多位學生,利用暑假期間,前進四川,結合各自系所專業,關懷當地孩童。

慈大傳播所學生 賴郁文:「我會來念傳播,也是希望我們可以再去說服更多的年輕人,一起進來把美善再傳播出去。」

翻開學生們的服務手冊,裡頭寫著密密麻麻的志工心得,其實要成為團隊的一員,可不簡單,需要受訓長達半年,並親自設計課程,傳達環保、行善跟行孝,三大理念,培養出學生的社會責任。

慈大師資培育中心老師 何縕琪:「大學生親自設計相關活動課程,我們一起會在幫當地的中小學生辦環保營,另外也會上市集,做環保的宣導。」

一張張畫有代表四川的貓熊卡片,這是來自四川前進慈小的孩子寫給台灣小學生的卡片,志工們也搭起兩岸情感交流的橋梁,令人感到格外溫暖。

慈大社工系學生 楊子萱:「有一個小妹妹她給了我一封信,她上面寫說,姐姐雖然妳在台灣,我在四川但是我們看到的都是一樣的太陽。真的很感動。」

用年輕人的力量帶動年輕人,經過幾次的志工服務,也讓四川當地的不少學生成了志工,一層層愛的循環與善的互動,對慈大的志工們來說,是真正實踐了服務的價值。

周思妤 鄧應忠 花蓮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