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014
Friday, 10 October 2014
環教起飛共研討 友善交流護大地
- Article Details
隨著全球經濟的高度發展,人類過度製造開發的損害,早已造成我們生存的環境生態嚴重破壞,也衍生了許多污染與垃圾的問題,因此,造成了溫室效應地球暖化,天災地變四大不調。緣此,立法院於民國100年通過「環境教育法」,並由行政院環保署積極倡導環境教育理念的推廣,並設立獎項鼓勵各界人士投入參與。以「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為核心經營理念的大愛感恩科技公司,自公司成立以來,因為具體落實推廣環保資源清理回收、科技再生製成應用與主動積極宣導環保教育理念的績優表現,榮獲今年度(103年)第二屆國家環境教育獎,民營事業組優等獎的殊榮,亦受邀前往苗栗飛牛牧場,參加今年受獎單位的交流研討會。
環境教育推廣的內涵與意義,是透過實際推動保護環境的過程,來教育大眾建立起「保護環境的覺知、知識、態度、價值觀與行動技能,強調公益與生態的維護,以人類生活環境的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今年民營事業組獲獎後,榮幸入圍受邀分享的單位共計有特優獎的飛牛牧場、優等獎的阿里磅休閒農場、優等獎的老樹根魔法木工坊,以及同樣榮獲優等獎的大愛感恩科技公司,這幾家榮獲獎項的民營事業,都有共同落實友善大地、愛護自然、綠色環境、傳遞善念的環保經營理念,同時,也都以「企業社會責任(CSR)」的使命感,主動朝向在地社區、民間社團、學校機關與各界社會大眾,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理念的推廣。
而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更在推動環保志業,創造經濟效益的背後,還將獲益完全回饋慈濟基金會,進行國內外賑災與社會公益之用途,因此,第一次參賽便榮獲殊榮。今年獲得特優獎的飛牛牧場股份有限公司、獲獎單位與參訪代表,也都紛紛讚同表示,在國家政策的護航與行政院環保署的推動之下,未來將繼續朝向整合在地產業,創造地方特色的環境教育鏈,樹立起環境教育理念推廣的典範,並朝向與國際環教事業接軌交流,為繼續努力與發展的方向。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雖然是一家新成立才五年多的公司,但是從一開始經營的面向,就落實結合全省各區的慈濟環保教育回收站,與國、內外各界環教參訪團,以及各區學校單位與社會各界人士,進行環保人文教育理念的推廣,其經營理念與政府目前正在推動的環境教育政策完全吻合,願稟持著 證嚴上人「清淨在源頭、環保精質化」的理念,並落實推動環保志業的使命,成為持續參與環境教育、友善大地的後盾,期待匯聚清流、共同努力,能讓藍天綠地、好山好水與我們的子孫一同共生息。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 呂怡德 苗栗報導
Read more運動舞蹈健身體 撿拾垃圾淨大地
- Article Details
中國大陸湖北省會「武漢」,是華中地區最大城市,高等教育實力雄厚,因此,當地慈濟志工推動環保,時常得到來自大學校園的奧援。最近,更適逢「十一假期」,每周六的慈濟環保日,一口氣就來了四所大學的環保社團成員。
廣場上,有跳舞的婆婆媽媽、也有健身運動的民眾,還有心繫環境保護的有志青年。
湖北省會「武漢」,是華中地區最大城市,大學生和研究生人數位居全國之冠。最近遇到「十一假期」,慈濟志工的環保日,更吸引了當地四所大學的環保社團,前來取經。
武漢大學學生 胡朝鵬:「能號召同學們,也可以來關注環保,從我們身邊做起,就是從我們能做的(開始),這也是一種公益活動。」
跟著環保志工,穿梭廣場撿拾垃圾,學生也漸漸發現,環保其實得仰賴眾人的力量,從在地札根。
環保志工 與 民眾:「您以後那些不用的瓶瓶罐罐,麻煩幫我把它蒐集起來好不好,我們每個周六都會在廣場,做那個環保活動。」
做環保也做公益,年紀二十左右的他們,也有不少自發性的助學活動。
文華學院學生 馮爽:「我們(青年志願者)協會的每個人,捐一塊錢就是「一元基金會」,每個人捐一塊錢,然後每個月給他(助學生),定期給他生活費,資助他完成學業這樣子。」
九零後大學生,除了追求課業知識,我們也看見新一代學子,對於社會環境與公益的一分使命感。
真善美志工 周李艷 許翠卿 湖北報導
88歲翁老當益壯 生活園藝綠手指
- Article Details
今年高齡88歲的張秉正爺爺,天天都到花蓮慈小當園藝志工,11年來,不分寒暑,風雨無阻,默默守護校園,不僅歡喜付出,也是維持強健體魄的秘訣。
背起割草機,來回除草,好體力讓人看不出,張秉正已經88歲了。當初因為外孫女劉心融而來到花蓮慈小當志工,久而久之成了大家口中的「心融爺爺」。
志工爺爺 張秉正:「身體健康沒事嘛,你在家裡有什麼事情呢,在家做一樣做,這裡是為大家服務嘛,對不對這個沒有什麼。」
總是謙卑無所求,11年來天天風雨無阻,到學校報到,這樣的精神,也成了小朋友的典範。
慈大附中國小部學生 熊庭:「爺爺都已經比我們老了,而且還打掃這麼努力認真,那我們這麼年輕年輕力壯的,應該會打掃的更好。」
小朋友親手製作海報,拼貼出爺爺的形象。也將內心的感恩,透過文字一一表達。
慈大附中國小部學生 賴辭允:「打掃很辛苦,每天都要扛著垃圾袋很重,每天都要提著掃具。」
付出不只歡喜,還讓爺爺越做越健康,如今外孫女已經到外地讀大學,爺爺依舊在每個角落,默默守護校園。
江杏幸 鄧明怡 花蓮報導
環教起飛共研討 友善交流護大地
- Article Details
隨著全球經濟的高度發展,人類過度製造開發的損害,早已造成我們生存的環境生態嚴重破壞,也衍生了許多污染與垃圾的問題,因此,造成了溫室效應地球暖化,天災地變四大不調。緣此,立法院於民國100年通過「環境教育法」,並由行政院環保署積極倡導環境教育理念的推廣,並設立獎項鼓勵各界人士投入參與。以「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為核心經營理念的大愛感恩科技公司,自公司成立以來,因為具體落實推廣環保資源清理回收、科技再生製成應用與主動積極宣導環保教育理念的績優表現,榮獲今年度(103年)第二屆國家環境教育獎,民營事業組優等獎的殊榮,亦受邀前往苗栗飛牛牧場,參加今年受獎單位的交流研討會。
環境教育推廣的內涵與意義,是透過實際推動保護環境的過程,來教育大眾建立起「保護環境的覺知、知識、態度、價值觀與行動技能,強調公益與生態的維護,以人類生活環境的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今年民營事業組獲獎後,榮幸入圍受邀分享的單位共計有特優獎的飛牛牧場、優等獎的阿里磅休閒農場、優等獎的老樹根魔法木工坊,以及同樣榮獲優等獎的大愛感恩科技公司,這幾家榮獲獎項的民營事業,都有共同落實友善大地、愛護自然、綠色環境、傳遞善念的環保經營理念,同時,也都以「企業社會責任(CSR)」的使命感,主動朝向在地社區、民間社團、學校機關與各界社會大眾,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理念的推廣。
而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更在推動環保志業,創造經濟效益的背後,還將獲益完全回饋慈濟基金會,進行國內外賑災與社會公益之用途,因此,第一次參賽便榮獲殊榮。今年獲得特優獎的飛牛牧場股份有限公司、獲獎單位與參訪代表,也都紛紛讚同表示,在國家政策的護航與行政院環保署的推動之下,未來將繼續朝向整合在地產業,創造地方特色的環境教育鏈,樹立起環境教育理念推廣的典範,並朝向與國際環教事業接軌交流,為繼續努力與發展的方向。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雖然是一家新成立才五年多的公司,但是從一開始經營的面向,就落實結合全省各區的慈濟環保教育回收站,與國、內外各界環教參訪團,以及各區學校單位與社會各界人士,進行環保人文教育理念的推廣,其經營理念與政府目前正在推動的環境教育政策完全吻合,願稟持著 證嚴上人「清淨在源頭、環保精質化」的理念,並落實推動環保志業的使命,成為持續參與環境教育、友善大地的後盾,期待匯聚清流、共同努力,能讓藍天綠地、好山好水與我們的子孫一同共生息。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 呂怡德 苗栗報導
Read more環教起飛共研討 友善交流護大地
- Article Details
隨著全球經濟的高度發展,人類過度製造開發的損害,早已造成我們生存的環境生態嚴重破壞,也衍生了許多污染與垃圾的問題,因此,造成了溫室效應地球暖化,天災地變四大不調。緣此,立法院於民國100年通過「環境教育法」,並由行政院環保署積極倡導環境教育理念的推廣,並設立獎項鼓勵各界人士投入參與。以「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為核心經營理念的大愛感恩科技公司,自公司成立以來,因為具體落實推廣環保資源清理回收、科技再生製成應用與主動積極宣導環保教育理念的績優表現,榮獲今年度(103年)第二屆國家環境教育獎,民營事業組優等獎的殊榮,亦受邀前往苗栗飛牛牧場,參加今年受獎單位的交流研討會。
環境教育推廣的內涵與意義,是透過實際推動保護環境的過程,來教育大眾建立起「保護環境的覺知、知識、態度、價值觀與行動技能,強調公益與生態的維護,以人類生活環境的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今年民營事業組獲獎後,榮幸入圍受邀分享的單位共計有特優獎的飛牛牧場、優等獎的阿里磅休閒農場、優等獎的老樹根魔法木工坊,以及同樣榮獲優等獎的大愛感恩科技公司,這幾家榮獲獎項的民營事業,都有共同落實友善大地、愛護自然、綠色環境、傳遞善念的環保經營理念,同時,也都以「企業社會責任(CSR)」的使命感,主動朝向在地社區、民間社團、學校機關與各界社會大眾,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理念的推廣。
而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更在推動環保志業,創造經濟效益的背後,還將獲益完全回饋慈濟基金會,進行國內外賑災與社會公益之用途,因此,第一次參賽便榮獲殊榮。今年獲得特優獎的飛牛牧場股份有限公司、獲獎單位與參訪代表,也都紛紛讚同表示,在國家政策的護航與行政院環保署的推動之下,未來將繼續朝向整合在地產業,創造地方特色的環境教育鏈,樹立起環境教育理念推廣的典範,並朝向與國際環教事業接軌交流,為繼續努力與發展的方向。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雖然是一家新成立才五年多的公司,但是從一開始經營的面向,就落實結合全省各區的慈濟環保教育回收站,與國、內外各界環教參訪團,以及各區學校單位與社會各界人士,進行環保人文教育理念的推廣,其經營理念與政府目前正在推動的環境教育政策完全吻合,願稟持著 證嚴上人「清淨在源頭、環保精質化」的理念,並落實推動環保志業的使命,成為持續參與環境教育、友善大地的後盾,期待匯聚清流、共同努力,能讓藍天綠地、好山好水與我們的子孫一同共生息。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 呂怡德 苗栗報導
Read moreThursday, 09 October 2014
2014,10/10,慈籃20週年一日精進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4年10月10日(五) 08:00-16:00
【地點】關渡園區
大愛新聞: 慈籃二十周年 伴隨少年步正途 Read more
2014,10/9,華南大陸志工生活營分享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4年10月9日(四) 07:40-08:40
【地點】三重園區
大愛心新聞: 把握善緣善機 推廣大愛環保
Read more
教學融入環保觀 製作酵素妙用多
- Article Details
環保約定,如何形成?帶您看廣東兩個地方,一處是深圳「四季花城社區」,慈濟志工在2007年引進環保後,每周一次的回收日,就有越來越多居民參與,其中不乏高齡長輩。而佛山「冠華小學」師生,則以約會的心情,用行動愛地球。(佛山9/29、深圳8/10)
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一,「冠華小學」操場,全體師生都會前來「與環保約會」。
冠華 小學學生:「環保就是愛護地球,節約資源,洗米水可以用來澆花。」
冠華小學教師 沈海軍:「環保走進校園,走進個人,走進每個人的家庭,是一個迫切的事情,這一方面,慈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
早在兩年前,校方就與慈濟志工合作,將環保觀念帶進教室。最近,孩子們學習製作環保酵素,更是直呼好神奇。
冠華小學學生 何思敉:「(環保)酵素可以用幾分鐘,就簡單做出來,可是可以為地球獻出一分,很大的回報。」
冠華小學教師 唐安銀:「這個是同學們積極響應,他們說我們可以(學),自己學會做了,回去的時候跟哥哥姊姊,跟爸爸媽媽(分享)。」
同樣愛惜這片土地,年紀六七十歲的長輩,也不輸小朋友。
環保志工 蕭錦芳:「(師姊您這樣做會不會辛苦啊),我啊,久了還是有點辛苦,不過我願意繼續走下去,來這參加活動好啊,開心啊。」
環保志工 裴臘枝:「一有時間我就到慈濟,反正把握不放手,有時間就做環保,一分一秒也不放過它。」
環保愛地球,長幼皆有心,各地社區、校園,漸漸串連成廣東最耀眼的環保亮點。
真善美志工 陳曉潔 羅敬宗 孫惠民 廣東報導
Read more呼叫妙博士!電視節目搬進課堂
- Article Details
環保意識是下一代急欲扎根的重要議題之一,大愛電視節目《呼叫妙博士》,就是教導小朋友,把科學及環境教育帶進生活中,今天(10/8)上課場景真實搬到國小校園裡,帶您一起來看看。
以科普節目之姿,入圍今年金鐘獎最佳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的《呼叫妙博士》,上課場景,活靈活現得搬到校園裡。
小朋友反應熱絡,不只探討地球暖化議題,也談到如何做環保,學生舉手發言相當踴躍,小小年紀,也對環保撇步很有一套。
照片中,非洲孩童貧困的生活情形,以及因為環境汙染,被塑膠環圈住、痛苦生長的烏龜,活生生的例子,讓小朋友印象深刻,上了一堂不同以往的自然課。
民義國小輔導主任 宋長燕:「環保這個議題是我們長久以來學校方面也都在努力的,活潑的方式更能夠吸引小朋友的目光 。」
呼叫妙博士節目主持人 方菊雄:「讓他知道經過在生活中,小小的努力就可以達到很大的(環保)效果。」
科學知識不再生硬艱澀,也是藉此在孩子心中埋下環境教育的善知良能。
周思妤 鄧應忠 台北報導
Read more氣候暖化改變洋流 海洋物種劇減
- Article Details
氣候暖化導致北極融冰,這幾年沿海寒害的頻率似乎也增加了,不僅溫帶藻類跑到熱帶來,台灣沿海也有魚種大量死亡的情況,長年觀察海域的學者紛紛表示,地球暖化已改變了洋流,海底下物種更有了變化,氣溫加上人類的污染、濫捕,恐怕都會導致魚群加速減少,甚至消失,因此,海底生物的改變,是我們不能忽略的。
這裡是北美的伊利湖,因為有毒水藻汙染,造成湖面呈現綠色,導致50萬托雷多地區的居民受到影響。
畫面拉近到台灣北部,近兩年來大量溫帶的銅藻,總在春天時入侵歸屬熱帶的台灣北部海岸,短短六天居然清出了將近百噸。
海洋科技博物館教授 張睿昇:「只是因為可能受到冷水團的影響,把這些藻類帶到這邊來,來的時間。剛好台灣春天,太陽光照跟水的溫度都適合它在水生長。」
銅藻入侵台灣海岸,雖然短暫會對海洋漁業造成影響,不過讓多年研究藻類的張睿昇真正憂心的,是發現台灣沿岸的藻類種類逐年遞減。
海洋科技博物館教授 張睿昇:「藻類其實在這環境裡面,就跟陸地上的植物一樣,它就是一個生產者,它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這些藻食性動物所需要食物來源,如果藻不見了,這個生物相對的就會離開這個環境,這樣的環境就會惡化的循環。」
其實不只藻類逐年遞減,就連台灣沿海魚類也是一樣,長年研究台灣沿海魚類的陳麗淑教授,就發現全球暖化,導致北極融冰速度加快,寒害的頻率似乎也變頻繁了。
海洋科技博物館教授 陳麗淑:「雖然歷史上面有這樣的紀錄,只是你現在會發覺,發生的頻度,頻度是增高了,我們在調查這大量死亡事件時候,所問到我們北部的漁民,他們都會講說,(2008年寒害)六十幾年來他們沒有看過死到這麼多的魚。」
根據陳麗淑教授從寒害在沿海所撿拾的死亡魚種,發現除了常見的珊瑚礁魚類,居然也有深海魚類,表示海洋也有了變化,實際上,台灣沿海魚種也正在逐漸消失。
海洋科技博物館教授 陳麗淑:「雖然這些物種都還在,可是牠的數量都很少了,通常數量很少的下一步之後就是會不見,氣候變遷,牠就是要去適應環境這個問題,加上你汙染或是你捕抓過頭,所以你會造成這樣的現象更明顯。」
我們特地走訪基隆沿海訪問當地漁民,漁民更在深夜入港卸漁獲,漁民多半表示,現今出海捕魚,的確發現魚群比從前少很多。
漁民 江順棋:「水溫高,魚群比較不能適應,以前水溫低比較有魚,因為現今科技發達,(沿海)一些排廢水都會流進海裡,間接影響一些沿海生態。」
汙染及暖化,導致海洋資源變少,另外人類不分魚種大小,任意濫捕,也是魚種消失的主因。
漁民 羅光遠:「以前小時候跟現在差很多,因為資源沒有受到保護,濫捕啊。」
漁民:「大型的杷網,它都大小通吃啦,都生生不息在那裡作業,都抓到沒半樣啦,沒給牠喘息的機會嘛!」
有科學家研究發現,如果人類繼續濫捕,甚至汙染海洋,海洋魚類恐怕通通都會消失不見,人類唯有痛定思痛,改變生活方式,否則不僅海洋生物消失,就連人類生存也會面臨嚴峻考驗。
採訪撰稿:許文玲
攝影剪輯:林道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