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2014
Sunday, 07 September 2014
合作開發急難救助 環保能源紡織品
- Article Details
全球將面臨能源耗竭,各先進國家無不投入替代能源之新技術發展。而在替代能源中,唯有太陽能產業具無汙染且長時效性之優點。然而,要使環保能源走入民生用途,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使用太陽能電池結合儲能系統於紡織品,意即將環保紡織品與綠色能源結合為一體,提供人們在戶外活動或救災時的能源便利性。
大愛感恩科技於8月5日通過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執行之「協助中小企業申請中央資源及辦理地方產業創新研發推動計畫」,簡稱「台北市地方型SBIR」,藉由與紡織所能源紡織品組第一次的專案合作,建立一個結合回收資源及再生能源的愛心接力服務平台,從環保站的回收資源、合作夥伴的愛心接力製造出結合回收資源及再生能源的急難救助紡織品、使用者的支持,到所有盈餘回饋慈善及國內外賑災,環環相扣形成一個永續的服務平台。使用軟性太陽能電池所產生之電力儲存於軟性儲能系統中,經由可撓式超級電容提升儲能效率10~20%,通過使用環保LED紗線模組,作為提供警示之光源,再藉由大愛感恩科技所發展的再生紡織原料包括環保再生酯粒、環保聚酯纖維、環保布料等,製成多項環保能源緊急救難系列產品,如太陽能LED登機箱、背包、外套、及識別證,是謂從發電端(環保能源)→儲能端(軟性儲能系統)→產品端(能源環保紡織品)都納入環保考量,為節能減碳貢獻一份自我心力,真正地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將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
近來台灣災害事故頻傳,如六月的空難及七月的高雄石化氣爆,造成人心惶惶,也讓許多罹患者的家屬傷痛不已。合作夥伴紡織所林明志博士、潘冠廷博士及林鴻儒研究員表示,受災地區需要很多的資源協助,而慈悲科技如果可以協助國軍,或是民生團體,這樣對於勘災、賑災工作來說是非常有動力的。而這次的合作案將會是有志之士攜手共同實踐一個大愛眾生、感恩大地、人文科技之理想世界所邁出的的第一步。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報導
Saturday, 06 September 2014
兒子偕母做環保 行善行孝同步走
- Article Details
每天早上起床,讓你最期待的是什麼?心富大幸福這禮拜我們來看這一位,89歲的陳彩阿嬤,每天早上讓她最期待的,就是兒子帶她一起出門做環保,兒子陳福興,有一天只是隨口一問媽媽要不要一起到環保站,沒想到這麼一邀,本來每天到環保站的例行公事,現在老母親卻變成是自己的動力來源,看到媽媽樂在其中,陳福興也很欣慰,家業跟志業可以同時兼顧。
慈濟志工 陳福興:「我今年是六十五歲。那媽媽是八十(九),再一歲九十。她就是很期待,她每天都很期待趕快過來(環保站)。好啦,要走了,好啦我們走吧,等不及要去環保站了,你沒看她等不及,她早上那一碗會吃完,就高興要去(環保站),那碗沒吃完。來,我來準備東西。因為現在夏天,太陽很大,推輪椅拿傘不方便。因為媽媽有年紀了,我們可以做她的腳,幫她在這個晚年當中,有一個溫馨,不會說在家裡孤單,我等於就是說,一舉兩得。其實她來這裡,我們看得到,反而比在家裡更安心。」
陳彩:「孝順啦,兒子們都很孝順。(妳來這裡有比較開心喔?) 有啊,就因為有在做,當然開心。」
慈濟志工 陳福興:「她是負責剪大白,大白,我看她很認真再剪,剪喔,就是手腦並用。她就是這樣默默的做啦,那有一些老菩薩,私底下會互相交談。」
陳彩:「(妳有認識對面這位阿嬤嗎?) 有啦有啦,來這裡都有認識啊。」
慈濟志工 陳福興:「我們做得再好,那父母把她放在家裡,那就任憑她自己的生活,我們也是過意不去。我們能陪伴媽媽這樣走來,她不會孤單,來這裡接受師兄師姊,還有一些老菩薩他們,大家互相的關愛,我感覺很安慰。」
採訪撰稿 彭淑珮
攝影剪輯 林家慧
聯合國NGO年會 慈濟首度辦論壇
- Article Details
聯合國新聞部非政府組織年會,首次回到總部紐約舉辦,慈濟基金會今年也首次舉辦論壇活動,以天災貧窮以及永續發展為主題,邀約各慈善團體交流意見。
連續64年在世界各地舉辦的「聯合國新聞部非政府組織年會」,今年第65屆,首次回到聯合國在紐約的總部舉辦。
美國慈濟今年以「天災、 貧窮及永續發展 Natural Disasters, Pover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為主題,申辦周邊論壇, 獲得大會的認同,這也是慈濟第一次在聯合國總部大樓裡主辦論壇。
美國總會執行長 黃漢魁:「TZUCHI 慈濟,大家常常把我們跟太極搞混,我們不是某種功夫。」
這場論壇由美國總會執行長黃漢魁主講,以2012年慈濟在桑迪風災的賑災行動為例,將慈濟的國際賑災經驗和與會的非政府組織代表分享。
美國總會執行長 黃漢魁:「桑迪風災時,有從洛杉磯聖地牙哥而來的志工,只是這樣單純的善意、簡單的幫助,給了倖存下來的災民很深遠的影響,大家互相擁抱,眼中充滿淚水。」
這場論談也邀請美國關懷基金會(AmeriCares)與天主教慈善會(Catholic Charities)的急難救助負責人與談。
美國關懷基金會副總裁 凱特:「我們把緊急救難的工作加到日常活動中。」
天主教慈善會負責人 金伯莉:「因為他們有可能在社區中服務一輩子,但是災難來時,完全不知道如何應變。」
這場周邊論壇吸引滿座的非政府組織代表前來參與,討論熱烈。
非政府組織代表 瑪塔:「當他們放影片的時候我都哭了,我好感動,我希望能付出更多。」
2003年,美國慈濟第一次參與新聞部非政府組織年會,2010年7月,正式成為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非政府組織的特殊地位諮詢委員。超過十年,美國的慈濟志工用心用力,在聯合國這國際平台上用心耕耘。
愛貝兒 周四月 紐約報導
Read more經濟作物相思樹 沃土兼淨化空氣
- Article Details
這個月的大地之聲,我們要要介紹的是相思樹。相思樹在日治時期,就是很重要的造林樹種,當時都用來燒作木炭,或者是作為礦坑的坑道材或枕木,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它還有肥沃土壤的作用,更是最會吸收二氧化碳的本土樹種。
此外,由於相思樹跟一般的樹木不一樣,它是一種經濟作物,長得很快,但是壽命不長,最高樹齡只有到七十歲左右,五、六十年的相思樹,屆齡都必須先行砍伐,免得死亡後反而會影響生態跟水土保持。林務局每年都會針對相思樹,畫定一定的範圍跟數量,進行標售。由於相思樹夠硬,油脂含量高,很好的木材來源,可以用做家具,或者是打成木粉,用來做種香菇的太空包,林務局目前正在進行育種,希望未來可以在休耕的農地,用相思樹大量造林。
相思樹,台灣最強的造林樹種,幾乎每個地方都看得到。
林試所研究員 陳永修:「相思樹它原產在恆春半島,基本上它對那個整個環境比較不好的、比較貧瘠的土壤,然後比較缺水分的,它的適應性非常的強。」
由於相思樹的適應力強、長得快,台灣從日治時期開始就用它造林,相思成蔭,主要用來燒做火炭,但現在這樣的用途不再,相思樹也越種越少。
不過,台灣研究相思樹的權威,陳永修,他正在這片八公頃的林地進行一項重要的研究,攸關相思樹的未來,以及平地造林政策的走向。
林試所研究員 陳永修:「這個是相思樹種源後裔試驗,我們在比較說這些種源,它的後代是哪一個是比較好的,然後去進行相關的篩選。」
為了因應現行的休耕地造林政策,這些種苗必須長得快,更直、更好利用。簡單的說,這項研究計畫,就是要替相思樹創造新的經濟價值。
林試所育林組長 何正坤:「他這個經營的模式就像農業的生產一樣,所以在這個休耕地裡面造林,就要選對產業所需要的樹種,像相思樹就是去做太空包,去生產香菇。」
這項計畫成敗的關鍵,在於種苗的培育;研究團隊在實驗室選種,運用的是最尖端的DNA分子技術。
林試所研究員 陳怡蒨:「我這邊主要是負責就是在做相思樹的分子鑑定。」
透過這種技術,選育的每一棵樹種,都擁有專屬的分子標誌。
林試所研究員 陳怡蒨:「如果我們已經有找到一些好的品種的時候,我們可以用這個分子標記,有點像是來給樹做一個身分證。」
離開實驗室,這一個特殊編碼,就會永遠的跟著這棵樹。
林試所育林組長 何正坤:「這個就是它的生產履歷,有一個條碼來証明說,這棵樹來自那一個媽媽,那麼你未來這棵苗木的樹形就可以預期。」
以相思樹造林,除了考量經濟價值,還有環境的因素。我們都知道植物生長,需要氮磷鉀,空氣中雖然約有八成是氮氣(N2),植物卻無法直接利用,但與相思樹共生的根瘤菌,可以把空氣中的游離氮素轉化為氨(NH3),自製可吸收的氨素養分。
林試所研究員 陳永修:「像這個相思樹的根瘤菌,能夠從土壤的空氣裡面,透過根瘤菌的固氮效果,基本上它的土壤是不會衰退的,它能保持在一定的養分。」
除了水土保持、肥沃土壤,相思樹還能對抗全球暖化。
林試所研究員 陳永修:「二氧化碳的吸收,台灣相思樹是第一名,它每公頃可以吸收固定三百九十噸的二氧化碳。」
樹木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棵看似普通的相思樹,雖然對人們來說,不是什麼珍貴樹種,但在萬物生生不息的循環中,卻是價值非凡。
文字撰稿:熊其娟
攝影剪輯:謝啟泉
綠能進化新思維 深耕環保護大地
- Article Details
工業技術研究院向來是國內先進智能、科技研發應用之先驅,自2012年起更積極的推行一系列綠色低碳院園區(Green Campus)的工作,從使用電動公務機車,員工餐廳則率先針對部份餐點進行碳足跡標示,堪稱國內首座碳足跡餐廳,智慧綠化建築、綠色節能窗戶、LED照明或智慧電網的建置、綠色低碳採購等等,其目的皆是希望透過工研院自身的落實推動,期待創造出真正綠色低碳的節能環境,來傳達更多創新的綠色環保理念。
為了提供更友善的環保醫療環境,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於8月29日特別舉辦了一場與慈濟醫療團隊交流活動,由慈濟醫療志業林俊龍執行長所率領的慈濟醫療體系的團隊、與致力於環保科技研發的大愛感恩科技,均受邀出席座談會。希望透過雙方研討,為未來醫療照護機構之節能減碳與環境友善工作注入新的活水。工研院智慧節能技術組的鄭名山組長分享,以工研院「Green Campus」的綠化案例,不僅在硬體上從高科技的「磁浮離心式冰水機」與「人因感光智慧控制的設備」上來節省空調與光照的能源,同時,還從軟體上,來推動「SMILE」的綠色文化,S (Simple)意即簡單隨手做環保、M (Minimize)意即將耗能降至最低、I (Intelligent)意即智慧節能化、L (Low carbon)意即低碳生活、E (Eco-friendly)意即救生態愛地球。而實際參訪了「Green Campus」的院區設施,從節能空調與照明設備、雨水回收應用的生態池、電動汽機車與U bike的綠能運輸,也見證了工研院軟硬兼施的綠化節能的具體成效。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長期以來,都保持與慈濟教育志業體系產學合作,日前與慈濟技術學院合作開發之環保減壓枕及環保引流袋,皆獲得 INTEX發明金牌獎的榮耀佳績。於參訪結束前,雙向提問交流時,大愛感恩研發部主管洪碩廷博士也表示,希望有機會能將公司的專業發揮,讓醫療照護體系與居家照護,都能結合環保再生製品與綠化節能科技,共創多元進化的環保綠化新生活。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 呂怡德 新竹報導
綠能進化新思維 深耕環保護大地
- Article Details
工業技術研究院向來是國內先進智能、科技研發應用之先驅,自2012年起更積極的推行一系列綠色低碳院園區(Green Campus)的工作,從使用電動公務機車,員工餐廳則率先針對部份餐點進行碳足跡標示,堪稱國內首座碳足跡餐廳,智慧綠化建築、綠色節能窗戶、LED照明或智慧電網的建置、綠色低碳採購等等,其目的皆是希望透過工研院自身的落實推動,期待創造出真正綠色低碳的節能環境,來傳達更多創新的綠色環保理念。
為了提供更友善的環保醫療環境,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於8月29日特別舉辦了一場與慈濟醫療團隊交流活動,由慈濟醫療志業林俊龍執行長所率領的慈濟醫療體系的團隊、與致力於環保科技研發的大愛感恩科技,均受邀出席座談會。希望透過雙方研討,為未來醫療照護機構之節能減碳與環境友善工作注入新的活水。工研院智慧節能技術組的鄭名山組長分享,以工研院「Green Campus」的綠化案例,不僅在硬體上從高科技的「磁浮離心式冰水機」與「人因感光智慧控制的設備」上來節省空調與光照的能源,同時,還從軟體上,來推動「SMILE」的綠色文化,S (Simple)意即簡單隨手做環保、M (Minimize)意即將耗能降至最低、I (Intelligent)意即智慧節能化、L (Low carbon)意即低碳生活、E (Eco-friendly)意即救生態愛地球。而實際參訪了「Green Campus」的院區設施,從節能空調與照明設備、雨水回收應用的生態池、電動汽機車與U bike的綠能運輸,也見證了工研院軟硬兼施的綠化節能的具體成效。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長期以來,都保持與慈濟教育志業體系產學合作,日前與慈濟技術學院合作開發之環保減壓枕及環保引流袋,皆獲得 INTEX發明金牌獎的榮耀佳績。於參訪結束前,雙向提問交流時,大愛感恩研發部主管洪碩廷博士也表示,希望有機會能將公司的專業發揮,讓醫療照護體系與居家照護,都能結合環保再生製品與綠化節能科技,共創多元進化的環保綠化新生活。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 呂怡德 新竹報導
環保知識之旅 有用物命能惜當惜
- Article Details
澳門鏡湖醫院,在前往花蓮參訪慈濟志業後,積極與香港慈濟人聯絡,希望能把慈濟的大愛精神,帶入醫院裡,院長這次特地與六名院內高層幹部,拜訪香港靜思堂(8/20),期待未來有合作的機會;而世佛會文殊幼稚園的小朋友和家長,同樣是慕名而來,學習環保知識,大開眼界。
跟著志工學習分類,不只是小朋友,家長們也有所收穫,尤其是水果皮能做酵素,還有寶特瓶能做毛毯,都讓他們很驚訝。
文殊幼稚園主任 林惠儀:「原來膠樽(寶特瓶)也可以做成,有用的物資 例如衣服 褲子,甚至小朋友用的東西,如帽子、鞋子等,家長也覺得新奇,是新的嘗試。」
香港靜思堂,歡喜迎接民眾來訪,除了文殊幼稚園的師生,鏡湖醫院的同仁門,更是從澳門而來,院長吳培娟,認同慈濟大愛精神,曾安排醫護人員前往花蓮參訪,這次則是帶著六位主要幹部,與香港慈濟人交流。
澳門鏡湖醫院院長 吳培娟:「慢慢一步步去推行慈濟大愛精神,在這方面我們一定會,不遺餘力做好它。」
慈濟志工演繹手語,展現茶花道人文之美,也和大家分享竹筒歲月。
澳門鏡湖醫院副院長 張振榮:「醫護人員本身應該有大愛精神,更該經由不同的各方面,將大愛精神演繹出來。」
有共識,也有相同的目標,期待不久的將來,在澳門,也都能有大愛的種子。
真善美志工 盧志德 陳芷君 蘇婉真 林惠芳 香港報導
Friday, 05 September 2014
三輪車沿街宣導 社區首次回收日
- Article Details
推動環保,菲律賓慈濟志工受到肯定,在計順市的懷特普萊恩社區(WHITE PLAINS),邀請志工來回收物資,志工們也把握機會,騎著三輪車,挨家挨戶做回收,也宣導慈濟志業。
帶著傳單,三台三輪車出發了,這是懷特普萊恩社區第一次的慈濟資源回收日,除了回收資源,更重要是要讓更多人認識慈濟。
慈濟志工 蔡昇航:「這裡的住宅區大約有七百多戶,也藉這因緣,介紹慈濟所做所為。」
社區主任 苔絲:「我們很開心,能加入慈濟回收的行列,而這些回收可以幫助受難的人。」
懷特普萊恩,在計順市是高級住宅區,門禁管制較嚴格,認同慈濟的善行,而願意讓慈濟環保三輪車走入社區,環保志工一邊做回收,一邊發傳單,還不忘仔細介紹。
志工 伊麗莎:「當你很真誠與人交談,他們最終會感受到你的真誠,很高興這裡的居民願意給我們機會,來聽聽為什麼我們要如此做。」
慈濟做環保的用心,居民感受得到,紛紛拿出家中的回收物,除了瓶瓶罐罐,還有電器用品,住戶大衛,過去都把寶特瓶賣給回收商,現在他也決定全都捐出去。
居民 大衛:「把回收物留給慈濟,可以幫助需要的人。」
將清淨大地的觀念帶入社區,也把助人的喜悅送進家家戶戶。
亞關 李美佳 菲律賓報導
Read more南京工商聯服裝商會 慈濟大愛心靈之旅
- Article Details
為促進兩岸紡織及服裝交流,9月4日,南京市工商聯服裝商會俞東勝秘書長的帶領江蘇省南京優秀服飾公司的總經理及副總經理共二十位,來台參訪德式馬企業及大愛感恩科技。為迎接這些遠到而來的貴賓,大愛感恩科技在低碳人文館裡安排了大愛“心”時尚秀,配合歌曲<給孩子一個清淨的地球>,九位同仁素人模特兒,身上穿著都是環保菩薩回收寶特瓶、再製而成服飾,跟一般時尚是有所區隔的,大愛服飾所傳達的是「高雅」、「簡約」、「端莊」、「廣行恆持」的人文之美,更凸顯個人無限氣質,更代表數萬環保菩薩的祝福,帶給現場貴賓無比驚艷的印象。
「做產業界,除了專業之外,還要有企業社會責任。」黃華德董事長首先致歡迎詞。李鼎銘師兄也將慈濟大愛的「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和完全回饋」理念與寶特瓶背後環保菩薩的「人品典範」故事與貴賓們分享。一同接待這些貴賓的中阿行(也是大愛感恩科技合作夥伴) 吳董事長對此深有同感,表示: 「我想在社會上最重要的就是愛心,將愛心傳遞給所愛的人,甚至是我們所不認識的人,所有人接續這愛的傳遞、傳承下去,這是多麼幸福的事,也是現在社會多麼期待應該做到的事。」另一位紡織兼珠寶商聽完分享後立即將感動化為行動,表示將最近他們舉辦的國際珠寶展改為“慈善”珠寶展, 並將當天所得全數捐助來幫助需要的人。
俞東勝秘書長是這次商團赴台之旅的促成者,表示「台灣企業文化比較好,像是中國文化傳承、企業管理上都是可以學習的典範,期待透過這次交流,尋找有無合作機緣。」他認為台灣和大陸有很多可以交流地方,也歡迎臺灣企業到大陸發展,各取先進之處,合作共創雙贏,一同將中華企業文化做的更好、發揚出去,同時這次回去也會告知沒能來台的同業失去難得的學習機會,也會再號召同業再度組團來訪,鼎銘師兄也告知十月初有全球實業家生活營,歡迎大家踴躍參加此難得的心靈學習之旅 。「原本來台是個商務旅行,來到大愛感覺升級成心靈之旅。」副祕書長對大愛予以肯定,表示大愛所做的是有意義的事,本身雖是商業,但這已經超越商業關係,大愛將環保與慈善結合並且付諸行動,是另一種思惟呈現,這次來大愛收獲許多,不論是對自己行為或是當中如何經營一間公司都很有幫助。
大愛感恩科技延續 證嚴上人對環境永續的悲憫關切,透過企業間的交流,獲得海內外許多企業團體的支持與認同,共同努力在企業與生態永續中,讓人與大自然中取得一個友善的平衡點,讓對地球的大愛,不斷地傳遞綿延下去。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
南京工商聯服裝商會 慈濟大愛心靈之旅
- Article Details
為促進兩岸紡織及服裝交流,9月4日,南京市工商聯服裝商會俞東勝秘書長的帶領江蘇省南京優秀服飾公司的總經理及副總經理共二十位,來台參訪德式馬企業及大愛感恩科技。為迎接這些遠到而來的貴賓,大愛感恩科技在低碳人文館裡安排了大愛“心”時尚秀,配合歌曲<給孩子一個清淨的地球>,九位同仁素人模特兒,身上穿著都是環保菩薩回收寶特瓶、再製而成服飾,跟一般時尚是有所區隔的,大愛服飾所傳達的是「高雅」、「簡約」、「端莊」、「廣行恆持」的人文之美,更凸顯個人無限氣質,更代表數萬環保菩薩的祝福,帶給現場貴賓無比驚艷的印象。
「做產業界,除了專業之外,還要有企業社會責任。」黃華德董事長首先致歡迎詞。李鼎銘師兄也將慈濟大愛的「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和完全回饋」理念與寶特瓶背後環保菩薩的「人品典範」故事與貴賓們分享。一同接待這些貴賓的中阿行(也是大愛感恩科技合作夥伴) 吳董事長對此深有同感,表示: 「我想在社會上最重要的就是愛心,將愛心傳遞給所愛的人,甚至是我們所不認識的人,所有人接續這愛的傳遞、傳承下去,這是多麼幸福的事,也是現在社會多麼期待應該做到的事。」另一位紡織兼珠寶商聽完分享後立即將感動化為行動,表示將最近他們舉辦的國際珠寶展改為“慈善”珠寶展, 並將當天所得全數捐助來幫助需要的人。
俞東勝秘書長是這次商團赴台之旅的促成者,表示「台灣企業文化比較好,像是中國文化傳承、企業管理上都是可以學習的典範,期待透過這次交流,尋找有無合作機緣。」他認為台灣和大陸有很多可以交流地方,也歡迎臺灣企業到大陸發展,各取先進之處,合作共創雙贏,一同將中華企業文化做的更好、發揚出去,同時這次回去也會告知沒能來台的同業失去難得的學習機會,也會再號召同業再度組團來訪,鼎銘師兄也告知十月初有全球實業家生活營,歡迎大家踴躍參加此難得的心靈學習之旅 。「原本來台是個商務旅行,來到大愛感覺升級成心靈之旅。」副祕書長對大愛予以肯定,表示大愛所做的是有意義的事,本身雖是商業,但這已經超越商業關係,大愛將環保與慈善結合並且付諸行動,是另一種思惟呈現,這次來大愛收獲許多,不論是對自己行為或是當中如何經營一間公司都很有幫助。
大愛感恩科技延續 證嚴上人對環境永續的悲憫關切,透過企業間的交流,獲得海內外許多企業團體的支持與認同,共同努力在企業與生態永續中,讓人與大自然中取得一個友善的平衡點,讓對地球的大愛,不斷地傳遞綿延下去。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