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014
Sunday, 25 May 2014
跨越宗教耘淨土 發揮良能利人群
- Article Details
透過大愛台,不只傳遞真美善,也接引人間菩薩為人群付出。印尼慈濟人紀麗莉12年前住院時,接觸大愛台,不只自己投入慈濟,也帶動家族21人加入。同樣透過大愛台,接受正面訊息,身為穆斯林的銀妲,則是走出喪子之痛,推動素食、環保。證嚴上人在今天(5/24)的志工早會開示,人身難得今已得,應該把握時間,讓生命發揮更大的價值,跨越宗教種族的差別,用心用愛耕耘人間淨土。
智慧跨越宗教,印尼一位虔誠的穆斯林銀妲,過去因為當空軍的兒子殉職,體會到人生無常,偶然的因緣,接觸大愛台和證嚴上人書籍,把悲傷化為大愛,身體力行,實踐助人的善念。
證嚴上人開示:「這都是用心用愛來耕耘,這一片人間淨土,沒有宗教的分別,沒有種族的距離,把這樣信仰的宗教的優點,把它匯聚起來,這都是對人世間社會有幫助的。」
發揮生命良能,印尼棉蘭慈濟人紀麗莉,12年前住院看到大愛台,發願做慈濟,逢人就介紹,一步步接引家族21人,不分年齡,一起加入行善行列,齊心協力,讓愛有了加乘的力量。
證嚴上人開示:「有機會接受到人生的真理,要好好的去研究,我們才能了解,人來人間的意義是什麼,時間要用在對人生有意義的,這樣的生命才是真有價值。」
用歡喜心承擔慈濟事,體現了生命的意義,立下典範,也讓這股善效用不斷擴大。
江杏幸 鄧明怡 花蓮報導
Read more萬華首顆環保種子 不退卻付出
- Article Details
介紹這位環保志工 六十九歲的易鄭招娣,她是台北萬華區的第一顆環保種子,因為感佩上人愛地球的理念,讓她堅持推動環保二十三年。從一個人推著菜籃,一家一家收回收,到在居家巷弄成立環保點,她曾經因為受到鄰居抗議,輾轉換了很多個地方,直到找到現在的萬大國小環保站。
她默默推動環保,從一個人在做,到現在四、五十人,也讓萬華地區沒有環保點,到現在環保站林立。
易鄭招娣:「我們這裡是萬大國小環保站,我們這裡的人數,每次大概四五十位,大家做得非常得高興,,等於說,我們就像老人的輕安居一樣。」
易鄭招娣:「我(民國)八十年做的時候,(萬華區)就是我一個人,以前一個人的時候就在我家裡,在我家裡成立,一個人的時候就是,挨家挨戶去做回收。」
易鄭招娣:「回收回來的時候,我就躲在我們樓梯裡面口去整理,因為我怕人家看到當時我開雜貨店的時候,這些附近鄰居大部分都認識,那時候我擔心的就是說,人家看到我會說,老闆娘 你家發生什麼事,為什麼你要出來,撿這些東西回去賣。」
易鄭招娣:「我就用一個藉口,就是推著菜籃子,就空的,人家不曉得我要做什麼,所以人家問我要去哪裡,我說要買菜,後來心有點改變了,我心裡想,既然回收是為了大家,垃圾減少 而且也保護地球 ,我有什麼好害怕。」
易鄭招娣:「八十五年我們上人要回歸社區,叫我們回來社區,我要宣導 要擴大我說因為我人力不夠我說麻煩你們送到我家來,他們抗議了,抗議了一年多 我也哭了一年多,我不再找地方也不行,所以我就最後找到萬大國小,不管我遇到再大的困難,我一定要克服,我要忍,我不要給困難打倒。」
易鄭招娣:「所以我今年(做環保)第二十三年,我遇到困難我還是沒有放棄,萬大國小校長老師,都對我們慈濟很好很照顧,所以我也覺得說,我們來幫忙學校小朋友,或一些任務,也是應該的,在十年多來,就是一直我很穩定的,就在這裡(萬大國小)做下去,環保最重要的,我是覺得說,保護我們的大地,保護我們的地球 。」
採訪文字 林昱伶 攝影剪輯 李俊葳
Read more2014,5/25, 松山區見習志工半日精進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4年5月25日(日) 15:00 - 15:50
【地點】松山聯絡處
大愛心新聞: 志為掘井承使命 願為淨心傳大愛

2014,5/25,板橋區後埔區培訓志工參訪大愛感恩科技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4年5月25日(日) 14:00 - 16: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大愛心新聞: 志為掘井承使命 願為淨心傳大愛、續物命 造福慧


Saturday, 24 May 2014
2014,5/25,新泰區見習志工半日精進分享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4年5月25日(日) 08:50 - 09:50
【地點】新泰聯絡處
大愛心新聞: 志為掘井承使命 願為淨心傳大愛


大愛感恩點瓶成金 回饋社會綠色傳奇
- Article Details
俗稱「寶特瓶」的PET一號塑膠瓶,與一般在國際品牌商製作的原生聚酯纖維原料相同來自石油,可回收再製成多樣化的聚酯纖維再生織品,其中又以藉由品牌的推廣串起了“環保人文 + 愛心接力 + 完全回饋”的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最受矚目。
由五位在食/衣/住/行/資訊的不同領域實業家集資成立的大愛感恩科技,是台灣首家環保公益企業,自2008年成立至今,初期已將超過3億支的飲用水寶特瓶,回收再製為日常生活中的多樣化的環保再生產品。其中最具好評的「灰色環保毛毯」,更曾發送至美國、菲律賓、澳洲、日本、中國、南非、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海地、斯里蘭卡、中國大陸等30多個國家,溫暖近八十萬名在天災人禍中流離失所的受災災民,並將台灣人的愛心藉由溫暖的環保毛毯膚慰了受災民的身心。
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科技再生產品都掛上全世界唯一完整的生產履歷回溯卡,也讓使用者能一目了然暸解原生與環保再生產品在製程上的節能/減碳/節水等數據,也能藉由手機掃描QR Code 暸解原料來源的環保菩薩的人品典範,這個是全世界首見的創舉則全來自台灣第一家環保公益企業大愛感恩科技。
◎從印尼海嘯啟發的環保志業
成立於2008年的大愛感恩科技,是由德式馬企業董事長黃華德 (衣),味全董事長魏應充 (食)、東英建設董事長高明善 (住)、基業集團執行長李鼎銘 (行) 、宏碁創辦人之一林家和 (資訊)、等5位在商業領域舉足輕重的企業家共同出資創辦,並由身兼台灣製衣公會理事長/紡拓會副董事長的黃華德擔任大愛感恩科技公司董事長。「我們5個人都是 證嚴法師的實業家弟子,受到 上人感召才規劃創立這家公司,」黃華德說,他們試圖創造社會企業的全新營運模式,完全將公司的投資及每年百分之百的全部盈餘回饋慈濟來做國內外賑災及社會公益之用,所以才說是世界上第一家完全以環保為宗旨的社會公益企業。
時間回溯至2003年,黃華德等5位發起人成立「慈濟國際人道援助會」,並根據各人專業,分為食、衣、住、行、資訊五大組 (2010年加入綠能組),結合各領域有愛心及專業的企業家,平時共同研發多樣化的賑災物資,國內外的災難時可提供急難災害的後勤支援。
2004年南亞海嘯,人援會成員們啟動後勤支援機制,實業家們並隨同勘災團進入第一線的災區。眼見殘破大地、無助災民,氣候變遷的威脅迫在眉睫,他們不禁反省:「身為有能力的實業家,除了在事業上賺錢追求利潤外,我們還能為這塊土地及國家/人民做些什麼更有意義的事?」同時受到近二十年全年無休的全台灣數萬名慈濟環保菩薩愛護地球的單純心念在作資源回收/分類的感動,回台灣後人援會開始整合慈濟環保菩薩於全台所回收的寶特瓶為原料,研發製作環保毛毯,大愛感恩科技的雛形也於焉誕生。
◎愛心接力的環保旅程
黃華德說,寶特瓶再生技術的關鍵,在於回收工作必須確實,在製造過程中才會有更佳的良率,現階段包含中國大陸在回收大都是製作較低階的產品。而全台灣5,462個慈濟資源回收站,就是他們原料的最佳後盾。7萬多名的定期慈濟環保菩薩每天都會將回收資源精準分類,以確保原料的純度。經過分色、去除瓶蓋、標籤後的寶特瓶,會再交由合作夥伴的廠商壓碎、高溫熔融為再生聚酯粒;此時就能展開抽紗、織布、裁切等後續工作。估計一條長230公分、寬180公分的環保毛毯,需使用68支回收寶特瓶。
以再生聚酯纖維製成的環保毛毯,產品又含有如此多人的愛心接力,又有「續物命、造福慧」的深刻內涵,漸受國內外好評。環保毛毯的正向影響日益醱酵,讓黃華德等人覺得藉生活終端產品,來推廣環保回收資源護地球的行動深具意義,經過2年的籌劃於2008年 12月 10日正式成立大愛感恩科技,並於隔年將所有股權捐給慈濟,並以環保為宗旨成為全球第一家百分百回饋社會的NPC(Non Profit Company)營利的非營利企業 (公司的成立就是要有獲利,但所有獲利都回饋社會公益)。「大愛感恩科技是愛心接力的環保公益平台。」黃華德指出,除了慈濟環保回收站外,大愛感恩科技還串連了超過五十家的合作夥伴在此無私的公益平台上共同發揮專業良能。
◎從搖籃到搖籃,與地球共生息
大愛感恩科技也陸續開發傳薪系列 (中國風)、修賢系列 (休閒/生活用品)、新芽系列 (兒童)、慈悲科技系列 (賑災物資)及具有生命力的禮盒系列的環保科技再生產品,並嚴守「綠色環保製程」原則,儘可能在生產過程中能節能/減碳/節水..等。黃華德解釋,以染布為例,染1公斤布,平均需耗費100-130公斤的水。因此大愛環保再生產品儘可能保留寶特瓶原色,如透明寶特瓶會製成白色布料代表純潔、綠色寶特瓶則變身綠色布料代表生態;而灰色環保毛毯,則是在抽紗過程用前染 ( dope dye) 中加入色母粒的環保紗來製成無後染減少大量水資源的終端產品。
◎來自各界的肯定
大愛感恩科技連續三年取得荷蘭 Control Union的GRS (Global Recycle Standard),大愛環保紗取得台灣環保署的綠色環保標章,尤其是代表台灣愛心的灰色環保毛毯已獲得德國萊因集團的「碳足跡」及「水足跡」雙驗證;同時更取得全球第二張、亞洲第一家環保re-PET再製產品,「搖籃到搖籃銀級認證CM」,公司產品取得 421項 MIT 微笑標章的認證是紡織業界是最多也是唯一,同時連續三年得到經濟部“台灣精品獎”及“綠色典範獎”的殊榮,今年更得到行政院頒發的“國家永續發展獎”及“國家環境教育獎”等等。
透過一年近三百場的分享及近五十場國內外展覽及實體通路/虛擬網站等的推廣,大愛感恩科技的綠色環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營運每年持續成長,是台灣綠色產業的亮點,也期待建立綠色品牌成為在全世界環保的典範。
在愛心接力的環保旅程中,大愛感恩科技打造了全新的平台,也將無私公益的價值觀傳遞全球。不過,這趟“品人文、涵福慧、傳大愛”與地球共生息的環保之旅尚未結束,需要號召更多人參與,讓友善地球、“濟貧教富,教富濟貧”的志業能一棒接一棒地永遠傳遞下去。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報導
Read more大愛感恩點瓶成金 回饋社會綠色傳奇
- Article Details
俗稱「寶特瓶」的PET一號塑膠瓶,與一般在國際品牌商製作的原生聚酯纖維原料相同來自石油,可回收再製成多樣化的聚酯纖維再生織品,其中又以藉由品牌的推廣串起了“環保人文 + 愛心接力 + 完全回饋”的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最受矚目。
由五位在食/衣/住/行/資訊的不同領域實業家集資成立的大愛感恩科技,是台灣首家環保公益企業,自2008年成立至今,初期已將超過3億支的飲用水寶特瓶,回收再製為日常生活中的多樣化的環保再生產品。其中最具好評的「灰色環保毛毯」,更曾發送至美國、菲律賓、澳洲、日本、中國、南非、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海地、斯里蘭卡、中國大陸等30多個國家,溫暖近八十萬名在天災人禍中流離失所的受災災民,並將台灣人的愛心藉由溫暖的環保毛毯膚慰了受災民的身心。
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科技再生產品都掛上全世界唯一完整的生產履歷回溯卡,也讓使用者能一目了然暸解原生與環保再生產品在製程上的節能/減碳/節水等數據,也能藉由手機掃描QR Code 暸解原料來源的環保菩薩的人品典範,這個是全世界首見的創舉則全來自台灣第一家環保公益企業大愛感恩科技。
◎從印尼海嘯啟發的環保志業
成立於2008年的大愛感恩科技,是由德式馬企業董事長黃華德 (衣),味全董事長魏應充 (食)、東英建設董事長高明善 (住)、基業集團執行長李鼎銘 (行) 、宏碁創辦人之一林家和 (資訊)、等5位在商業領域舉足輕重的企業家共同出資創辦,並由身兼台灣製衣公會理事長/紡拓會副董事長的黃華德擔任大愛感恩科技公司董事長。「我們5個人都是 證嚴法師的實業家弟子,受到 上人感召才規劃創立這家公司,」黃華德說,他們試圖創造社會企業的全新營運模式,完全將公司的投資及每年百分之百的全部盈餘回饋慈濟來做國內外賑災及社會公益之用,所以才說是世界上第一家完全以環保為宗旨的社會公益企業。
時間回溯至2003年,黃華德等5位發起人成立「慈濟國際人道援助會」,並根據各人專業,分為食、衣、住、行、資訊五大組 (2010年加入綠能組),結合各領域有愛心及專業的企業家,平時共同研發多樣化的賑災物資,國內外的災難時可提供急難災害的後勤支援。
2004年南亞海嘯,人援會成員們啟動後勤支援機制,實業家們並隨同勘災團進入第一線的災區。眼見殘破大地、無助災民,氣候變遷的威脅迫在眉睫,他們不禁反省:「身為有能力的實業家,除了在事業上賺錢追求利潤外,我們還能為這塊土地及國家/人民做些什麼更有意義的事?」同時受到近二十年全年無休的全台灣數萬名慈濟環保菩薩愛護地球的單純心念在作資源回收/分類的感動,回台灣後人援會開始整合慈濟環保菩薩於全台所回收的寶特瓶為原料,研發製作環保毛毯,大愛感恩科技的雛形也於焉誕生。
◎愛心接力的環保旅程
黃華德說,寶特瓶再生技術的關鍵,在於回收工作必須確實,在製造過程中才會有更佳的良率,現階段包含中國大陸在回收大都是製作較低階的產品。而全台灣5,462個慈濟資源回收站,就是他們原料的最佳後盾。7萬多名的定期慈濟環保菩薩每天都會將回收資源精準分類,以確保原料的純度。經過分色、去除瓶蓋、標籤後的寶特瓶,會再交由合作夥伴的廠商壓碎、高溫熔融為再生聚酯粒;此時就能展開抽紗、織布、裁切等後續工作。估計一條長230公分、寬180公分的環保毛毯,需使用68支回收寶特瓶。
以再生聚酯纖維製成的環保毛毯,產品又含有如此多人的愛心接力,又有「續物命、造福慧」的深刻內涵,漸受國內外好評。環保毛毯的正向影響日益醱酵,讓黃華德等人覺得藉生活終端產品,來推廣環保回收資源護地球的行動深具意義,經過2年的籌劃於2008年 12月 10日正式成立大愛感恩科技,並於隔年將所有股權捐給慈濟,並以環保為宗旨成為全球第一家百分百回饋社會的NPC(Non Profit Company)營利的非營利企業 (公司的成立就是要有獲利,但所有獲利都回饋社會公益)。「大愛感恩科技是愛心接力的環保公益平台。」黃華德指出,除了慈濟環保回收站外,大愛感恩科技還串連了超過五十家的合作夥伴在此無私的公益平台上共同發揮專業良能。
◎從搖籃到搖籃,與地球共生息
大愛感恩科技也陸續開發傳薪系列 (中國風)、修賢系列 (休閒/生活用品)、新芽系列 (兒童)、慈悲科技系列 (賑災物資)及具有生命力的禮盒系列的環保科技再生產品,並嚴守「綠色環保製程」原則,儘可能在生產過程中能節能/減碳/節水..等。黃華德解釋,以染布為例,染1公斤布,平均需耗費100-130公斤的水。因此大愛環保再生產品儘可能保留寶特瓶原色,如透明寶特瓶會製成白色布料代表純潔、綠色寶特瓶則變身綠色布料代表生態;而灰色環保毛毯,則是在抽紗過程用前染 ( dope dye) 中加入色母粒的環保紗來製成無後染減少大量水資源的終端產品。
◎來自各界的肯定
大愛感恩科技連續三年取得荷蘭 Control Union的GRS (Global Recycle Standard),大愛環保紗取得台灣環保署的綠色環保標章,尤其是代表台灣愛心的灰色環保毛毯已獲得德國萊因集團的「碳足跡」及「水足跡」雙驗證;同時更取得全球第二張、亞洲第一家環保re-PET再製產品,「搖籃到搖籃銀級認證CM」,公司產品取得 421項 MIT 微笑標章的認證是紡織業界是最多也是唯一,同時連續三年得到經濟部“台灣精品獎”及“綠色典範獎”的殊榮,今年更得到行政院頒發的“國家永續發展獎”及“國家環境教育獎”等等。
透過一年近三百場的分享及近五十場國內外展覽及實體通路/虛擬網站等的推廣,大愛感恩科技的綠色環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營運每年持續成長,是台灣綠色產業的亮點,也期待建立綠色品牌成為在全世界環保的典範。
在愛心接力的環保旅程中,大愛感恩科技打造了全新的平台,也將無私公益的價值觀傳遞全球。不過,這趟“品人文、涵福慧、傳大愛”與地球共生息的環保之旅尚未結束,需要號召更多人參與,讓友善地球、“濟貧教富,教富濟貧”的志業能一棒接一棒地永遠傳遞下去。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報導
Read more蜜蜂生態瀕滅絕 綠水龍入侵危機
- Article Details
最近在倫敦市中心出現大批蜜蜂在玻璃櫥窗上築起新家,無獨有偶的,台灣彰化也發現上萬隻蜜蜂在神像底座下築巢,其實蜜蜂和人一樣,都會去找適合安居的地方居住,蜜蜂為什麼找不到回家的路,其實和人類脫不了關係,本周大愛探索周報的主題物種危機,帶您深入了解。
大愛記者 陳彥珊:「全世界的蜜蜂正面臨大量消失的危機,而台灣的台大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找出蜜蜂可能消失的原因。」
讓蜜蜂迷航的元凶是農藥益達胺,但這研究究竟是怎麼做的?在不到一公分大的蜜蜂身上刺青,類似二維條碼的圖騰,讓蜜蜂的飛行路徑在鏡頭下全記錄。
農藥對蜜蜂種下傷害,人類的棄養,也會對生態帶來嚴重影響。外來種蜥蜴「綠水龍」被惡意丟棄在北部山區,擾亂了原生生態,採訪團隊跟著獵龍大隊入山抓龍。
小的時候模樣可愛極了,被當成寵物飼養,但長大後的綠水龍卻是凶猛的獵殺高手。
銘傳生科系研究生 邱柏愷:「咬了之後就不放,然後牠(綠水龍)那時候,牠一咬就開始旋轉。」
三年來已經移除了五百隻綠水龍,但生命本無原罪,是誰為牠們貼上罪惡標籤?請鎖定本周五大愛探索周報,帶您看台灣面臨的物種危機,以及人類該如何節制行為,不要再為物種種下危機。
Read more退休警察殷勸善 一周募上千會員
- Article Details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招募百萬菩薩,持續在全馬各個社區中展開,在峇株巴轄和大山腳兩地,志工都走進傳統市場募愛,其中有位退休的警察曾展文,他利用過去的人脈,跟民眾廣結善緣,同時也積極募愛,靠著好事大家做的口耳相傳,一個星期就招募到1025位會員。
凌晨時分,馬來西亞大山腳的甘榜芭魯菜市場,各家攤商忙著準備開店,不過在眾多忙碌的身影中,卻有一位身穿藍天白雲的慈濟志工穿梭其中,他是警察退休的曾展文,每天在市場裡跟人勸募,一個星期就募到了1025位新會員。
慈濟志工 曾展文:「我們是小錢行大善,就是這樣囉。」
效法慈濟功德會,草創時期的克難精神,在大山腳市區市場裡,也有一位熱心公益的攤商陳美瑩,藉由做生意之便,她努力向自己的客人募愛,同時也擺放竹筒,存下點滴的環保基金。
市場攤商 陳美瑩:「拿這個木(竹)筒來募捐就是,第一就是給人家做環保,如果要紙袋的捐兩毛錢給慈濟,然後也給方便一些人,少少許許的,有一些機會,他們就可以籌一點,做一點功德。」
同樣的熱情,慈濟志工也在住宅社區,大力宣傳勸募。
慈濟志工 與 民眾:「一個月啊,一兩塊,五塊都可以,你一個月省一塊、兩塊,你有心就可以,最重要是你有心啦。」
相信人人皆有善心,這天,在峇株巴轄的永平早市,志工也利用推廣淨斯產品的機會,招募會員,不少民眾都熱情響應。
志工 與 民眾:「(為什麼你會覺得)(你要做這分小小的愛心呢)做慈善是好事啊。」
民眾 劉麗玲 與 慈濟志工:「我認為慈濟很好,每個人都很善良,笑容也很好,我很喜歡。(假設我們有什麼活動的話)(要找人做志工你願意付出嗎)可以,可以 。」
不管在什麼場合,全馬慈濟志工他們用心,用行動,邀約百萬人一起來加入善的行列。
林玟 阮金龍 傅亮龍 許忠誌 真善美志工-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智慧心念疼惜大地 參訪收穫豐富
- Article Details
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的立法議會參訪團,來到台灣台北的萬華靜思堂、萬華環保教育站了解慈濟。議長鄧章欽看到慈濟志工專業的回收分類,以及終年無休的愛護地球行動,相當感動與敬佩,要將所見所聞帶回去馬來西亞帶動。
除了通道,環保志工被回收來的塑膠袋團團圍住。而他們很清楚的知道,如何分類不同材質的塑膠袋。
慈濟志工 陳麗芳:「現在這位志工做的是把分類好的塑膠袋壓扁。」
來到寶特瓶整理區,馬來西亞雪蘭莪州議會議長等一行人,深深體會,人們製造的垃圾量多的驚人。
雪蘭莪州立法議會議長 鄧章欽:「一般上,市井小民都認為說垃圾的處理工作是政府的工作,是市政府的工作,但是慈濟這些運動以及這些活動,就能夠讓他們知道,其實處理垃圾這個工作並不只是政府的工作,而是每一個人都有責任。」
萬華環保教育站、萬華靜思堂,處處看見慈濟志工對環保的用心,密集的回收時間表,讓議長更清楚他這一趟的收穫。
雪蘭莪州立法議會議長 鄧章欽:「今天看了慈濟的一些紀錄片,跟大家的講解,讓我更深刻理解,為什麼慈濟的工作能夠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因為這個是腳踏實地的工作,這個是本身要動手去做的工作。」
除了環保,心想好意、口說好話、身行好事,也要從自己開始,去帶動他人;就像請人喝杯茶,要親自品嘗它的香氣、它的甘甜。
真善美志工 胡鳳寶 李文財 魏美雀 朱國榮 台北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