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014
Monday, 26 May 2014
慈警會親子聯誼 溫馨互動釋壓力
- Article Details
警察平時工作壓力大,高雄慈警會今天(5,25)特別舉辦親子聯誼活動,增加親子互動機會;而看到社會上發生暴力事件和天災人禍,員警們希望人人做環保救地球,也心存善念,讓社會多一分祥和安定的力量。
警察們帶著輕鬆的心情,和家人小孩來到高雄靜思堂,看到慈濟人為愛護地球,以及在天災人禍發生時,給予人道關懷和救援的大愛精神,感觸很深。
保警 朱寶翰:「一日五善那部分,就是有關節能減碳,儘量可以減少一些排放廢碳,資源回收這方面的問題,就已經很早發現這些問題,到現在持續在做,一日五善那部份,就是有關節能減碳,儘量可以減少一些排放廢碳,資源回收這方面的問題,就已經很早發現這些問題,到現在持續在做。」
慈濟志工 林金貴:「他們的眷屬也是在後面一股的力量,那經過他們參加慈警之後,他們的眷屬也對慈濟慢慢了解,他們也會找到一片,能夠解心的空間。」
社會上發生暴力事件時,警察總是站在第一線,是一股安定的力量,但也希望藉由佛法,教化人心,導向正途。
法警 洪嘉駿:「我們在戒護他們時,可以想辦法,讓他們心情比較安定一點,不要情緒那麼浮動,希望他們出去以後,不要再重覆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再回到監獄裡面。」
法警 洪嘉駿:「我們在戒護他們時,可以想辦法,讓他們心情比較安定一點,不要情緒那麼浮動,希望他們出去以後,不要再重覆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再回到監獄裡面。」
保警 朱寶翰:「如果鄭捷之前有接觸到慈濟,可能他心裡上不會那麼空虛,對於社會也不會有那麼強烈的反社會傾向。」
人人散播善的種子,即時給予行為偏差者一個導正的機會,社會才能祥和,沒有災難。
賴昌邦 陳立偉 高雄報導
Read more崑山科大慈濟青年 發起淨化校園
- Article Details
崑山科技大學慈青社學生在校園內舉辦環保按讚的活動,邀同學們一起來淨化校園,他們拿著工具走遍校園角落撿拾垃圾,也學習資源分類,將自己的學校為起點,擔負起愛護愛地球的使命。
台南崑科大慈青邀環保志工,走進課堂上宣導環保知識,慈青社指導老師期盼大學生發揮影響力。
崑科大慈青社指導老師 李政隆:「一個觀念就是說,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有些東西其實都是多餘的,這個東西其實還是要從我們學生去影響學生做起。」
另外,慈青也邀學生一起動手做環保,首先,從清淨校園做起,學生們人手一袋,彎腰撿拾垃圾,才發現很多地方做得還不夠。
崑科大學生 謝淙丞:「回收東西要真的把它沖乾淨比較好。」
慈青學長 李盈憲:「垃圾不要亂丟,一些食物要珍惜,用不完的就是到廚餘桶裡面再回收,我覺得這一塊都是我們可以著手再去宣導的地方。」
珍惜資源,落實回收再利用,慈青發願擔任領頭羊,帶動大家從源頭做起,愛護地球。
李迎楨 陳明輝 真善美志工-台南報導
Read more投入環保樂無憂 八旬嬤日出而作
- Article Details
住在左營眷村的陳杏,八十二歲!平時就常捐款助人的陳杏,因為女兒的因緣,讓她認識慈濟,進一步參與義賣募款。當時六十多歲,陳杏覺得自己除了固定節日手作義賣外,還能有更多付出;便開始做回收。每天不到六點,陳杏一定騎著三輪車出門,從清晨到晚上收垃圾時間,陳杏穿梭在社區做回收。年輕時賣水果,陳杏的生意頭腦很好,做回收能有什麼回饋嗎?陳杏不假思索的回答,做回收讓她獲得的,是快樂!人生七十才開始,八十幾歲有什麼好稀奇。
剛剛忘記先堆這一袋上去,這一箱,對你們年輕人來說,是不重,但是對阿母我來說,是比較重,做這個(回收),也不是很困難的,現在五點天就亮了,我就趕緊出門,如果先跑社區,後來就去學校,我一定每天一早一車回來,兩個布袋,堆尖尖的,再回來。你好,阿彌陀佛,早安,這位年輕人很有愛心,老闆娘,老闆,我就是在想小刀放哪,都要帶著刀子出去,要帶著對不對 對,要不然,膠帶會不好撕開,這一袋要先放上面,我要繼續去載,要去別的地方載。
阿嬤很棒,堆疊的功夫很棒,要放哪邊怎樣擺不會掉,你都已經清楚了,對,知道怎樣不會掉下來,就怎樣放,阿嬤真的很厲害。每個地方都是要去巡,這些都是固定的會去收的,固定的喔,對,裡面還有嗎,就是比較麻煩一點,把東西再拿下來,放在布袋中,這些塑膠袋軟軟的,都可以裝。
這個放在這邊可以嗎,也可以,我來解開才知道,從哪邊可以解開,小心一點,自己怎樣綁的才會知道,今天打開又綁,算第幾次了,第幾次,第五次,第五次還是第四次,那邊一次,一次,兩次,一遍,兩遍,三遍,四遍,五遍,我得到快樂,心情很開闊,可以幫助別人,會累對不對,不會,怎麼會累,心不要累最重要,心如果做了,就先覺得累,還沒做之前就做不下去,如果是歡喜心做的,無論怎樣都是歡喜的,現在還要不要繼續跑左營(回收)。
朱怡蓉 蕭宏澍 高雄報導
Read more大愛共襄八十誌 瑞芳山城故事多
- Article Details
大愛感恩每年有三百多場之環保人文分享,深入各地校園及社區,5/24來到新北市瑞芳高工參與八十周年校慶,我們也受邀參與擺攤推廣。促成這次活動因緣的一直以來很護持大愛感恩科技的退休教師也是慈籃內湖組前聯絡人曾錫閩師姊從該校退休後的她全心投入慈濟,期望將環保教育和慈濟人文帶入校園並回饋給學校和瑞芳社區。大愛也將此次推廣所得回饋給校方作為教育儲蓄專戶的捐助清寒助學之用,藉此共襄盛舉,更與基隆區教聯會合和互協師兄姊,預約下次教聯會與親子成長班的愛灑分享,延伸長情,匯聚愛與善的效應。
瑞芳高工自日據時代就成立,是一間歷史相當悠久的學校,創校迄今於以培育國內多位技職相關人才。世代相傳的校訓「誠、樸、勤、毅」精神,林清南 校長分享道: 這跟慈濟精神讓地球永續發展相契合,現在面對氣候變遷和地球暖化的問題,大家都生在地球村,不管我們或是子孫,都有責任要讓下一代有一個美好的環境,感謝慈濟在環保教育這區塊教導我們,不只學校學生,還有社會大眾一起來發願,一起來努力,完成這低碳環保教育。
瑞芳這純樸山城,每一位師生都和善熱心且抱有赤子之心,學生們所扮演之「環保大愛狗」和「素食感恩貓」深受歡迎,大家紛紛爭相拍照合影。攤位上也以四格漫畫書籤與小朋友們結緣,「你們眼前所看到的都是廢棄的寶特瓶回收再製的唷!」,不管是大人小孩紛紛表示神奇。當看到大愛感恩科技現場所展示的慈悲科技等產品,聽到這產品都是為慈濟先遣人員勘災/賑備災所研發,瑞芳高工學務主任 廖建春則相當感佩,並表示慈濟和大愛利用高科技把一些沒用的垃圾變成可用的資源,除了資源回收垃圾減量之外,更善用地球資源,讓資源能源源不絕,永續循環再利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比喻的是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瑞芳高工作育英才,大愛感恩則愛護大地,共同作為環保教育的前瞻者,為山城的八十週年的校慶,傳唱心靈環保樂章。
大愛共襄八十誌 瑞芳山城故事多
- Article Details
大愛感恩每年有三百多場之環保人文分享,深入各地校園及社區,5/24來到新北市瑞芳高工參與八十周年校慶,我們也受邀參與擺攤推廣。促成這次活動因緣的一直以來很護持大愛感恩科技的退休教師也是慈籃內湖組前聯絡人曾錫閩師姊從該校退休後的她全心投入慈濟,期望將環保教育和慈濟人文帶入校園並回饋給學校和瑞芳社區。大愛也將此次推廣所得回饋給校方作為教育儲蓄專戶的捐助清寒助學之用,藉此共襄盛舉,更與基隆區教聯會合和互協師兄姊,預約下次教聯會與親子成長班的愛灑分享,延伸長情,匯聚愛與善的效應。
瑞芳高工自日據時代就成立,是一間歷史相當悠久的學校,創校迄今於以培育國內多位技職相關人才。世代相傳的校訓「誠、樸、勤、毅」精神,林清南 校長分享道: 這跟慈濟精神讓地球永續發展相契合,現在面對氣候變遷和地球暖化的問題,大家都生在地球村,不管我們或是子孫,都有責任要讓下一代有一個美好的環境,感謝慈濟在環保教育這區塊教導我們,不只學校學生,還有社會大眾一起來發願,一起來努力,完成這低碳環保教育。
瑞芳這純樸山城,每一位師生都和善熱心且抱有赤子之心,學生們所扮演之「環保大愛狗」和「素食感恩貓」深受歡迎,大家紛紛爭相拍照合影。攤位上也以四格漫畫書籤與小朋友們結緣,「你們眼前所看到的都是廢棄的寶特瓶回收再製的唷!」,不管是大人小孩紛紛表示神奇。當看到大愛感恩科技現場所展示的慈悲科技等產品,聽到這產品都是為慈濟先遣人員勘災/賑備災所研發,瑞芳高工學務主任 廖建春則相當感佩,並表示慈濟和大愛利用高科技把一些沒用的垃圾變成可用的資源,除了資源回收垃圾減量之外,更善用地球資源,讓資源能源源不絕,永續循環再利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比喻的是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瑞芳高工作育英才,大愛感恩則愛護大地,共同作為環保教育的前瞻者,為山城的八十週年的校慶,傳唱心靈環保樂章。
2014,5/26,丹鳳高中環境教育分享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4年5月26日(一) 10:30 - 11:30
【地點】新北市丹鳳高中 (新北市新莊區龍安路72號 )
大愛心新聞: 弦歌聲韻話環保 丹心鳳暘護山水


Sunday, 25 May 2014
2014,5/26,【人文講座】紡織創新與發展, 紡慶實業 朱毋意 董事長
- Article Details
【講師】紡慶實業 朱毋意 董事長
【時間】2014年5月26日(一) 8:30~10:00
【地點】德式馬交誼廳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5號3樓)
大愛心新聞:轉動台灣向前行 環保科技展創意
慈濟社區網:臺灣向前行 環保科技展創意


Read more
國家足球場!美善因緣 心靈道場
- Article Details
在海地今年舉辦了二場浴佛活動,有2300多人來參加,海地慈濟志工從二個月前就開始規畫,前一天更是在大太陽底下,排練四個小時,全場以華文來進行,不過在海地,如何有效控制人群的秩序,一直是最大的挑戰。
海地大地震,國家足球場,慈濟志工發放物資,整整一個月,四年後,美國和海地,二地志工合作,當年救援的場地,如今是清淨心靈的道場。
海地浴佛典禮,今年有2300人來參與,要聚集如此多的人,已經是大事,還要他們有秩序,排出浴佛隊型,更是一大挑戰。
民眾,艾倫:「我們學到很多,尤其如何將一群人,有秩序的編組成10個人,或是20個人一組,基本上我們學到自我約束和紀律,這也是海地人需要的訓練。」
本土志工,密瑞兒:「要控制人群真的很困難,但我想我們做到了,我們能掌控現場,這是歷史的一刻因為我們第一次,聚集這麼多人來參加。」
大太陽底下,四個小時,堅持用中文進行彩排,口號指令,本地志工從頭學起,大家都和馬可亞瑟,用拚音,記住三首經文裡每一句的發音。
志工,馬可亞瑟:「靜寂清澄,志玄虛漠,我們學了三首,是要我們淨化心靈,遠離煩惱。」
繞佛繞法,腳步要求一致,跟著美國慈濟志工走,不紊亂。
慈濟志工,萬培娟:「法文又不會,讓他們說左右也很麻煩,所以就動作很大,他們就像跳舞一樣,一左一右,在那搖晃,真的非常可愛,他們也很認真的在搖晃。」
行進間,有著屬於海地人的節奏,全場中心點,浴佛台,同樣很有特色,就地取材,用辣木代替鮮花,用回收的寶特瓶裝辣木子,簡單又莊嚴,浴佛行進中,都有種子志工做指導,在天主教的國度裡,佛教儀軌,同樣讓人攝心。
除了浴佛,下午,則是在教堂,與參與幸福校園計畫的孩子與家長,慶祝母親節,場面小而美,更不忘要傳達報佛恩,親恩,還有眾生恩。
離去時,人人把海地克里歐語的靜思書籤帶回家,激勵自己,也相約明年,還要帶更多社區民眾,一起來參加。
范婷 康尼爾 范肇宏 海地報導
Read more不一樣的美術課 畫出環保新風氣
- Article Details
廣東深圳,一所小學,把環保觀念,融入到美術課程。一次性筷子,免洗筷,綠豆芽,和畫畫,能有什麼關聯。美術老師,林琳,不只把環保帶入課程,還發起了校園環保運動。
蓮花小學學生,潘思霓:「這是塑膠寶特瓶要放在這個塑料寶特瓶回收箱裡。」
蓮花小學學生,張凱琦:「這是回收的紙類,要放在這個紙類回收箱裡。」
蓮花小學學生,聞舒敏:「這個是發泡膠,要放在發泡膠類。」
深圳市蓮花小學,每周六下午環保活動,持續一年多。推動者,是學校美術老師,林琳。她曾經在教學工作上,面臨瓶頸。
蓮花小學美術老師,林琳:「做老師根本沒有尊嚴,在講課的時候挨著等著下課,很痛苦的,經常我都自己迷茫,我們畫這麼多畫幹嘛啊,那麼大的框子,那麼厚的畫布,那麼厚的顏料,然後製造很多很多垃圾。」
為人師,也有迷茫的時候。兩年多前,她接觸慈濟環保活動。一次性筷子的危害,環保醒覺,她的心,有了方向。
是一顆什麼樣的心啊,懂得珍惜的心,對嘛,你們真的好棒,美術課,也因此大不同。
蓮花小學美術老師,林琳:「泡筷子的水培植的豆芽,在第一天之後就慢慢變爛,幾乎停止生長,泡清水的豆芽會長得很茁壯,越長越高,接下來同學們就可以把自己的這六天的觀察,並且得出的結論,用畫畫的形式或者用文字記錄的形式,把它記錄下來。
這個作業是要孩子觀察,綠豆分別用清水,以及用一次性筷子泡的水來種植,有什麼樣的差別。。
蓮花小學學生:「我得出的結論是,泡清水的豆子會長得很快,泡筷子的水,豆子會不怎麼長,而且還會長毛,所以以後我會少用(一次性)筷子。」
蓮花小學校長,熊進祥:「林琳老師她透過這堂課,她就這種整合,實際上也是把這個環境,這種教育,這種思想品德的教育滲透到她的美術課結合。」
美術課,觀察的是生活周遭,手繪的是心中領悟。
蓮花小學美術老師,林琳:「如何給孩子提供一個土壤,這個土壤中有感恩,尊重和愛,那我們培植出來的這個幼苗也是帶著感恩,尊重,愛長大,他同時也會回饋給這個土讓,更多的營養,給他清水他就會成長得很茁壯,乾乾淨淨的,給他那些汙濁的水,他就長不大。」
有越來越多家長,認同孩子,這不簡單的美術課。他們跟著一起來做環保,陪伴孩子成長。
Read more環保志工開口唱 歌聲優美不輸人
- Article Details
台南仁德環保站的環保志工,組成了一支萬歲合唱團,每個星期四他們會聚在一起,在老師的指導下練唱。他經常受邀到社區的活動現場分享,和民眾結好緣,透過慈濟歌曲的優美旋律,上人的法也流入心田。
仁德環保站內,一群環保志工組成的合唱團,在老師的指導下練唱,雖然年過半百,不過,唱起歌來,拍子強弱、旋律高低、情感收放,樣樣不馬虎,取名萬歲是一分祝福。
指導老師,胡朝棟:「透過唱慈濟的歌曲,慈濟的歌選或是唱一些早期,屬於我們那個年代的台灣民謠,讓大家的心都很快樂,都能夠活得長長久久。」
感念環保菩薩每天辛苦為大地付出,愛唱歌的慈濟志工胡朝棟,邀環保志工走進音樂的世界,希望他們身體動,心靈也能獲得調劑。
環保志工,黃楊珠:「我們所有肚子裡的悶氣,可以發洩出來。」
環保志工,蔡秋霞:「讓我們的心情都很快樂很舒暢,慈濟的歌曲都是很好聽很感人。」
萬歲合唱團以慈濟歌曲為主,熟悉老歌為輔,透過音韻將上人闡示的人生佛法植入心田,融入生活,豐富生命。
潘俞臻 鄭瑞萍 台南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