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014
Thursday, 01 May 2014
飲食方式救地球 棄葷改素護眾生
- Article Details
馬來西亞知名企業「帝國集團」,認同慈濟理念,邀請雪隆慈濟志工,到 梳邦帝國飯店,分享環保素食。帝國集團創辦人,更決定將每星期提供兩天免費的素食午餐,鼓勵員工響應蔬食。講座結束後,高達六成比例員工,共173人加入慈濟會員,捐小錢付出愛心。
在馬來西亞梳邦帝國飯店,雪隆慈濟人醫會醫生,為兩百五十位帝國集團主管與員工,揭開食物背後,與環境連結的真相。
慈濟人醫會醫師 陳成亨:「應付溫室效應,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成為素食者。」
為了鼓勵員工響應素食,帝國集團董事經理黃耀德,宣布公司將固定提供免費素食午餐。
帝國集團董事經理 黃耀德:「我們會在星期一二提供素食給員工,而且是免費午餐。」
帝國集團子公司執行長 陳源泰:「因為一直以來講是溫室效應,要怎麼才做到(減緩),所以至少現在可以了解是,先以自己先開始做起,再從自己去影響到家人
再從那裡影響到朋友身邊的人。」
志工也受邀分享竹筒歲月精神與校園安學計畫,獲得員工的認同響應,日行小善祝福苦難人。
帝國集團員工 卡斯杜麗:「只是一點小小的付出,我們能夠抹去別人悲傷的眼淚,何樂不為。」
透過企業的帶動,單純善念,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蕭雯穎 羅虢驄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校園環保行動力 慈青社帶動風氣
- Article Details
年輕人的青春歲月,不留白。台北陽明醫學大學,就有一群慈青社員,因為學生環保觀念還不足,導致宿舍的垃圾桶,常常夾雜著許多可回收的資源,像是塑膠袋、紙餐盒和瓶瓶罐罐等等,如果沒有回收出來,就會直接被焚燒掉。因此,在社長王師瑜登高一呼,這學期開始由社員排班,利用中午或傍晚下課時間,親自動手做分類。這股為了校園乾淨,為了物命延續的傻勁,讓人感受到年輕人,擇善固執的感染力。
中午不睡覺,一群學生,往垃圾桶裡東翻西找,甚至還有人乾脆用鼻子聞。
陽明大學慈青社員 方鏡齊:「做塑膠袋回收之前,我們必須先確認說,裡面有沒有油,或者難聞的東西,所以我會先聞一下,因為像這個(回收)回去的話,如果有油,處理起來很麻煩。」
不嫌髒、不怕臭,就是不想放過任何一個能回收利用的塑膠袋。一支夾子,加上沒戴手套的手,飲料杯、餐盒,再油再黏,同樣不退卻。
陽明大學慈青社員 王亭文:「像手套,如果我們用那種塑膠的一次性手套,(用完丟掉)也是一個垃圾,布的手套還要洗,後來就覺得說,像手洗一洗就還好,然後稍微注意一下,手不要有傷口,就沒問題。」
邊做邊聊,聊課業,聊生活,感情越做越好。兩個多星期來,陽明大學慈青在社長王師瑜號召下,自願放棄午休,來到宿舍後方回收區,分類一般垃圾,有同學拿來便當盒,也立刻現場教學。因為每天排班,人數不多,卻是小兵立大功。
陽明大學慈青社長 王師瑜:「大學之後,就比較自由吧,但是,大家就這樣亂丟,然後就看了於心不忍,如果我們沒有回收,它就會全部一車一車的,變成一般垃圾,載去焚化爐或掩埋場,就不會再進入到人類的利用裡面。」
整理好的有用資源,逃過了被送進焚化爐的命運。靠著雙腳,分工合作,同學還親自送到環保站。
慈濟志工 何明村:「下課,普通學生會去逛街,他們不會,所以實在很感動,我們不是說在陪伴學生,其實是學生在教我們。」
點點滴滴,除了自己身體力行,心得還放上社群網站。一條條回覆留言,滿滿都是同學和老師的支持,藉由網路力量,也希望招募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陽明大學慈青社長 王師瑜:「就看到這些剛好是身邊的朋友,不是慈青,就是他們也很關心(環保)這一塊的時候,他們這樣的留言 就會很激勵我們。」
年輕人的力量和熱情,無限寬廣,串聯起來,用對地方,社會更溫暖。
蕭志傑 倪子凡 台北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