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014
Thursday, 10 April 2014
什邡大愛環保經 愛心承傳感恩行
- Article Details
3月21日台灣大愛感恩科技為了協助四川什邡大愛感恩科技,落實環保在地化,與人文教育心靈環保工作,特別居中牽線,邀請慈帆紡織的總經理 李維霖師兄與什邡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 林仲箎師兄一行人等見面與會。此次四川什邡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 林仲箎師兄,特別藉此前來台灣大愛感恩取經參訪,他表示道: 「不虛此行,要學習台灣環保精質化的成功經驗,希望複製回去分享,並推動未來海峽兩岸的大愛感恩科技專案,使其更緊密結合與互助」。
慈帆紡織是台灣大愛感恩的合作伙伴,去年協助大愛在許多冬令發放時,能準時交付賑災毛毯任務的重要推手,藉重 李維霖師兄過去數十年的專業與經驗,未來四川什邡大愛感恩科技,希望能夠打造在地化的環保紡織生產基地,計劃從回收教育到精緻化的環保毛毯生產都能在當地生根,取之當地(原料)並用之當地(生產/回饋),積極落實環保人文精神,會議中與李維霖師兄交換學習了很多生產建置上的問題。李維霖師兄會後也表示: 「去年因為大愛感恩科技,使他及同修林師姊與團隊們有這個機緣能夠參與慈濟賑災毛毯專案,生產及安排運送至大陸超過七十個賑災點過程中學習及體認,雖然林師姊在協助製作毛毯時不慎腳踝斷裂,甚至忘了身底的病痛及不便仍全新投入,相信就是那份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同理心更能讓自己有所感受,未來會更珍惜這份因緣,將自身所學的跟大愛慈悲精神緊緊結合在一起,更密切的配合。」同行的四川什邡大愛感恩科技 黃隆濱副總,是第一次回到台灣大愛感恩科技,在參觀實驗室時了解到大愛織品與搖籃到搖籃精神的永續性,讓他非常感動,一般而言,商品要獲得搖籃到搖籃認證,都需要從頭設計出一個新的產品來符合搖籃到搖籃理念,或者重新檢視產品原料、生產製程使其合格,而大愛感恩科技當初製造灰色環保毛毯,就已經跟搖籃到搖籃的精神相近,我們積極從資源回收裡面尋找工業文明後產生的大量回收產物,讓原本是廢棄的原料賦予全新的生命,隆濱師兄感恩表示: 台灣大愛感恩科技能傳承四川什邡的環保經驗真的太豐富了,有這麼多專業的關鍵技術更蘊含豐沛的環保人文,真的太幸福了,以後一定要常常回來取經。
大愛感恩科技 蔡知穎 台北報導
連結:
大愛感恩科技真善美影音: 0138四川什邡 http://youtu.be/h-hanFBP560
伯津綠色科技交流 共聚力量回饋社會
- Article Details
大愛感恩科技長期以來不遺餘力推動環保再生,利用科技回收資源製作貼近生活所需的環保織品,五年期間一直都是與不同的產/官/學界做異業結合,研發及推動綠色產品。此次藉著在世貿舉辦國際環保展中受大愛感恩科技李總經理之邀約,日前伯津綠色科技總經理 黃子敏特別撥空來訪,雙方討論PET/PP纖維與天然纖維結合製成終端產品開發及賑災組合屋置換使用再生料的可行性。同時也參觀低碳概念館和研發中心,黃子敏總經理看完表示: 今天很開心有機會來到大愛感恩科技,看到原來是我們所丟棄、所破壞環境的垃圾(資源),竟然能夠回收,真的是從內心感到非常震驚,這些垃圾(資源)創造二次三次的生命,真的是非常感動。
與大愛感恩科技有著相同理念的伯津綠色科技,主要研發天然纖維強化複合材料(NFRC),透過物理或化學的方法組成,在宏觀上具有新性能的材料。黃總經理的公司所負責的是綠色複合材料這塊,將各種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長補短,使複合材料的綜合性能優於原組成材料而滿足各種不同的要求。黃總經理表示期待將來若是能在大愛感恩平台共同合作,將PET、PP材料的研發加以做結合,在產品的應用上,包含賑災物資、民生用品,都有很多可以發揮良能的機會。
「在 證嚴上人的感召之下,雖然我們每個人的力量都是微小的,不過每一個人的力量聚集起來所發揮的力量這麼大、這樣完整的回收機制」黃子敏總經理說。同時聽聞李總經理告知四月十八日至二十日在花蓮舉辦兩年一度的人援會年會,在此營隊期間會展示慈濟這些年來為國際賑災物資所做各種的研發,黃總經理雖然在營隊期間需已規劃要出差,但仍願意在出國前一天來花蓮暸解慈濟為全球所做的一切,並承諾只要能有能發揮良能的機會,定會全力以赴來共同回饋社會,一起為環保努力。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
連結:
大愛感恩科技人文真善美影音: 0109 伯津綠色科技
http://youtu.be/HStC3S2j5cg
慈悲產業”心”合作 地球生態傳愛人
- Article Details
大愛感恩科技誠屬一愛心接力平台,廣邀愛心夥伴共同接力成就兼具環保人文的社會企業。日前楠丹企業和voodoo自行車實業家們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除了就未來商品合作開發做討論,也參觀大愛感恩低碳概念館暨研發中心。在這些用心的合作夥伴當中,大家一致肯定大愛感恩科技在環保人文和理念/願景推廣及所做的努力,其中楠丹企業 蔡凱裕經理是與大愛感恩科技第一次合作,參訪後表示大愛的「回收、永續」品牌理念很好,希望共同來實踐這樣的環保精神。
「用環保的觀念來生產新的東西,用在我們的生活上。」葉純峯師姑則表示大愛感恩科技用環保的觀念發展出很多有利於我們環境、有利於地球的織品,純峯師姑為Voodoo自行車品牌商,同時推廣自行車所使用到的衣服襪子等運動周邊商品,身為一位慈濟人,她分享之前做慈濟是從早忙到晚,忙了慈濟就無法全神顧到事業拓展,這次有這次因緣與大愛感恩科技合作,想到說不如把自己經營的這些運動用品來結合推行環保人文的大愛感恩科技且能將大家的努力回饋慈濟,等同我也是在做慈濟、推環保,將事業和志業來做結合。
在大愛感恩科技這個愛心平台上,志工實業家們有機會將志業、事業結合起來並進一步奉獻人群,正因為有這些合作夥伴的共同努力,讓回收的寶特瓶重新賦予新生命,製成低碳生活織品,更將環保與人文關懷推廣開來,成就維護地球生態的傳愛人。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
Read more產學建教合作 大愛幸福企業
- Article Details
為配合政府所推動的「雙軌訓練旗艦計畫」,上週莊敬高職副校長與教職人員一行四人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共同討論雙方未來建教合作方案。副校長 王傳亮先生實地參訪之後,看到大愛感恩科技這樣用心,為全球還有為環保盡力,感到非常感動,希望將來全校的學生來有機會來到這邊參觀並加入環保行列。
「雙軌訓練旗艦計畫」起源於德國「雙軌制」職業訓練模式,為的是促進青少年就業及培訓契合企業需求之優質專業技術人力。雙方除了討論校內同學提供實習方案,另外也針對已畢業待業中的同學討論未來可能合作方案和模式。讓這些學生們除了在校上課也可到事業單位實習,將理論與實務結合,也累積在業界工作經驗,降低學校教育與職場落差。
「從之前就與慈濟的因緣蠻深的。」傳亮先生本身之前有聽過大愛感恩科技,不過感受沒那麼深,到這才知道還有大愛這間幸福企業,可以與學校進行建教合作。原來位於新店的莊敬高職,因為地緣關係,學校平時就與文山區慈濟志工互動,除了安排慈濟師兄師姊定期去校內舉辦愛灑分享,莊敬高職的學生也會去新店慈院當志工。
會後也安排教職員們進行低碳生活概念館巡禮,當大愛感恩科技設計總監 洪若岑師姑介紹神奇白帽、神奇白鞋和太陽能LED帽等這些慈悲科技產品時,教職員們紛紛讚嘆這些商品真的是個「大智慧」。學務主任 曾秀芝女士看完大愛環保材質所做的服裝,表示這些織品非常時尚和精緻,且裡面也蘊含滿滿愛心。
「這是一個從“心”做起的企業,我覺得這是非常讚的“幸福企業”」秀芝女士說。幸福感能讓人充滿希望與動能,學生能專心向學,員工能發揮良能。大愛感恩科技希望未來透過這次建教合作機會,讓之後學生來大愛以後,感染到慈濟人文,將在這邊學習到的精神和態度帶回到學校或是職場上應用,朝向幸福企業的經營與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方向來精進努力。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
Read more科專計畫產業鏈 大愛研發創雙贏
- Article Details
為提升環保產業與推廣永續綠色品牌,目前大愛感恩科技正與工研院合作執行經濟部「業科科專計畫」(簡稱科專計畫),開發回收機能性產品掌握關鍵技術並落實應用, 2月25日 舉行的第一年度期中查證會議,評審老師和經濟部技術處窗口一行八人蒞臨大愛感恩科技指導,實地勘查公司執行計畫的場所、設備及工作環境,一同檢視這半年計畫的執行成果。會議中由負責此計畫的主持人洪碩廷博士進行簡報,針對計畫執行進度、重要成果、資源運用情形等等向委員們報告,雙方亦進行問題對答及意見交流,委員們也紛紛就學理與技術觀點,給予大愛感恩科技諸多寶貴的意見。
這次科專計畫受到政府大力推動,主要是探討機能性回收PET纖維製程及其應用開發,重點在於提升回收PET物性及品質穩定度。工研院材化纖維化學研究所 蕭凱仁博士表示: 這次是第一次與大愛感恩科技合作,之前知道大愛感恩科技在回收PET料的量是相當乾淨且自給自足,此次合作想要開發其他部分。「企業朝永續經營,大愛這部分已經做的很好」蕭博士說,並藉此給予大愛感恩科技專業與努力的極大肯定。計畫執行中研發的方向有兩種,一個是物理法,另一個則是化學法的創新研究,現在這計畫第一年度就是針對化學部份去改製,研發機能性纖維材料,像是針對親水性回收PET聚合製程提出技術改進,以增加商品抗靜電,賦予商品機能性。目前針對的大都是在材料方面,這方面技術成熟之後才會在物理性方面做改善,像是開發四角纖維或是T型纖維,將陸續完成。這次親水性纖維材料研發出來,便可以做成抗靜電衣服,因應季節需求,開發不同纖維,在冬季可防風禦寒就像是毛毯一樣,提供大德們冬日的溫暖,或因應大愛與慈濟寒冷區域賑災的特殊需求。夏季則做出來的衣服就可以吸濕排汗,在舒適感方面亦可以更上一層樓。
兩年前 蕭博士參加過暑期花蓮慈濟的人援會年會,因而對慈濟有些了解,認同大愛感恩科技獨一無二的環保回收系統並將大家努力成果來回饋社會的濟世精神,也受到賑災/備災物資研發應用所感動,蕭博士表示: 「很開心這次工研院與大愛感恩科技合作,將慈悲與科技做結合,把工研院的研發成果真正落實在大愛品牌應用上。」「大愛感恩科技是品牌商,設計部份利用回收寶特瓶製成日常生活衣物是很好的事情」工研院可以在材料面方面提供理念,讓整個產業鏈可以做為產品的應用和搭配,當掌握這次的技術之後,便可以整合大愛上游材料這一塊的應用,結合中/下游合作夥伴,最終由大愛感恩科技團隊做布種/產品的研發/設計,讓上/中/下游生產供應鏈更加完整,希望此次計畫只是雙方合作的第一步,也期待未來會有第二、第三個合作計畫,且讓工研院有其他機能性的材料計畫與大愛密切合作,創造台灣的環保善機與商機,把慈悲與科技結合的連結做的更徹底,讓彼此達到雙贏。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
Read more工業革命新觀念 環保研發「心」契機
- Article Details
大愛感恩科技打破紡織業界各自為政的藩籬,自成立以來爭取機會與經濟部、商業司、工業局、國貿局、紡拓會、紡織所、工研院、塑膠中心等財團法人單位合作,希望藉由各界專業的助力提昇產品的品質,拓展環保綠色品牌行銷通路,讓消費者喜愛大愛環保織品,對產品產生信賴度,同時也讓業界見證大愛感恩科技實力的增長,強化供應鏈的永續發展,提昇大愛感恩在環保製程上的技術以成功串連更多協力廠商。
為拓展更多的雙方合作的機會,塑膠中心產品開發部的 吳仁志副理及 陳仁文研發專員於日前特來拜訪大愛感恩科技的低碳概念館及實驗室,與大愛感恩研發部 洪碩廷與張曉暉博士討論未來雙方可以合作的主題。全台5,462個慈濟環保回收站乃“城市礦產”的愛心匯聚地,推動著再生資源循環的經濟發展。為了建立更好的資源回收平台,雙方希望可以開發一些更有利於資源分類的技術,以取得更高純度的原料,進而提高環保再生紡織品的品質。另外,3D列印的興起,被喻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成為美國及中國發展多年的產業。一台只有電腦桌大小的機器,可以神奇地做出任何的物品,包括硬的物品有如椅子、杯子… ,節省試產的時間及開模成本,這無疑是人類實現無限想像力的開始。有鑒於此,也由於國內並無使用回收材質的3D列印機,大愛感恩科技及塑膠中心希望能夠將此產品利用環保回收站的回收材質來做為其原料,並希望此環保3D列印技術能夠應用在慈濟各救災/賑災地區,為災民提供即時的所需材料,如就地製造假牙、走路輔助器等。
塑膠中心產品開發部 吳仁志副理對於大愛感恩的環保再生產品及其意義表示讚嘆,希望未來能結合塑膠中心的技術合作開發更多服務世人的產品。未來的科技建立在現在的想像,「任何事都是從一個決心,一粒種子開始」,大愛感恩科技及塑膠中心將積極評估各項可能性,創造及拓展產品與服務的綠色價值。
大愛感恩科技 張曉暉 台北報導
Read more新麗企業獻專業 同護環保展良能
- Article Details
大愛感恩科技日前邀請合作夥伴紡織上市公司新麗企業中國營運區副總 呂忠誠先生洽談合作事宜並參訪低碳生活概念館與研發中心,新麗企業創立已50年,為國際性及東南亞產量最大的樹脂棉製造商之一,由於新麗企業開始研發環保、健康與特殊功能性的專利產品,因而與大愛感恩科技結緣,並於去年成功運用大愛紗原料合作生產一系列高質感環保毛氈布系列產品及環保拼裝地墊,並實際運用於大愛感恩科技的低碳生活概念館內空間,具體落實環保織品的實用性與生活化。
大愛感恩設計部總監 洪若岑師姊,除感恩去年度與新麗企業合作的默契與成果,更進一步規劃新年度的環保織品共同研發計劃,希望借重新麗多年的專業織品開發經驗,與大愛感恩科技持續努力精進,研發部 黃毓瑾師姊,特別於大愛感恩科技新成立實驗室內,分享目前寶特瓶回收原料的應用研發實況與介紹相關專業設備。 呂副總表示,使用一般寶特瓶回收製作樹酯棉時,時常會由於原料不乾淨造成機台損壞,得知大愛品牌的原料由慈濟志工精心分類及挑選,因為來源清淨故使用在機台製作時低損耗、良率高且品質精緻,真的很難得! 同時 呂副總也將市場資料現況與發展以及自身多年紡織品經驗做心得交換,讓大愛感恩獲益良多。
呂副總本身也是為虔誠佛教徒,早已長期茹素,因此當初接觸認識到大愛感恩科技的核心價值「愛心、科技、環保、人文」即非常認同企業對於地球環保與慈善人文的努力,新麗企業秉持社會企業責任,直覺更要全力護持大愛品牌這份心念,更允諾新的一年會更加緊密與大愛合作並開發更多元的環保產品,一起友愛地。
大愛感恩科技 蔡知穎 台北報導
Read more同業交流齊精進 契入使命同發心
- Article Details
大愛感恩科技董事長 黃華德師兄,22日邀請3位紡織業界的三位先進,台灣區人造纖維製造工業同業公會 詹正田理事長、南緯實業的 林瑞越董事長與宏大拉鍊的 洪寶川董事長,參觀大愛感恩位於內湖的環保低碳人文概念館與研發中心跟大家分享大愛感恩科技近期參與慈濟賑災物資研發的賑災/備災物資與低碳生活環保織品,從研發的防寒透氣環織品、防穿刺機能鞋、太陽能帽與背包到精進版的毛毯,與紡織同業們做心得交流與精進。
參與的實業家們經過導覽後紛紛表示讚許,對於環保再生織品也能發揮大愛,在急難時刻透過慈濟人提供災民身心膚慰而動容,也都發心想盡一己之力,貢獻所長,一起加入這個愛心接力的無私平台。當 華德師兄介紹太陽能LED後背包的發光條時,宏大拉鍊的洪董便自薦有研發發光的拉鍊可以精進背包的夜光性能,南緯實業的林董也當仁不讓表示,自己之前有開發長時間儲存太陽能的發光條材質,可以提供大愛品牌做產品精進與研發,詹理事長則表示自身公司也有適合的布料可以精進LED帽的機能性,實業家們見苦知福,更發揮良能,透過腦力激盪,欲整合賑災物資的機能性並提升其功能,提供第一線的救災菩薩與災民們更優質的環保織品。
證嚴法師常說:「天下事,一個人做不完。」匯聚點滴之力,才能成就助人大力量。台灣雖然土地小,但是愛心密度最高,期待未來越來越多實業家都能承擔使命參與,在大愛感恩科技這個愛心平台上貢獻良能,匯聚眾人的愛心與力量,守護大地。
大愛感恩科技 蔡知穎 台北報導
Read more地質危脆極端氣候 助長坡地災害
- Article Details
台灣夾在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之間,板塊運動帶來造山運動,讓台灣到現在都還在長高,也因此地質年輕,但同樣是板塊運動帶來的是地震頻繁,讓地質產生許多破碎,忽略這樣的先天敏感,一旦碰上外力影響,就很可能破壞坡地的穩定、發生災情。從九二一大地震過後,台灣的土石流頻傳,就是因為地震讓山區土石鬆動,大雨時山高水急,又有豐富料源,才會頻頻發生土石流。包括美國、中國、世界各地進來陸續傳出土石流與山崩災情,台灣地質脆弱,面對極端氣候的強降雨,很可能助長坡地災害的發生,必須更加謹慎。
華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蔡顯勇:「人的生命絕對勝過一切,發生災後之後,對土地會比較捨得,也比較去了解到土地,根本那個是老天爺賜給我們的,根本不是我們的,祂什麼時候,是祂的事情,所以比較放得開一點。」
經歷過災害,體會到敬天地。雲林古坑華山村,緊鄰華山溪,從默默無聞到咖啡故鄉,聲名大噪的起因,竟然是地震、土石流。
華山社區居民,賴松志:「以前這邊是沒有碰到土石流過,九二一之後,每逢雨季的時候,颱風期的時候,就比較危險。
水保局土石流防災中心科長,尹孝元:「地震的時候,造成山區的土石鬆動,所以它整個上游面都是鬆動的土石,它的土壤濕潤就會整個崩下來,它的材料源源不絕,所以也沒辦法完全防止它。」
過去只有四公尺的河道,寬度擴增十倍以上,河道直逼近居民聚落。曾經,超過六萬立方公尺土石吞沒數十間民宅,大自然的力量太巨大,該怎麼處理。
水保局土石流防災中心科長,尹孝元:「因為我們發現災害,它會重複出現在同一個地方,我們唯一能做就是把可能致災的土石,用工程的方法,擋在河川的上游,不讓它到下游去對居民的生活造成影響。」
用土石流沖下的大石頭加固兩岸河堤,生態工法加上層層防護,幾年來把土石流擋在村子前。
水保局土石流防災中心科長,尹孝元:「八八風災的時候,大的塊石直接撞擊第一個梳子壩,它雖然壞掉但是它還是把土石擋住,我們現在所站的地方,全部淹滿八八風災時候的土石,滿滿都是,因為這樣所以沒有讓這些土石下去造成災害。」
同樣的作法,在台北,緊鄰住宅區的新埤溪,原本名列土石流高潛勢溪流。
台北市泰和里里長,林正義:「還沒整治之前,對面都是竹林,兩側都是竹林,下大雨時候,泥土跟石頭會一直往下滾,都是黃濁的喔,山上的坡度比較陡,一下來就是一個住宅區,大家當然是會,稍微會害怕。」水土保持技師,潘建中:「讓它土砂流下來的時候,我們在平的地方,就盡量做沉砂池讓它淤積下來,不要造成下游的災害,因為下游現在有些都市排水的部分,都是用箱涵的方式在做,一旦淤積以後,它要清很困難。」
經過整治,把一旁礦坑的礦渣、鬆動土石,都清除,降低土石流料源,多管齊下,讓這條溪直接被下修成低潛勢溪流。聽出來了嗎,土石流到底是什麼,這個簡單的模擬,告訴你。
中興大學水保系教授,陳樹群:「要有豐沛的土砂材料,所以可能是從兩側的崩塌,或上游更大的一個崩塌,交雜著水,這些東西還要有一個最後一個條件,它要有夠陡的一個坡度,才能夠把這些材料往下送,在台灣的山區裡面比比皆是都是這樣的地形。」
看來難以預料的土石流、山崩、地滑,都是坡地災害,它們的主要成因其實都是力的改變。
水土保持技師,潘建中:「如果一個石頭,在平地上它也許不會動,但是在山坡地上的話,不動它,它自己就會溜下來,尤其在坡度越陡的地方。」
同樣的道理,在山坡地,影響上頭土石穩定的,有往下的重力、和順著斜坡滑動的力量。要是往下的力量較大,土石能留在原地,但假如有水分或是地震,消弱了往下拉力和阻止移動的摩擦力,那麼土石就可能順坡下滑。
平常沉默的大地之母,發出怒吼,在人們疏忽之際,一次一次,傷心人斷腸。
華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蔡顯勇:「其實說起來,這條河帶給華山不只是災害,它讓居民了解到說,人跟人的關係,因此而變得更緊密更團結。」
當極端氣候在世界各地帶來土石流、山崩等災情,我們更要謹慎。想要趨吉避凶,關心、了解、愛惜大地,行動更要徹底。
攝影剪輯 余國維 文字撰稿 周玲秀
Read more星國醫護訪慈院 人文醫療深感動
- Article Details
為了給病患更好的心靈照護,新加坡第二大醫院陳篤生醫院的護理師,前往充滿醫療人文的慈濟醫院參訪,希望透過實際的走訪,了解不同的醫療文化,相互交流。
新加坡護理師一行人來到台北慈院心蓮病房的空中花園與芳療室,這些設計都是為了讓病患和家屬能夠暫時忘記病痛紓緩情緒。
接著轉往門診區,了解醫院透過科技帶給病患便利的自動報到系統,整合性的設計讓參訪貴賓印象深刻。
新加坡陳篤生醫院護理部主任 楊慶光:「沒想到這裡的你們所用的科技,所用的電腦方面都是很發達的,那些IT方便的操作你們都有考慮到怎麼樣服務病患,盡量為病患著想。」
新加坡陳篤生醫院在當地是屬於第二大醫院,在感染、老人照護及復健等領域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因此他們也帶了資料分享,彼此相互交流。
台北慈濟醫院護理部主任 吳秋鳳:「他們在醫院的整個設置跟我們台灣整個護理人力差距很大,從他們的經歷當中來學習,他們在護理人力這塊怎麼樣運作,然後整體醫生和護理的搭配上,那大家是不是可以彼此交流。」
環保節能是慈濟醫院努力的目標,護理師示範減少點滴管路等醫療廢棄物的方式。透過彼此的交流,期望在對病患的全人照顧以及節能減碳方面都能有更好的運用。
陳千蕙 張正隆 台北報導 (201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