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產業轉型高質化 低碳綠能新契機

  • 列印

高雄氣爆災難之後,石化業的汙染和風險,浮上檯面,政府和民間高度關切,在高雄占地四百公頃的中油煉油總廠,即將在今年年底面離遷廠命運,石化廠區愈來愈少。而近年來,隨著在美國和中國大陸等地區「頁岩氣」開採技術的崛起 ,台灣石化業的競爭力,雪上加霜。台灣石化工業,曾經締造經濟奇蹟,是重要的民生工業,但現在成了黃昏工業嗎?今天的「石化危機解密」專題,就要探討石化業是否能「化危機為轉機」,轉型為「高質化、低汙染」的產業。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這裡是中油綠能研究所的,藻培養槽,這些綠色液體裡面,含有大量的微藻,而乾燥後的藻體,含有30%的油脂。」 

中油綠能科技研究所研究員 余宗賢:「我們希望能萃取它裡面的油脂,來當作生質柴油。」 

用「綠能」代替「化石原料」,只占全球能源供應量的微乎其微。 

中油煉製事業部執行長 李順欽:「發展綠色的產業,綠能的產業,這邊就是說,逐漸擺脫化石產業。」 

中油綠能研究所,面積數百坪,相較於坐落的「高雄煉油廠」來說,冰山一角,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廠區,還在用傳統的輕油裂解方式,製造石化產品。 

屏東縣環保局長 魯台營:「我們有很多的石化業,都還是在中低階,我們的這些工廠,它的設備各方面,就要開始改變。」 

石化業如何改變?高雄氣爆後,成了全民焦點。 

1990年,政府興建「高雄煉油廠」,當時承諾25年後遷廠。換句話說,中油總廠「高雄煉油廠」180公頃廠房,加上220公頃行政區,即將在今年年底,走入歷史。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 王敏玲:「即使它(高雄煉油廠)有關廠,在它的東邊,大社石化工業區,一樣是也非常多的石化管束,行經我們的市區。」 

氣爆後一年,石化產業承受輿論撻伐,也遭到國外「頁岩氣」工業的大幅衝擊。 

「頁岩氣」位於地表1300公尺處,以「甲烷」為主要成分,可替代石油和天然氣,早期開採不易,但近年來,美國、歐洲和中國大陸,技術進步,大量開採。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教授 沈建全:「由頁岩氣去直接合成乙烯跟丙烯的話,它的成本,只有我們由輕油裂解成乙烯和丙烯的1/4(成本)。」 

台灣沒有頁岩氣礦產,無法競爭,只能依照老方法,向國外進口原油,但進料成本比「頁岩氣」高出2~4倍。 

中油煉製事業部執行長 李順欽:「以後我們要發展的,不是用噸計價的,我們是要發展用公斤,甚至用公克計價的。」 

台灣人生產的石化產品,七成出口,國內需求量只有30%,現有的石化規模,需要擴張?還是縮減?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教授 沈建全:「放棄石化工業,會不會對台灣衝擊呢,不會,它反而會(刺激)我們進口塑膠粒,它的成本只有不到一半,在那邊(國外)用頁岩氣合成的塑膠粒,來台灣這邊做的話,它成本反而降低。」 

學者認為,中央和地方政府應該輔導石化業,轉型為「低汙染、高質化」產業。 

屏東縣環保局長 魯台營:「我們技術,都還沒有真正的跟得上的時候,這個要填海造陸,所謂的石化專區,是不是重新再思考。」 

石化專區有三個預定地,分別是大林蒲、南星計畫區和第三港區,但爭議不斷,延宕多年,目前還是「空中樓閣」。 

中興大學化學系教授 李茂榮:「如果說台灣這邊石化業,能夠增加一個高附加價值的,再來就是說,轉向綠能環境相關的產業,原料產品的時候,等於是目前是一個危機,馬上可以轉成一個轉機。」 

工安意外、環境汙染、頁岩氣衝擊,曾經帶動經濟起飛的石化工業,滿載台灣人的愛恨情仇,究竟退場?還是轉型?牽動著台灣土地上,每個人的未來。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