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推休耕地活化 稻米產量過剩

  • 列印


農委會推動休耕地活化,其中飼料玉米被視為主力作物,自種飼料玉米產量卻不到進口的百分之1,幾乎全數仰賴進口,台灣喊出稻米產量過剩,但農地卻逐年消失,倘若又將現有農田改種雜糧或飼料玉米,政府鼓勵國人多吃一口飯的口號,恐怕需要改為「吃米救台灣」。

一眼望去,曾經是農夫引以為傲、金黃色的稻田,如今變成了餵養牲畜的硬質玉米田

農民鄭英雄:「(契作)專業區不種稻, 這都是種硬質玉米, 作飼料啊這不是人吃的。」

嘉義義竹農會總幹事 翁永寧:「收益等於價格乘以產量嘛,同樣的道理,收益沒有提高的話,農民不可能幫你種啊,他甘願休耕(領休耕補助嘛)。

1980至1990年代台灣玉米栽培面積曾達8萬公頃,現今國內玉米栽種僅有1萬8千公頃,其中三分之一是飼料玉米也就是說,受到國人愛吃麵食多過米食的飲食習慣,導致稻米產量過剩,政府只好鼓勵農民轉作雜糧或飼料玉米

麟洛農會畜牧班長 邱東政:「現在的(豬隻)產量全省大概五百多萬(頭),不夠,差不多要六百多萬隻才夠啦,所以不夠的,它會進口來補啊)。」

為了吃肉,牲畜飼料需求量相對得提高,偏偏國內飼料玉米平均產量僅有3萬5千公噸,根本不到進口的百分之1,對飼料自給只是杯水車薪,我們耗費太多穀類來飼養牲畜,卻忘了只要多吃一口肉,國內農業生產就會失衡。

中央大學教授 賴守誠:「我們種出來的東西要去做別的消耗跟使用,我們人吃的又要來自非常遙遠不同的地方,整個生產到消費端甚至文化口味的結合就會出現很多的混亂。」

近年來每年稻米種植面積大約介於23到26萬公頃,但也有約22萬公頃的農地休耕,其中將近8萬公頃農地一、 二期都沒有種植農作物,處於廢耕狀態10年來台灣有相當於約177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耕地,從地球上消失,「吃米救台灣」恐是國人都該重視的議題 。

中央大學教授 賴守誠:「 你吃米食相關產品,不是吃簡單的米,其實你是有在關注整體農業環境,你有關心農民福祉,也是隱隱約約等於是為我們食品基本安全作某程度的努力,這個連結是很重要。」

台灣的穀物自給率(以熱量權數計算)從十年前的30%,下降到目前的24%,小麥、玉米不到2%,除了稻米,穀類幾乎全數依賴進口,若國際油價、穀物價格上漲,台灣麵粉甚至畜牧等行業勢必受到衝擊,全球糧荒之際,台灣恐怕無法置身事外。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