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魚類誤食廢塑料 進入人類食物鏈

  • 列印


每年有成千上萬公噸的塑膠廢棄物,被棄置海洋。研究發現:這些塑膠漂流物,並不會被自然界分解掉,而是在陽光和海浪的催化下,裂解成細小的塑膠微粒,體積和浮游生物差不多,一旦小魚誤食,大魚再吃小魚,鳥再吃魚,塑膠微粒就會進入食物鏈,連人類也不能例外。而目前,台灣離島的居民和海洋生物,正遭受這樣的威脅。今天的「離島變色錄」專題,帶您了解金門和馬祖,被海漂垃圾破壞的生態。

大愛台記者,張澤人:「這裡是馬祖南竿鄉的牛角沙灘,現在是退潮時間,當海水退去之後,透過鏡頭您可以看到,沙灘上滿是塑膠垃圾物,除了大塊的保麗龍,還可以看到地上布滿了,這種細細小小的白色顆粒,它們都是保麗龍,裂解出來的顆粒。

連江縣環保局汙染防治科長,李易修:「這些(保麗龍)碎屑,它可能會漂浮在海之中,或是上岸到沙灘上,會造成鳥類,或者是魚類,牠們可能會誤以為是食物。」

連江縣長,劉增應:「海漂垃圾會讓這些候鳥,吃下這些海漂垃圾,影響到牠們的健康,甚至造成死亡。」

連全球極度瀕危的「黑嘴端鳳頭燕鷗」,也被馬祖的塑膠垃圾波及。

寶特瓶蓋、卡在下喙,無法進食,還好鳥類同伴來幫忙。

連江縣環保局長,張壽華:「另外一隻鳥,牠會抓魚給牠(黑嘴端鳳頭燕鷗)吃,很幸運的,雖然是很不幸的落到卡到(下喙),牠很順利的沒有死亡,後來離開了。」

馬祖的神話之鳥、逃過一劫,其他的海洋生物,卻沒有這麼幸運,因為保麗龍和塑膠、雖然千萬年不會消失,但會裂解成微小顆粒,被海洋生物誤食。,

連江縣長,劉增應:「我們有發現一些鳥類和魚類,死亡以後,牠的肚子裡面,有這些海漂廢棄物。」

聲音:金門保育人士,洪清漳:「很多淺沙的二枚貝,都開始大量的死亡,死亡的原因是因為,這種二枚貝居住在泥沙裡面,因為泥沙的底質變了,變了以後,它沒辦法呼吸。」

金門浯江溪守護聯盟,洪篤欽:「看到蚵的顏色,成了一種綠色的金屬狀,肚子的部分,成了綠色的金屬狀,水生植物或者是說,這些貝類 這些水產,這些東西已經很明顯,受到汙染。」

金門國家公園副處長,盧淑妃:「非常多的海漂垃圾,把這個海洋,把這個水質改變了,影響到這些蝦貝類,再來是魚,然後再來可能就是鳥類甚至水獺。」
金門縣環保局長,傅豫東:「海域的汙染,是非常非常嚴重的,因為牠(水獺)剛好是在,淡水跟鹽水,鹹水的交會處,假設海洋汙染來的話,我想水獺也不會在那邊,繼續住下去。」

2014年4月,金門古寧頭溼地,兩隻水獺、氣若游絲,被人發現救治。

荒野保護協會專員,胡介申:「滿多的海洋生物,牠是沒有辦法區分食物跟塑膠,跟這種垃圾食物的差別,所以當牠們吃進去的時候,就有一個生物放大的作用,在生物體內開始累積。」

金門保育人士,洪清漳:「大的魚蝦,又吃了這些小的生物,然後人又吃了這些魚蝦,相對的人也會造成,這些垃圾的影響到人。」

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同樣是海漂汙染的生命共同體。

荒野保護協會專員,胡介申:「它(塑膠)會吸收的化學物質,像是我們知道的DDT,多氯聯苯,還有一些,在海水中的微量物質,都會因為塑膠的特性,而被吸收累積濃度,在這些微小的碎片裡面。」

海漂塑膠垃圾,裂解成「塑膠微粒」之後,表面吸附有害化學物質,經由食物鏈,進入魚類和海洋生物體內,最後被人類吃下肚,造成癌症、畸形和生育力危害。而人類繼續製造塑膠廢棄物到海洋,惡性循環。

海洋是大地之母,拒絕塑膠海岸,不僅積極淨灘,更要源頭減量,從民間、企業、政府和國際多方聯手,降低每個人日常生活、對塑膠的依賴。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