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台灣經濟起飛年代 垃圾量暴增

  • 列印


每人每天,或多或少,都會製造出一些垃圾。不過您知道嗎,大約40年前,也就是1980年代,曾經因為垃圾太多無處丟,引發激烈的垃圾大戰,當時最高紀錄,平均每個人一天,所製造的垃圾,超過一公斤以上,數字相當可觀。其實這些垃圾,高達九成,都可以回收再利用,在各界大力推動,以及民間的配合之下,目前國內的回收率,已經從最初(1998年)只有5%,大幅成長到55%,垃圾清運量,則從1.1公斤,下降到0.3公斤,這中間的差距,就是,資源回收的成效。

熟悉的音樂響起,民眾把家中垃圾打包,交給清潔隊員。這看似平凡的動作,其實過去,卻曾經引發,嚴重衝突。

一九八○年,台灣正值經濟起飛的年代,垃圾量,也和當時的國民生產毛額,一起飆升。

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 謝和霖:「物資生活那麼充裕的時候,也會產生很多的垃圾,我們的垃圾大概在1998年的時候,達到最高峰。」

每天垃圾量,大約9千七百公噸,但是到了1998年,光是一天的垃圾量,已經高達,2萬4千多公噸,增加2.5倍之多,達到有史以來最高點。

掩埋場,是當時這些垃圾的,主要去處,但短時間內暴增的數量,已經讓地狹人稠的台灣,難以負荷,各地掩埋場,趨於飽和,縣市間,激烈的垃圾大戰,就此爆發。

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 謝和霖:「桃園中壢一帶大概在,(民國)七十幾年的時候,有發生垃圾大戰,這個鄉鎮 它可能垃圾已經滿了,就送到其他鄉鎮,其他鄉鎮說 我幹嘛讓你埋。」

當時一堆一堆的垃圾,就這樣被棄置在街頭,無處可去,伴隨的,是薰天臭氣,和滿天蒼蠅,民眾生活大受影響。為了解決問題,當時環保署,開始興建焚化廠。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長 吳天基:「一縣市一焚化爐,當時是一個施政的考量,目前整體在台灣的焚化廠,總共有24座的垃圾焚化廠,在順利的營運之中。」

1992年啟用的內湖焚化廠,是全台第一座。

有效解除垃圾危機。始終維持850到1200度高溫的焚化爐,24小時持續燃燒,把多數的東西,燒成灰燼,卻也燒出,另一個,環境危機。

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 謝和霖:「那時候 剛好聯合國有這樣的計畫,指出確實 焚化爐是戴奧辛排放,最主要的來源,所以很多民眾,就對焚化爐的興建滿恐慌的,垃圾是資源 可以回收,那你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蓋焚化爐。」

看似無用的垃圾,其實高達九成,可以回收再利用,直接棄置,不但浪費資源,還可能傷害環境。

目前國內公告的回收項目,就包含紙類、塑膠容器、鋁箔包、廢鐵鋁、廢電器電池等,以紙類來說,回收廢紙,可以節省50%的用水,同時減少75~95%的空氣汙染)。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長 吳天基:「(過去)每人清運量是1.143公斤,到今天為止是0.387公斤,不是我們產生的垃圾減少那麼多,而是過程中有資源回收物的回收。」

內湖焚化廠勞安室主任 連鴻哲:「一些不能回收的物質,進來焚燒之後,我們經過底渣篩選,(原本)還是會有很多瓶瓶罐罐,或是不可燃的物質,經過這樣多年來之後,那些物質的減量率,已經達到一半以上。」

現在民眾,幾乎已經把回收,當作生活的一部分。

民眾:「(以前有在回收嗎),以前沒有 現在才做的(回收什麼東西) 瓶子 銅罐 垃圾袋,(丟掉的東西有沒有比較少) 有。」

北市清潔隊領班 彭俊欽:「(以前)大概路程,跑到一半 垃圾就滿了,垃圾車就要去(焚化廠)倒了,現在量已經減少很多。」

焚化廠,在燃燒過程中,所產生的能源,雖然可以轉換為電力,不少掩埋場,目前也已經轉型為開放綠地,不過其實國內的資源回收,未來還是有一定的,努力空間。

蔡佳珍 邱品豪 台北報導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