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廢輪胎循環利用 膠片作輔助燃料

  • 列印

廢輪胎每公斤可以賣3.2元,其實價格不錯。可是台灣兩家處理廢輪胎的工廠,最近都因為歲修停收,廢輪胎一夕之間完全無處可去,甚至堆置在街頭。 


一輛輛車在路面上,呼嘯而過,左右對稱的輪胎,扮演驅動的關鍵角色。想安全上路,定期汰換可不能少。 

汽修廠業者 林資泰:「一般我們輪胎的壽命跟里程數的話,大概都在三萬五左右,如果以年分來講的話,大概五年以內都還算安全,再來就是要看你使用的習慣性,它是在1.6cm裡面,算是安全。」 

以往汽修廠或輪胎廠換下來的舊胎,因為量大,都會與回收商長期配合,每天固定載運,而現在卻面臨沒人想收的窘境。 

汽修廠業者 林資泰:「大概(累積)160條最多紀錄。 (會不會很不方便?) 大概沒有路可以走,然後外面又不能放,因為環保局會來開單。」 

輪胎回收司機 邱俊凱:「店家的部分,我們就是盡量可以拖延就跟他拖延,因為我們一天只能下一車。(店家會不會抱怨啊?) 當然會啊! (你們怎麼都那麼久才來,或者是根本不來。) 當然會,店家現在基本上都是打電話拜託我們去收。 (以前不曾發生過?) 以前沒有,以前不趕快去收,還會被別人收走。」 

政府為了不讓廢棄輪胎造成汙染,從1989年開始,以每公斤3.2元,補貼廢輪胎處理機構,讓廢輪胎回收鏈源源不絕。 

諷刺的是,實際來到輪胎回收商,眼前這些廢胎,堆積如山的分量,已經跟大門口的距離越來越近,原因出在,廢輪胎的最末端,台灣兩大主要再利用機構,永豐餘及台灣汽電,在農曆年前同步停爐歲修,暫停進貨,導致廢輪胎供過於求。 

環保署基管會組長 翁文郁:「以去年的數據來看,每個月大概是5700-5800公噸左右,事實上這些再利用機構的需求,它的量可以達到6000-6500公噸,事實上在供需是平衡的,但是有可能有歲修,或是尖峰期間的不同,所以某幾個月會有去化(消化)比較慢的情形。」 

不只回收端出了問題,再到廢輪胎的處理機構,手上這一塊塊黑色的東西,是經過機械破碎,平均大小2.5公分以內的膠片,它們目前的囤積量,已經比人還高。 

台灣每年的廢輪胎回收量將近12萬噸,有將近七成是破碎成膠片,當輔助燃料使用,兩成是磨成膠粉,作為地墊或吸音板,剩下的一成,透過熱裂解分解成碳黑,可以再製輪胎。而永豐餘和台灣汽電的膠片需求量,足足占了台灣一年總膠片量的82%,換句話說,廢輪胎回收的生死關卡,超過一半的決定權,就在他們身上。 

輪胎處理場業者 田清文:「這個產業憑良心講也滿辛苦的,現在呢因為本身終端交貨有問題,所以最近的價錢有down到(一公斤)8毛錢到一塊錢,可是這個時候我們下去打(破碎),我們下去把作業量增加,但是這些我消不出去啊,因為呢全省十三家處理廠,只有兩家在燒。」 

燒不完的膠片,放著有可能引發火苗,成堆聚集的廢胎,也有可能成為登革熱的下一個溫床,廢輪胎回收危機,怎麼做才會是新的轉機? 

採訪撰稿:彭淑珮 
攝影剪輯:蕭于傑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